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每到下午工廠下班學生放學,這種如遠方潮汐或耳邊春蠶咀嚼桑葉的聲音就像鳥兒翅膀一樣撲騰在大街小巷。
這是全城都在用砂紙砂(動詞)吃飯用的金屬調羹,又叫瓢羹(匙子)。先用銼刀銼平毛邊,再用砂紙不倦地砂,看一看摸一摸,接著又砂,盡量砂亮砂光滑。
“沙沙沙沙,吃飯吃飯!”此乃亙古以來的吃飯最強音!
也有瓢羹是用銅皮剪好敲打而成的,因此潮汐聲中時或傳出類似於銀匠作坊的悅耳之聲:“叮叮當,叮叮當……”
這種對於金屬的興趣除為吃飯之外,還可能與前兩年的大煉鋼鐵有關,大煉鋼鐵對在校園停課煉鐵的青年老師和學生來說簡直就是一場歡樂頌。
時興將金屬瓢羹的勺頭向上佩戴在胸前,也就是插在中山裝、學生裝左上側口袋,如若還在那裏插鋼筆簡直成了老土!這成了城市中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其中最吸引眼球和具有示範性的是中學的青年教師,講台上的他們將瓢羹這樣插起,凸麵朝外,日光燈下偶爾一閃就像星星月亮。
學生不模仿的有幾個?老師也一樣,都為了吃飯方便!
铩铩铩,這是冷駿在銼,再用砂紙砂。為了避免被說成賣黑市,他做的工序是人家把翻砂出來的半成品拿來,請他加工。
他一分鍾就能砂好學生自己要砂好幾天,他就是閉上眼睛也一樣做還能左右手同時開工這些當然都不可公開包括速度所以他盡量避人眼目以免在傳說中被妖魔化。
他銼和砂出的瓢羹與別人做的之不同,就像一對雙胞胎,一個在仙池洗浴,一個在木盆洗浴,出浴之後的區別很容易就能想象出來。
蹬黃包車時將替人砂好的一些瓢羹插在胸前口袋,像戴的勳章。一邊輕輕吹口哨,管樂般的哨聲在車輪前揚起輕塵。
他做的瓢羹刀叉若有人收藏到現在會是文物。
“沙沙沙沙”,這隻是吃飯前奏曲,在中學食堂吃飯時響起的樂聲是“咣浪咣浪”。中學食堂很多都用圓柱形瓦罐蒸“罐罐飯”,一瓦罐二兩或三兩。
學校食堂並未采用報紙麵向社會提倡的“雙蒸法”,過程太多了廚工忙不過來。
但學生要用筷子把瓦罐飯撥弄幹淨幾乎不可能,尤其是邊沿的一圈硬飯粒,如果用雙蒸法的飯就沒有這樣硬,學生隻好直接用牙齒去啃,半張臉埋進去啃得錯拉錯拉響,連把牙齒法琅質啃缺的學生都有。
即使把飯粒撥幹啃淨了,瓦罐底部凹槽狀的一圈還有些白的糊狀物很傷腦筋,就算有貓科動物舔骨頭用的帶刺的舌頭,人舌頭也沒有這樣長。
而一旦有了金屬瓢羹,這所有一切,罐邊的一圈硬飯粒和罐底的飯漿漿全都不在話下!
由於全市中學生在統一規定的午飯和晚飯時間都在用金屬瓢羹刮瓦罐,運行在城市上空的“咣浪咣浪”類似於古代鍾樓的報時聲,提醒著全市民眾:吃飯了!吃飯了!
當時作為金屬瓢羹的配套還有用楠竹削製同樣砂得很精致的叉子。是的,吃西餐用的叉子,這就純粹是一種插在胸前的裝飾了。
中學生多有佩帶,青年教師則幾乎沒有。
這可能因為它並無實用性,尤其不可用來刮瓦罐口那一圈堅硬顆粒(要刮斷)和罐底的糊狀物(刮不著),而隻是純粹顯示出了餓相,所以教師不宜。
當時校園文化除與吃有關的手工製作的金屬瓢羹和竹餐叉外,還有白鱔泥(觀音土)製作的手槍、艦船。
手槍大都雕刻左輪,晾幹後用細砂紙砂光生。
城市哪來的白鱔泥呀,乃因農村形勢很快好轉,農村屯集的白鱔泥在形勢好轉之後比狗屎不如,倒還成了城裏學生的搶手貨。
城裏的副食品需用號票購買,按人頭一年一人發一大張號票,看去有點像整版的郵票,從1印到100。
有所供應時才會公布:國慶節白糖二兩幾號票,茶葉一兩幾號票,粉絲一兩幾號票,黃花耳子半兩幾號票等。
偶爾還會有鹹魚幹、蝦米出現在榜上,令抄榜的人剛揉完眼睛又屏住了唿吸。
當然不是一年之內你這一大張能夠撕(用)完,能撕多少不一定。
每到節日供應前居委會和單位的工會會把幾號票買什麽張貼出來,這類似於電影稀缺的年代看電影海報。
但看電影海報一般不會拿筆抄,這人人都拿著小本子在“刷刷刷”地記,太難記了,當然難記才好,說明多。
城裏,憑票供應的短缺商品也會積壓,這時就會在某些店敞開賣,櫃台上的紙牌子上寫著“賣完為止”。
百貨公司偶爾推出零碎布料,清倉的毛巾手帕免收票,可拚起做內衣內褲,大毛巾可拚成毛巾被。
殘次商品,比如紡織印染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的花布,內胎烤花外形哪方麵有缺陷的搪瓷器皿,有時也會閃亮登上商店櫃台。
“不收票!”售貨員上帝迴答傻子似的兩眼放光的顧客,答多了所以口氣很不耐煩。
當你看見男孩穿著花布小襖,女孩穿難看得像屎一樣的紫連衣裙,這肯定是家長撞好運扯到了這種要錢不要票的布,把自己的歡欣建築在兒童痛苦的基礎上。
當你在街上走,突然間有個店鋪門前就排起一隊人。
或者你突然發現整條街的人都像沒頭蒼蠅似的亂竄,問在哪裏?哪個店?賣啥子?
那麽,這肯定就是店鋪在賣不要票的商品了,隻不過前者目標明確(商品不一定明確),後者會把你搞得暈頭轉向。
這種情況下人們殘次瓷盅七個八個、安全火柴(必須在塗藥的火柴盒側麵才能擦燃)十封十封的買。鄰居會互相通報,放學路上的小孩也都是眼線。
但孩子報信往往有問題,小孩問排輪子的老太婆在賣啥,老太婆有時會裝耳朵背,讓小孩自己去看,導致出錯。
有次史家姐姐史蒂、史蕾聽弟弟史超說街上在賣洗衣粉,趕緊給錢去買,結果買迴來的是幾包發酵粉,全是愛吃麵食的北方人在排隊。
弟弟被二姐史蕾臭罵了一頓,發酵粉差點沒拿去送人。
所幸這件事歪打正著,過不久推行“糧食增量法”期間蘇打成了緊俏之物,送人或扔了的話兩個小姐姐豈不把腸子都悔青!
公社樓一層有家夫妻為化工廠工人,男的姓岑,女的姓曹,女兒嬌嬌四歲。外公外婆來耍,早上曹女士帶女兒上街買饅頭。
早餐店蒸饅頭的香氣撲鼻(蒸米飯香氣就差很遠),導致神經脆弱的人路過隻能別過臉去,心智成熟的正好享受鼻孔大餐。
曹女士飯盒盛了六個饅頭,女兒眼巴巴問吃一個可以不?媽媽點頭後不顧燙嘴先拿了一個吃。
正在這時,曹女士見街上有些人在往同一方向疾行,攔住其中一步履蹣跚的老太太:“請問排啥子?”
老太太不耐煩教訓道:“曉得啥子?排起再說嘛!”
媽媽恍然開竅,便和女兒兵分兩路,叫嬌嬌先提飯盒迴去。
結果在迴家不到一裏的路上,一個四歲小人兒居然將飯盒內熱騰騰的六個饅頭全吃了。
外婆看她站在門口發呆,忙問怎麽了?嘴含著最後一點咽不下去的饅頭渣的小人兒哇一聲哭了起來。
老爸了解情況後大發雷霆,進屋拿起篾片(這是家庭教育孩子的必備),外婆一把把篾片扯了。
冷駿蹬黃包車滿城轉,他有特殊找人的任務及掙錢,學雷鋒當眼線的事隻能順便。
有段時間熱賣伊拉克蜜棗,這是一種罕見地從外國進口擺在普通商店免票出售的食品,還不貴,普通人都買得起。
食品店到一次貨很快賣光,下次到貨的時間誰也不曉得。
蜜棗為帶點兒透明度的棕黃色,因為含糖分太多進貨是粘在一起的一大坨,售貨員要用鏟子、螺絲刀之類的工具,才能撬開成小坨出售。
想想吧,此時連糖精都很稀缺,糖精不知是否為了搶眼被做成粉紅色的,能化杯粉紅色的糖精水來飲兩口都直咂嘴巴。
所以伊拉克蜜棗對於城市居民來說無異於天降甘霖。
對於那年代過來的絕大多數人來說知道伊拉克並不是因為兩河流域楔形文字、漢漠拉比法典什麽的,而是這,一說伊拉克就都要流口水。
蜜棗因為包裝運輸而巴有草屑等髒東西,人們還是拿著就開吃,多吃幾個可以頂一頓飯!
這是全城都在用砂紙砂(動詞)吃飯用的金屬調羹,又叫瓢羹(匙子)。先用銼刀銼平毛邊,再用砂紙不倦地砂,看一看摸一摸,接著又砂,盡量砂亮砂光滑。
“沙沙沙沙,吃飯吃飯!”此乃亙古以來的吃飯最強音!
也有瓢羹是用銅皮剪好敲打而成的,因此潮汐聲中時或傳出類似於銀匠作坊的悅耳之聲:“叮叮當,叮叮當……”
這種對於金屬的興趣除為吃飯之外,還可能與前兩年的大煉鋼鐵有關,大煉鋼鐵對在校園停課煉鐵的青年老師和學生來說簡直就是一場歡樂頌。
時興將金屬瓢羹的勺頭向上佩戴在胸前,也就是插在中山裝、學生裝左上側口袋,如若還在那裏插鋼筆簡直成了老土!這成了城市中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其中最吸引眼球和具有示範性的是中學的青年教師,講台上的他們將瓢羹這樣插起,凸麵朝外,日光燈下偶爾一閃就像星星月亮。
學生不模仿的有幾個?老師也一樣,都為了吃飯方便!
铩铩铩,這是冷駿在銼,再用砂紙砂。為了避免被說成賣黑市,他做的工序是人家把翻砂出來的半成品拿來,請他加工。
他一分鍾就能砂好學生自己要砂好幾天,他就是閉上眼睛也一樣做還能左右手同時開工這些當然都不可公開包括速度所以他盡量避人眼目以免在傳說中被妖魔化。
他銼和砂出的瓢羹與別人做的之不同,就像一對雙胞胎,一個在仙池洗浴,一個在木盆洗浴,出浴之後的區別很容易就能想象出來。
蹬黃包車時將替人砂好的一些瓢羹插在胸前口袋,像戴的勳章。一邊輕輕吹口哨,管樂般的哨聲在車輪前揚起輕塵。
他做的瓢羹刀叉若有人收藏到現在會是文物。
“沙沙沙沙”,這隻是吃飯前奏曲,在中學食堂吃飯時響起的樂聲是“咣浪咣浪”。中學食堂很多都用圓柱形瓦罐蒸“罐罐飯”,一瓦罐二兩或三兩。
學校食堂並未采用報紙麵向社會提倡的“雙蒸法”,過程太多了廚工忙不過來。
但學生要用筷子把瓦罐飯撥弄幹淨幾乎不可能,尤其是邊沿的一圈硬飯粒,如果用雙蒸法的飯就沒有這樣硬,學生隻好直接用牙齒去啃,半張臉埋進去啃得錯拉錯拉響,連把牙齒法琅質啃缺的學生都有。
即使把飯粒撥幹啃淨了,瓦罐底部凹槽狀的一圈還有些白的糊狀物很傷腦筋,就算有貓科動物舔骨頭用的帶刺的舌頭,人舌頭也沒有這樣長。
而一旦有了金屬瓢羹,這所有一切,罐邊的一圈硬飯粒和罐底的飯漿漿全都不在話下!
由於全市中學生在統一規定的午飯和晚飯時間都在用金屬瓢羹刮瓦罐,運行在城市上空的“咣浪咣浪”類似於古代鍾樓的報時聲,提醒著全市民眾:吃飯了!吃飯了!
當時作為金屬瓢羹的配套還有用楠竹削製同樣砂得很精致的叉子。是的,吃西餐用的叉子,這就純粹是一種插在胸前的裝飾了。
中學生多有佩帶,青年教師則幾乎沒有。
這可能因為它並無實用性,尤其不可用來刮瓦罐口那一圈堅硬顆粒(要刮斷)和罐底的糊狀物(刮不著),而隻是純粹顯示出了餓相,所以教師不宜。
當時校園文化除與吃有關的手工製作的金屬瓢羹和竹餐叉外,還有白鱔泥(觀音土)製作的手槍、艦船。
手槍大都雕刻左輪,晾幹後用細砂紙砂光生。
城市哪來的白鱔泥呀,乃因農村形勢很快好轉,農村屯集的白鱔泥在形勢好轉之後比狗屎不如,倒還成了城裏學生的搶手貨。
城裏的副食品需用號票購買,按人頭一年一人發一大張號票,看去有點像整版的郵票,從1印到100。
有所供應時才會公布:國慶節白糖二兩幾號票,茶葉一兩幾號票,粉絲一兩幾號票,黃花耳子半兩幾號票等。
偶爾還會有鹹魚幹、蝦米出現在榜上,令抄榜的人剛揉完眼睛又屏住了唿吸。
當然不是一年之內你這一大張能夠撕(用)完,能撕多少不一定。
每到節日供應前居委會和單位的工會會把幾號票買什麽張貼出來,這類似於電影稀缺的年代看電影海報。
但看電影海報一般不會拿筆抄,這人人都拿著小本子在“刷刷刷”地記,太難記了,當然難記才好,說明多。
城裏,憑票供應的短缺商品也會積壓,這時就會在某些店敞開賣,櫃台上的紙牌子上寫著“賣完為止”。
百貨公司偶爾推出零碎布料,清倉的毛巾手帕免收票,可拚起做內衣內褲,大毛巾可拚成毛巾被。
殘次商品,比如紡織印染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的花布,內胎烤花外形哪方麵有缺陷的搪瓷器皿,有時也會閃亮登上商店櫃台。
“不收票!”售貨員上帝迴答傻子似的兩眼放光的顧客,答多了所以口氣很不耐煩。
當你看見男孩穿著花布小襖,女孩穿難看得像屎一樣的紫連衣裙,這肯定是家長撞好運扯到了這種要錢不要票的布,把自己的歡欣建築在兒童痛苦的基礎上。
當你在街上走,突然間有個店鋪門前就排起一隊人。
或者你突然發現整條街的人都像沒頭蒼蠅似的亂竄,問在哪裏?哪個店?賣啥子?
那麽,這肯定就是店鋪在賣不要票的商品了,隻不過前者目標明確(商品不一定明確),後者會把你搞得暈頭轉向。
這種情況下人們殘次瓷盅七個八個、安全火柴(必須在塗藥的火柴盒側麵才能擦燃)十封十封的買。鄰居會互相通報,放學路上的小孩也都是眼線。
但孩子報信往往有問題,小孩問排輪子的老太婆在賣啥,老太婆有時會裝耳朵背,讓小孩自己去看,導致出錯。
有次史家姐姐史蒂、史蕾聽弟弟史超說街上在賣洗衣粉,趕緊給錢去買,結果買迴來的是幾包發酵粉,全是愛吃麵食的北方人在排隊。
弟弟被二姐史蕾臭罵了一頓,發酵粉差點沒拿去送人。
所幸這件事歪打正著,過不久推行“糧食增量法”期間蘇打成了緊俏之物,送人或扔了的話兩個小姐姐豈不把腸子都悔青!
公社樓一層有家夫妻為化工廠工人,男的姓岑,女的姓曹,女兒嬌嬌四歲。外公外婆來耍,早上曹女士帶女兒上街買饅頭。
早餐店蒸饅頭的香氣撲鼻(蒸米飯香氣就差很遠),導致神經脆弱的人路過隻能別過臉去,心智成熟的正好享受鼻孔大餐。
曹女士飯盒盛了六個饅頭,女兒眼巴巴問吃一個可以不?媽媽點頭後不顧燙嘴先拿了一個吃。
正在這時,曹女士見街上有些人在往同一方向疾行,攔住其中一步履蹣跚的老太太:“請問排啥子?”
老太太不耐煩教訓道:“曉得啥子?排起再說嘛!”
媽媽恍然開竅,便和女兒兵分兩路,叫嬌嬌先提飯盒迴去。
結果在迴家不到一裏的路上,一個四歲小人兒居然將飯盒內熱騰騰的六個饅頭全吃了。
外婆看她站在門口發呆,忙問怎麽了?嘴含著最後一點咽不下去的饅頭渣的小人兒哇一聲哭了起來。
老爸了解情況後大發雷霆,進屋拿起篾片(這是家庭教育孩子的必備),外婆一把把篾片扯了。
冷駿蹬黃包車滿城轉,他有特殊找人的任務及掙錢,學雷鋒當眼線的事隻能順便。
有段時間熱賣伊拉克蜜棗,這是一種罕見地從外國進口擺在普通商店免票出售的食品,還不貴,普通人都買得起。
食品店到一次貨很快賣光,下次到貨的時間誰也不曉得。
蜜棗為帶點兒透明度的棕黃色,因為含糖分太多進貨是粘在一起的一大坨,售貨員要用鏟子、螺絲刀之類的工具,才能撬開成小坨出售。
想想吧,此時連糖精都很稀缺,糖精不知是否為了搶眼被做成粉紅色的,能化杯粉紅色的糖精水來飲兩口都直咂嘴巴。
所以伊拉克蜜棗對於城市居民來說無異於天降甘霖。
對於那年代過來的絕大多數人來說知道伊拉克並不是因為兩河流域楔形文字、漢漠拉比法典什麽的,而是這,一說伊拉克就都要流口水。
蜜棗因為包裝運輸而巴有草屑等髒東西,人們還是拿著就開吃,多吃幾個可以頂一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