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副標題:想來想去,還是要寫一下《socialism》


    ……………………………………………………………


    “如何恢複金本位或者如何取代金本位……”


    我們的袁大師把這句話說完,就轉過頭向著那位清臒老者躬身施禮道:“約翰-貝茨-克拉克教授,很榮幸在這裏見到你,也很感謝美國經濟學會的邀請。”


    當今北美邊際學派第一人點頭迴禮,客氣地道:“袁博士,我代表美國經濟學會歡迎你的到來。”


    於是後世公認北美邊際學派最重要的兩大經濟學家握住了對方的雙手。


    袁燕倏感激地道:“克拉克教授,如果不是你的照顧,我還拿不到這個phd.呢。”


    “照顧?”哥倫比亞經濟學係主任揚了揚眉毛道,“袁博士,授予你博士學位怎麽能說是照顧呢?以你的《socialism》,phd.是你應得的。唯一可惜的是……”


    他還開了一個玩笑:“你不是我的學生。”


    這件事情,老子也覺得可惜啊。不過話就不能這麽說了嗎。這也太不給身邊的尤裏安-錢德勒教授麵子了。


    “克拉克教授。你也是我的老師啊!”做出一副“受寵若驚”樣子的袁大師道,“要不是看到你的《財富的哲學》,我也不會注意到邊際主義。”


    《財富的哲學:新經濟學原理(the philosophy of wealth: economic principles newly formted )》是克拉克發表於1886年的一本著作,反映了他早期對價值和效用的部分看法。這本書奠定了他北美邊際學派開山怪的地位。


    按照他的原話,這本書主要講的是“絕對效用與有效效用的區分,分析了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在市場估價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而要不是你的《財富的分配》,我還對資本主義心存疑惑,說不定就此成了社會主義者呢。”


    1899年的《財富的分配:工資,利息和利潤的原理(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a theory of wages, interest and profits)》也是克拉克的重要著作之一。


    這本書“科學”地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收入的分配“受著一個自然規律的支配”,工人和資本家都得到了自己所創造的產品,公正合理,不存在任何剝削。


    而在克拉克的經濟理論中,資本家和企業家是截然不同的。資本家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其收入是利息。企業家是企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收入則是工資加利潤。


    所以真正的資本家隻不過是少數,擁有生產資料並且親自參與社會大生產而獲得收益的應該算是帶著資本家屬性的企業家。而這樣的企業家對於社會做出了極大地貢獻。


    “最後,要不是你的《無社會主義的社會公平》我也不會到注意到社會主義這個論題。我要承認,我的《社會主義》從你的這本著作中獲益良多。”


    1914年出版的《無社會主義的社會公平(social justice without socialism)》在後世連中文版都沒有,可見其反動之處了。


    當時很多知識分子認為要實現社會公平的唯一途徑就是社會主義,比如著名的英國作家兼同性戀王爾德有一句名言:現在,我們都是社會主義者了。


    但是克拉克不同意這個觀點,他認為資本主義一樣能實現社會公平,當然不是社會主義者宣稱的“絕對的公平”,而是一種相對的公平。


    總之,他老人家親口承認自己作為經濟學家最重要的任務,就在於證明資本主義“有存在的權利”。


    道理很簡單,當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學家,你就不能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人。你就得給資本主義唱唱讚歌。你就是要證明其合理性和先進性。


    不然你還想成為大經濟學家?做夢去吧!


    克拉克先生聽到我們的袁大師這幾句話,露出讚(得)賞(意)的神情說道:“袁博士,你果然是一位勤奮而有天賦的經濟學家啊!”


    他轉過身向著眾人揚聲說道:“先生們,讓我們歡迎我們的一位新成員——尼奧-袁博士。”


    “啪啪啪……啪啪啪……”


    室內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等到掌聲稍息,克拉克教授轉頭道:“袁博士,很遺憾你的論文答辯會沒有如期舉行,我還有一些問題想要向你請教呢……”


    “不敢不敢。”袁燕倏立馬擺手道,“克拉克教授,我也很遺憾沒有機會得到你和其他經濟學前輩們的指正呢。”


    對方自然而然地道:“袁博士,那不如我們就借這個場合來舉行一個非正式的q and a吧。你覺得怎麽樣?”


    我們的袁大師總不見得搖頭say no,隻好立馬點頭道:“當然可以。”


    其實他這次得到美國經濟學會的邀請,一方麵經濟學界對於這位死而複生還兼職大作家的賽裏斯經濟學家非常好奇。


    另一方麵呢,就是有些人難免對黃種人有點偏見,而還有些人讀過《socialism》這本大部頭之後,覺得這種成熟的經濟學著作不大可能出自一位不成熟的年輕經濟學者之手。約翰-貝茨-克拉克也是後者中的一員。


    不過本來人家都要死了,那麽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克拉克教授也隻好算了。現在人家又活過來了,自然要找個機會來摸摸底。


    要知道,北美邊際主義第一人可是袁博士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主席,這要是以後袁博士的水平丟人現眼,那是在丟他的人現他的眼啊。


    袁燕倏本人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不敢不答應啊。


    他看了看室內的環境,就走到了吧台之前,向裏麵的侍者要了一份飲料。


    然後我們的袁大師轉過身向著眾人微微一笑道:“先生們,please……”


    《socialism》到底寫了些什麽呢?其實在一百年後的豆瓣、當當、卓越上還是看得到也買得到的。


    不過除了專業人士和非專業吃飽了撐的慌人士,誰會去看呢?


    這本書的第一卷分為三個部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優越性》、《民主製度的功效主義論證》和《家庭政治經濟學》。


    在第二卷,米塞斯……那個袁燕倏轉而考察社會主義本身。


    首先,他闡述了socialism經濟現實中蘊含著的深刻含義。


    在這種製度下,管理者需要決定所有生產要素的“分配”,這不僅意味著他們要決定如何使用每一片土地,還要決定如何分配“人力資源”。


    即個體必須服從中央計劃者的意誌,顯然,socialism絕對不會是“自由”的體製。


    “達文波特教授,socialism是一個發布和執行命令的巨大專製主義聯合體。這就是所謂‘計劃經濟’和‘消滅生產的無政府主義’的含義。想象軍隊內部的結構,就可更好地理解這種社會的內部結構。”


    不僅勞動供給方麵有問題,資本供給也受到影響。在這種國度,儲蓄的動力又在哪裏呢?


    顯然,他不知道……應該說忘記了賽裏斯人是多麽喜歡儲蓄的民族。


    其次,socialism的另一個死敵便是——道德風險。


    socialism製度使得下級單位的決策者可以不負責任,通過個人行為的社會化,socialism在社會的每個層麵都誘發了道德風險。


    “這位先生,比起一個實行嚴格私有產權製度的社會,在socialism下,人人都更容易魯莽行事。因為在私有製下,除了行為者本人之外,沒人能為他分擔風險。”


    不得不說,曆史證明這點還真沒說錯。


    最後,前麵提到過的“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的軟弱和妥協”,也就是工資問題。(見第一卷第二十章《氣勢逼》)


    “這位先生,你看。socialism怎麽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這確實是個問題。”


    在分析了socialism社會之後,我們的袁大師在第三卷把目光轉向了socialism本身的理論。


    首先,他否定了階級鬥爭。


    因為階級鬥爭無法解釋人類的產生和發展。暴力確實在社會進化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暴力衝突是否有建設性,這是一個問題。


    “這位先生,在我看來,人類之間的協作關係才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其次,他否定了壟斷理論。


    他認為工業上的“集中”是有益的,前所未有地降低了生產的單位成本。甚至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需求,經濟集中還是必要的。


    “這位先生,像中世紀教會那樣操縱著向信眾施與恩典的權力……逐出教會,停止教權如同死於口渴和窒息一樣恐怖。在socialism社會,國家作為組織起來的社會將形成這樣的壟斷,所有經濟物品將集中在它的手裏,因而它能強迫公民執行它的命令,實際上它是讓個人在服從和餓死之間選擇。”。


    最後的總結,socialism=毀滅主義。


    “先生們,事實上,socialism壓根就不是它所宣稱的那種東西。它不是一個更美好、更精彩的世界的拓荒者,而是數千年來人類文明創造的一切的破壞者。它不事建設,因為破壞就是它的本質。”


    “socialism不生產任何東西,它隻是坐享以生產資料私有製為基礎的社會秩序創造出來的東西。既然社會主義的社會秩序隻有以私有產權為基礎的經濟秩序的碎塊才能生存,所以走向社會主義的每一步必然毀壞已經存在的東西,從而導致它自身的滅亡。”


    “就像我說的,人類社會是一種精神現象……”


    “創造曆史的是觀念,而不是“物質生產力”,不是唯物史觀那些讓人如入雲裏霧裏的神秘主義圖式。隻要我們能夠戰勝socialism觀念,隻要能讓人類認識到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必然性,socialism肯定會推出舞台。”


    “先生們,而這就是我和你們這樣的經濟工作者的曆史使命!”


    “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在如雷的掌聲之中,袁燕倏喝了一口飲料,暗自皺了皺眉頭,因為杯子裏麵可不是爺們該喝的果汁。


    “先生們,還有問題嗎?”


    “袁博士,我有一個問題。”隻見那位半禿頭博士站了起來道。


    “嗯,霍蘭德博士,請問吧。”


    “袁博士,請問你會如何恢複金本位或者如何取代金本位……”


    “哦,關於金本位製度麽……”


    我們的袁大師心說,老子太特麽知道了啊!


    2017年到1921年的曆史進程如同走馬燈一般在他腦海中一晃而過,最後就出現了一枚亮閃閃的金幣。


    他深吸了一口氣,因為這個世界上也唯有他一個人知道,今後的曆史都將為gold而動……


    就是在明年的日內瓦會議之後,各國央行決定建立一個有致命缺陷的混合金本位,即由黃金、不兌換的紙幣、中央銀行混合起來的“現代金本位製”,而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古典金本位製”。


    順便說一句,布雷頓森林體係可以稱為“後現代金本位製度”。


    美利堅成為全世界唯一實行“金幣本位製度”的國家,美金正式成為各國的錨定貨幣,也就是基本儲備外幣。


    英法兩國實行“金塊本位製度”,也叫“金條本位製度”。在該製度下,由國家儲存金塊,作為儲備;流通中各種貨幣與黃金的兌換關係受到限製,不再實行自由兌換,但在需要時,可按規定的限製數量以紙幣向本國中央銀行無限製兌換金塊。


    注意啦,注意啦,注意啦,戰後的金本位中心的這三個盈餘國的央行,有很強烈的動機去積累黃金。而央行從外匯儲備轉向黃金儲備會減少世界貨幣供給,這就增加了金本位的貨幣緊縮傾向。


    而其他國家實行“金匯兌本位製度”。在該製度下,這些國家國內隻流通銀行券,銀行券不能兌換黃金,隻能兌換實行金塊或金本位製國家的貨幣。實行金匯兌本位製的國家,要使其貨幣與另一實行金塊或金幣本位製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率,通過無限製地買賣外匯來維持本國貨幣幣值的穩定。


    好吧,說了這麽多。那麽為什麽這種混合的的“現代金本位製度”會導致大蕭條一發而不可收拾呢?


    因為誰都知道1929年的黑色星期二,但是不是誰都知道黑色星期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當時英美兩國的應對。


    這個時候胡佛政府和美聯儲幹了一件天大的“蠢事”,他們不但沒有降低貸款利率釋出貨幣重建各級市場的信心,反倒提升了利率希望製止外資逃離,從而造成了嚴重的通貨緊縮。這樣一來,就算有人想救市都借不到錢了。


    好吧,他們這麽幹不是因為真的犯蠢,最重要原因就是為了防止美國黃金儲備的流失。這也是金本位製度最大的問題。


    而對當時世界第二經濟體的英國來說,其實這可是一個天賜良機。既然他們的表弟一不小心搞成通貨緊縮了,那麽他們這個做表哥就應該來一次通貨膨脹呀。


    當然啦,狂印鈔票是會讓英鎊貶值,但是一來這可以促進出口抑製進口,從而提振本國經濟表現。二來也可以把錢借給資金緊缺的歐洲銀行,給全世界金融界打一記強心針,至少不會像原本那條時間線上崩盤得那麽快。


    然而在凱恩斯這些有“自尊心”的英國經濟學家們的堅持之下,正如曆史上很多次危機到來之前一樣,英國政府選擇了在驚慌失措中傻傻地什麽也不做。


    於是真正的大蕭條向著所有國家唿嘯而來,最後讓全世界充斥著屍山血海。


    而八十年之後的那次次貸危機期間,美聯儲主席正是那位“經濟學神童”本-伯南克博士,他寫過一本《大蕭條(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裏麵就指出一戰後重建的混合金本位體製正是引發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大蕭條的重要因素。


    既然他對於通縮如此警惕,難怪他執掌下的美聯儲堅定不移的執行格林斯潘的寬鬆貨幣政策,絲毫不理會國內自由主義者的抨擊和新興市場國家的不滿。


    某個“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在97年那一次為了“國際觀瞻”硬挺著沒有貶值,這一次可不用管人家怎麽想了。


    所以在未來的那場次貸危機之中,未來的世界第一和第二經濟體都學聰明了,大家一起量化寬鬆,你做初一搞了四次qe,那我做十五來個四萬億。


    明白了嗎,別以為經濟學是像“心靈史學”一樣的偽科學……至少不是全部經濟學家都是神棍。


    他們一直在總結上一次的經驗,然後來應對下一次的危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美國當大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慕容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慕容鵡並收藏重生美國當大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