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守好大明朝東南的大門,明朝建立起了一套堪稱完善的海防體係。首先,朱元璋采納了方鳴謙的建議,整頓海防,設置衛所。


    具體而言,就是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城鎮設衛,在小道、孤立的要點設置千戶所,如果不能容納更多士兵,則設置百戶所。其次,明朝還在出海口或是海上航道匯聚之處附近的海島上設置防禦據點——即水寨,並劃撥附近一定海域歸其管轄,稱之為水寨的“信地”,這是明朝“禦之於海上”的一道防線。


    這樣明朝軍隊隻需要在水寨之間以船隻往來巡哨,就可以將倭寇殲滅於海上,避免東南沿海居民不必要的損失。


    衛所和水寨都是軍事防衛機構,地方政府無權調配,而為了確保沒有“漏網之魚”,明朝還設置了可以可供地方政府調遣的民兵係統,由巡檢司統轄,既可以巡邏海上盜賊,又可以盤問往來奸細,構建起了一條陸上的防線。


    這樣一來,衛所、水寨和巡檢司各司其職、互相支援,組成了明朝海防體係的多重防線。


    平時,明朝水師戰船在海上巡邏,遇到倭寇入侵,盡可能殲敵於海上;如果倭寇接近海岸,就由烽堠發出警報、衛所的陸軍迅速趕赴倭寇的登陸點殲敵,如果還有漏網之魚,那麽就由巡檢司調遣民兵追捕。從理論上看起來,這一套海防體係確實十分完善。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卻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明朝時,舟山群島成為了倭寇的大本營,許多倭寇盤踞於此,襲擾東南沿海,這是為什麽呢?


    舟山群島曆史悠久,考古發現顯示,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島上活動的痕跡。不過,由於舟山地理位置特殊、又多是海島構成,往來交通不便、土地貧瘠,導致舟山整體發展得十分緩慢。


    在明朝以前,我國很少受到海上的威脅,因此軍事防禦的重心多放在西北部的陸上要塞,更令舟山群島顯得“無足輕重”。


    到了明朝,這一情況有所改變,為了鞏固海防,舟山群島也受到了重視。史料記載,明太祖洪武十二年,舟山不過設了一個千戶所,到了洪武十七年,就升級為昌國衛,這說明舟山守備也曾備受重視。


    可當朱元璋指派湯和到浙江鞏固海防後,湯和卻開始大幅削弱舟山的軍備。在明王朝保守的海防思想的指導下,湯和將海防的重點放在了沿海地區,放棄了舟山這樣懸於海上的島嶼。


    湯和將原本設置於舟山群島的衛遷移到象山,令舟山隻剩2個千戶所,共計2200餘人,防備力量大大削弱。甚至當時明王朝還廢除了舟山的縣製,要求居民遷移至內地,隻留下了500餘戶,與軍戶一同守衛舟山。


    後來,隨著明朝衛所製度的逐漸崩潰,軍戶連生活都難以保障,他們不斷私下逃離衛所。


    而衛所長官為了獲得更多朝廷撥發的錢糧,通常隱匿不報,衛所軍戶得不到補充,整體防備力量實際上就更加削弱了。數據顯示,到明朝後期,舟山2個千戶所所剩下的士兵僅有1116人,僅為滿編製的一半左右。


    到了1569年,明朝政府又將舟山2個千戶所的500多名精兵強將組建為舟山營,單獨進行訓練,再加上昌國水營和原來的衛所,舟山群島看似有了3種防衛力量。但實際防衛人數卻沒有增加,總共隻有不到3800名士兵,其中半數為戰鬥力較差的民兵,船隻也僅有100多條,就算每日勤加操練,但防衛人數不足這一硬傷仍然難以補足。


    舟山守備的空虛,令倭寇更能夠乘虛而入,到了嘉靖年間,海盜李光頭、許棟、王直等人勾結倭寇集結舟山雙嶼港,進行武裝走私,這讓雙嶼港成為了當時亞洲最大的海上走私貿易基地。舟山不僅成為了倭寇的聚集地,倭寇、海盜還以舟山為據點,不斷襲擾浙江沿海。雖然明王朝不斷派出俞大猷等名將平倭,但收效甚微。


    迴頭來看,舟山作為浙江的海上門戶,舟山地理位置重要,其得失關係著浙江乃至全國的安定,那為什麽明王朝要放棄舟山呢?


    一方麵是因為明朝保守的海防政策,以及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政策,後來明朝甚至取消了軍隊必要的海上巡邏,既然如此,那麽放棄舟山似乎也不過是“清理當中”了。


    除此之外,舟山的地理位置和當時技術水平也決定了舟山“不得不”被放棄。


    首先,舟山群島易攻難守。由於舟山由島嶼組成,海岸線十分破碎,倭寇可能從“任何”地方登陸舟山並藏匿於某個島嶼之上,很難被發現,這極大地增加了防守難度。而且,舟山遠離大陸,當時交通和通訊設施都不發達。一旦舟山遇襲,衛所之間相互支援不便,也許對於明王朝來說,不如幹脆“放棄”,還可集中兵力。


    其次,當時水師所用的均是帆船,以風為動力,而我國東南沿海夏季盛行東南風,這麽一來,我國追擊倭寇時就是逆風而行,倭寇攻打舟山則是“順風順水”,顯然給水師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第三,舟山土地貧瘠,糧食產量很難滿足軍隊需要。長期以來,舟山的農業發展都相當滯後,糧食產量相對較低,在扣除上繳的稅收之後,僅能勉強度日,遇上災年可能連度日都困難。


    因而,如果要想在舟山大量駐軍,首先就得解決糧食的問題,可海運不僅路途遙遠,而且還容易遭到倭寇的劫掠;如果軍隊囤地種糧,那又會擠占了老百姓為數不多的耕地資源。


    總的來說,湯和也是考慮到舟山土地供應糧食的極限,才隻留下2個千戶所和500多戶居民,這樣才能平衡島上的軍需供應和百姓生活的難題。


    雖然在明政府看來,放棄舟山是“無奈之舉”,但他們似乎沒有考慮到,放棄舟山之後的嚴重後果。


    明朝放棄舟山守備,主要導致了兩個後果。


    首先,就是令浙東地區的防禦能力大大削弱。假如明王朝肯重軍守備舟山,那麽倭寇想要劫掠浙江,就要先突破舟山守軍,即使舟山守軍不能徹底消滅倭寇,也能夠為浙東沿海地區的守軍贏得調兵禦敵的時間,實際上能夠加強東南沿海地區的安全保衛。可明王朝卻放棄了舟山,這不僅僅是放棄了一個防禦的深度,更給了倭寇直接盤踞舟山、以其為跳板進犯浙東的機會,令倭寇襲擾浙江沿海變得更加“輕鬆容易”。尤其是到了明朝後期,吏治腐敗、軍紀敗壞,守軍已經幾乎不能嚴守陣地,導致倭寇肆意劫掠財物、殺害沿海百姓,極大地破壞了沿海地區的和平穩定。


    其次,這也導致了雙嶼港走私貿易的繁榮。在明朝,沿海地區人民單純從事農業生產很難維持家庭生存,隻能依靠出海捕魚補貼家用,可嚴格的海禁政策讓漁民們要麽逃亡海外成為海盜、要麽通過走私補貼生計。


    舟山密布的海島就這樣成為了走私的“天堂”,雙嶼港還一度發展為“16世紀的上海”。在最繁榮的時刻,有3000多人居住在那裏,其中包括1200多人葡萄牙人,每年貿易金額高達300萬金。可見,當時舟山地區的走私貿易不僅能夠抵達日本,更是已經遠達歐洲。


    走私問題的日益嚴重,也影響了沿海地區的社會治安,“黑吃黑”等暴力活動長期存在,嚴重影響了當地普通居民的生活。


    總的來說,明朝放棄舟山防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無奈之舉。但也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短視的行為,還令曾領先於全球的我國大大落後於西方,造成了清末落後挨打的被動局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浴血大鵬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色彩東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色彩東縱並收藏浴血大鵬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