第十五章 人口與賦稅
正德,胡鬧出了大帝之姿 作者:半老夫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皇帝說完後看向朱厚照,隻見朱厚照一臉微笑不說話,皇帝迴想了一遍自己說過的話,尷尬地說道:“朕漏掉了這五口之家是失地百姓了,若是再減去地租恐怕土地還要翻上一番才能滿足一家五口的生活。”
“爹還漏算了種子、農具、耕牛的費用,佃戶可養不起牛,想要種田就要租借地主家的耕牛。”
皇帝不明白朱厚照拿一個失地的五口之間說事想要表達什麽,皺著眉頭說道:“你想通過這件事告訴朕什麽?”
“父皇!兒臣沒有別的意思,隻是想通過這樣一個五口之家的生活來說明土地兼並之害。父皇應該很清楚,人力有窮時,一個人種十畝地可能會精耕細作,可是當他種二十畝地的時候,還能精耕細作嗎?
可是當百姓失地之後,本來十畝地就能養活一家五口人吃飽飯,可是一旦失地,同樣耕種十畝地根本就養不活一家人,隻能多佃租土地,依靠廣種薄收來保證生活。
而種地是有管理成本的,當佃戶租種的土地收成越來越少,地主為了保證自己的收益,就會不斷提高佃租的比例。
長此以往,百姓漸漸就會沒有了活路,一旦遇到一點旱澇災害,流民就會出現,而流民為了活命就會嘯聚山林,甚至還會殺官造反,成為國家穩定的隱患。”
皇帝略微沉思了一下,就抓住了朱厚照話裏的漏洞。
“兒啊!你首先要清楚失地的百姓為何會失地,若是遊手好閑,敗光家業,難道還要朝廷花錢養這些懶漢嗎?
還有一點是朝廷不禁止土地的交易,隻要土地是合法買賣,朝廷也不能阻擋有錢人買地啊!”
朱厚照笑了,這就是時代差距,根本不懂得從經濟鏈條,看事情的本質。
“爹!你想過沒有,土地的價格不是一成不變的,災年的土地與豐年的土地能夠差好幾倍,您剛才說的遊手好閑者也不會去佃租土地耕種。
能夠埋頭耕種土地者,都是勤勞樸實的百姓。真正造成土地兼並的是賦稅和人口的增長,以及天災人禍。”
天災人禍皇帝能聽明白,可是這賦稅和人口增長怎麽就成了土地兼並的一大罪魁禍首。
對於一個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從小受盡了苦難的孩子來說,宮外的世界對他來說太過陌生。
等到安全無虞之後,又隻能接受儒生的教導,滿腦子都是儒生灌輸給他的那些東西。
可以說弘治就是儒生培養出的帝王樣板,若不是前麵已經有了仁宗的廟號,弘治駕崩之後,廟號絕對少不了一個‘仁’字。
然而這樣一個連天下大勢都看不清的人,又怎麽能夠治理的了一個龐大的國家,隻能是聽從儒生的教導,按照儒生教導的方式治國。
按照儒生教導的方式治國,得利的必然就是儒生,而朱厚照則不同,從小生在蜜罐裏,在皇宮中除了皇帝皇後之外,就沒有人能約束的了他。
加之朱佑樘子嗣艱難,又獨寵張皇後,因此隻保住了朱厚照這麽一根獨苗,在日常中就少了管束。
這種寬鬆的環境,讓朱厚照有了更多自由的空間,甚至能夠經常溜出宮外,在民間遊曆。
不同的生長環境,造就了父子二人不同的性格,一個謹小慎微,循規蹈矩;一個個性張揚、不受儒生約束。
皇帝雖然很想保持皇帝的威嚴,可是在麵對有後世記憶的兒子的時候,還是敗下陣來。
朱厚照實在沒想到,皇帝老爹連賦稅與人口的關係都不清楚,這十八年做的是傀儡皇帝嗎?
“爹!咱們先說賦稅與人口的關係,朝廷現在執行的是有功名的讀書人優免政策,有功名的讀書人因為沒有賦役的壓力,對於生育就特別積極。
為了生育甚至娶好幾房的妾室,因為條件好,孩子生得多,家族就會越來越興旺,每一代隻要出一個出人頭地的讀書人,這種富貴就能延續。
因此讀書人的家裏非常注重子弟的教育,一些當朝的高官致仕之後都會在家學中教授子弟,因此朝中經常能夠看到,一家三代同朝為官的現象。
這是因為他們壟斷了教育資源,掌握了科舉的技巧,而不是他們比普通百姓更加聰慧,長期的教育壟斷就形成科舉世家,這樣的家族再通過聯姻,就會形成盤根錯節的社會關係。
什麽同鄉、師生、家族、姻親,這些串聯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個龐大的關係網,他們互相提攜,互相袒護,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
皇帝皺著眉頭,他還是第一次聽人這麽細致的剖析讀書人,將為何讀書人的家族更容易出科舉人才的緣由說的清清楚楚。
他就算是再反應再慢,也明白了朱厚照說的這些事與土地的關聯,這麽大的家族想要維持肯定需要大量的財富維持,最穩定的財富肯定就是土地。
皇帝很好奇,自己兒子這些理論是從哪裏學來的,他相信無論是楊廷和,還是劉健以及其他東宮屬官沒有人會教太子這種給自己埋下禍根的學問。
朱厚照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與士紳大族相比,普通百姓不但要承擔朝廷征收的田稅,還要忍受地方官吏的盤剝,不然地方官府養的那麽多沒有薪俸的白役怎麽生存。
更為要命的是,比起田稅來說,丁口稅和徭役更加讓百姓痛恨,田稅百姓隻要沒有了土地,也就不用繳納,可是丁口稅,無論有沒有土地,隻要是成年的男丁都要繳納。
這就導致了民間很多百姓生了孩子不到衙門登記戶籍,或者在孩子成丁之前就悄然失蹤。這些沒有戶籍的百姓,不能讀書、不能種地,他們最多的去處就是到大戶人家賣身為奴,成為大戶人家隱藏起來的人口。
就算一些百姓不舍得將自家孩子送到大戶人家為奴,可是小戶人家土地就那麽十來畝,原本養活一個五口之家,還能溫飽有餘,隨著生丁越來越多,十幾畝地又怎麽能養活更多的人口。
一旦遇到些天災人禍,就隻能典賣土地應急,往往在災年,大戶人家會將土地的價格壓得很低,百姓為了生存又不得不出賣自己賴以生存的根基。
因此一個地方出現望族的代價就是這個地方的土地高度集中,小民百姓根本無法與大家族競爭,甚至一些百姓為了避稅還會主動將土地投獻到大戶人家。”
“爹還漏算了種子、農具、耕牛的費用,佃戶可養不起牛,想要種田就要租借地主家的耕牛。”
皇帝不明白朱厚照拿一個失地的五口之間說事想要表達什麽,皺著眉頭說道:“你想通過這件事告訴朕什麽?”
“父皇!兒臣沒有別的意思,隻是想通過這樣一個五口之家的生活來說明土地兼並之害。父皇應該很清楚,人力有窮時,一個人種十畝地可能會精耕細作,可是當他種二十畝地的時候,還能精耕細作嗎?
可是當百姓失地之後,本來十畝地就能養活一家五口人吃飽飯,可是一旦失地,同樣耕種十畝地根本就養不活一家人,隻能多佃租土地,依靠廣種薄收來保證生活。
而種地是有管理成本的,當佃戶租種的土地收成越來越少,地主為了保證自己的收益,就會不斷提高佃租的比例。
長此以往,百姓漸漸就會沒有了活路,一旦遇到一點旱澇災害,流民就會出現,而流民為了活命就會嘯聚山林,甚至還會殺官造反,成為國家穩定的隱患。”
皇帝略微沉思了一下,就抓住了朱厚照話裏的漏洞。
“兒啊!你首先要清楚失地的百姓為何會失地,若是遊手好閑,敗光家業,難道還要朝廷花錢養這些懶漢嗎?
還有一點是朝廷不禁止土地的交易,隻要土地是合法買賣,朝廷也不能阻擋有錢人買地啊!”
朱厚照笑了,這就是時代差距,根本不懂得從經濟鏈條,看事情的本質。
“爹!你想過沒有,土地的價格不是一成不變的,災年的土地與豐年的土地能夠差好幾倍,您剛才說的遊手好閑者也不會去佃租土地耕種。
能夠埋頭耕種土地者,都是勤勞樸實的百姓。真正造成土地兼並的是賦稅和人口的增長,以及天災人禍。”
天災人禍皇帝能聽明白,可是這賦稅和人口增長怎麽就成了土地兼並的一大罪魁禍首。
對於一個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從小受盡了苦難的孩子來說,宮外的世界對他來說太過陌生。
等到安全無虞之後,又隻能接受儒生的教導,滿腦子都是儒生灌輸給他的那些東西。
可以說弘治就是儒生培養出的帝王樣板,若不是前麵已經有了仁宗的廟號,弘治駕崩之後,廟號絕對少不了一個‘仁’字。
然而這樣一個連天下大勢都看不清的人,又怎麽能夠治理的了一個龐大的國家,隻能是聽從儒生的教導,按照儒生教導的方式治國。
按照儒生教導的方式治國,得利的必然就是儒生,而朱厚照則不同,從小生在蜜罐裏,在皇宮中除了皇帝皇後之外,就沒有人能約束的了他。
加之朱佑樘子嗣艱難,又獨寵張皇後,因此隻保住了朱厚照這麽一根獨苗,在日常中就少了管束。
這種寬鬆的環境,讓朱厚照有了更多自由的空間,甚至能夠經常溜出宮外,在民間遊曆。
不同的生長環境,造就了父子二人不同的性格,一個謹小慎微,循規蹈矩;一個個性張揚、不受儒生約束。
皇帝雖然很想保持皇帝的威嚴,可是在麵對有後世記憶的兒子的時候,還是敗下陣來。
朱厚照實在沒想到,皇帝老爹連賦稅與人口的關係都不清楚,這十八年做的是傀儡皇帝嗎?
“爹!咱們先說賦稅與人口的關係,朝廷現在執行的是有功名的讀書人優免政策,有功名的讀書人因為沒有賦役的壓力,對於生育就特別積極。
為了生育甚至娶好幾房的妾室,因為條件好,孩子生得多,家族就會越來越興旺,每一代隻要出一個出人頭地的讀書人,這種富貴就能延續。
因此讀書人的家裏非常注重子弟的教育,一些當朝的高官致仕之後都會在家學中教授子弟,因此朝中經常能夠看到,一家三代同朝為官的現象。
這是因為他們壟斷了教育資源,掌握了科舉的技巧,而不是他們比普通百姓更加聰慧,長期的教育壟斷就形成科舉世家,這樣的家族再通過聯姻,就會形成盤根錯節的社會關係。
什麽同鄉、師生、家族、姻親,這些串聯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個龐大的關係網,他們互相提攜,互相袒護,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
皇帝皺著眉頭,他還是第一次聽人這麽細致的剖析讀書人,將為何讀書人的家族更容易出科舉人才的緣由說的清清楚楚。
他就算是再反應再慢,也明白了朱厚照說的這些事與土地的關聯,這麽大的家族想要維持肯定需要大量的財富維持,最穩定的財富肯定就是土地。
皇帝很好奇,自己兒子這些理論是從哪裏學來的,他相信無論是楊廷和,還是劉健以及其他東宮屬官沒有人會教太子這種給自己埋下禍根的學問。
朱厚照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與士紳大族相比,普通百姓不但要承擔朝廷征收的田稅,還要忍受地方官吏的盤剝,不然地方官府養的那麽多沒有薪俸的白役怎麽生存。
更為要命的是,比起田稅來說,丁口稅和徭役更加讓百姓痛恨,田稅百姓隻要沒有了土地,也就不用繳納,可是丁口稅,無論有沒有土地,隻要是成年的男丁都要繳納。
這就導致了民間很多百姓生了孩子不到衙門登記戶籍,或者在孩子成丁之前就悄然失蹤。這些沒有戶籍的百姓,不能讀書、不能種地,他們最多的去處就是到大戶人家賣身為奴,成為大戶人家隱藏起來的人口。
就算一些百姓不舍得將自家孩子送到大戶人家為奴,可是小戶人家土地就那麽十來畝,原本養活一個五口之家,還能溫飽有餘,隨著生丁越來越多,十幾畝地又怎麽能養活更多的人口。
一旦遇到些天災人禍,就隻能典賣土地應急,往往在災年,大戶人家會將土地的價格壓得很低,百姓為了生存又不得不出賣自己賴以生存的根基。
因此一個地方出現望族的代價就是這個地方的土地高度集中,小民百姓根本無法與大家族競爭,甚至一些百姓為了避稅還會主動將土地投獻到大戶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