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的學生越來越多,


    人頭攢動,將陸時幾人團團圍住,低聲地議論著。


    陸時說:“討論新聞的科學性,我們要率先明確產業。第一產業主要指生產食材以及其它一些生物材料的……”


    聽到了這話,下麵的學生開始躁動。


    有人終於忍不住,


    “陸教授,沒必要說這些眾人皆知的東西拖延時間。雖然三大產業的劃分在世界各國不完全一致,但大差不差,完全可以概括為,一產農業、二產工業、三產服務業。”


    陸時笑,


    “那你知道服務業服務的是什麽?”


    學生立即迴答:“當然是人。”


    陸時擺了擺手,


    “這話不完全對。‘服務業’中的所謂‘服務’,本意指的是服務於生產生活。就比如金融,創造需求、引導消費,這是服務於具體的人嗎?”


    眾人沉默。


    忽然,有學生舉起手,似是準備反駁。


    陸時搶先道:“我明白~我明白~我說的是理想情況。至於現實到底如何……哼哼哼……目前,所有的服務業確實都在‘舔’,但這本質上是另一個問題。”


    在場的都是聰明人,能明白另一個問題是什麽。


    過了片刻,那個姓威廉姆斯的學生又開口了:“可問題在於,理科、工科的學生就不會這樣。”


    這話一出算是犯眾怒了,


    “你什麽意思!?”


    “怎麽著?看不起我們文科?”


    “我看,這幫人是研究公式把腦子給研究秀逗了。”


    ……


    現場變得混亂。


    陸時張開雙臂示意眾人安靜下來,隨後道:“工、商、文、理孰優孰劣的問題,自工業革命後便爭論不斷,現在的我們再怎麽討論,也不會分出勝負的。”


    學生們眼神交流,


    隨後,部分人開始擼袖子,


    “陸教授說的沒錯,討論不出勝負,那就用拳頭說話。”


    陸時懵了,


    心裏想,


    20世紀初的年輕人都這麽莽的嗎?


    旁邊的巴特勒趕緊道:“你們想幹什麽?都給我冷靜下來!”


    校長的話還是管用的,


    原本隨時都要引爆的氣氛稍微緩和了下來。


    陸時輕咳一聲,


    “威廉姆斯先生,首先,我要指出你的一個事實錯誤。你說‘理科、工科的學生就不會這樣’,那你知道萊布尼茨嗎?”


    威廉姆斯連連點頭,


    “當然知道。”


    戈特弗裏德·威廉·萊布尼茨,


    哲學家、數學家,是曆史上少見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裏士多德。


    陸時嘴角勾起,


    “那你可能沒聽說過,萊布尼茨自1685年起,便受漢諾威選帝候恩斯特·奧古斯特公爵所托,做起了不倫瑞克-呂訥堡一係貴族族譜的研究。”


    現場的學生都有點兒懵。


    巴特勒也很好奇,


    “還有這事?”


    陸時點頭,


    “對。畢竟純研究不掙錢,萊布尼茨也要吃飯的嘛~”


    巴特勒想想也是,


    曆史上的那些牛人,基本上就三個出路:


    一、依附於貴族;


    二、自己家裏本來就很有錢;


    三、自食其力。


    後兩者少得可憐,


    像叔本華、像康德,掰著指頭就能數過來。


    陸時繼續道:“你們可能想象不到,萊布尼茨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為該家族提供機要服務,數學研究反而是兼職。威廉姆斯先生,萊布尼茨服務於貴族以求優質的生活,這在伱眼中算是‘舔’嗎?”


    威廉姆斯一愣,


    心中感慨,


    要不說萊布尼茨是天才呢,這種情況下都能搞出那麽多成果。


    他抬頭看向陸時,


    “陸教授,萊布尼茨是哲學家、數學家。他的‘舔’,隻是作為哲學家的行為;作為數學家,他並沒有‘舔’。”


    竟然硬生生地把萊布尼茨的兩個身份給切割了。


    陸時聽得差點兒當場罵人。


    他沒有罵,


    但不代表其餘文科生會嘴巴留情,


    “你切割得很快啊!”


    “虛偽!可笑!可笑至極!”


    “看來是萊布尼茨有病,大腦裏麵住著兩個做不同研究的小人。”


    ……


    現場又有人開始擼袖子了。


    巴特勒臉黑,嘀咕道:“這幫學理工科的也挺會詭辯嘛~”


    陸時攤手,


    “不見得是詭辯。說不定,他們真信。”


    巴特勒“啊?”了一聲,


    “什麽意思?”


    陸時笑著解釋:“就像相信大英政通人和一樣,他們真的相信理、工科在就業時不用服務於人。”


    巴特勒攤手,


    “大英不就是政通人和嗎?”


    講完這個笑話,他自己都繃不住先笑噴了。


    陸時對威廉姆斯說:“你以為進入實驗室就不需要‘舔’……社交了?你以為當上工程師就不需要社交了?你以為農村種地就不需要社交了?小夥子,你想一直搞研究嗎?得學會討好人、騙經費啊。”


    “噗!”


    巴特勒噴了。


    他趕緊拉住陸時,因為剛才說得實在是過於赤果。


    陸時擺手,


    “所以,各個專業或多或少都存在類似的問題。隻是有的多、有的少罷了。你們進入新聞學院,也可以立誌做亨利·喬治嘛~”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掀起過一次新聞報道浪潮——


    黑幕揭發運動。


    其起點便是1879年喬治出版的《進步與貧窮》,揭開暴露文學的序幕。


    一批具有進步主義理念的新聞記者和雜誌作家針對當時美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弊端,發表大量調查性新聞報道,引起公眾強烈反應,直接帶動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的到來。


    運動中那些牛x的記者和編輯,才是被“舔”的一方。


    學生們又開始私下議論,


    有的甚至考慮,要不要在新學期轉入新聞學院,


    反正新聞學院對畢業生有雙學位的要求,之前的專業課也不會浪費。


    普利策緩步湊上來,


    “陸教授,我覺得火候差不多了。”


    陸時也是相同的看法,


    他清清嗓子,


    “另外,我必須要告知諸位。入學新聞學院會有獎學金,並且,畢業生在畢業後,也可以獲得進入《鏡報》、《世界報》工作的機會。”


    說一千道一萬都不如利誘有效,


    瞬間,學生們躍躍欲試。


    有人問道:“陸教授,獎學金真的會發?”


    之所以會有此一問,是因為美國總是畫大餅,


    在美國建國時,法律明文規定,要確保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時,可依照法律獲得相關經濟援助,


    不過,受到各種影響,很多教育資助計劃和條例被廢除或一直處於無效狀態。


    說白了,就是隻有口頭保證,並沒有落到實處。


    “獎學金”一詞也逐漸被遺忘。


    陸時說道:“你們或許知道,英國於今年頒布了法令,組織地方教育委員會管轄本地區的教育,開始設立獎學金,初衷是能使貧窮的優秀學子有受教育的機會。”


    忽然提到英國,學生們有些摸不著頭腦。


    巴特勒卻是反應快,


    他嗬嗬一笑,


    “你們難道忘了《全球大學排名》的事了?”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


    因為排名,世界各高校開始展開競爭,


    為了抗衡倫敦大學聯盟,美國的常春藤甚至早了幾十年被提上議程,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搞獎學金,其它各國也必然跟進,卷生卷死。


    有學生好奇,


    “陸教授,英國那邊具體是什麽情況?”


    陸時迴答:“那邊是雙軌製,不具備參考價值。”


    在英國,


    兒童年齡達到11歲並通過考試者,便可能獲得獎學金轉入中學就讀;


    通過16歲和18歲的“一般水平”和“高級水平”的普通教育考試,青少年還可能拿到獎學金進入高等學校。


    如果不搞雙軌製來限製升學,成本會高得飛出天際。


    又有人問道:“那新聞學院發獎學金的具體數額是多少呢?”


    “這……”


    陸時有些拿不定主意。


    普利策湊上來,


    “1人70美元如何?”


    這個數額相當於全美文科學院的平均學費。


    陸時問道:“你不怕破產?”


    普利策攤手,


    “這有什麽好怕的?新聞學院畢竟沒什麽底蘊,一年能招收50個學生就很難得了。3000多美元,對你我很輕鬆。”


    陸時:“……”


    不知該說對方是過於樂觀,還是過於悲觀。


    他迴答:“我可以斷定,如果你現在說出70美元這個數字,今天就得支出3000美元以上。”


    普利策沉吟,


    良久,他問陸時:“那就50美元?”


    陸時沒有搭腔。


    普利策又問:“30美元?”


    陸時說道:“這個數字其實十分合理。但理智告訴我,還是會超額支出。”


    普利策不由得吐槽:“你不覺得這話前後矛盾?”


    陸時聳聳肩,


    “那你說好了。”


    普利策遂上前了一步,說道:“我們決定,獎學金的……最低門檻是10美元!之後會按照梯度發放,成績越好、獎學金越高!”


    老哥終究還是慫了。


    學生中有人抱怨:“這個數未免太小了。”


    普利策道:“我說了,那是最低門檻!因為,我們是偉大的美利堅,我們的教育提倡普及化,而非英國那樣的雙軌製,所以,我們的獎學金不光要助困,還要獎優!”


    一句“偉大的美利堅”說得學生們熱血沸騰。


    普利策繼續道:“總之,我們要根據成績,按照比例,梯度發放獎學金。”


    根據成績、


    從占比的角度出發,


    此兩者,能耍的花招可就太多了,


    隻是要多花一筆錢邀請聽話的會計和法律顧問進行監察,讓錢在“陽光”下運轉,做一做樣子。


    普利策繼續煽動道:“這樣,我們定然能讓美利堅持續偉大!”


    學生們更亢奮了,


    “好!”


    “說得好!”


    現場氣氛熱烈。


    今天的事擴散出去後,新聞學院的招生阻力肯定會小上不少。


    巴特勒不由得佩服,低聲讚道:“陸教授、約瑟夫,你們可真行。不得不說,做傳媒和廣告行業的大亨就是善察人心。”


    這並非恭維,而是發自真心地讚賞。


    接下來半個小時,陸時又在現場迴答了學生的問題。


    太陽西下,


    天空被染成了一片橙紅色。


    但周圍的人越劇越多,把新聞學院的大門周邊圍得水泄不通。


    巴特勒插話道:“陸教授現在要休息了。大家如果想繼續了解新聞學院,請去看招生簡章。”


    說完便分開眾人,護送陸時離開。


    學生們都熱情不減,


    “陸教授,握個手吧!”


    “陸教授請幫我在《洛麗塔》的扉頁上簽名!”


    “我愛你!陸!”


    ……


    有人有幸與陸時握手,甚至大吼:“這周我都不洗手了!”


    顯得異常瘋狂。


    好不容易,陸時幾人才突破了重圍。


    巴特勒笑道:“陸教授,沒想到你不做準備都能迴答得那麽好。就比如萊布尼茨之事,連我都是第一次聽說。你如此博聞強識,應當全在平時積累吧?”


    陸時說:“其實,那些學生的說法並非毫無可取之處。就比如最初的那個問題,關於要求新聞學院畢業生的雙學位比率的事。”


    巴特勒不由得沉思,


    良久,他說:“之前我也考慮過,與其要求雙學位的比率,不如直接不設本科段,新聞學院隻招收碩士研究生。”


    正如之前所討論的那樣,


    新聞學專業課——


    怎麽寫稿、怎麽采訪、怎麽設計……


    這些技術層麵的東西並不需要四年時間去學習,兩年便綽綽有餘了。


    所以,四年本科想要塞滿學分,就必須搭配意義不大的課程。


    也正因如此,很多學校直接不招本科生了,


    其中就包括國內的清華。


    陸時攤手,


    “巴特勒校長,你知道這很難推行。因為如此改革,不隻是新聞學院,很多專業都要遭殃。就比如商學院,必然大量教授站出來反對。”


    巴特勒瞄了眼陸時,


    “陸教授,你果然很懂嘛~”


    兩人心裏都明鏡似的。


    如果,真像他們說的那樣四年本科變兩年研究生,很多原先用來給本科生賺學分的課程必然麵臨改造升級,用來適應研究生,


    這樣的情況下,很多教授的能力跟不上,會被淘汰掉,


    他們怎麽可能不反對?


    這世上,真正為學生想的人少,為自己想的人多。


    巴特勒說:“所以,我們還是得退而求其次。為了真正地向國家輸送人才,同時證明哥大的實力,我決定了,讓更多的學院‘鬆進嚴出’,提高畢業生的雙學位比率。”


    陸時豎起大拇指,


    “校長,你可真猛啊。不怕被學生罵嗎?”


    巴特勒無所謂,


    “校長本就不是為了背鍋被罵而存在的嗎?再說了,人家要罵肯定也是罵你啊。是你在新聞學院起的好頭嘛~”


    陸時無語,


    “……”


    沒想到對方還能這麽搞。


    就這樣,在20世紀初之後,哥大成為了全美對本科生雙學位要求最為嚴苛的學校。


    而神奇的是,學生們並沒有罵陸時,


    因為他們已經徹底麻木了,


    教材是陸時編的;


    獎學金是陸時發的;


    校董席位由陸時把控;


    畢業之後的工作分配依靠陸時的《鏡報》;


    ……


    左一個陸時、右一個陸時,


    已經被徹底包圍,換誰來當學生都得麻。


    所以,學生們決定改變策略,轉罵為拜,將“學位之神”陸時的畫像或照片隨身攜帶,放入錢夾、筆盒、鞋底,權作避邪之物。


    有那麽一段時間,陸時的畫像和照片在全美脫銷,


    更離譜的是,此種辟邪方式在男生群體中比在女生群體中更受歡迎,


    不知道的,還以為美利堅全員南桐呢~


    (本章完)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英倫文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員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員在並收藏英倫文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