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非一般人可以擔任
大明:模擬國運,老朱扛著我上位 作者:一輪月照荒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洪都不丟,你就在陳友諒的心髒上插了一顆釘子!到時候陳友諒無論怎麽來打,都要提防著身後洪都的攻擊,十分力,他最多隻能使出七分,那時候,隻需要將軍全力反擊,便可將陳友諒徹底消滅在贛江邊。洪都,決不可丟!洪都守將,非一般人可以擔任。”
朱元璋看了看在牆角摳指甲的朱文正:“文正和洪都給你。”
康茂才和眾將領皆為之一驚。
徐達與湯和紛紛請纓:“朱大哥,還是讓我去吧。洪都危險,文正還小,恐怕擔任不起這樣的重任。”
朱元璋笑道:“文正,你能守住洪都嗎?”
朱文正因宿醉的腳步而有些晃動地站了起來:“洪都來了,我來了,洪丟了,我死了。”
“好!”
在座的各位誰也不曾料到,就是這一看似可笑的決策卻造就了朱文正威名遠揚。
過了3個月,初夏蟬鳴起來,是個雨水豐沛的時節,陳友諒率領新明教的水軍,浩浩蕩蕩,沿贛江向北征伐,五十萬精銳水軍遍布河麵,高聳入雲,氣勢恢宏,軍艦鋪天。所謂投鞭斷江莫過於此。
陳友諒勢如破竹,長虹出天。
一路上老百姓都蜂擁到集慶給朱元璋告密,勸朱元璋退守集慶以保存勢力,從而卷土重來。
在如此鋪天蓋地的謠言下,朱元璋手下,有個別將軍給陳友諒寫了一封投降信,在李善長的攔截下,立即帶人將他們擒獲,押解朱元璋。
朱元璋站在集慶城頭,看著城下跪成一排的投降派,朗聲說到:“集慶,就是我朱元璋最後的屏障,我就是死,也要死在這裏!膽怯的,懦弱的,你們盡管離去。願意跟集慶共存亡的,拿起你們的武器,跟著我的將領們,一起戰鬥到最後一刻!”
劉基拿出隨身佩劍舉過頭大聲喊著:“吾雖為謀臣也,有決陳賊之心矣!誓以集慶存亡!”
宋濂也拔出佩劍,直指背後武將道:“你們難道連劉伯溫(劉基)這樣的謀士都不如嗎?他尚且有玉碎的決心,你們的決心何在?”
他身後的眾將立刻發出震天的怒吼:“誓以集慶存亡!”
這天晚上元帥府裏燈火輝煌。
劉基在圖中指了指秦淮河道:“如果我是陳友諒,一定會選擇經過長江進入秦淮河,直接抵達集慶城牆下,到時候,我們的水軍將直麵陳友諒龐大的水師,毫無勝算。”
宋濂點了點頭,用手指了指秦淮河的一個小地方:“而現在的秦淮河上,唯一一項能夠阻礙陳友諒入城的,就是這座小橋——江東橋。俞通海率領的水軍,都是漁船,船小且輕快,當時順著秦淮河溜進集慶的時候,根本沒有受到這座小橋的阻礙。可是陳友諒的水軍不同,他的船高大威猛,江東橋的橋洞,根本鑽不過去。”
李善長同意:“那我們就將這座木橋改成石橋,橋上埋伏弓箭手伏擊,將陳友諒逼到這裏跟我們決戰!”
看李善長指點迷津,朱元璋那時才知道他們是誰。
龍灣—那是他們為陳友諒挑選的最好墓地!
這裏水淺石多,邊上有開闊地,開闊地的背麵有座石頭山,石頭山為打伏擊提供了天然屏障。朱元璋是來了,把陳友諒水師引至岸上,決一死戰。如果不能把這個計劃實現,那麽就等於放棄了一次與明王朝對抗的機會。隻要是自己的陳友諒,敢於登岸,那個早埋伏於此的徐達,湯和、馮氏兄弟和其他眾將都會不客氣地壓扁他。
陸上戰爭中誰也不是幾人的敵人。
當人們萬眾一心準備決戰之時,剛進入朱元璋陣營康茂才正上書陳友諒。
“陛下親啟,臣康茂才已經成功獲取朱元璋信任,並全盤獲悉集慶守備狀況。陸上沿途皆有埋伏,不可輕易上岸。唯有龍灣地帶,四周平曠,並無伏兵。然考慮到我水師強大,還是當以我之長,克敵之短。陛下率領水師從長江入秦淮河,可以直達集慶城下,我軍水師船高炮利,屆時攻克集慶入探囊取物。隻是秦淮河上,有一座木橋,名曰江東橋,陛下率師抵達之日,臣自會帶人前去拆除,為陛下掃清障礙。臣康茂才叩首。”
蠶豆大的油燈,火焰輕輕跳動著,寫完信,康茂才長舒了口氣,抬起頭來,發現朱元璋正滿臉笑意地盯著自己看。
“寫得不錯。”朱元璋揚起唇角,接過康茂才來信,抱拳行禮“事後還得給你添麻煩。”
康茂才扔下毛筆迴禮:“我隻是為天下蒼生略盡微薄之力,何足掛齒。義軍,倘若落到陳友諒的手裏,那百姓們,就又要過那種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了。”
這是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漆黑的夜空中甚至沒有一點點星光。
朱元璋等做盡埋伏,等待陳友諒帶著無敵艦隊進入陷阱,乖乖地送了五十萬人頭。在他們看來,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因為當時的明王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而此時明朝軍隊的數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但沒人料到,陳友諒這家夥,亦不知為暫時尿急,或閑來無事,想知道集慶周邊風土人情,本來已到達秦淮河門口的一支強大船隊,竟一下子掉頭就跑到采石的地方。
這條小路,就是朱元璋當年攻打克集慶時的那條。
先攻采石而後克太平,偌大一個集慶城,就會像一個出生不久的寶寶,徹頭徹尾毫無準備地暴漏,陳友諒所向披靡。
毫無準備朱元璋得到情報時,陳友諒率領無敵艦隊已攻下采石並虎視前方太平城。
措手不及的太平城,隻剩下守將花雲率三千新軍駐守此地。
陳友諒沒說什麽就攻打太平。
守將花雲,黑臉漢子,工作日很少說話,一付憨厚農民形象。
可這一次,他居然在戰場上大顯身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了對手。但到了朱軍,卻沒有人敢輕視他。
大家心知肚明,常遇春前,衝鋒最勇,先鋒官,就是這黑臉漢子。
那在敵人麵前猛烈地爆發出來的不畏死亡的精神,剛直不阿,令人敬佩。
朱元璋看了看在牆角摳指甲的朱文正:“文正和洪都給你。”
康茂才和眾將領皆為之一驚。
徐達與湯和紛紛請纓:“朱大哥,還是讓我去吧。洪都危險,文正還小,恐怕擔任不起這樣的重任。”
朱元璋笑道:“文正,你能守住洪都嗎?”
朱文正因宿醉的腳步而有些晃動地站了起來:“洪都來了,我來了,洪丟了,我死了。”
“好!”
在座的各位誰也不曾料到,就是這一看似可笑的決策卻造就了朱文正威名遠揚。
過了3個月,初夏蟬鳴起來,是個雨水豐沛的時節,陳友諒率領新明教的水軍,浩浩蕩蕩,沿贛江向北征伐,五十萬精銳水軍遍布河麵,高聳入雲,氣勢恢宏,軍艦鋪天。所謂投鞭斷江莫過於此。
陳友諒勢如破竹,長虹出天。
一路上老百姓都蜂擁到集慶給朱元璋告密,勸朱元璋退守集慶以保存勢力,從而卷土重來。
在如此鋪天蓋地的謠言下,朱元璋手下,有個別將軍給陳友諒寫了一封投降信,在李善長的攔截下,立即帶人將他們擒獲,押解朱元璋。
朱元璋站在集慶城頭,看著城下跪成一排的投降派,朗聲說到:“集慶,就是我朱元璋最後的屏障,我就是死,也要死在這裏!膽怯的,懦弱的,你們盡管離去。願意跟集慶共存亡的,拿起你們的武器,跟著我的將領們,一起戰鬥到最後一刻!”
劉基拿出隨身佩劍舉過頭大聲喊著:“吾雖為謀臣也,有決陳賊之心矣!誓以集慶存亡!”
宋濂也拔出佩劍,直指背後武將道:“你們難道連劉伯溫(劉基)這樣的謀士都不如嗎?他尚且有玉碎的決心,你們的決心何在?”
他身後的眾將立刻發出震天的怒吼:“誓以集慶存亡!”
這天晚上元帥府裏燈火輝煌。
劉基在圖中指了指秦淮河道:“如果我是陳友諒,一定會選擇經過長江進入秦淮河,直接抵達集慶城牆下,到時候,我們的水軍將直麵陳友諒龐大的水師,毫無勝算。”
宋濂點了點頭,用手指了指秦淮河的一個小地方:“而現在的秦淮河上,唯一一項能夠阻礙陳友諒入城的,就是這座小橋——江東橋。俞通海率領的水軍,都是漁船,船小且輕快,當時順著秦淮河溜進集慶的時候,根本沒有受到這座小橋的阻礙。可是陳友諒的水軍不同,他的船高大威猛,江東橋的橋洞,根本鑽不過去。”
李善長同意:“那我們就將這座木橋改成石橋,橋上埋伏弓箭手伏擊,將陳友諒逼到這裏跟我們決戰!”
看李善長指點迷津,朱元璋那時才知道他們是誰。
龍灣—那是他們為陳友諒挑選的最好墓地!
這裏水淺石多,邊上有開闊地,開闊地的背麵有座石頭山,石頭山為打伏擊提供了天然屏障。朱元璋是來了,把陳友諒水師引至岸上,決一死戰。如果不能把這個計劃實現,那麽就等於放棄了一次與明王朝對抗的機會。隻要是自己的陳友諒,敢於登岸,那個早埋伏於此的徐達,湯和、馮氏兄弟和其他眾將都會不客氣地壓扁他。
陸上戰爭中誰也不是幾人的敵人。
當人們萬眾一心準備決戰之時,剛進入朱元璋陣營康茂才正上書陳友諒。
“陛下親啟,臣康茂才已經成功獲取朱元璋信任,並全盤獲悉集慶守備狀況。陸上沿途皆有埋伏,不可輕易上岸。唯有龍灣地帶,四周平曠,並無伏兵。然考慮到我水師強大,還是當以我之長,克敵之短。陛下率領水師從長江入秦淮河,可以直達集慶城下,我軍水師船高炮利,屆時攻克集慶入探囊取物。隻是秦淮河上,有一座木橋,名曰江東橋,陛下率師抵達之日,臣自會帶人前去拆除,為陛下掃清障礙。臣康茂才叩首。”
蠶豆大的油燈,火焰輕輕跳動著,寫完信,康茂才長舒了口氣,抬起頭來,發現朱元璋正滿臉笑意地盯著自己看。
“寫得不錯。”朱元璋揚起唇角,接過康茂才來信,抱拳行禮“事後還得給你添麻煩。”
康茂才扔下毛筆迴禮:“我隻是為天下蒼生略盡微薄之力,何足掛齒。義軍,倘若落到陳友諒的手裏,那百姓們,就又要過那種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了。”
這是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漆黑的夜空中甚至沒有一點點星光。
朱元璋等做盡埋伏,等待陳友諒帶著無敵艦隊進入陷阱,乖乖地送了五十萬人頭。在他們看來,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因為當時的明王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而此時明朝軍隊的數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但沒人料到,陳友諒這家夥,亦不知為暫時尿急,或閑來無事,想知道集慶周邊風土人情,本來已到達秦淮河門口的一支強大船隊,竟一下子掉頭就跑到采石的地方。
這條小路,就是朱元璋當年攻打克集慶時的那條。
先攻采石而後克太平,偌大一個集慶城,就會像一個出生不久的寶寶,徹頭徹尾毫無準備地暴漏,陳友諒所向披靡。
毫無準備朱元璋得到情報時,陳友諒率領無敵艦隊已攻下采石並虎視前方太平城。
措手不及的太平城,隻剩下守將花雲率三千新軍駐守此地。
陳友諒沒說什麽就攻打太平。
守將花雲,黑臉漢子,工作日很少說話,一付憨厚農民形象。
可這一次,他居然在戰場上大顯身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了對手。但到了朱軍,卻沒有人敢輕視他。
大家心知肚明,常遇春前,衝鋒最勇,先鋒官,就是這黑臉漢子。
那在敵人麵前猛烈地爆發出來的不畏死亡的精神,剛直不阿,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