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滋滋的情緒縈繞在問題得到解決的二人身邊,王濤和紅衣一整日裏都是以笑盈盈的姿態見人,仿佛是出外在路邊撿到了什麽寶似的。不過他們所謂的寶貝卻是莊戶內所見的男女老少,這些人會因為血緣的關係而認同彼此,當然也能認同婚姻結成的新家人。
將來說不得要勸說這些人一起跟著向西邊遷徙,而且堅決不讓他們去接觸有關暗流神教的一絲一毫。即便是將各種用來立足的物資送過去了也堅決不提,通通都當做夫妻二人給予娘家的貢獻就是。
而且也不必擔心這裏有人不願離開,紅衣這個能夠方便交流之人給王濤提供了一個很棒的信息:那就是這邊的很多青壯都在抱怨田不夠種,以至於每年的生計都隻能說是勉強維持,想要過得舒坦卻是非常難的了。
據說如此的困頓一是因為若叉斷絕了排河上下遊的交通,以至於原本的許多手工業都跟著支撐不下去了。
二是連年征收重稅的王城又將稅率調高了一成,以至於即便是豐收年景也留不下太多的結餘。
三是據說侵擾邊牆的山北蠻子突然亂了起來,所以要征調更多的青壯和糧食北上戒備。
這一樁樁的事情單獨發生就很讓人頭疼了,而在連續發生的情況下就分外給民間增加負擔,即便是堅忍之輩也有些吃不消。據說一些貧弱之地甚至直接出現了城邑被周邊村落攻破毀壞的事情發生,光是這些消息就足以造成周邊的動蕩。
但是問題往往都要掰開講,娘家人在此地生計受困或許是件壞事,但對於急需找到下家的紅衣和王濤卻是太好了。
河青城那邊或許優良的工匠以及繁榮的市場不多,但恰恰就是無主的荒地特別多,缺的就是足夠的人手前去進行開墾。隻要有充足的人手過去就可以立刻建起一處莊子,而在工具方麵也可以由夫婦二人提供,要知道他倆的財富現在已經積累到了一個小富怎麽了的地步。
而受惠於白首山的遮蔽也無需擔心邊患,甚至他們那邊還引入了相當的草原人一同征戰,兩邊的人群可以說是互為盟友的關係。盡管各自的小心思和看不順眼是多了些,但是雙方的互補需求還是非常強大的,不至於輕易間就互相扯破了臉皮。
再次就是那邊正是托了若叉之亂的福已經久無王命了,所以不斷加重捐稅的命令一直都未能傳遞過來。而河青城裏頭現在又是教團在主掌大權,以四娘年的眼界根本就看不上向周邊農村收稅,隻需將穿越所得的珍奇器物發賣過去就是。
反正那些各種稀奇玩意得來都是非常輕鬆,而在交換中卻能換取別人忙碌一整年的餘存,所以裏外裏的換算下來也無需再去盯著那點財源。隻不過今年的稅收已經隨著秋收的結束全部征收完了,而那些堆積豐富的倉儲也基本落入了暗流神教的手中,少部分則是被公門的吏員們在混亂之中私盜了一部分。
總之新的措施恐怕還得等到一年之後才能開始實施,隻不過河青城裏好謀生的傳言已經流傳了出去。近幾次的穿越都一直在有附近莊戶青壯在參與其中,隻不過他們一般都托庇在城邑之內的親族名下,教團即便是看出了貓膩也多半不會理會。
這個以劫掠為主業的團夥其實恨不得有更多人加入進來,當然那些人最好還是嚴格遵守他們所立下的規矩的。那就是聲稱自己是信眾之人可以在異界隨意禍禍,但是在從黑門返迴時就必須留下三成的戰利品,否則就要受到神明仆人的詛咒,以及一通結結實實的棍棒教育。
這等看不上農業稅的做派對於莊戶們而言就實在是太棒了,隻不過引發這一對策的原因卻是非常有問題。那就是過於豐厚的暴利能夠蒙蔽許多人的雙眼,再加上相對過於頻繁的收獲也遠非地裏刨食的快捷,兩廂一比較自然能讓許多人知道自己該怎麽選。
所以王濤決意要將新的村落遷到較遠地方,堅決不能讓紅衣的娘家人能夠輕鬆自如地前往河青城“見世麵”。因為他隱隱有一種非常不妙的感覺,那就是趨利而來的人似乎會越來越多的樣子。等到那個時候也不知還有多少人願意繼續耕種,恐怕到時候糧食才會是最為稀缺的東西。
但這等話語也隻有紅衣才願意相信,這女子在隨著父親奔波多年中也算是見識過了許多人性,所以並不認為這種事情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反而是城邑裏長期生活的紅衣以及當時還活著的衛都對此不以為然,他們自打出生起就對“農民向來是種地的”這一印象根深蒂固,即便是覺得王濤所言有道理也不願理會。
至少是在看到確實的情況前還暫時不願理會,農人拋棄莊稼在他們看來就仿佛自己不再唿吸了一般。而小時候聽說過類似危機的王濤卻存有不妙的感覺,但他即便是將自己所知道的拿出來做講述也是沒用,所以還不如自己先行做些必要的準備為上。
而在具體的招引人員之前還得先拉一拉關係,更多的小恩小惠和更多的笑容問候總是非常管用。一路上所見到的人們也都給這兩位大金主還以燦爛的笑容,因為光是將分到手中的禮物拿出去交換就能換來許多糧食,這讓他們對於度過今後的苦日子增添了許多信心。
如此親近的心態還令許多事情的交代變得輕而易舉,不但是在做監視外來可疑之人時不再僅僅有義務在支撐,更加還增添了許多的積極性在裏頭。像是匆匆迎麵而來的族叔就著急地將二人攔下,並且是在示意過後就引著他們一起返迴村中的族長家中。
在屋裏屋外都已經有數個精幹青壯在等待,他們的手中也都拿著些尋常的農活工具,粗看上去像是要出去幹農活一樣。不過在寒冬臘月裏又有什麽樣的農活可以做呢?光是這一點就引起了王濤的警覺。
將來說不得要勸說這些人一起跟著向西邊遷徙,而且堅決不讓他們去接觸有關暗流神教的一絲一毫。即便是將各種用來立足的物資送過去了也堅決不提,通通都當做夫妻二人給予娘家的貢獻就是。
而且也不必擔心這裏有人不願離開,紅衣這個能夠方便交流之人給王濤提供了一個很棒的信息:那就是這邊的很多青壯都在抱怨田不夠種,以至於每年的生計都隻能說是勉強維持,想要過得舒坦卻是非常難的了。
據說如此的困頓一是因為若叉斷絕了排河上下遊的交通,以至於原本的許多手工業都跟著支撐不下去了。
二是連年征收重稅的王城又將稅率調高了一成,以至於即便是豐收年景也留不下太多的結餘。
三是據說侵擾邊牆的山北蠻子突然亂了起來,所以要征調更多的青壯和糧食北上戒備。
這一樁樁的事情單獨發生就很讓人頭疼了,而在連續發生的情況下就分外給民間增加負擔,即便是堅忍之輩也有些吃不消。據說一些貧弱之地甚至直接出現了城邑被周邊村落攻破毀壞的事情發生,光是這些消息就足以造成周邊的動蕩。
但是問題往往都要掰開講,娘家人在此地生計受困或許是件壞事,但對於急需找到下家的紅衣和王濤卻是太好了。
河青城那邊或許優良的工匠以及繁榮的市場不多,但恰恰就是無主的荒地特別多,缺的就是足夠的人手前去進行開墾。隻要有充足的人手過去就可以立刻建起一處莊子,而在工具方麵也可以由夫婦二人提供,要知道他倆的財富現在已經積累到了一個小富怎麽了的地步。
而受惠於白首山的遮蔽也無需擔心邊患,甚至他們那邊還引入了相當的草原人一同征戰,兩邊的人群可以說是互為盟友的關係。盡管各自的小心思和看不順眼是多了些,但是雙方的互補需求還是非常強大的,不至於輕易間就互相扯破了臉皮。
再次就是那邊正是托了若叉之亂的福已經久無王命了,所以不斷加重捐稅的命令一直都未能傳遞過來。而河青城裏頭現在又是教團在主掌大權,以四娘年的眼界根本就看不上向周邊農村收稅,隻需將穿越所得的珍奇器物發賣過去就是。
反正那些各種稀奇玩意得來都是非常輕鬆,而在交換中卻能換取別人忙碌一整年的餘存,所以裏外裏的換算下來也無需再去盯著那點財源。隻不過今年的稅收已經隨著秋收的結束全部征收完了,而那些堆積豐富的倉儲也基本落入了暗流神教的手中,少部分則是被公門的吏員們在混亂之中私盜了一部分。
總之新的措施恐怕還得等到一年之後才能開始實施,隻不過河青城裏好謀生的傳言已經流傳了出去。近幾次的穿越都一直在有附近莊戶青壯在參與其中,隻不過他們一般都托庇在城邑之內的親族名下,教團即便是看出了貓膩也多半不會理會。
這個以劫掠為主業的團夥其實恨不得有更多人加入進來,當然那些人最好還是嚴格遵守他們所立下的規矩的。那就是聲稱自己是信眾之人可以在異界隨意禍禍,但是在從黑門返迴時就必須留下三成的戰利品,否則就要受到神明仆人的詛咒,以及一通結結實實的棍棒教育。
這等看不上農業稅的做派對於莊戶們而言就實在是太棒了,隻不過引發這一對策的原因卻是非常有問題。那就是過於豐厚的暴利能夠蒙蔽許多人的雙眼,再加上相對過於頻繁的收獲也遠非地裏刨食的快捷,兩廂一比較自然能讓許多人知道自己該怎麽選。
所以王濤決意要將新的村落遷到較遠地方,堅決不能讓紅衣的娘家人能夠輕鬆自如地前往河青城“見世麵”。因為他隱隱有一種非常不妙的感覺,那就是趨利而來的人似乎會越來越多的樣子。等到那個時候也不知還有多少人願意繼續耕種,恐怕到時候糧食才會是最為稀缺的東西。
但這等話語也隻有紅衣才願意相信,這女子在隨著父親奔波多年中也算是見識過了許多人性,所以並不認為這種事情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反而是城邑裏長期生活的紅衣以及當時還活著的衛都對此不以為然,他們自打出生起就對“農民向來是種地的”這一印象根深蒂固,即便是覺得王濤所言有道理也不願理會。
至少是在看到確實的情況前還暫時不願理會,農人拋棄莊稼在他們看來就仿佛自己不再唿吸了一般。而小時候聽說過類似危機的王濤卻存有不妙的感覺,但他即便是將自己所知道的拿出來做講述也是沒用,所以還不如自己先行做些必要的準備為上。
而在具體的招引人員之前還得先拉一拉關係,更多的小恩小惠和更多的笑容問候總是非常管用。一路上所見到的人們也都給這兩位大金主還以燦爛的笑容,因為光是將分到手中的禮物拿出去交換就能換來許多糧食,這讓他們對於度過今後的苦日子增添了許多信心。
如此親近的心態還令許多事情的交代變得輕而易舉,不但是在做監視外來可疑之人時不再僅僅有義務在支撐,更加還增添了許多的積極性在裏頭。像是匆匆迎麵而來的族叔就著急地將二人攔下,並且是在示意過後就引著他們一起返迴村中的族長家中。
在屋裏屋外都已經有數個精幹青壯在等待,他們的手中也都拿著些尋常的農活工具,粗看上去像是要出去幹農活一樣。不過在寒冬臘月裏又有什麽樣的農活可以做呢?光是這一點就引起了王濤的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