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文顯然是沒想到陸時這麽年輕,所以一開始錯把辜鴻銘當成了正主。


    還好他夠謹慎,先問了門衛。


    陸時伸手,


    “你好,我是倫敦政經的陸時。”


    考文介紹道:“圖書館那邊因為正在做最後的書籍、手稿的分類,工作人員們都忙得腳不沾地,所以由我這個版畫與繪畫部的管理人帶路,希望陸教授多多包涵。”


    說完,他又瞄向辜鴻銘、夏目漱石,


    陸時剛準備引薦,


    沒想到,考文笑著搖頭,


    “沒關係的,陸教授。不重要。”


    他轉身朝館內走去。


    被當麵說“不重要”,辜鴻銘有些哭笑不得,也不知道是對方的心態好,還是過於傲慢。


    三人跟上考文。


    大英博物館占地麵積廣大,館藏甚眾,對外展出的藏品隻占所有藏品的百分之一,可見一斑。


    考文一邊走,一邊介紹,同時囑咐陸時在借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護書卷,哪怕隻是拓本、抄本,也要盡量小心。


    幾人到了閱覽室。


    陸時要閱讀的資料屬於明史,在圖書館沒有原本,隻有複製本,


    考文問過工作人員後,確定不需要動原稿,便放心了,甚至還貼心地告知陸時在哪些書箱、書架裏尋找,


    之後,他便找個角落待著,不再打擾。


    陸時認真地做筆記。


    辜鴻銘在旁邊好奇地看,


    他低聲道:“看了這些史料,我才察覺你寫的《萬曆十五年》的新奇之處。”


    辜鴻銘擅長文學、經學,史學相對較弱,


    如果他也精通史學,便會發現《萬曆十五年》的研究方法是跨學科的,類似《槍炮、病菌與鋼鐵》。


    陸時仍在讀書,頭也沒抬,


    “嗯,我這麽寫,是從長遠的社會發展來觀察曆史脈動,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這一點和傳統的史學專著寫法不同。”


    辜鴻銘細細咀嚼這句話。


    過了片刻,他說道:“我不是很懂。”


    陸時問:“辜老先生讀過《大義覺迷錄》吧?雍正皇帝是怎麽自我評價的?”


    辜鴻銘迴答:“我不見得能背全,我想想……嗯……‘夙夜孜孜,勤求治理,雖不敢比於古之聖君哲後,然愛養百姓之心,無一時不切於寤寐,無一事不竭其周詳。’”


    這背得已經夠全了。


    陸時說道:“挑燈熬油、夙夜勤政。效果呢?”


    辜鴻銘立即說:“康乾盛世,雍正帝承上啟下,效果是極好的。當然,不可否認,後麵糜爛得也很快就是了……”


    老先生確實變了,


    在討論清朝的時候,能做到盡量客觀。


    陸時點點頭,


    “萬曆期間也是如此,優秀的官員勵精圖治,哪怕瑣碎到鄉縣的事務也要親力親為,以求扭轉頹風。可最後的結局呢?還是糜爛一片啊。”


    這麽說有點兒命中注定的意思。


    辜鴻銘恍然大悟,說道:“我就覺得你這本書很有些與眾不同,原來是這樣。”


    他之前閱讀《萬曆十五年》,隻覺得曆史故事精彩,


    可現在迴頭看,卻發現裏麵是有立論的,且這種立論超脫具體的曆史人物、曆史細節,是對曆史大勢的分析,


    正如陸時剛才所說:


    “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


    辜鴻銘歎氣,


    “邪門。”


    陸時不解,


    “邪門?伱說什麽邪門?”


    辜鴻銘揚了揚下巴,迴答道:“你這本書邪門。我仔細想過,覺得讀你這本書的時候充滿了無力感。不論是身為皇帝的萬曆,還是掌握帝國重權的張居正,好像都不成功。”


    這便是《萬曆十五年》中的大曆史觀,


    體係的問題,無法從局部得到修補,隻能從經濟基礎、社會結構和文化土壤中尋找答案。


    陸時說:“看過《槍炮、病菌與鋼鐵》,應該不難理解《萬曆十五年》。”


    兩者都算跨學科著作,


    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多共通之處。


    辜鴻銘說:“那能一樣嗎?”


    一本以外國為例子,從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入手,中國人讀起來像在隔岸觀火;


    一本講中國曆史,感同身受。


    辜鴻銘很鬱悶,


    “不聊了!還是不聊了!越聊越心塞。上次就這樣,還叫你氣暈了。”


    陸時尷尬,


    “咳……”


    辜鴻銘走到一邊,


    “我還是自己翻書吧。難得來一趟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不能浪費這麽好的機會。”


    陸時也樂得清靜,


    抄書不難,但抄史學著作很難,


    尤其是《萬曆十五年》這種書,風靡於80-90年代,


    而他從21世紀20年代穿越而來,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大曆史觀也與時俱進,很多觀點在黃仁宇的基礎上提出了大量修正,


    他需要集中精力,結合史料和更新的史學觀點來完善《萬曆十五年》。


    另一邊,辜鴻銘認真讀書。


    這時,夏目漱石靠近他,低聲說:“辜老先生,您過來看看。”


    辜鴻銘不解,


    “怎麽了?”


    夏目漱石咽了口唾沫,壓低聲音,說:“我好像看到了《永樂大典》。”


    辜鴻銘沒有多想,


    “正常。”


    他用手指劃過正在讀的書本的書脊,說道:“這裏不光有二十四史的抄本,還有大量野史抄本,《永樂大典》此等集大成的典籍,在此收錄了抄本又有何新奇?”


    夏目漱石點點頭,之後又搖搖頭,


    “可是,這裏收藏的《永樂大典》的抄本並不齊啊。”


    辜鴻銘輕笑,


    “你應該不知道《永樂大典》一共有多少冊吧?光目錄就有六十卷,三萬萬七千萬字,總共得有一萬多冊。這哪能收集齊?”


    他放下手裏的史書,


    “在哪兒,帶我去看看。”


    夏目漱石立即帶著辜鴻銘走到了一個書箱前。


    辜鴻銘俯身,


    很快,他露出了有些疑惑的表情,低聲道:“這個怎麽看著像副本呢……”


    夏目漱石一聽,放下心了,


    “剛才,我看這裏有兩冊《永樂大典》,想著這麽稀少,還以為是正品呢,原來是副本啊……那就好,那就好!”


    辜鴻銘挑眉,


    “誰說副本就不是正品了?”


    夏目漱石愣住,


    “啊?”


    辜鴻銘說道:“我剛才說過的,《永樂大典》上萬冊,從永樂元年開始編纂,於永樂五年才最終定稿,之後又花了一整年才抄寫完成。全書除了經、史、子、集,還涉及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這麽重要的書,怎麽可能隻有正本,沒有副本?”


    夏目漱石明白了,


    《永樂大典》確實有正本、副本的區別,


    但從文物的角度想,兩者都是真的、都是原件。


    他問:“那正本在何處?”


    辜鴻銘嘀咕:“據推測是在永陵。”


    夏目漱石點點頭,


    “永樂陵啊……永樂皇帝用《永樂大典》陪葬,哪怕有私心,也不是不能理解。”


    辜鴻銘微微有些尷尬,低頭咳嗽幾聲,


    “咳咳咳……”


    事實上,明永陵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年號嘉靖)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規模宏大,因可能有《永樂大典》陪葬而聞名於世,


    所謂“副本”,也是嘉靖年間抄錄的,為的就是用正本陪葬,並非在成書的時候就有正、副之分。


    這種事也不好和夏目漱石一個日本人明說。


    辜鴻銘走到陸時身邊,竊竊私語。


    陸時記錄的手微微停頓,


    “真的?”


    辜鴻銘畢竟不是做考古的,也不敢確定,隻能說:“看著像。”


    陸時低頭沉思。


    就在這時,身後傳來考文的聲音:“陸教授,可是遇到了什麽事?”


    他一直沒有離開,始終關注著三人。


    陸時對辜鴻銘點點頭。


    辜鴻銘便把自己的觀點說給了考文聽,然後有些擔憂地問:“考文先生,你應該能明白正本和副本都是珍品吧?”


    考文輕笑,


    “當然,我怎麽會不知道?這種事,我比你們都懂。”


    辜鴻銘皺眉,


    顯然是覺得過於對方過於狂妄。


    考文也覺得自己的話說得托大了,趕緊補救解釋:“這位老先生,我沒有嘲諷的意思。你知道的,我是版畫與繪畫部的管理人,對這種事還是有概念的。”


    他想了想,舉個例子:


    “就比如唐代李思訓的畫作,你們國家稱為《青綠山水圖》,在北宋和南宋都有摹本。可即使是摹本,也算文物。據我所知,北宋的摹本上便有元朝倪瓚、明朝張天駿的跋。”


    沒想到外來的和尚還真會念經,


    既然懂得如何辨別珍品,那就好說。


    辜鴻銘說道:“那你快點兒讓你們的工作人員將這兩冊《永樂大典》好好地保存,莫要損毀了。”


    考文點頭,快步離開。


    目送他的背影消失,陸時不由歎了一口氣,


    來大英博物館翻閱史料,難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可真遇上了,還是會鬱悶。


    唉……


    晚晴……


    過不多時,考文就迴來了,


    他對陸時行禮,


    “陸教授,感謝你們的幫助。剛才我已經問過圖書館的同事,他們其實知道那兩冊《永樂大典》是真品,但實在太忙了,暫時有些騰不出手來處理。”


    陸時:???


    辜鴻銘:???


    夏目漱石:???


    三人都有點兒懵。


    本以為英國人是不識貨,


    沒想到,人家識貨,卻是“時間不夠”。


    辜鴻銘臉一黑,


    “時間不夠?”


    這怎麽聽都像是借口。


    結果,考文說道:“確實如此,我的同事們正在為埃及的莎草紙犯愁呢。”


    任誰都能聽出他語言中透著得意。


    辜鴻銘壓低聲音問:“陸時,這莎草紙是……”


    用的是漢語,考文聽不懂。


    陸時便也用漢語迴答:“想來是古埃及的文獻或者作畫。從曆史的角度講,那些莎草紙存世的時間遠遠長於《永樂大典》。他這是在堵我們的嘴呢。”


    “混賬!”


    辜鴻銘氣得罵人了。


    考文看兩人嘰嘰咕咕,卻聽不懂,便插話道:“兩位放心,貴國沒有保護文物的能力,我們大英博物館會竭盡所能。”


    陸時冷哼,


    “收藏掠奪自不同國家的文物,並稱其是對文物的保護……對於這種現象,我們通常稱之為‘不要臉’。”


    這話毫不留情。


    考文的臉一陣紅、一陣白,


    他說:“陸教授的言語有些偏執過激了。你可曾聽過帕特農神廟?”


    陸時已經猜到對方想說什麽了,卻沒有阻攔,


    他迴答:“知道,在希臘。”


    考文點頭,


    “既然陸教授聽說過,那麽也應該知道,那些著名的帕特農神廟的大理石是埃爾金伯爵以36500英鎊從奧斯曼土耳其的蘇丹那裏買來的,要不然,早就被磨碎做磚了。”


    陸時靜靜地看著對方裝x。


    考文被盯得難受,繼續說道:“所以,我說的有什麽不對嗎?對於沒有保護文物能力的國家,大英博物館無疑是做了正確的事。”


    陸時說:“那,將來某天,希臘有了保護文物的能力,大英博物館會歸還嗎?”


    一句話把考文給懟住了,


    “這……”


    在現代,希臘政府多次要求英國歸還文物,


    他們甚至還在帕特農神廟的遺址周邊建了座博物館,隻是裏麵空無一物,以此來表達文物歸還的訴求。


    當然,結果肯定沒戲。


    陸時說道:“不可否認,大英博物館對這些文物的做了整理、研究和修複的工作,客觀上促進了文化的傳播交流,勉勉強強也可以算作一種‘保護’。”


    聽到這句話,考文的臉色好了些。


    可陸時沒說完,


    他又道:“但是,這種‘保護’的初心是什麽?”


    考文沒有給出答案,


    並不是無法迴答,而是答案不言自明。


    這種“保護”,“保護”的是被掠奪的戰利品,所以其目的還是為了維護世界殖民體係下的文化秩序。


    更何況這種“保護”不見得有多麽專業:


    用日本繪畫修複術修複中國繪畫《女史箴圖》,導致《女史箴圖》被修壞,產生了掉渣等病害;


    磨去埃爾金石雕發黃的外殼,以迎合一戰前“以白為高貴”的社會觀念;


    莎草紙受潮、開裂、攔腰截斷;


    ……


    出了這麽多烏龍之後,大英博物館不得不請各地的文物、考古專家前往修複,


    中國館就有大量來自中國的人員。


    陸時說:“大英博物館搶劫、偷盜、強買強賣,就別裝無辜了。老老實實承認自己的嘴臉有何不可?”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英倫文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員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員在並收藏英倫文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