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河有些錯愕,“徒弟?那......為什麽。”
“為什麽我和他在茶會上全程沒有交流是吧?”劉鬆賀笑了笑,解釋起來:“那是因為不能讓別人知道太多,而且他的身份特殊。”
楚河被劉鬆賀說的糊塗,究竟這個許一鳴是什麽身份。
劉鬆賀甩了甩手,“老夫見也與你有緣,這樣吧,想要問什麽,盡管問吧。”
唐婉君聽到這句話,終於興奮起來,她拿出了稿紙,表示想要問的問題都在裏麵了。
路鑫燁見劉鬆賀看上去並不是那種古板的老人,便好奇的問道:“老先生,為什麽您一開始會不同意接受采訪呢?”
劉鬆賀歎了一口氣,“在你們來之前,不知道來了多少這些要做功課的娃娃,結果呢,我把所有我知道的東西都告訴給了他們,他們就這麽敷衍的交完功課就跑了。”
“那會兒我就在想,其實哪裏有那麽多喜歡傳統文化的年輕人啊,於是我便不再接受采訪了。”劉鬆賀說出了自己的原因。
“原來是這樣。”路鑫燁等人也都恍然大悟。
劉鬆賀這時開口道:“楚河,去,去旁邊的桌上幫我修複了那副《錢穀青綠山水圖》,我才采訪。”
楚河“啊?”了一聲,看著旁邊修複桌上擺放著的《錢穀青綠山水圖》。
他走了過去,看著那幅圖,發現竟然還沒有開始修複。
劉鬆賀捋著自己的小胡子,隨後說道:“你要是修複好了,我才接受采訪,敢不敢去修複?”
唐婉君立即露出了期待的眼神,她還沒有親眼見過楚河修複文物,這下子,也算是可以大飽眼福了。
楚河點點頭,接受了劉鬆賀給自己的難題。
他來到了山水圖的麵前,仔細地觀察著。
而其他人都站在了邊上看著楚河。
柳紫曦在楚河動手拿工具的時候,弱弱地提了一句:“楚河,你能一邊講,一邊修複麽?就像直播一樣。”
“好。”
楚河點點頭,隨即開口道:“此畫的畫心已經酥脆,絹色灰暗,有無數者裂痕和破缺處,還有些白色的舊黴斑和水跡。”
“其中,上裱題也有折和破缺處,整個裱間有‘重皮現象’,需要重新揭裱。”
“從原裱件裝裱材料看,此畫在近代被再次重裱,綾料為近代織造。”
楚河摸了摸那料底,“質地較厚,但是因為汙染的原因,有黴跡、髒汙,變黃,失去光亮。”
隨後,楚河在桌上尋找著什麽。
劉鬆賀指了下最邊角的試劑說道:“氧化劑在那兒呢。”
楚河這才看到清洗去汙的化學用品在角落待著,隨後拿起了氧化劑,“因為原裱綾料屬於自染花綾,用氧化劑去汙不但會使自染花綾被氧化造成褪色,而且氧化劑能夠氧化絲素中的氨基酸側鏈、端基氨基酸及肽鏈,導致纖維強力等性能或多或少受到損傷,所以我們隻能用一次氧化劑。”
“然後我們在用熱水反複清洗增強裱件的潔淨度。”
楚河用氧化劑輕輕地對著裱料噴了起來。
而那些黴跡則是肉眼可見的速度褪去著。
隨後,他讓路鑫燁打來了一盆熱水,在確保是40度左右後,便對裱料進行清洗。
在清洗完過後,楚河配了一張較詩堂四周稍大一分的宣紙用清水刷平在紙麵上,再用稍濃的漿水把水油紙依次粘合在裱件正麵。
“因為裱件幅麵較大,所以在上了兩層水油紙後要刷兩層高麗紙加固......”
楚河說完便尋找著高麗紙。
劉鬆賀指著他身後的櫃子說道:“在櫃子第三格那兒。”
楚河找到高麗紙之後,便將整幅畫翻身,把裱件背麵朝上,將畫心刷平在案台上。
劉鬆賀看到這裏,不由得滿意點著頭。
這一套的動作下來,他發現楚河的修複動作沒有任何一處多餘的地方,這樣的修複技術和水平顯然已經達到了中級文物修複師的水平了。
他也難以想象,一個僅僅是大二的學生竟然能夠有這般的造詣。
或許,有些人的確就是靠天賦吃飯的。
而楚河這時當然不會去注意劉鬆賀的神情,他一邊揭著覆背紙,一邊說道:“因為綾料是托好後再進行染製的,所以托紙上會有大量顏色,如果揭去托紙會是綾料試色,這樣就會存在重皮現象,所以在揭紙的時候,如果發現托紙背帶起來了,就要立即停止揭取工作。”
“用毛筆蘸稀漿塗在揭傷處,而且還要將揭起的部位複位,墊紙刷實之後換另一個方向再揭......”
楚河的這些話配著他的動作,讓唐婉君他們歎為觀止。
不僅僅是唐婉君和柳紫曦覺得不可思議,就連路鑫燁和邱明俊覺得都是大二的同班同學兼舍友,為什麽他這麽優秀了?!
優秀到路鑫燁覺得他和楚河之間的差距有銀河的寬度一般。
楚河最後把綾天頭、地頭、邊圈、畫心、詩堂依次都分解開來。
一副完整的山水圖經過了半小時的修複,一下子全部變成了散件。
做到這裏,楚河這才抬起頭看了眼他們。
劉鬆賀嘴上的笑容證明楚河到目前為止所做的修複工作是正確的。
而唐婉君則是不停地拍著照片,時不時地調整著方向,確保將楚河修複的樣子拍下來。
至於柳紫曦便將楚河說的話盡可能都記下來,這些都對她們的課題有很大的幫助。
楚河這時看向了他的兩個舍友,發現他們不禁地搖起了頭,便有些疑惑地問道:“怎麽了?是不是我哪兒錯了?”
“你怎麽可能錯。”邱明俊歎了一口氣,“我是在感慨自己,同在一個屋子底下生活,怎麽你就已經進步了這麽多,我們都不知道......”
路鑫燁這時說道:“楚河,我和你講個故事。”
“秦始皇規劃建陵時,李斯提議以陶俑陪葬,趙高提議以銅俑陪葬,二人爭執不下,遂造陶銅二俑各百,置於大窖之中。
誰料銅俑雖堅,卻不耐陰濕,幾日後陶俑栩栩如生,銅俑卻已然生鏽,趙高焦急,伏地哭道:求求你別鏽啦!!”
“為什麽我和他在茶會上全程沒有交流是吧?”劉鬆賀笑了笑,解釋起來:“那是因為不能讓別人知道太多,而且他的身份特殊。”
楚河被劉鬆賀說的糊塗,究竟這個許一鳴是什麽身份。
劉鬆賀甩了甩手,“老夫見也與你有緣,這樣吧,想要問什麽,盡管問吧。”
唐婉君聽到這句話,終於興奮起來,她拿出了稿紙,表示想要問的問題都在裏麵了。
路鑫燁見劉鬆賀看上去並不是那種古板的老人,便好奇的問道:“老先生,為什麽您一開始會不同意接受采訪呢?”
劉鬆賀歎了一口氣,“在你們來之前,不知道來了多少這些要做功課的娃娃,結果呢,我把所有我知道的東西都告訴給了他們,他們就這麽敷衍的交完功課就跑了。”
“那會兒我就在想,其實哪裏有那麽多喜歡傳統文化的年輕人啊,於是我便不再接受采訪了。”劉鬆賀說出了自己的原因。
“原來是這樣。”路鑫燁等人也都恍然大悟。
劉鬆賀這時開口道:“楚河,去,去旁邊的桌上幫我修複了那副《錢穀青綠山水圖》,我才采訪。”
楚河“啊?”了一聲,看著旁邊修複桌上擺放著的《錢穀青綠山水圖》。
他走了過去,看著那幅圖,發現竟然還沒有開始修複。
劉鬆賀捋著自己的小胡子,隨後說道:“你要是修複好了,我才接受采訪,敢不敢去修複?”
唐婉君立即露出了期待的眼神,她還沒有親眼見過楚河修複文物,這下子,也算是可以大飽眼福了。
楚河點點頭,接受了劉鬆賀給自己的難題。
他來到了山水圖的麵前,仔細地觀察著。
而其他人都站在了邊上看著楚河。
柳紫曦在楚河動手拿工具的時候,弱弱地提了一句:“楚河,你能一邊講,一邊修複麽?就像直播一樣。”
“好。”
楚河點點頭,隨即開口道:“此畫的畫心已經酥脆,絹色灰暗,有無數者裂痕和破缺處,還有些白色的舊黴斑和水跡。”
“其中,上裱題也有折和破缺處,整個裱間有‘重皮現象’,需要重新揭裱。”
“從原裱件裝裱材料看,此畫在近代被再次重裱,綾料為近代織造。”
楚河摸了摸那料底,“質地較厚,但是因為汙染的原因,有黴跡、髒汙,變黃,失去光亮。”
隨後,楚河在桌上尋找著什麽。
劉鬆賀指了下最邊角的試劑說道:“氧化劑在那兒呢。”
楚河這才看到清洗去汙的化學用品在角落待著,隨後拿起了氧化劑,“因為原裱綾料屬於自染花綾,用氧化劑去汙不但會使自染花綾被氧化造成褪色,而且氧化劑能夠氧化絲素中的氨基酸側鏈、端基氨基酸及肽鏈,導致纖維強力等性能或多或少受到損傷,所以我們隻能用一次氧化劑。”
“然後我們在用熱水反複清洗增強裱件的潔淨度。”
楚河用氧化劑輕輕地對著裱料噴了起來。
而那些黴跡則是肉眼可見的速度褪去著。
隨後,他讓路鑫燁打來了一盆熱水,在確保是40度左右後,便對裱料進行清洗。
在清洗完過後,楚河配了一張較詩堂四周稍大一分的宣紙用清水刷平在紙麵上,再用稍濃的漿水把水油紙依次粘合在裱件正麵。
“因為裱件幅麵較大,所以在上了兩層水油紙後要刷兩層高麗紙加固......”
楚河說完便尋找著高麗紙。
劉鬆賀指著他身後的櫃子說道:“在櫃子第三格那兒。”
楚河找到高麗紙之後,便將整幅畫翻身,把裱件背麵朝上,將畫心刷平在案台上。
劉鬆賀看到這裏,不由得滿意點著頭。
這一套的動作下來,他發現楚河的修複動作沒有任何一處多餘的地方,這樣的修複技術和水平顯然已經達到了中級文物修複師的水平了。
他也難以想象,一個僅僅是大二的學生竟然能夠有這般的造詣。
或許,有些人的確就是靠天賦吃飯的。
而楚河這時當然不會去注意劉鬆賀的神情,他一邊揭著覆背紙,一邊說道:“因為綾料是托好後再進行染製的,所以托紙上會有大量顏色,如果揭去托紙會是綾料試色,這樣就會存在重皮現象,所以在揭紙的時候,如果發現托紙背帶起來了,就要立即停止揭取工作。”
“用毛筆蘸稀漿塗在揭傷處,而且還要將揭起的部位複位,墊紙刷實之後換另一個方向再揭......”
楚河的這些話配著他的動作,讓唐婉君他們歎為觀止。
不僅僅是唐婉君和柳紫曦覺得不可思議,就連路鑫燁和邱明俊覺得都是大二的同班同學兼舍友,為什麽他這麽優秀了?!
優秀到路鑫燁覺得他和楚河之間的差距有銀河的寬度一般。
楚河最後把綾天頭、地頭、邊圈、畫心、詩堂依次都分解開來。
一副完整的山水圖經過了半小時的修複,一下子全部變成了散件。
做到這裏,楚河這才抬起頭看了眼他們。
劉鬆賀嘴上的笑容證明楚河到目前為止所做的修複工作是正確的。
而唐婉君則是不停地拍著照片,時不時地調整著方向,確保將楚河修複的樣子拍下來。
至於柳紫曦便將楚河說的話盡可能都記下來,這些都對她們的課題有很大的幫助。
楚河這時看向了他的兩個舍友,發現他們不禁地搖起了頭,便有些疑惑地問道:“怎麽了?是不是我哪兒錯了?”
“你怎麽可能錯。”邱明俊歎了一口氣,“我是在感慨自己,同在一個屋子底下生活,怎麽你就已經進步了這麽多,我們都不知道......”
路鑫燁這時說道:“楚河,我和你講個故事。”
“秦始皇規劃建陵時,李斯提議以陶俑陪葬,趙高提議以銅俑陪葬,二人爭執不下,遂造陶銅二俑各百,置於大窖之中。
誰料銅俑雖堅,卻不耐陰濕,幾日後陶俑栩栩如生,銅俑卻已然生鏽,趙高焦急,伏地哭道:求求你別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