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隱瞞不住了,長孫知道了李治與關隴起兵謀反的事情,堅強了一輩子的女人沒能承受的住這個打擊,兩日滴水未進,身子骨肉眼可見的消瘦。
她見識了兄弟為了皇位相爭的血腥,如今輪到了她的孩子,長孫認為這是報應,她沒有怪罪任何人。
李二從長孫的房間中走了出來,對著門外的兩個孽障歎了口氣。
“承乾,現在情況如何?”
李承乾擔心母後的身體放下了手中的事情趕來了蔡府,聽到父皇的詢問,他輕聲迴道。
“不容樂觀,這不像是衝動的謀反,應該是一個準備了很久的計劃,嶺南遭到了土著和海盜的進攻,似乎不要了命一樣,因嶺南遙遠,兒臣並未給予嶺南旱天雷和火槍,但這些土著和海盜似乎已經掌握了旱天雷的製作辦法,土法子。”
“馮智戴求援了?”
“未曾,他的奏折中告訴兒臣無需擔心嶺南,他會把這些敵軍全部處理掉,關隴,江南,安東三地同時起兵,對長安形成了包圍,附屬之國蠢蠢欲動,兒臣想快些解決了叛亂的事情,稚奴,高燕該如何出處理。”
“你是皇帝,無需問過於朕,長孫嘉慶還在叫囂讓魏玖出麵?”
李二皺眉看向了雙眼望著天空的魏無良,李承乾輕輕點頭。
“長孫嘉慶所帶領的聯合軍氣勢很兇,三戰三勝,將領是那高句麗的淵蓋蘇文,他叫囂要魏玖去和他們正麵交戰,父皇,兒臣覺得可以讓魏玖去和長孫嘉慶做一個了斷,這麽多年的恩怨了。”
“魏玖你如何想的?”
李二沒有理會李承乾,開口詢問魏玖,後者麵無表情的迴了一句沒什麽想法,陛下讓他去他就去,不讓去就不去,沒多大的心裏負擔。
現在魏玖沒有太多想去戰場的想法,去了戰場打贏了迴來會被長孫和李二埋怨說是對李治下手太狠,打輸了也沒辦法向李承乾交代,李家的事情魏玖是真的不想摻和。
對李家父子聳聳肩,拖著一條不太利索的腿走了,李二對著魏玖的背影歎了口氣,同樣離開了蔡府。
···
魏州的柴令武與柴榮威兩兄弟再一次交手,麵對洛陽密集的箭雨,柴令武隻敢躲藏在城內不出來,他已經被柴榮威逼迴了刑州,這是李義府送來的消息,暫且畢露鋒芒,等待其他州縣傳來消息在做打算。
洛陽軍的劣勢也在攻城的時候顯露,一萬五千餘人均是弓箭手,不善近身交戰廝殺,連續兩次攻城失敗後柴榮威也下令不在進攻,選擇和柴令武對峙,消耗。
與此同時,薛萬撤收到了來自先生的消息,帶領四萬將士阻擊薛仁貴的平叛大軍,無需與他們浴血廝殺,薛仁貴進,薛萬撤退,退責在進,牽製即可,重要的任務交給了李元景,他也是時候來表露一些作為盟友的真誠了。
李元景出兵南下直奔長安,不想給李承乾反應的機會。
可惜李元景行軍不過兩百裏就遭遇了阻截,獨孤謀接令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李靖早已經給李承乾分析了戰場的局勢和一些可能會出現的實情,李承乾選擇了相信,所以獨孤謀能在這裏與李元景相見,李元景的內心是崩潰的,質問獨孤謀要忘記與關隴的共患難,選擇拋棄交好多年的家族聽命於李承乾麽?獨孤謀沒有迴話,隻是告訴手下可以進攻了,亂臣賊子一個不留。
什麽關隴交好家族,什麽共患難?在獨孤家昌盛的時候獻媚討好,走向了落寞便是連正眼都不願意去看一眼,是皇家見到獨孤家落魄,把公主許配給他們,又封上了爵位,在你們關隴選擇造反推翻皇帝的時候可曾考慮過長孫家?
算起利益,獨孤家選擇效忠皇帝的利益要大於關隴,因為獨孤家不如他們強大,就算幫助他們成功了,結果還是不會得到重視,甚至被吞並。
李元景看著已經開始廝殺的兩軍,人數不多共計也隻有一萬餘人而已,他想過會遇到阻攔,最不想遇到的就是獨孤謀這個油鹽不進的家夥。
長安的李靖再次給李承乾分析了局勢。
“陛下,安東的敵軍被薛仁貴和柴榮威所阻攔,他們輕易無法南下,北方的李元景已經無需再去理會,他被兩次削減,手中兵馬不會太多,房州一方您可派洛陽軍和嶽州軍前去阻擊,南北的都不會對您造成威脅,主要應該防備的是西方而來的關隴聯軍以及長孫嘉慶,盧國公程咬金,鄂國公尉遲敬德都可作為主帥,另您可讓李道宗出兵去安東,試探其對您是否是忠心。”
李承乾皺眉點頭,沉吟片刻後問道。
“如果李道宗有意謀反呢?”
“您應該問房相如何處理李道宗,老臣建議要魏無良等人前往西方與關隴家族交戰,他和關隴的關係很僵硬,在加上與您的關係,他是最適合,也是最讓您放心的人選。”
“我去找房相。“
李承乾說走就走,把李靖留在了太極殿親自去找房玄齡,見到房玄齡的時候李承乾微微有些驚愕,這個小老頭幾日不見憔悴的不成樣子,滿頭白發,房遺愛的謀反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見到李承乾,房玄齡跪拜在地。
“陛下,是老臣教子無方啊。”
李承乾蹲在了房玄齡的身前笑道。
“不能全怪您,也要怪朕沒有教育好妹妹,房遺愛的謀反全部是因為高陽的嫉妒之心,這件事情朕不會讓你們房家難做的,近日朕來想問一問關於李道宗這個人,朕想處理了他,李靖說要他去戰場。”
房玄齡輕聲歎了口氣。
“老臣認為不應該如此,若是李道宗帶兵謀反會給您增添不必要的麻煩,老臣會讓人彈劾他與晉王殿下有聯係,罷免官職就是,他不是威脅,老臣現在恨不得去房州親手手刃了這個逆子啊陛下。”
“房相多慮了,您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朕不會讓您傷心難過,房遺愛我會讓杜荷去將他擒獲,是生是死您做決定,我先給魏無良下聖旨。”
她見識了兄弟為了皇位相爭的血腥,如今輪到了她的孩子,長孫認為這是報應,她沒有怪罪任何人。
李二從長孫的房間中走了出來,對著門外的兩個孽障歎了口氣。
“承乾,現在情況如何?”
李承乾擔心母後的身體放下了手中的事情趕來了蔡府,聽到父皇的詢問,他輕聲迴道。
“不容樂觀,這不像是衝動的謀反,應該是一個準備了很久的計劃,嶺南遭到了土著和海盜的進攻,似乎不要了命一樣,因嶺南遙遠,兒臣並未給予嶺南旱天雷和火槍,但這些土著和海盜似乎已經掌握了旱天雷的製作辦法,土法子。”
“馮智戴求援了?”
“未曾,他的奏折中告訴兒臣無需擔心嶺南,他會把這些敵軍全部處理掉,關隴,江南,安東三地同時起兵,對長安形成了包圍,附屬之國蠢蠢欲動,兒臣想快些解決了叛亂的事情,稚奴,高燕該如何出處理。”
“你是皇帝,無需問過於朕,長孫嘉慶還在叫囂讓魏玖出麵?”
李二皺眉看向了雙眼望著天空的魏無良,李承乾輕輕點頭。
“長孫嘉慶所帶領的聯合軍氣勢很兇,三戰三勝,將領是那高句麗的淵蓋蘇文,他叫囂要魏玖去和他們正麵交戰,父皇,兒臣覺得可以讓魏玖去和長孫嘉慶做一個了斷,這麽多年的恩怨了。”
“魏玖你如何想的?”
李二沒有理會李承乾,開口詢問魏玖,後者麵無表情的迴了一句沒什麽想法,陛下讓他去他就去,不讓去就不去,沒多大的心裏負擔。
現在魏玖沒有太多想去戰場的想法,去了戰場打贏了迴來會被長孫和李二埋怨說是對李治下手太狠,打輸了也沒辦法向李承乾交代,李家的事情魏玖是真的不想摻和。
對李家父子聳聳肩,拖著一條不太利索的腿走了,李二對著魏玖的背影歎了口氣,同樣離開了蔡府。
···
魏州的柴令武與柴榮威兩兄弟再一次交手,麵對洛陽密集的箭雨,柴令武隻敢躲藏在城內不出來,他已經被柴榮威逼迴了刑州,這是李義府送來的消息,暫且畢露鋒芒,等待其他州縣傳來消息在做打算。
洛陽軍的劣勢也在攻城的時候顯露,一萬五千餘人均是弓箭手,不善近身交戰廝殺,連續兩次攻城失敗後柴榮威也下令不在進攻,選擇和柴令武對峙,消耗。
與此同時,薛萬撤收到了來自先生的消息,帶領四萬將士阻擊薛仁貴的平叛大軍,無需與他們浴血廝殺,薛仁貴進,薛萬撤退,退責在進,牽製即可,重要的任務交給了李元景,他也是時候來表露一些作為盟友的真誠了。
李元景出兵南下直奔長安,不想給李承乾反應的機會。
可惜李元景行軍不過兩百裏就遭遇了阻截,獨孤謀接令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李靖早已經給李承乾分析了戰場的局勢和一些可能會出現的實情,李承乾選擇了相信,所以獨孤謀能在這裏與李元景相見,李元景的內心是崩潰的,質問獨孤謀要忘記與關隴的共患難,選擇拋棄交好多年的家族聽命於李承乾麽?獨孤謀沒有迴話,隻是告訴手下可以進攻了,亂臣賊子一個不留。
什麽關隴交好家族,什麽共患難?在獨孤家昌盛的時候獻媚討好,走向了落寞便是連正眼都不願意去看一眼,是皇家見到獨孤家落魄,把公主許配給他們,又封上了爵位,在你們關隴選擇造反推翻皇帝的時候可曾考慮過長孫家?
算起利益,獨孤家選擇效忠皇帝的利益要大於關隴,因為獨孤家不如他們強大,就算幫助他們成功了,結果還是不會得到重視,甚至被吞並。
李元景看著已經開始廝殺的兩軍,人數不多共計也隻有一萬餘人而已,他想過會遇到阻攔,最不想遇到的就是獨孤謀這個油鹽不進的家夥。
長安的李靖再次給李承乾分析了局勢。
“陛下,安東的敵軍被薛仁貴和柴榮威所阻攔,他們輕易無法南下,北方的李元景已經無需再去理會,他被兩次削減,手中兵馬不會太多,房州一方您可派洛陽軍和嶽州軍前去阻擊,南北的都不會對您造成威脅,主要應該防備的是西方而來的關隴聯軍以及長孫嘉慶,盧國公程咬金,鄂國公尉遲敬德都可作為主帥,另您可讓李道宗出兵去安東,試探其對您是否是忠心。”
李承乾皺眉點頭,沉吟片刻後問道。
“如果李道宗有意謀反呢?”
“您應該問房相如何處理李道宗,老臣建議要魏無良等人前往西方與關隴家族交戰,他和關隴的關係很僵硬,在加上與您的關係,他是最適合,也是最讓您放心的人選。”
“我去找房相。“
李承乾說走就走,把李靖留在了太極殿親自去找房玄齡,見到房玄齡的時候李承乾微微有些驚愕,這個小老頭幾日不見憔悴的不成樣子,滿頭白發,房遺愛的謀反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見到李承乾,房玄齡跪拜在地。
“陛下,是老臣教子無方啊。”
李承乾蹲在了房玄齡的身前笑道。
“不能全怪您,也要怪朕沒有教育好妹妹,房遺愛的謀反全部是因為高陽的嫉妒之心,這件事情朕不會讓你們房家難做的,近日朕來想問一問關於李道宗這個人,朕想處理了他,李靖說要他去戰場。”
房玄齡輕聲歎了口氣。
“老臣認為不應該如此,若是李道宗帶兵謀反會給您增添不必要的麻煩,老臣會讓人彈劾他與晉王殿下有聯係,罷免官職就是,他不是威脅,老臣現在恨不得去房州親手手刃了這個逆子啊陛下。”
“房相多慮了,您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朕不會讓您傷心難過,房遺愛我會讓杜荷去將他擒獲,是生是死您做決定,我先給魏無良下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