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之所以這麽倉促,並不是斥候派的不夠遠,而是這隊騎兵根本就不是普通的行軍速度,而是全速過來的。
軍隊反映最快的算是王蒙的親兵護衛了,典韋帶著這些人將王蒙保護在中間,典韋更是不離左右,而張合、趙雲等將領也立即是整頓自己的軍馬準備迎戰。
這隊不知道哪來的騎兵並沒有直接衝殺過來,而是在王蒙前麵減慢了速度,然後竟然停了下來。
這時候王蒙才看見對方的戰旗,戰旗上赫然一個“劉”字,原來隻是虛驚一場,是自家軍隊。
開始的時候塵土飛揚,根本就看不清情況,所以才有如此誤判,翻到是讓那些蠻族的俘虜在軍中不停地叫喊,影響到了步兵的士氣,還有一部分企圖趁亂逃竄的,也被當場擊殺,失態很快也就平息下來了。
隨後,對麵軍隊的一匹快馬飛奔過來,向王蒙稟報,對麵來的是幽州刺史劉虞,知道王蒙大獲全勝,為防止軍情有變,親自率軍來迎。
王蒙這才放心,帶著郭嘉和典韋快馬來到對麵陣前,旌旗之下果然是劉虞,見王蒙三人過來,也拍馬出陣,後麵跟著十幾騎,雙方見麵,王蒙立即見禮。
劉虞倒是非常隨和,說王蒙是有功之臣雲雲,為了確保勝利的戰果,前來迎接。
二人寒暄一番便立即動身,畢竟這曠野之地,極難防禦,而剛才劉虞的軍隊也已經給王蒙提醒了,要真是鮮卑人的大隊騎兵前來救援,那後果將難以預料。
劉虞的軍隊開路,王蒙在後,大軍兼程開往上穀。
一路上王蒙和劉虞介紹了整個戰況,並讓劉虞見到了柯比能,劉虞高興地合不攏嘴。
雖然這個戰功是屬於王蒙的,但王蒙沒有加害柯比能,這種情況也確實是劉虞最想見到的,因為他的策略是懷柔,是想和蠻族搞好關係,而王蒙雖然把鮮卑人打的夠嗆,卻並沒有將事情做絕,甚至還對柯比能以禮相待,這對他下麵實施自己理想的懷柔政策創造了絕佳條件。
大軍在上穀休息一天,第二天早上,又有一隊人馬來到上穀,正是公孫瓚帶著他的白馬義從。
至此,王蒙倒是把劉虞的熱情看通透了,原來劉虞知道王蒙擒獲柯比能以後,怕公孫瓚提前趕過來殺掉柯比能,所以才兼程來到上穀接王蒙,就是要趕在公孫瓚之前見到柯比能,至少要讓柯比能在自己的控製之內,不讓公孫瓚搗亂。
雖然公孫瓚理論上來說是劉虞的部下,但由於公孫瓚名聲在外,朝廷又重視,再加上手握重兵,戰功赫赫,劉虞也讓他三分,如果公孫瓚真的強行從王蒙這要走柯比能然後殺了,劉虞也沒有辦法,所以隻能出此下策。
看清楚這些以後,王蒙倒是顯得輕鬆了,他本來就沒有殺掉柯比能的打算,講和自然是最好的辦法,讓柯比能臣服於朝廷,將來說不定還能為朝廷出力,對付西北側的烏丸,到時候豈不是一舉兩得。
現在劉虞既然來了,想必柯比能的性命能夠保住,不管劉虞最終目標是什麽,但眼前這個懷柔政策在王蒙看來絕對是最佳選擇。公孫瓚雖然有一定的話語權,但畢竟是下官,所以也沒有辦法。
大軍在上穀休整兩天,劉虞並沒有說怎麽處理柯比能,倒是公孫瓚幾次提到除惡務盡的言論,而劉虞自然是用一些官腔搪塞過去,最大的理由竟然是等待朝廷的定論。
就這樣,大軍慢慢開到了漁陽,王蒙得到了劉虞的讚賞,城中三老也對這個新官刮目相看,幽州的各級官員也都爭相宴請王蒙,而王蒙自然是能推就推,自己風頭過剩絕對不是好事,特別是自己又沒有靠得住的老師或者顯赫的家事,低調等待朝廷的消息才是最優解。
三天後,朝廷的指令終於來了。
朝廷的指令一共兩道,一道是傳給劉虞的,讓劉虞酌情處理柯比能等一幹俘虜,對待蠻族要展現大漢王朝的天威,恩威並施,勸其向好。
這自然是劉虞最想要的,自然要竭盡全力。
其實這個聖旨原來是兩道,一道是王蒙上報以後,朝廷命王蒙全權處理此事,並且已經下發了。但劉虞知道王蒙勝利以後,便星夜兼程也報送了一份情況,而劉虞又陳述了一下自己的主張,再加上自己皇親國戚的身份,朝廷自然是更加信任,於是便又加急下了一道聖旨,趕在給王蒙的聖旨之前公布,而給王蒙的自然也就作廢了。
所以這次來的兩道聖旨,另外一道自然不是讓王蒙處理柯比能的事情,而是何進借天子的名義給王蒙的,因為傳遞聖旨的宦官還給了王蒙一封私信,這封信便是何進帶來的。
聖旨的內容是獎掖王蒙的戰功,封王蒙為關外侯,雖然隻是一個虛職稱謂,沒有封地,但也顯現出何進對王蒙的重視,王蒙也算是半推半就的進了何進的陣營,不管何進如何,這至少算是自己在朝廷之中的一個根基。
而這個聖旨更重要的部分是讓王蒙處理好涿郡政務,並可酌情從軍中提拔軍功卓著者人高陽縣令及屬官。
王蒙被任命為涿郡太守,歸幽州地界,而高陽卻是渤海郡的地方,王蒙自然是不能越權管理,但這也是何進給王蒙的一個機會,王蒙雖然不能以上官的身份管理高陽,但卻可以在高陽安插自己的人,也算是讓王蒙給自己的人一些交代。
王蒙斟酌一番,本想讓郭嘉任高陽縣令,怎奈郭嘉並不想去高陽為官,笑稱自己以後肯定要做一個獨一無二的官,隻是跟著王蒙便可以了。
王蒙心中也非常感激,這算是與郭嘉感情的升華,官職地位都沒能打動這個年輕人。
因此,王蒙便命令田豐為高陽縣令,許攸為高陽縣丞。
武將方麵,張合和高覽跟著自己的時間最長,自然也要讓他們有個好的前程,跟在自己的身邊還不如為一方長官來的舒坦,所以任命張合和高覽為高陽縣尉,不分大小。
四人之中,張合最不願意,也想像郭嘉一樣跟著王蒙。
但王蒙卻也好言相勸,鼓勵張合有所作為,算是了卻當年答應帶著張合等人出人頭地的諾言。
人員擺布已定,所有人便分頭就任,王蒙並沒有給張合和高覽調撥軍隊,隻留下了隨身的護衛隨從,畢竟高陽還有很多百姓為根基,而且還有一萬步卒和一千騎兵,足矣。
而王蒙新官上任,自然是要在自己身邊留下更強的力量,更何況現在可是治理一個郡城了。
柯比能的事情都對劉虞處理了,但劉虞並不是貪心之人,對王蒙的戰利品卻沒有過多的覬覦,隻是試探地讓別人給王蒙傳話要了一些。
王蒙自然也不是不開竅的人,撥給了劉虞一大批軍械和戰馬,自己留下了五千戰馬,還有部分軍械。
為了不讓公孫瓚難堪,王蒙也將戰利品轉交給公孫瓚一部分,也是感謝公孫瓚讓趙雲幫忙,公孫瓚也是高興非常,閉口不提趙雲的事,這下王蒙算是徹底放心了。
離開了漁陽,王蒙便到涿郡任職。
王蒙為官正派,再加上戰功赫赫,威名遠播,百姓和當地屬官無不敬佩,郡縣麵貌一新,蒸蒸日上。
王蒙也趁機將軍馬利用起來,重新整頓軍隊,擴軍訓練了一萬騎兵,又訓練了一萬多步兵,半年不到,便成軍騎兵一萬,步兵兩萬,而且軍械也不似從前那般簡陋,皆是強弓硬弩,鋼刀鐵盾,兵士戰甲齊備,可謂是精兵。
這天,王蒙正在郡守府和趙雲習練武藝,突然傳來何進密信,王蒙展開一看,原來是何進和十常侍矛盾突出,向借王蒙的力量進京勤王,消滅宦官集團,鞏固何進在朝中的地位。
王蒙立即找郭嘉商議,此事非同小可,事關朝廷核心,王蒙不敢造次。
郭嘉看到這封信的第一反應竟然是嘲笑何進愚蠢,舍近求遠,幾個宦官能有多大作為,幾百人就能辦的事情還要大費周章,郭嘉對何進的做法感到不屑。
但從王蒙的角度考慮,郭嘉的意見是出兵,要是能夠將宦官勢力除掉,借此在朝中立足,而且手握重兵,即使是在何進之下,也能有一定地位。
何進雖然是天下的大將軍,能調動天下兵馬,但手中卻並沒有自己的軍隊,王蒙自然可以有話語權,如果運籌得當,位極人臣恐怕也不是什麽奢望,到時候王蒙可以為更多的百姓造福,比起加官進爵,這才是他們二人共同的終極心願。
自從郭嘉的到來,王蒙的心思也並不像從前那樣隻為眼前的百姓而活,而是漸漸的生出了一些野心,權利越大、能力越大,自己的抱負才能有更大的平台去實現。
郭嘉的分析鞭辟入裏,王蒙很是信服,可還是有些猶豫,猶豫的根本不是郭嘉的策略,而是王蒙的內心。
就這樣轉眼間一個月過去了,何進也來了第二封信。
王蒙也終於下定了決心,率軍勤王。
軍隊反映最快的算是王蒙的親兵護衛了,典韋帶著這些人將王蒙保護在中間,典韋更是不離左右,而張合、趙雲等將領也立即是整頓自己的軍馬準備迎戰。
這隊不知道哪來的騎兵並沒有直接衝殺過來,而是在王蒙前麵減慢了速度,然後竟然停了下來。
這時候王蒙才看見對方的戰旗,戰旗上赫然一個“劉”字,原來隻是虛驚一場,是自家軍隊。
開始的時候塵土飛揚,根本就看不清情況,所以才有如此誤判,翻到是讓那些蠻族的俘虜在軍中不停地叫喊,影響到了步兵的士氣,還有一部分企圖趁亂逃竄的,也被當場擊殺,失態很快也就平息下來了。
隨後,對麵軍隊的一匹快馬飛奔過來,向王蒙稟報,對麵來的是幽州刺史劉虞,知道王蒙大獲全勝,為防止軍情有變,親自率軍來迎。
王蒙這才放心,帶著郭嘉和典韋快馬來到對麵陣前,旌旗之下果然是劉虞,見王蒙三人過來,也拍馬出陣,後麵跟著十幾騎,雙方見麵,王蒙立即見禮。
劉虞倒是非常隨和,說王蒙是有功之臣雲雲,為了確保勝利的戰果,前來迎接。
二人寒暄一番便立即動身,畢竟這曠野之地,極難防禦,而剛才劉虞的軍隊也已經給王蒙提醒了,要真是鮮卑人的大隊騎兵前來救援,那後果將難以預料。
劉虞的軍隊開路,王蒙在後,大軍兼程開往上穀。
一路上王蒙和劉虞介紹了整個戰況,並讓劉虞見到了柯比能,劉虞高興地合不攏嘴。
雖然這個戰功是屬於王蒙的,但王蒙沒有加害柯比能,這種情況也確實是劉虞最想見到的,因為他的策略是懷柔,是想和蠻族搞好關係,而王蒙雖然把鮮卑人打的夠嗆,卻並沒有將事情做絕,甚至還對柯比能以禮相待,這對他下麵實施自己理想的懷柔政策創造了絕佳條件。
大軍在上穀休息一天,第二天早上,又有一隊人馬來到上穀,正是公孫瓚帶著他的白馬義從。
至此,王蒙倒是把劉虞的熱情看通透了,原來劉虞知道王蒙擒獲柯比能以後,怕公孫瓚提前趕過來殺掉柯比能,所以才兼程來到上穀接王蒙,就是要趕在公孫瓚之前見到柯比能,至少要讓柯比能在自己的控製之內,不讓公孫瓚搗亂。
雖然公孫瓚理論上來說是劉虞的部下,但由於公孫瓚名聲在外,朝廷又重視,再加上手握重兵,戰功赫赫,劉虞也讓他三分,如果公孫瓚真的強行從王蒙這要走柯比能然後殺了,劉虞也沒有辦法,所以隻能出此下策。
看清楚這些以後,王蒙倒是顯得輕鬆了,他本來就沒有殺掉柯比能的打算,講和自然是最好的辦法,讓柯比能臣服於朝廷,將來說不定還能為朝廷出力,對付西北側的烏丸,到時候豈不是一舉兩得。
現在劉虞既然來了,想必柯比能的性命能夠保住,不管劉虞最終目標是什麽,但眼前這個懷柔政策在王蒙看來絕對是最佳選擇。公孫瓚雖然有一定的話語權,但畢竟是下官,所以也沒有辦法。
大軍在上穀休整兩天,劉虞並沒有說怎麽處理柯比能,倒是公孫瓚幾次提到除惡務盡的言論,而劉虞自然是用一些官腔搪塞過去,最大的理由竟然是等待朝廷的定論。
就這樣,大軍慢慢開到了漁陽,王蒙得到了劉虞的讚賞,城中三老也對這個新官刮目相看,幽州的各級官員也都爭相宴請王蒙,而王蒙自然是能推就推,自己風頭過剩絕對不是好事,特別是自己又沒有靠得住的老師或者顯赫的家事,低調等待朝廷的消息才是最優解。
三天後,朝廷的指令終於來了。
朝廷的指令一共兩道,一道是傳給劉虞的,讓劉虞酌情處理柯比能等一幹俘虜,對待蠻族要展現大漢王朝的天威,恩威並施,勸其向好。
這自然是劉虞最想要的,自然要竭盡全力。
其實這個聖旨原來是兩道,一道是王蒙上報以後,朝廷命王蒙全權處理此事,並且已經下發了。但劉虞知道王蒙勝利以後,便星夜兼程也報送了一份情況,而劉虞又陳述了一下自己的主張,再加上自己皇親國戚的身份,朝廷自然是更加信任,於是便又加急下了一道聖旨,趕在給王蒙的聖旨之前公布,而給王蒙的自然也就作廢了。
所以這次來的兩道聖旨,另外一道自然不是讓王蒙處理柯比能的事情,而是何進借天子的名義給王蒙的,因為傳遞聖旨的宦官還給了王蒙一封私信,這封信便是何進帶來的。
聖旨的內容是獎掖王蒙的戰功,封王蒙為關外侯,雖然隻是一個虛職稱謂,沒有封地,但也顯現出何進對王蒙的重視,王蒙也算是半推半就的進了何進的陣營,不管何進如何,這至少算是自己在朝廷之中的一個根基。
而這個聖旨更重要的部分是讓王蒙處理好涿郡政務,並可酌情從軍中提拔軍功卓著者人高陽縣令及屬官。
王蒙被任命為涿郡太守,歸幽州地界,而高陽卻是渤海郡的地方,王蒙自然是不能越權管理,但這也是何進給王蒙的一個機會,王蒙雖然不能以上官的身份管理高陽,但卻可以在高陽安插自己的人,也算是讓王蒙給自己的人一些交代。
王蒙斟酌一番,本想讓郭嘉任高陽縣令,怎奈郭嘉並不想去高陽為官,笑稱自己以後肯定要做一個獨一無二的官,隻是跟著王蒙便可以了。
王蒙心中也非常感激,這算是與郭嘉感情的升華,官職地位都沒能打動這個年輕人。
因此,王蒙便命令田豐為高陽縣令,許攸為高陽縣丞。
武將方麵,張合和高覽跟著自己的時間最長,自然也要讓他們有個好的前程,跟在自己的身邊還不如為一方長官來的舒坦,所以任命張合和高覽為高陽縣尉,不分大小。
四人之中,張合最不願意,也想像郭嘉一樣跟著王蒙。
但王蒙卻也好言相勸,鼓勵張合有所作為,算是了卻當年答應帶著張合等人出人頭地的諾言。
人員擺布已定,所有人便分頭就任,王蒙並沒有給張合和高覽調撥軍隊,隻留下了隨身的護衛隨從,畢竟高陽還有很多百姓為根基,而且還有一萬步卒和一千騎兵,足矣。
而王蒙新官上任,自然是要在自己身邊留下更強的力量,更何況現在可是治理一個郡城了。
柯比能的事情都對劉虞處理了,但劉虞並不是貪心之人,對王蒙的戰利品卻沒有過多的覬覦,隻是試探地讓別人給王蒙傳話要了一些。
王蒙自然也不是不開竅的人,撥給了劉虞一大批軍械和戰馬,自己留下了五千戰馬,還有部分軍械。
為了不讓公孫瓚難堪,王蒙也將戰利品轉交給公孫瓚一部分,也是感謝公孫瓚讓趙雲幫忙,公孫瓚也是高興非常,閉口不提趙雲的事,這下王蒙算是徹底放心了。
離開了漁陽,王蒙便到涿郡任職。
王蒙為官正派,再加上戰功赫赫,威名遠播,百姓和當地屬官無不敬佩,郡縣麵貌一新,蒸蒸日上。
王蒙也趁機將軍馬利用起來,重新整頓軍隊,擴軍訓練了一萬騎兵,又訓練了一萬多步兵,半年不到,便成軍騎兵一萬,步兵兩萬,而且軍械也不似從前那般簡陋,皆是強弓硬弩,鋼刀鐵盾,兵士戰甲齊備,可謂是精兵。
這天,王蒙正在郡守府和趙雲習練武藝,突然傳來何進密信,王蒙展開一看,原來是何進和十常侍矛盾突出,向借王蒙的力量進京勤王,消滅宦官集團,鞏固何進在朝中的地位。
王蒙立即找郭嘉商議,此事非同小可,事關朝廷核心,王蒙不敢造次。
郭嘉看到這封信的第一反應竟然是嘲笑何進愚蠢,舍近求遠,幾個宦官能有多大作為,幾百人就能辦的事情還要大費周章,郭嘉對何進的做法感到不屑。
但從王蒙的角度考慮,郭嘉的意見是出兵,要是能夠將宦官勢力除掉,借此在朝中立足,而且手握重兵,即使是在何進之下,也能有一定地位。
何進雖然是天下的大將軍,能調動天下兵馬,但手中卻並沒有自己的軍隊,王蒙自然可以有話語權,如果運籌得當,位極人臣恐怕也不是什麽奢望,到時候王蒙可以為更多的百姓造福,比起加官進爵,這才是他們二人共同的終極心願。
自從郭嘉的到來,王蒙的心思也並不像從前那樣隻為眼前的百姓而活,而是漸漸的生出了一些野心,權利越大、能力越大,自己的抱負才能有更大的平台去實現。
郭嘉的分析鞭辟入裏,王蒙很是信服,可還是有些猶豫,猶豫的根本不是郭嘉的策略,而是王蒙的內心。
就這樣轉眼間一個月過去了,何進也來了第二封信。
王蒙也終於下定了決心,率軍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