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米做成了熟飯,這時說什麽都遲了。忽必烈表麵上對史天澤聽之任之,也不好指責什麽。這就是大汗忽必烈假癡不癲的過人之處。其實,忽必烈對於這個疑團一再地問個不休,他暗自思忖著:本來叛將李壇是要上獻的,可史天澤擅殺,莫非這是殺人滅口嗎?倘若如此,那裏麵肯定有不可告人之目的。
李壇叛亂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賦予漢人世侯威權太重,地方軍權與民權集於一身。如此一來,這些集團無異於國中之國或藩鎮割據。不僅這樣,他們為了保存旺盛生命力還可以得隴望蜀攀龍附鳳。明許蒙元暗諾南宋,在二者之間所搭建的曆史舞台上遊刃有餘歌舞升平。這種同類項合並在潛意識裏根深蒂固,想要推翻漢人這種認祖歸宗之理念,簡直如同夢囈。
忽必烈想到這些,不由地心顫了一下,他看著李壇遺稿《水龍吟》:
腰刀帕首從軍,戍樓獨倚闌凝眺,中原氣象。狐居兔穴,暮煙殘照。投筆書懷,枕戈待旦,隴西年少,歎光陰掣電,易生髀肉。不如易腔改調。
此變滄海成田,奈群生幾番驚擾。幹戈爛漫,無時休息,憑誰驅掃。眼底山河,胸中事業,一聲長嘯,太平時相將近也,穩穩百年燕趙。
好一番坦蕩磊落,大丈夫李壇立世,慨然淩雲之誌:濟世安民,太平時相。隻可惜英雄氣短壯誌未酬!
站在另一個角度,忽必烈體會不到李壇與其他軍閥世侯內心的悲壯。不過,對於那些各霸一方擁兵自重的地方勢力,倘若追究下去,勢必引起地方保護主義。故而,忽必烈與漢人地方勢力的關係一直很微妙。
忽必烈還有一位令他大傷腦筋的關鍵人物王文統。作為李壇嶽父、蒙元丞相,他不僅不幫助蒙元,還暗地裏與叛軍來往,真可謂吃裏扒外不識時務。
曾幾何時,在他手下重臣裏:劉秉忠、商挺、趙良弼、張易等多次推崇和舉薦王文統。如今王文統東窗事發,這些大臣不能不列為懷疑對象。碰巧有一位叫費寅的官員狀告廉希憲與王文統是朋黨,這件事還牽連到張良弼商挺。忽必烈獲悉後臉色劇變遂下令逮捕,關押審訊。經過審判官詳細審核,方查明那個費寅是為誣告,此案便無罪釋放。
眼下,忽必烈一再反思,幕僚當中,漢人交相引薦都是有本民族的根源情結,如果不加以管製,他們會乘隙而入,結黨營私,從中作亂。王文統李壇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不可不慎!
不久,忽必烈發布詔書:一、朝廷設中書令,總攬國政;二、中書省設右、左丞相,統領政務;三、設樞密院掌管兵戎;四、設禦史台掌查百官善惡;五、各地萬戶、總管一律罷黜,朝廷量才除授官職,且每個世侯隻能保留一人為官;六、撤銷世侯封地,各萬戶、總管按品秩領取俸祿;七、原萬戶、總管原則上不得掌軍,隻理民事。如果要掌握軍權,必須聽從朝廷調令,別易他處;八、各萬戶、總管所屬漢軍,一律增設監戰官,監戰官位於萬戶、總管之上...?...
此條詔書頒布後,漢臣們頓感如芒在刺。他們隱隱感覺到,大權削弱,屬下的兵馬,全部收歸國有。
一日,謀臣劉秉忠要求覲見忽必烈。劉秉忠到來,忽必烈依然對他謙和,說道:“禪師見朕,有什麽要事相商?”
劉秉忠說道:“前不久,海雲法師來書信相召,讓弟子趕赴雲中(治今內蒙古托克托縣)與之相聚,貧僧特來辭行。”
忽必烈聞聽,大驚失色道:“難道禪師要離開朕?”
劉秉忠迴應道:“老法師相召,做為弟子不得不從。”
此時,忽必烈明白,劉秉忠要求辭行概因王文統被殺,覺得是自己推薦,竟招致過錯,心有愧疚。忽必烈出言相勸道:“禪師相從多年,屢建奇功,實屬國家有功之臣,朕也離不開禪師。”
劉秉忠說道:“貧僧垂垂老矣,應該早歸師門,聆聽玉音。”
忽必烈一心挽留,可劉秉忠主意已決,便沉吟道:“既然禪師執意辭行,朕也不再強留。隻是法師退隱之際,朕有一事勞駕禪師代勞。”
劉秉忠眼中閃現一絲亮光,問道:“請大汗所問何事?”
忽必烈沉吟道:“築大都城。過去朕在潛邸,禪師為朕築開平城。如今朕常駐開平,於國事不便。不知禪師怎麽認為呢?”
劉秉忠看到忽必烈誠懇地挽留相勸,一時左右為難。他想拒絕,又找不到拒絕的理由。
忽必烈見劉秉忠欲言又止,開誠布公道:“禪師築開平城,披星戴月,櫛風沐雨,勞碌三載。現在禪師年事已高,朕實在不忍受擾煩。可是。朕除了禪師外,如此重任,誰能擔當?如果禪師依從,朕派人把海雲法師接到燕京,以安慰禪師的從師念想。”
忽必烈的一席話,讓劉秉忠感慨萬千。本來推薦王文統從政,為蒙古做出了卓越貢獻,隻因王文統與女婿李壇微妙的關係,出現了尷尬的事情,這對於劉秉忠而言,看似問題不大,可自己臉麵失光。
忽必烈也不禁迴思:想當年,忽必烈求得海雲法師同意,把劉秉忠留在自己身邊,一同征伐大理,十幾年來,劉秉忠雖說位極人臣,可依然穿著樸素,不求名利,隻想為大汗做出應有的貢獻。
劉秉忠迴應道:“大汗所言,容貧僧思慮一番再做答複。”
忽必烈誠懇地說道:“禪師切勿推托。”
斯時,朝中人事進行大規模調整,在忽必烈看來,隻有這樣貫徹下去,蒙古國帝業方能牢不可破。有些儒臣上書,說亂世之源,是因為各個諸侯權威太盛。大臣姚樞奏請:將世侯軍閥的兵權解除,實行軍民分治。之前擅殺李壇的右丞相史天澤為人機敏,看出苗頭不對,便主動上奏:“軍民共轄,有百害而無一利,如果立即執行新法,那就從我開始吧。”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此後,真定府世侯史氏家人當天就有十好幾個人被解除兵權。漢人世侯張榮因二小子張邦直附會李壇,全家包括小子張邦彥、孫子張宏等均被罷職,張邦直以私販軍馬罪獲死刑。滿城世侯張柔之子張弘略與李壇通信,被革除兵職。張宏略召宿京師,被軟禁起來。他的另一個兒子張弘範文武雙全,堪為後生佼佼者,時任行軍總管,其軍職也被解除。東平世侯嚴實之子嚴忠濟由於權威過熾也被借故罷免,由嚴忠範承職,不久,嚴忠範召入京師,出任兵刑部尚書。山東萬戶張宏亦被革除軍職,左遷鎮定路總管。
可是,王文統事件加重了忽必烈對漢人幕僚、將帥的疑懼心理。恰在這時,以經商理財見長,居住在西域和中亞一帶的色目人一齊向他覲見道:“迴迴雖時盜國錢物,不如漢臣敢起來反逆。”就這樣,忽必烈逐漸疏遠漢人儒士,並開始重用色目人以牽製漢人。
忽必烈為了籠絡住謀臣劉秉忠,可謂煞費苦心。首先,他聽從皇後察必良策,讓劉秉忠還俗。不僅如此,還給他娶了大臣竇默的女兒為妻,並賜豪宅一座。劉秉忠感激皇恩浩蕩,遂嘔心瀝血為大元國祚不懈奮鬥。
忽必烈推行的一係列改革措施,是在如火如荼中踐行,這樣一來,互相掣肘盤根錯節的現象業已煙消雲散。自此以後,一支強大的團結的蒙元大軍如日東升,光耀天宇!
李壇叛亂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賦予漢人世侯威權太重,地方軍權與民權集於一身。如此一來,這些集團無異於國中之國或藩鎮割據。不僅這樣,他們為了保存旺盛生命力還可以得隴望蜀攀龍附鳳。明許蒙元暗諾南宋,在二者之間所搭建的曆史舞台上遊刃有餘歌舞升平。這種同類項合並在潛意識裏根深蒂固,想要推翻漢人這種認祖歸宗之理念,簡直如同夢囈。
忽必烈想到這些,不由地心顫了一下,他看著李壇遺稿《水龍吟》:
腰刀帕首從軍,戍樓獨倚闌凝眺,中原氣象。狐居兔穴,暮煙殘照。投筆書懷,枕戈待旦,隴西年少,歎光陰掣電,易生髀肉。不如易腔改調。
此變滄海成田,奈群生幾番驚擾。幹戈爛漫,無時休息,憑誰驅掃。眼底山河,胸中事業,一聲長嘯,太平時相將近也,穩穩百年燕趙。
好一番坦蕩磊落,大丈夫李壇立世,慨然淩雲之誌:濟世安民,太平時相。隻可惜英雄氣短壯誌未酬!
站在另一個角度,忽必烈體會不到李壇與其他軍閥世侯內心的悲壯。不過,對於那些各霸一方擁兵自重的地方勢力,倘若追究下去,勢必引起地方保護主義。故而,忽必烈與漢人地方勢力的關係一直很微妙。
忽必烈還有一位令他大傷腦筋的關鍵人物王文統。作為李壇嶽父、蒙元丞相,他不僅不幫助蒙元,還暗地裏與叛軍來往,真可謂吃裏扒外不識時務。
曾幾何時,在他手下重臣裏:劉秉忠、商挺、趙良弼、張易等多次推崇和舉薦王文統。如今王文統東窗事發,這些大臣不能不列為懷疑對象。碰巧有一位叫費寅的官員狀告廉希憲與王文統是朋黨,這件事還牽連到張良弼商挺。忽必烈獲悉後臉色劇變遂下令逮捕,關押審訊。經過審判官詳細審核,方查明那個費寅是為誣告,此案便無罪釋放。
眼下,忽必烈一再反思,幕僚當中,漢人交相引薦都是有本民族的根源情結,如果不加以管製,他們會乘隙而入,結黨營私,從中作亂。王文統李壇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不可不慎!
不久,忽必烈發布詔書:一、朝廷設中書令,總攬國政;二、中書省設右、左丞相,統領政務;三、設樞密院掌管兵戎;四、設禦史台掌查百官善惡;五、各地萬戶、總管一律罷黜,朝廷量才除授官職,且每個世侯隻能保留一人為官;六、撤銷世侯封地,各萬戶、總管按品秩領取俸祿;七、原萬戶、總管原則上不得掌軍,隻理民事。如果要掌握軍權,必須聽從朝廷調令,別易他處;八、各萬戶、總管所屬漢軍,一律增設監戰官,監戰官位於萬戶、總管之上...?...
此條詔書頒布後,漢臣們頓感如芒在刺。他們隱隱感覺到,大權削弱,屬下的兵馬,全部收歸國有。
一日,謀臣劉秉忠要求覲見忽必烈。劉秉忠到來,忽必烈依然對他謙和,說道:“禪師見朕,有什麽要事相商?”
劉秉忠說道:“前不久,海雲法師來書信相召,讓弟子趕赴雲中(治今內蒙古托克托縣)與之相聚,貧僧特來辭行。”
忽必烈聞聽,大驚失色道:“難道禪師要離開朕?”
劉秉忠迴應道:“老法師相召,做為弟子不得不從。”
此時,忽必烈明白,劉秉忠要求辭行概因王文統被殺,覺得是自己推薦,竟招致過錯,心有愧疚。忽必烈出言相勸道:“禪師相從多年,屢建奇功,實屬國家有功之臣,朕也離不開禪師。”
劉秉忠說道:“貧僧垂垂老矣,應該早歸師門,聆聽玉音。”
忽必烈一心挽留,可劉秉忠主意已決,便沉吟道:“既然禪師執意辭行,朕也不再強留。隻是法師退隱之際,朕有一事勞駕禪師代勞。”
劉秉忠眼中閃現一絲亮光,問道:“請大汗所問何事?”
忽必烈沉吟道:“築大都城。過去朕在潛邸,禪師為朕築開平城。如今朕常駐開平,於國事不便。不知禪師怎麽認為呢?”
劉秉忠看到忽必烈誠懇地挽留相勸,一時左右為難。他想拒絕,又找不到拒絕的理由。
忽必烈見劉秉忠欲言又止,開誠布公道:“禪師築開平城,披星戴月,櫛風沐雨,勞碌三載。現在禪師年事已高,朕實在不忍受擾煩。可是。朕除了禪師外,如此重任,誰能擔當?如果禪師依從,朕派人把海雲法師接到燕京,以安慰禪師的從師念想。”
忽必烈的一席話,讓劉秉忠感慨萬千。本來推薦王文統從政,為蒙古做出了卓越貢獻,隻因王文統與女婿李壇微妙的關係,出現了尷尬的事情,這對於劉秉忠而言,看似問題不大,可自己臉麵失光。
忽必烈也不禁迴思:想當年,忽必烈求得海雲法師同意,把劉秉忠留在自己身邊,一同征伐大理,十幾年來,劉秉忠雖說位極人臣,可依然穿著樸素,不求名利,隻想為大汗做出應有的貢獻。
劉秉忠迴應道:“大汗所言,容貧僧思慮一番再做答複。”
忽必烈誠懇地說道:“禪師切勿推托。”
斯時,朝中人事進行大規模調整,在忽必烈看來,隻有這樣貫徹下去,蒙古國帝業方能牢不可破。有些儒臣上書,說亂世之源,是因為各個諸侯權威太盛。大臣姚樞奏請:將世侯軍閥的兵權解除,實行軍民分治。之前擅殺李壇的右丞相史天澤為人機敏,看出苗頭不對,便主動上奏:“軍民共轄,有百害而無一利,如果立即執行新法,那就從我開始吧。”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此後,真定府世侯史氏家人當天就有十好幾個人被解除兵權。漢人世侯張榮因二小子張邦直附會李壇,全家包括小子張邦彥、孫子張宏等均被罷職,張邦直以私販軍馬罪獲死刑。滿城世侯張柔之子張弘略與李壇通信,被革除兵職。張宏略召宿京師,被軟禁起來。他的另一個兒子張弘範文武雙全,堪為後生佼佼者,時任行軍總管,其軍職也被解除。東平世侯嚴實之子嚴忠濟由於權威過熾也被借故罷免,由嚴忠範承職,不久,嚴忠範召入京師,出任兵刑部尚書。山東萬戶張宏亦被革除軍職,左遷鎮定路總管。
可是,王文統事件加重了忽必烈對漢人幕僚、將帥的疑懼心理。恰在這時,以經商理財見長,居住在西域和中亞一帶的色目人一齊向他覲見道:“迴迴雖時盜國錢物,不如漢臣敢起來反逆。”就這樣,忽必烈逐漸疏遠漢人儒士,並開始重用色目人以牽製漢人。
忽必烈為了籠絡住謀臣劉秉忠,可謂煞費苦心。首先,他聽從皇後察必良策,讓劉秉忠還俗。不僅如此,還給他娶了大臣竇默的女兒為妻,並賜豪宅一座。劉秉忠感激皇恩浩蕩,遂嘔心瀝血為大元國祚不懈奮鬥。
忽必烈推行的一係列改革措施,是在如火如荼中踐行,這樣一來,互相掣肘盤根錯節的現象業已煙消雲散。自此以後,一支強大的團結的蒙元大軍如日東升,光耀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