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海篇章。
人類紀元。
……
公元739年。
開元三十七年。
正月十四日,上元節前夜,大雪。
是夜,據傳含元殿前有春雷數道,棲鳳閣因此而毀半。
又傳紫宸殿外,有一夜花開的異象。
十六日,皇帝開壇祭天,大赦天下。
冬月,中書令張子壽上書言明利弊,請求皇帝慎用安祿山。
皇帝覺得張子壽出言魯莽,有失中書令的身份,貶他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由李哥奴代任中書令。
皇帝至此終於除掉了這個礙事的老頭,耳根終於清淨了不少。
張子壽獲罪罷相,朝臣亦人人自危。
百官自此明哲保身,無人再敢直言。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40年。
開元二十八年。
二月,荊州長史張子壽在迴鄉途中病逝,終年67歲。
張子壽自小勤奮好學,作為詩人的他才情比天,開盛唐詩風。作為朝臣的他敢於直諫,拜開元宰相。
在人類後世的史學家們看來,他的逝世意味著唐朝勵精圖治的時代,就此結束。
下一個時代已經到來。
然而高坐大明宮中的皇帝陛下,對此還渾然不覺。
張子壽逝世的消息,不久後就傳到了京城。
大明宮中的皇帝還沒來得及悼念。
布政坊中的某座偏樓門口,卻默默掛上了一紙白帖。
白帖隨著長安料峭的春風飄搖。
上書:“恭送子壽,後運昌隆”。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41年。
開元二十九年。
正月,皇帝以為母親竇太後祈福之名,敕書楊玉環出家為道士,道號“太真”。
平盧兵馬使安祿山善事人,賄賂皇帝左右,左右入奏,盛讚安祿山。
八月,皇帝任命安祿山為營州都督,兼平盧軍使,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42年。
天寶元年。
正月初一,皇帝親臨勤政樓,接受文武百官朝賀,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天寶”,以彰功業圓滿。
初六,設平盧為節度鎮,以安祿山為節度使。
二月,皇帝祭獻太廟,大赦天下。將侍中改名為左丞相,中書令改名為右丞相。
李哥奴拜相後,徹底把持朝政,權傾朝野。
朝中凡有功業才望高於自己的人,皆會想方設法除掉。表麵與人為善,背後陰謀陷害。
後世稱其“口有蜜,腹有劍”。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43年。
天寶二年。
正月,安祿山入朝,皇帝對其極為寵幸,隨時可以覲見。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44年。
天寶三載。
正月,改“年”為“載”。
三月,皇帝任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兼任範陽節度使。
有朝臣稱讚安祿山公正無私,宰相李哥奴也順著旨意,讚頌安祿山。
於是安祿山受到的寵信,越發牢固。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45年。
天寶四載。
八月十七,皇帝冊封太真娘子楊玉環為“貴妃”。
並追贈其父楊玄琰為兵部尚書,任命其叔父楊玄璬為光祿寺卿。
兩個堂兄分別為殿中少監、駙馬都尉,並賜武惠妃女兒太華公主與其中一位為妻。
貴妃三位姐姐,皆賜宅邸於長安,寵貴赫然。
當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冊封當日,皇帝宴請百官於花萼樓。
身為漢人的貴妃竟起胡旋舞,驚豔了天子朝臣。
後來有人說,貴妃的那曲胡旋舞,像極了舊曆二十七年的上元節前夜,西市上出現的一名極美的胡姬。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46年。
天寶五載。
這一年,楊貴妃受寵至極,每次騎馬,高力士都為她執鞭牽馬。
皇宮中,為她織繡衣物的工匠也多達七百人。
朝野內外爭相獻寶,嶺南經略使張九章因所獻寶物精美晉升三品官,廣陵長史王翼也因獻禮而入朝為戶部侍郎。
至此,天下官吏紛紛效仿,一切都因貴妃而起。
民間有歌:“生男莫喜女莫悲,君今看女顯門威。”
楊貴妃喜歡吃新鮮荔枝。
皇帝就命嶺南每年都用驛站快馬送來,馬到長安,色味不變。
不知是否因為受寵太過的緣故,貴妃的脾氣卻日益驕橫無禮,因此激怒了皇帝,被責令送迴了其兄長的住處。
可任家中的眾人一再勸誡,貴妃也不願向皇帝示弱。
貴妃走後皇帝愈發煩躁,高力士看出他的心意,跪下奏請接貴妃迴宮。
迴宮後,楊貴妃受到的寵愛愈發高揚。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47年。
天寶六載。
正月,皇帝任命範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兼任禦史大夫,特許安祿山能夠自由出入宮中。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48年。
天寶七載。
十一月,皇帝封楊貴妃早已出嫁的三位姐姐分別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
三位夫人生得貌美色絕,顯然是受到了皇帝恩寵。
皇帝稱她們為姨,並特許隨意出入宮禁,就算公主等人也要給她們讓位。
楊氏自此權勢滔天。
對於他們的要求,府縣官吏承辦得比皇帝本人所下的敕製還要嚴厲。
全國各地的官員商賈,一時間也爭先恐後地巴結賄賂,楊氏宅邸從早到晚門庭若市。
民間有人稱:“京兆楊氏,去天五尺。”
意思是長安城的楊氏,離天子也隻有五尺的距離。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50年。
天寶九載。
距離楊玉環入宮,已有十餘年。
二月,貴妃不知為何再次觸犯了帝怒,被送迴楊家。
不過這一次,楊貴妃並沒有讓楊家人相逼太久。
迴家後第二天,她就主動剪下一縷頭發,讓人送給了皇帝,以表自己的真心。
皇帝見後大喜,立刻派高力士將楊貴妃召迴宮中,愈發寵愛。
不過後來坊間私傳,說貴妃從楊府迴宮的前一晚,在閨房中留下了一幅畫。
畫上,是兩個稚子雙手相牽。
溪水空流,男孩手裏,紙鳶高高飛上天空,他身後的女孩仰頭看著,笑逐顏開。
來接貴妃迴宮的宮人們紛紛假意稱讚,說這幅繪畫的用筆是多麽精妙,意境是多麽高深。
可隻有高力士注意到了,那幅畫的角落裏,有一首字跡清秀的詩。
【思愁夜難盡,君心住我心。】
【小別餘生恨,滿城燕飛驚。】
有人說高力士默默收走那幅畫,當夜偷偷出了宮,親自送去了皇城腳下布政坊的某座偏樓裏。
他們說那幅畫上畫的,其實是楊貴妃兒時相識的某位公子,那才是貴妃真正的意中人。
貴妃困於舊情十餘載,時常沉溺酒中,恐再難服侍陛下。
高力士可憐她,於是策劃了這起送歸,為貴妃暫解相思之苦。
不過說到底都是些風言風語,普通百姓又豈敢妄論。
五月,皇帝賜安祿山東平郡王爵位,是唐朝立國以來,將帥首次封王。
八月,皇帝任命安祿山兼任河北道采訪處置使。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51年。
天寶十載。
正月,皇帝決定為安祿山在親仁坊建造宅邸,並下敕說不計成本,越壯麗越好。落成後,又賞賜了諸多宮中的皇家物器。
安祿山終於搬到了長安,後來皇帝每吃吃到珍鮮,都要派宦官騎馬送給他。
於是皇宮到安祿山宅邸的坊街上,走馬絡繹不絕。
二月,安祿山請奏節度河東鎮,皇帝欣然應允。
至此,安祿山兼任河東、範陽、平盧三鎮節度使。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52年。
天寶十一載。
十月,宰相李哥奴病重身亡,終年69歲。
皇帝這十餘年都將朝事托於李哥奴,自己沉湎於聲色犬馬。
於是奸相得以把持朝政十餘年,培植了不少黨羽,打壓了不少忠臣,罪禍危累。
李哥奴死後,皇帝任楊貴妃的兄長楊國忠為宰相。
但相比起還善於政務的李哥奴,楊國忠爭強好勝,性情浮躁,剛愎自用,行事草率,奸詐更甚。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54年。
天寶十三載。
安祿山要謀反的消息傳了一整年。
皇帝不信,反倒親自宴請了安祿山。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55年。
天寶十四載。
冬月初九。
安祿山率領所節度的三鎮,及其餘軍隊共十五萬人,號二十萬人。
以“誅奸相、清君側”為名。
起兵反叛。
史稱“安史之亂”。
是年,人間禍事,天下驚變。
那個名震寰宇的盛世大唐,終究迎來了命運的轉折。
……
以往曆朝的叛亂,都是王朝末年、民窮兵衰時起的。
但這場叛亂,卻詭異地發生於唐朝最鼎盛的年代。
安祿山的鐵騎浩浩蕩蕩,在華夏大地上揚起了綿延千裏的戰塵。
大唐和平了太久,百姓已經數代沒有經曆過戰事,被嚇得紛紛逃難。
河北以南的州縣,叛軍未至,卻紛紛望風而降。
郡守縣令們大多都是軟骨頭,有的打開城門迎接叛軍,有的索性棄城而逃,無人抵抗。
……
公元756年。
五月初九,潼關失守。
平叛的戰事告急,安祿山的叛軍摧枯拉朽,鐵騎的馬蹄一步步踏向長安。
五月十二日,大明宮。
在宮裏躲了半年的李隆基,終於登臨了勤政樓。
對著來到朝堂上,不及百分之一的臣子宣告,說自己要親自率兵,出京征討安祿山。
李隆基準備好了一切。
先是任命京兆尹崔光遠為西京留守,後讓將軍邊令誠掌管宮殿鑰匙,又謊稱劍南節度使要前往位於蜀地的劍南鎮,令劍南道準備物資。
天黑之後,他又命令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集合禁軍,每人重賞金錢布匹,又從皇家馬廄中選了九百多匹駿馬。
不過人人都看得出,這哪是征討叛軍,這分明就是要出逃。
偷偷做完這一切,李隆基才失神落魄地迴到了寢殿。
但他剛一進門,就被一腳踹翻在了地上。
“護駕!來人!來人護駕!”
李隆基掙紮著爬起來,慌張地大喊。
空蕩的寢殿,大門嘭地合上。
無人迴應。
李隆基,當朝天子,這個七十一歲的老人緩緩看向寢殿盡頭。
微微一顫。
某種熟悉的感覺又迴來了。
一個男人的影子坐在那裏。
高大威儀。
比他更像一位不怒自威的君王。
是那個整整十一年都沒有再出現的男人……
如今終於又找上了他!
李隆基屈辱地大吼。
“秦厭!”
人類紀元。
……
公元739年。
開元三十七年。
正月十四日,上元節前夜,大雪。
是夜,據傳含元殿前有春雷數道,棲鳳閣因此而毀半。
又傳紫宸殿外,有一夜花開的異象。
十六日,皇帝開壇祭天,大赦天下。
冬月,中書令張子壽上書言明利弊,請求皇帝慎用安祿山。
皇帝覺得張子壽出言魯莽,有失中書令的身份,貶他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由李哥奴代任中書令。
皇帝至此終於除掉了這個礙事的老頭,耳根終於清淨了不少。
張子壽獲罪罷相,朝臣亦人人自危。
百官自此明哲保身,無人再敢直言。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40年。
開元二十八年。
二月,荊州長史張子壽在迴鄉途中病逝,終年67歲。
張子壽自小勤奮好學,作為詩人的他才情比天,開盛唐詩風。作為朝臣的他敢於直諫,拜開元宰相。
在人類後世的史學家們看來,他的逝世意味著唐朝勵精圖治的時代,就此結束。
下一個時代已經到來。
然而高坐大明宮中的皇帝陛下,對此還渾然不覺。
張子壽逝世的消息,不久後就傳到了京城。
大明宮中的皇帝還沒來得及悼念。
布政坊中的某座偏樓門口,卻默默掛上了一紙白帖。
白帖隨著長安料峭的春風飄搖。
上書:“恭送子壽,後運昌隆”。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41年。
開元二十九年。
正月,皇帝以為母親竇太後祈福之名,敕書楊玉環出家為道士,道號“太真”。
平盧兵馬使安祿山善事人,賄賂皇帝左右,左右入奏,盛讚安祿山。
八月,皇帝任命安祿山為營州都督,兼平盧軍使,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42年。
天寶元年。
正月初一,皇帝親臨勤政樓,接受文武百官朝賀,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天寶”,以彰功業圓滿。
初六,設平盧為節度鎮,以安祿山為節度使。
二月,皇帝祭獻太廟,大赦天下。將侍中改名為左丞相,中書令改名為右丞相。
李哥奴拜相後,徹底把持朝政,權傾朝野。
朝中凡有功業才望高於自己的人,皆會想方設法除掉。表麵與人為善,背後陰謀陷害。
後世稱其“口有蜜,腹有劍”。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43年。
天寶二年。
正月,安祿山入朝,皇帝對其極為寵幸,隨時可以覲見。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44年。
天寶三載。
正月,改“年”為“載”。
三月,皇帝任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兼任範陽節度使。
有朝臣稱讚安祿山公正無私,宰相李哥奴也順著旨意,讚頌安祿山。
於是安祿山受到的寵信,越發牢固。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45年。
天寶四載。
八月十七,皇帝冊封太真娘子楊玉環為“貴妃”。
並追贈其父楊玄琰為兵部尚書,任命其叔父楊玄璬為光祿寺卿。
兩個堂兄分別為殿中少監、駙馬都尉,並賜武惠妃女兒太華公主與其中一位為妻。
貴妃三位姐姐,皆賜宅邸於長安,寵貴赫然。
當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冊封當日,皇帝宴請百官於花萼樓。
身為漢人的貴妃竟起胡旋舞,驚豔了天子朝臣。
後來有人說,貴妃的那曲胡旋舞,像極了舊曆二十七年的上元節前夜,西市上出現的一名極美的胡姬。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46年。
天寶五載。
這一年,楊貴妃受寵至極,每次騎馬,高力士都為她執鞭牽馬。
皇宮中,為她織繡衣物的工匠也多達七百人。
朝野內外爭相獻寶,嶺南經略使張九章因所獻寶物精美晉升三品官,廣陵長史王翼也因獻禮而入朝為戶部侍郎。
至此,天下官吏紛紛效仿,一切都因貴妃而起。
民間有歌:“生男莫喜女莫悲,君今看女顯門威。”
楊貴妃喜歡吃新鮮荔枝。
皇帝就命嶺南每年都用驛站快馬送來,馬到長安,色味不變。
不知是否因為受寵太過的緣故,貴妃的脾氣卻日益驕橫無禮,因此激怒了皇帝,被責令送迴了其兄長的住處。
可任家中的眾人一再勸誡,貴妃也不願向皇帝示弱。
貴妃走後皇帝愈發煩躁,高力士看出他的心意,跪下奏請接貴妃迴宮。
迴宮後,楊貴妃受到的寵愛愈發高揚。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47年。
天寶六載。
正月,皇帝任命範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兼任禦史大夫,特許安祿山能夠自由出入宮中。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48年。
天寶七載。
十一月,皇帝封楊貴妃早已出嫁的三位姐姐分別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
三位夫人生得貌美色絕,顯然是受到了皇帝恩寵。
皇帝稱她們為姨,並特許隨意出入宮禁,就算公主等人也要給她們讓位。
楊氏自此權勢滔天。
對於他們的要求,府縣官吏承辦得比皇帝本人所下的敕製還要嚴厲。
全國各地的官員商賈,一時間也爭先恐後地巴結賄賂,楊氏宅邸從早到晚門庭若市。
民間有人稱:“京兆楊氏,去天五尺。”
意思是長安城的楊氏,離天子也隻有五尺的距離。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50年。
天寶九載。
距離楊玉環入宮,已有十餘年。
二月,貴妃不知為何再次觸犯了帝怒,被送迴楊家。
不過這一次,楊貴妃並沒有讓楊家人相逼太久。
迴家後第二天,她就主動剪下一縷頭發,讓人送給了皇帝,以表自己的真心。
皇帝見後大喜,立刻派高力士將楊貴妃召迴宮中,愈發寵愛。
不過後來坊間私傳,說貴妃從楊府迴宮的前一晚,在閨房中留下了一幅畫。
畫上,是兩個稚子雙手相牽。
溪水空流,男孩手裏,紙鳶高高飛上天空,他身後的女孩仰頭看著,笑逐顏開。
來接貴妃迴宮的宮人們紛紛假意稱讚,說這幅繪畫的用筆是多麽精妙,意境是多麽高深。
可隻有高力士注意到了,那幅畫的角落裏,有一首字跡清秀的詩。
【思愁夜難盡,君心住我心。】
【小別餘生恨,滿城燕飛驚。】
有人說高力士默默收走那幅畫,當夜偷偷出了宮,親自送去了皇城腳下布政坊的某座偏樓裏。
他們說那幅畫上畫的,其實是楊貴妃兒時相識的某位公子,那才是貴妃真正的意中人。
貴妃困於舊情十餘載,時常沉溺酒中,恐再難服侍陛下。
高力士可憐她,於是策劃了這起送歸,為貴妃暫解相思之苦。
不過說到底都是些風言風語,普通百姓又豈敢妄論。
五月,皇帝賜安祿山東平郡王爵位,是唐朝立國以來,將帥首次封王。
八月,皇帝任命安祿山兼任河北道采訪處置使。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51年。
天寶十載。
正月,皇帝決定為安祿山在親仁坊建造宅邸,並下敕說不計成本,越壯麗越好。落成後,又賞賜了諸多宮中的皇家物器。
安祿山終於搬到了長安,後來皇帝每吃吃到珍鮮,都要派宦官騎馬送給他。
於是皇宮到安祿山宅邸的坊街上,走馬絡繹不絕。
二月,安祿山請奏節度河東鎮,皇帝欣然應允。
至此,安祿山兼任河東、範陽、平盧三鎮節度使。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52年。
天寶十一載。
十月,宰相李哥奴病重身亡,終年69歲。
皇帝這十餘年都將朝事托於李哥奴,自己沉湎於聲色犬馬。
於是奸相得以把持朝政十餘年,培植了不少黨羽,打壓了不少忠臣,罪禍危累。
李哥奴死後,皇帝任楊貴妃的兄長楊國忠為宰相。
但相比起還善於政務的李哥奴,楊國忠爭強好勝,性情浮躁,剛愎自用,行事草率,奸詐更甚。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54年。
天寶十三載。
安祿山要謀反的消息傳了一整年。
皇帝不信,反倒親自宴請了安祿山。
是年,策天寺守,大唐長安。
……
公元755年。
天寶十四載。
冬月初九。
安祿山率領所節度的三鎮,及其餘軍隊共十五萬人,號二十萬人。
以“誅奸相、清君側”為名。
起兵反叛。
史稱“安史之亂”。
是年,人間禍事,天下驚變。
那個名震寰宇的盛世大唐,終究迎來了命運的轉折。
……
以往曆朝的叛亂,都是王朝末年、民窮兵衰時起的。
但這場叛亂,卻詭異地發生於唐朝最鼎盛的年代。
安祿山的鐵騎浩浩蕩蕩,在華夏大地上揚起了綿延千裏的戰塵。
大唐和平了太久,百姓已經數代沒有經曆過戰事,被嚇得紛紛逃難。
河北以南的州縣,叛軍未至,卻紛紛望風而降。
郡守縣令們大多都是軟骨頭,有的打開城門迎接叛軍,有的索性棄城而逃,無人抵抗。
……
公元756年。
五月初九,潼關失守。
平叛的戰事告急,安祿山的叛軍摧枯拉朽,鐵騎的馬蹄一步步踏向長安。
五月十二日,大明宮。
在宮裏躲了半年的李隆基,終於登臨了勤政樓。
對著來到朝堂上,不及百分之一的臣子宣告,說自己要親自率兵,出京征討安祿山。
李隆基準備好了一切。
先是任命京兆尹崔光遠為西京留守,後讓將軍邊令誠掌管宮殿鑰匙,又謊稱劍南節度使要前往位於蜀地的劍南鎮,令劍南道準備物資。
天黑之後,他又命令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集合禁軍,每人重賞金錢布匹,又從皇家馬廄中選了九百多匹駿馬。
不過人人都看得出,這哪是征討叛軍,這分明就是要出逃。
偷偷做完這一切,李隆基才失神落魄地迴到了寢殿。
但他剛一進門,就被一腳踹翻在了地上。
“護駕!來人!來人護駕!”
李隆基掙紮著爬起來,慌張地大喊。
空蕩的寢殿,大門嘭地合上。
無人迴應。
李隆基,當朝天子,這個七十一歲的老人緩緩看向寢殿盡頭。
微微一顫。
某種熟悉的感覺又迴來了。
一個男人的影子坐在那裏。
高大威儀。
比他更像一位不怒自威的君王。
是那個整整十一年都沒有再出現的男人……
如今終於又找上了他!
李隆基屈辱地大吼。
“秦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