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人追問中,徐春甫隻得解釋道:“雖說隻有劉河間、李濂明確提出仲景亞聖之說,可前人還提到一個詞,便是大聖。”
“成無己在他的《傷寒明理論》中說道:惟張仲景方一部,最為眾方之主。是以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醫帙之中,特為樞要,參今法古,不越毫末,實乃大聖之所作也。”
“一百年後,南宋醫家楊士瀛撰《傷寒類書活人總括》,總括張仲景《傷寒論》及朱肱《類證活人書》,其中說道:傷寒格法,張長沙開其源,朱奉議導其流,前哲後賢,發明秘妙,吾儒之孔孟矣。”
“此次雖未明言聖人,儒之孔孟,不就是醫中聖人麽?故我大膽以一言而概之――後人賴之為醫聖。”
“當然,這隻是我基於醫家著作而言,私底下有幾人稱仲景為聖,何時稱之,我不得而知。”
徐春甫話音剛落,眾醫家便擊節叫好,先前雖然承認他醫學造詣很深,可大多人並不服氣,《古今醫統大全》不足以展現徐春甫個人的醫學思想和水平。
真正能代表他學術思想的《醫學指南捷徑六書》尚在編著中,算是他晚年力作。其中收錄有《一體堂宅仁醫會錄》,保全了一體堂宅仁醫會相關史料,上世紀七十年代,一經發現就震撼醫學界。
徐春甫看著激動的眾人,感到很欣慰,雖然是臨時起意,但能把眾人積極性調動起來,就成功了一大半。
“我先在這說好,將來我也會把‘後世稱為醫聖’加入書中,作為對仲景影響的蓋棺定論,大家沒意見吧?”方有執這時宣布道。
“沒意見,仲景本就是我輩醫者推崇的四大家之一,怎麽評價都不為過。”王門笑道。
當時間進入明代,隨著金元四大家再傳弟子相繼離世,明代醫家推翻了金元四大家的說法,開始把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並稱為四大家,一直沿用至今。
這也從側麵佐證,張仲景在明代及清以前,並沒有達到獨尊地位。
“汝元兄別閑著,繼續品評,我們都等著你呢!”見徐春甫在那和人閑聊,龔廷賢叫道。
徐春甫笑罵道:“都等著看我的笑話是吧?”
“哈哈,你連醫聖都能指定,還有什麽是你不敢做的?”
“小心伊聖人少了香火,日後找你麻煩。”
幾個與他相熟之人都開起玩笑來,先前醫壇沒有醫聖,但有聖人,除了三皇,便是伊尹。當稱仲景為亞聖時,元聖便是伊尹。現在又稱仲景為醫聖,自然就取代了原先伊尹的地位。
“好嘛,原來你們打的這個主意啊。到時候流傳出去,就成‘徐汝元大論醫聖,一體堂笑評醫家’。你們就聽個熱鬧,什麽都推我頭上是吧?”
徐春甫雖這般說笑,卻也沒拒絕,繼續站出來品評道:“李梃,醫學入門上,方有執,傷寒研究,都是天下一等一的,此二人堪稱個中代表。先前大家也聽他們簡單說了,還有疑問,下去諮詢二位方家。”
“我接著說下一人。休寧孫一奎,東宿一直是我很欽佩的醫家,他兼取眾家,對理論研究十分重視,尤其對命門、三焦的論述頗有見地,強調命門為腎間動氣,有名而無形。僅此一條,便勝過當世無數人。”
“東宿一向重視三焦的溫補,其實我是有些疑惑的,請問東宿,你和薛立齋是什麽關係?私淑立齋先生嗎?”
徐春甫說著便問道,眾所周知薛立齋開溫補之濫觴,雖然溫補派脫胎於李東垣的補土派,但二者還是有區別。因此得知孫一奎重視三焦上的溫補,便直言相問。
“孫某治病,首重明證。凡證不拘大小輕重,俱有寒、熱、虛、實、表、裏、氣、血八字,且病變多有始同而終異,故治法不可執一而無權變。”
“時醫多有對內傷發熱、虛損、血證等濫用苦寒,畏投甘溫的偏弊。而孫某重視三焦元氣的保護和治療,既反對濫用寒涼,又知曉過用辛熱、疏導及滲利之劑的危害。”
“至於是否溫補派?”孫一奎說到這,想了想,笑道:“算是半個溫補派吧!”
有明一代,溫補派代表人物:薛立齋、孫一奎、張介賓、趙獻可、李中梓。
此時除了張介賓已經開始學醫,趙獻可和李中梓,一個才四歲,一個還有十一年出生。加上薛立齋已經去世十八年,此時真正的代表人物,其實隻有孫一奎一人。看書喇
徐春甫聞言補充道:“當世溫補第一人,舍孫東宿還有何人?”
見眾醫家沒有異議,徐春甫接著說道:“有一人,曾作《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堪稱脈學經典。又不辭辛苦,跋山涉水,曆時十餘年隻為修本草。”
“以一人之力,做舉國之事,此等大毅力,不知是否當得起眾人一拜?”
“東壁兄,辛苦了!”說完徐春甫當先行了一禮,眾醫家哪還坐得住,紛紛起身。
“使不得,汝元兄,你這是折殺我啊!”李時珍忙扶起徐春甫,連說使不得。
要知道此時的李時珍可以說聲名不顯,而徐春甫卻早已經名滿天下。
二者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人,一個很明顯的比較是,《古今醫統大全》,早在二十年前就開始多次出版,一二十位朝中大員爭相作序。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為出版前後奔走二十年,不僅拉下臉去求文壇盟主王世貞作序,結果直到最後李時珍都沒能見到成書。
《本草綱目》五十卷190萬字,《古今醫統大全》一百卷150萬字。二者篇幅雖然有區別,卻也不至於相差那麽大。
由二人著作出版來看,便知徐春甫的名望遠勝李時珍。
“當得,你當然當得。曆朝曆代皆有官修本草,我堂堂大明豈能有缺?是我們太醫院失職,你做了我們該做的事,如何當不得我一拜?”
“成無己在他的《傷寒明理論》中說道:惟張仲景方一部,最為眾方之主。是以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醫帙之中,特為樞要,參今法古,不越毫末,實乃大聖之所作也。”
“一百年後,南宋醫家楊士瀛撰《傷寒類書活人總括》,總括張仲景《傷寒論》及朱肱《類證活人書》,其中說道:傷寒格法,張長沙開其源,朱奉議導其流,前哲後賢,發明秘妙,吾儒之孔孟矣。”
“此次雖未明言聖人,儒之孔孟,不就是醫中聖人麽?故我大膽以一言而概之――後人賴之為醫聖。”
“當然,這隻是我基於醫家著作而言,私底下有幾人稱仲景為聖,何時稱之,我不得而知。”
徐春甫話音剛落,眾醫家便擊節叫好,先前雖然承認他醫學造詣很深,可大多人並不服氣,《古今醫統大全》不足以展現徐春甫個人的醫學思想和水平。
真正能代表他學術思想的《醫學指南捷徑六書》尚在編著中,算是他晚年力作。其中收錄有《一體堂宅仁醫會錄》,保全了一體堂宅仁醫會相關史料,上世紀七十年代,一經發現就震撼醫學界。
徐春甫看著激動的眾人,感到很欣慰,雖然是臨時起意,但能把眾人積極性調動起來,就成功了一大半。
“我先在這說好,將來我也會把‘後世稱為醫聖’加入書中,作為對仲景影響的蓋棺定論,大家沒意見吧?”方有執這時宣布道。
“沒意見,仲景本就是我輩醫者推崇的四大家之一,怎麽評價都不為過。”王門笑道。
當時間進入明代,隨著金元四大家再傳弟子相繼離世,明代醫家推翻了金元四大家的說法,開始把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並稱為四大家,一直沿用至今。
這也從側麵佐證,張仲景在明代及清以前,並沒有達到獨尊地位。
“汝元兄別閑著,繼續品評,我們都等著你呢!”見徐春甫在那和人閑聊,龔廷賢叫道。
徐春甫笑罵道:“都等著看我的笑話是吧?”
“哈哈,你連醫聖都能指定,還有什麽是你不敢做的?”
“小心伊聖人少了香火,日後找你麻煩。”
幾個與他相熟之人都開起玩笑來,先前醫壇沒有醫聖,但有聖人,除了三皇,便是伊尹。當稱仲景為亞聖時,元聖便是伊尹。現在又稱仲景為醫聖,自然就取代了原先伊尹的地位。
“好嘛,原來你們打的這個主意啊。到時候流傳出去,就成‘徐汝元大論醫聖,一體堂笑評醫家’。你們就聽個熱鬧,什麽都推我頭上是吧?”
徐春甫雖這般說笑,卻也沒拒絕,繼續站出來品評道:“李梃,醫學入門上,方有執,傷寒研究,都是天下一等一的,此二人堪稱個中代表。先前大家也聽他們簡單說了,還有疑問,下去諮詢二位方家。”
“我接著說下一人。休寧孫一奎,東宿一直是我很欽佩的醫家,他兼取眾家,對理論研究十分重視,尤其對命門、三焦的論述頗有見地,強調命門為腎間動氣,有名而無形。僅此一條,便勝過當世無數人。”
“東宿一向重視三焦的溫補,其實我是有些疑惑的,請問東宿,你和薛立齋是什麽關係?私淑立齋先生嗎?”
徐春甫說著便問道,眾所周知薛立齋開溫補之濫觴,雖然溫補派脫胎於李東垣的補土派,但二者還是有區別。因此得知孫一奎重視三焦上的溫補,便直言相問。
“孫某治病,首重明證。凡證不拘大小輕重,俱有寒、熱、虛、實、表、裏、氣、血八字,且病變多有始同而終異,故治法不可執一而無權變。”
“時醫多有對內傷發熱、虛損、血證等濫用苦寒,畏投甘溫的偏弊。而孫某重視三焦元氣的保護和治療,既反對濫用寒涼,又知曉過用辛熱、疏導及滲利之劑的危害。”
“至於是否溫補派?”孫一奎說到這,想了想,笑道:“算是半個溫補派吧!”
有明一代,溫補派代表人物:薛立齋、孫一奎、張介賓、趙獻可、李中梓。
此時除了張介賓已經開始學醫,趙獻可和李中梓,一個才四歲,一個還有十一年出生。加上薛立齋已經去世十八年,此時真正的代表人物,其實隻有孫一奎一人。看書喇
徐春甫聞言補充道:“當世溫補第一人,舍孫東宿還有何人?”
見眾醫家沒有異議,徐春甫接著說道:“有一人,曾作《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堪稱脈學經典。又不辭辛苦,跋山涉水,曆時十餘年隻為修本草。”
“以一人之力,做舉國之事,此等大毅力,不知是否當得起眾人一拜?”
“東壁兄,辛苦了!”說完徐春甫當先行了一禮,眾醫家哪還坐得住,紛紛起身。
“使不得,汝元兄,你這是折殺我啊!”李時珍忙扶起徐春甫,連說使不得。
要知道此時的李時珍可以說聲名不顯,而徐春甫卻早已經名滿天下。
二者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人,一個很明顯的比較是,《古今醫統大全》,早在二十年前就開始多次出版,一二十位朝中大員爭相作序。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為出版前後奔走二十年,不僅拉下臉去求文壇盟主王世貞作序,結果直到最後李時珍都沒能見到成書。
《本草綱目》五十卷190萬字,《古今醫統大全》一百卷150萬字。二者篇幅雖然有區別,卻也不至於相差那麽大。
由二人著作出版來看,便知徐春甫的名望遠勝李時珍。
“當得,你當然當得。曆朝曆代皆有官修本草,我堂堂大明豈能有缺?是我們太醫院失職,你做了我們該做的事,如何當不得我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