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風瑟瑟之中,大軍靜默,肅立在土丘之上。
此處視野開闊,依稀見得門樓、木塔以及亭台。
林正陽靜靜凝望著,遠處那籠罩在晨霧之中的秀麗莊園。
“此處是何人所有?”
身側就有一名親衛答著:
“大人,是縣丞所有,不過據本地人所說,多日前已遷入城中,此地應當空無一人。”
遷入城中,空無一人?
林正陽冷笑幾聲,拔出佩刀,指著前方:
“命令!李正領五十人,入園一探,如遇敵,燃放煙花為號!”
這親衛當即單膝跪地,高聲應道:
“諾!”
隨即轉身,按照慣例,去身後輔兵處,挑選一隊人馬。
不久,就見到五十人,列隊向前。
前方一排舉著木盾,後方有人帶著弓弩。
目送著他們,直到進入園中。
大軍停在原地,靜靜等候。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攻打地方大戶宅邸、園林了。
撤去人手是不假,但要說這些人個個甘心,那自然不可能。
果然,不到半刻,就聽到遠方傳來喊殺聲,不久一道明亮的火焰衝上天空,發出尖銳鳴叫。
“常易,孫悟,侯選,你等三人,各領五十人,帶上火器,前往支援!”
“注意,需提防敵軍火攻!”
又有三名親衛,齊聲應諾,隨後各領人手,前往園中。
這一月以來,林正陽一路行軍,一路編練。
自麾下士卒之中,選出身有勇力,敢於作戰,且願意服從者,提拔為伍長、什長。
此軍本就是新建,屬於李家軍的痕跡還淺,隻有寥寥數個伍長,經查實是李家軍老卒。
如今連同常隊副一並,已盡數“戰歿”。
原先那一隊,也不過五十餘人,去除了李家軍的老卒,實際已直接掌握在林正陽手中。
後來陸續增減,不堪戰者退伍,敢戰者編入正卒,而立功者酌情提拔,如是初建威信。
前不久,抵達這縣中,陸續攻破數家,又就地整編隊伍,將正卒名額擴大到八百。
其中全是青壯,且都已見血,願意服從,形成了合格的軍卒。
若論戰力,或許不及轉戰多年的李家軍老營兵,但此處郡縣大戶,其一家家法所練家丁,豈是對手?
更何況,輔兵之中,也有近千人,隨時可以補充兵員。
亂世之中,隻要有錢有糧,招收人才或許不易,但拉起壯丁還是不難。
受災地區,就是如此。
林正陽目前隊伍,又再度擴大了,已有近萬人。
他已經相對克製,盡可能避免膨脹太快,但許多人投軍,都拖家帶口,卻不能不予以收留,給口活命之糧。
隻是留下一營三百人,暫且安置在一處,並不隨軍而行。
真正堪稱合格軍卒的,隻有被他選出的八百,其餘都是輔兵,數有兩千餘人。
整合一下,他也敢誇口,自己擁兵三千。
然而烏合之眾實在看不上眼。
當年黃巾起義時,動輒數萬、數十萬,聲勢浩大,席卷州郡,然還不是被官軍大肆屠戮?
往往數百乃至於數千官軍,就敢衝擊數萬黃巾,並且還能戰而勝之。
這充分說明,兵不在多,而在精。
數目是很重要,但組織渙散、紀律不嚴,隻能說是亂民,不能言成軍,更沒有戰鬥力可言。
此世亦有流民起義,但起義之初,聲勢固然浩大,往往卻不堪一擊。
非得要官軍圍剿多年之後,流民之中有人漸漸摸索兵法,建立組織,才能成得氣候。
如若不然,當真是來多少,死多少。
來到此世,才真正明白,後世信息時代,是何其難得!
兵書、地圖,此時統統都是家傳,父傳其子,而不傳外,是真正傳家之基。
至於《素書》此類謀略之書,更是不折不扣的帝王之學,徹底壟斷,民間哪有流傳?
因此流民起義,其首領都不懂兵法,非得吃得許多虧後,於戰陣之上摸索而出······這期間數萬、數十萬流民,就此白白犧牲。
這就不得不令人慨歎了。
如是當年,張角三人,習得諸多兵法,起事之前,練得精兵,開府建衙,那三國演義,或許會換得封題,也未可知。
正這般暢想著,園中喊殺聲漸漸停止,不久,數十人自內退出。
親衛李正,身上染血,帶著幾分肅穆,當先趕到,半跪在地,道:
“大人,有幫派中人,見此地無主,私自占據,我等殺六十餘人,降三百七十二人,另有婦女數十人。”
“其他幾人呢?”
“他們還在受降俘虜,清點斬獲,本隊先來稟告。”
林正陽淡淡應著,點頭讚著:
“你做得不錯,我命你領一夥,先做個火長。”
李正大喜,當即應著:
“謝大人!”
跪拜之後,李正自身後五十人中,當場挑出先前英勇敢戰者。
隨後又迴身將其中數人立功者一一報上。
林正陽一一看過,確實都有煞氣在身,是新近殺過人。
順勢將其中十餘人,編入正卒之列,唯有其中一人,斬首三級,可為伍長。
戰陣之上,能斬首一級而全身而退,已是極難,除非勇武過人;能一戰而力斬三人,自身無恙,確實是人才,理應提拔。
林正陽麾下軍官,都是如此提拔上來。
縱使是親衛,也必須立功,才可授職,不可破例。
隻是身為親衛,通常立功機會更多些。
所有人一一跪拜後,就有軍法官,予以身份銘牌以及新衣。
哪怕是正卒和輔兵之間,也有明確區別,除卻身份銘牌和軍服之外,還發精良武器。
輔兵也有,隻是多為繳獲而來,質量參差不齊,就顯得混亂。
大軍安營紮寨,陸續有探子,將周圍情報傳入賬中。
攻略一縣,最重要的,是什麽?
是地方情報。
明白當地情報,才可決定行程。
至於上來就攻打城池的,要不是真有把握,要不就是頭鐵。
再矮再窄,那也是城牆,沒有十倍兵力,做好死傷過半的準備,也想靠蠻力硬衝?
林正陽自懂得此節,不會像胡悅那般,將寶貴的軍力,白白揮霍在城牆之下。
這就是為何看不起流民軍的緣故······哪怕已經轉戰多年,但李家軍上下,除卻少數骨幹以外,絕大多數依舊是不懂戰法,隻知道以多取勝。
林正陽早早脫離,也是此因。
此處視野開闊,依稀見得門樓、木塔以及亭台。
林正陽靜靜凝望著,遠處那籠罩在晨霧之中的秀麗莊園。
“此處是何人所有?”
身側就有一名親衛答著:
“大人,是縣丞所有,不過據本地人所說,多日前已遷入城中,此地應當空無一人。”
遷入城中,空無一人?
林正陽冷笑幾聲,拔出佩刀,指著前方:
“命令!李正領五十人,入園一探,如遇敵,燃放煙花為號!”
這親衛當即單膝跪地,高聲應道:
“諾!”
隨即轉身,按照慣例,去身後輔兵處,挑選一隊人馬。
不久,就見到五十人,列隊向前。
前方一排舉著木盾,後方有人帶著弓弩。
目送著他們,直到進入園中。
大軍停在原地,靜靜等候。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攻打地方大戶宅邸、園林了。
撤去人手是不假,但要說這些人個個甘心,那自然不可能。
果然,不到半刻,就聽到遠方傳來喊殺聲,不久一道明亮的火焰衝上天空,發出尖銳鳴叫。
“常易,孫悟,侯選,你等三人,各領五十人,帶上火器,前往支援!”
“注意,需提防敵軍火攻!”
又有三名親衛,齊聲應諾,隨後各領人手,前往園中。
這一月以來,林正陽一路行軍,一路編練。
自麾下士卒之中,選出身有勇力,敢於作戰,且願意服從者,提拔為伍長、什長。
此軍本就是新建,屬於李家軍的痕跡還淺,隻有寥寥數個伍長,經查實是李家軍老卒。
如今連同常隊副一並,已盡數“戰歿”。
原先那一隊,也不過五十餘人,去除了李家軍的老卒,實際已直接掌握在林正陽手中。
後來陸續增減,不堪戰者退伍,敢戰者編入正卒,而立功者酌情提拔,如是初建威信。
前不久,抵達這縣中,陸續攻破數家,又就地整編隊伍,將正卒名額擴大到八百。
其中全是青壯,且都已見血,願意服從,形成了合格的軍卒。
若論戰力,或許不及轉戰多年的李家軍老營兵,但此處郡縣大戶,其一家家法所練家丁,豈是對手?
更何況,輔兵之中,也有近千人,隨時可以補充兵員。
亂世之中,隻要有錢有糧,招收人才或許不易,但拉起壯丁還是不難。
受災地區,就是如此。
林正陽目前隊伍,又再度擴大了,已有近萬人。
他已經相對克製,盡可能避免膨脹太快,但許多人投軍,都拖家帶口,卻不能不予以收留,給口活命之糧。
隻是留下一營三百人,暫且安置在一處,並不隨軍而行。
真正堪稱合格軍卒的,隻有被他選出的八百,其餘都是輔兵,數有兩千餘人。
整合一下,他也敢誇口,自己擁兵三千。
然而烏合之眾實在看不上眼。
當年黃巾起義時,動輒數萬、數十萬,聲勢浩大,席卷州郡,然還不是被官軍大肆屠戮?
往往數百乃至於數千官軍,就敢衝擊數萬黃巾,並且還能戰而勝之。
這充分說明,兵不在多,而在精。
數目是很重要,但組織渙散、紀律不嚴,隻能說是亂民,不能言成軍,更沒有戰鬥力可言。
此世亦有流民起義,但起義之初,聲勢固然浩大,往往卻不堪一擊。
非得要官軍圍剿多年之後,流民之中有人漸漸摸索兵法,建立組織,才能成得氣候。
如若不然,當真是來多少,死多少。
來到此世,才真正明白,後世信息時代,是何其難得!
兵書、地圖,此時統統都是家傳,父傳其子,而不傳外,是真正傳家之基。
至於《素書》此類謀略之書,更是不折不扣的帝王之學,徹底壟斷,民間哪有流傳?
因此流民起義,其首領都不懂兵法,非得吃得許多虧後,於戰陣之上摸索而出······這期間數萬、數十萬流民,就此白白犧牲。
這就不得不令人慨歎了。
如是當年,張角三人,習得諸多兵法,起事之前,練得精兵,開府建衙,那三國演義,或許會換得封題,也未可知。
正這般暢想著,園中喊殺聲漸漸停止,不久,數十人自內退出。
親衛李正,身上染血,帶著幾分肅穆,當先趕到,半跪在地,道:
“大人,有幫派中人,見此地無主,私自占據,我等殺六十餘人,降三百七十二人,另有婦女數十人。”
“其他幾人呢?”
“他們還在受降俘虜,清點斬獲,本隊先來稟告。”
林正陽淡淡應著,點頭讚著:
“你做得不錯,我命你領一夥,先做個火長。”
李正大喜,當即應著:
“謝大人!”
跪拜之後,李正自身後五十人中,當場挑出先前英勇敢戰者。
隨後又迴身將其中數人立功者一一報上。
林正陽一一看過,確實都有煞氣在身,是新近殺過人。
順勢將其中十餘人,編入正卒之列,唯有其中一人,斬首三級,可為伍長。
戰陣之上,能斬首一級而全身而退,已是極難,除非勇武過人;能一戰而力斬三人,自身無恙,確實是人才,理應提拔。
林正陽麾下軍官,都是如此提拔上來。
縱使是親衛,也必須立功,才可授職,不可破例。
隻是身為親衛,通常立功機會更多些。
所有人一一跪拜後,就有軍法官,予以身份銘牌以及新衣。
哪怕是正卒和輔兵之間,也有明確區別,除卻身份銘牌和軍服之外,還發精良武器。
輔兵也有,隻是多為繳獲而來,質量參差不齊,就顯得混亂。
大軍安營紮寨,陸續有探子,將周圍情報傳入賬中。
攻略一縣,最重要的,是什麽?
是地方情報。
明白當地情報,才可決定行程。
至於上來就攻打城池的,要不是真有把握,要不就是頭鐵。
再矮再窄,那也是城牆,沒有十倍兵力,做好死傷過半的準備,也想靠蠻力硬衝?
林正陽自懂得此節,不會像胡悅那般,將寶貴的軍力,白白揮霍在城牆之下。
這就是為何看不起流民軍的緣故······哪怕已經轉戰多年,但李家軍上下,除卻少數骨幹以外,絕大多數依舊是不懂戰法,隻知道以多取勝。
林正陽早早脫離,也是此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