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楊安對冷玉蘭再三好言相勸,讓她迴到父母身邊。
可冷玉蘭卻是堅決不肯。
太子也過來問冷玉蘭父母兄弟在何處,冷玉蘭也隻說不知。
無奈之下,楊安和太子隻得將冷玉蘭交給趙七,讓他負責看護。
趙七本來隻對打架感興趣,聽楊安讓他安排麵前的女子,十分不情願。
可等他看清冷玉蘭的容貌時,立馬就變了一副神色,居然將冷玉蘭帶到一邊,兩人聊得十分投機。
安排好冷玉蘭後,楊安和太子便商議下一步的計劃。
此時錢府的賓客早已走了個幹淨,隻剩下錢府的下人,以及太子和楊安的人。
因為天色已晚,楊安和太子等人,當晚就留宿在錢府。
第二日一早,他們兵分兩路。
一路,由趙孟德帶著五名士兵,清點官倉內官糧的情況,同時派人到趙家、李家和王家的糧倉去查到官糧的證據。
另一路,則由楊安和太子押著錢壽安趕往衙門。
縣衙裏的人昨天得到消息,早已在此等候。
楊安走進大堂,坐在本該是縣令坐的位置上,開始審理錢壽安貪汙挪用官糧一案。
而太子則坐在一旁監審。
整個審問過程,遠比楊安想象的要艱難。
楊安以為經過昨天的較量之後,錢壽安所犯的罪行證據確鑿,沒有什麽可隱瞞的了。
錢壽安現在所要招供的,就是交待出幕後之人。
正如太子所說,一個小小的縣令,如果沒有後台,就是給他天大的膽子,他也不敢做出這種殺頭的事情。
可是錢壽安的嘴,嚴實得出乎太子和楊安的意料之外。
盡管楊安和太子讓錢壽安坦白從寬,將功補過,
可錢壽安就是咬緊牙根,死都不肯承認背後有主使之人。
他從頭到尾,始終都咬定,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一人所為,與他人無幹。
而楊安若是追問官糧去處,錢壽安便沉默不語,堅決不肯說糧食都和誰進行了交易。
楊安這一路沒有審出來什麽結果,而趙孟德的那一路卻旗開得勝。
對錢壽安審了一個多時辰之後,趙孟德的人便來迴報。
經過清點,官倉內尚有近一半糧食。
同時,他們在鹹陽的三個大戶,趙家、李家和王家分別搜出極少一部分官糧。
而且,趙孟德還說,這三家大戶,正要將上有官糧字樣的盛裝米袋進行銷毀。
如果他們遲去一步,就連這僅有的證據,也會被銷毀幹淨。
得知官倉內還有近一半的官糧,總算是個好消息。
楊安和太子本來還擔心,如果官糧被錢壽安給折騰殆盡,此行賑災,無異於難上加難。
有了剩餘一半的官糧做保障,楊安和太子再談起賑災來,終於有了底氣。
經過商議之後,兩人當即決定,賑災分兩個方麵進行:
一、設立施粥點;
根據鹹陽縣內目前的受災情況,及逃荒人口密度,在人多的地方由專人就地架起大鍋,熬製米粥。
米粥熬製標準,以一根筷子落下不倒為準。
二、開倉放糧。
在全縣貼上布告,告知所有難民朝廷開倉放糧,所有逃荒的災民迴到原居住之地後,便可領到朝廷派放的口糧。
而派放口糧的依據,便是根據朝廷“輸籍定樣”戶口數。
“輸籍定樣”,原本是隋文帝為了合理收取老百姓賦稅而出台的一項政策。
而眼下,在賑災時也恰好派上了用場。
因為楊安和太子采取的兩項措施,都是實心實意的在為災民辦實事,是真心為災民著想,很快就贏得了縣衙內大部分人的擁護和愛戴。
有人主動站了出來,要參與到賑災的行動之中。
對於這些人,楊安和太子當然表示歡迎,因為他們本來就人手不夠。
而對於那些態度不明者,楊安和太子也不勉強,隻要他們不添亂,也暫時不用管他。
在派出人手盡快實施開倉放糧之後,楊安和太子再次商議,如何處理趙家、李家和王家糧倉之內發現官糧的事情。
太子認為這三家太過於膽大包天,應該和錢壽安同等處理。
但楊安認為,因為昨天當著他們的麵許諾過,隻抓錢壽安一人其他人既往不咎;
再加上此三家大戶,在鹹陽城內根深地固,處理得不好,容易引起更大的騷亂;
所以暫時不便處理這三家大戶。
太子聽到楊安的分析後,尊敬地表示,還是少師考慮周到,一切聽少師安排。
但楊安跟後說道,雖然這三家可以暫時不處理,
但是,少了的一半官糧,還是要從他們身上找迴來。
吃下去多少,就要吐出來多少。
隨後,楊安和太子,讓人將三家的家主找了過來。
楊安提出,現在關中大旱,是非常時期,三位家主作為鹹陽城內的大戶,應該為災民做些什麽。
為災民做事,也就是為朝廷做事,是在為皇上分憂解難。
朝廷會記住你們的功勞,皇上也會記得你們的貢獻。
雖然楊安閉口不提在三家糧倉中發現官糧的事情,但是三位家主心中有數,這是給他們留著麵子。
當下,三位家主紛紛表示,願意捐出若幹糧食,幫助朝廷賑災。
楊安和太子一聽,這三人實在是吝嗇,僅僅隻捐了一小部分,與官倉中所少的一半糧食還相差太遠。
於是楊安表示,這點糧食,隻是杯水車薪,根本不夠災民吃幾天的。
三位家主立時明白,這是嫌他們捐得太少,於是很默契地將數量往上提了一些。
可是增加的數量有限,還是不能讓楊安和太子滿意。
於是,三位家主隻得再次將數量往上提。
楊安和太子還是嫌少,讓他們再商量個數字。
可盡管嫌少,楊安和太子還是隻字不提在三家糧倉內發現官糧的事情。
如此再三,三位家主都坐不住了,想要告辭離開縣衙。
可是楊安和太子不開口,再加上趙七和趙孟德在一旁虎視眈眈地盯著,他們誰也不敢走。
三位家主經過多次商議之後,楊安和太子聽著數字,覺得應該差不多能補上官倉內所少的一半糧食,這才口氣有所鬆動。
可是,楊安和太子仍然沒有點頭。
三位家主隻得再次進行商議。
可冷玉蘭卻是堅決不肯。
太子也過來問冷玉蘭父母兄弟在何處,冷玉蘭也隻說不知。
無奈之下,楊安和太子隻得將冷玉蘭交給趙七,讓他負責看護。
趙七本來隻對打架感興趣,聽楊安讓他安排麵前的女子,十分不情願。
可等他看清冷玉蘭的容貌時,立馬就變了一副神色,居然將冷玉蘭帶到一邊,兩人聊得十分投機。
安排好冷玉蘭後,楊安和太子便商議下一步的計劃。
此時錢府的賓客早已走了個幹淨,隻剩下錢府的下人,以及太子和楊安的人。
因為天色已晚,楊安和太子等人,當晚就留宿在錢府。
第二日一早,他們兵分兩路。
一路,由趙孟德帶著五名士兵,清點官倉內官糧的情況,同時派人到趙家、李家和王家的糧倉去查到官糧的證據。
另一路,則由楊安和太子押著錢壽安趕往衙門。
縣衙裏的人昨天得到消息,早已在此等候。
楊安走進大堂,坐在本該是縣令坐的位置上,開始審理錢壽安貪汙挪用官糧一案。
而太子則坐在一旁監審。
整個審問過程,遠比楊安想象的要艱難。
楊安以為經過昨天的較量之後,錢壽安所犯的罪行證據確鑿,沒有什麽可隱瞞的了。
錢壽安現在所要招供的,就是交待出幕後之人。
正如太子所說,一個小小的縣令,如果沒有後台,就是給他天大的膽子,他也不敢做出這種殺頭的事情。
可是錢壽安的嘴,嚴實得出乎太子和楊安的意料之外。
盡管楊安和太子讓錢壽安坦白從寬,將功補過,
可錢壽安就是咬緊牙根,死都不肯承認背後有主使之人。
他從頭到尾,始終都咬定,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一人所為,與他人無幹。
而楊安若是追問官糧去處,錢壽安便沉默不語,堅決不肯說糧食都和誰進行了交易。
楊安這一路沒有審出來什麽結果,而趙孟德的那一路卻旗開得勝。
對錢壽安審了一個多時辰之後,趙孟德的人便來迴報。
經過清點,官倉內尚有近一半糧食。
同時,他們在鹹陽的三個大戶,趙家、李家和王家分別搜出極少一部分官糧。
而且,趙孟德還說,這三家大戶,正要將上有官糧字樣的盛裝米袋進行銷毀。
如果他們遲去一步,就連這僅有的證據,也會被銷毀幹淨。
得知官倉內還有近一半的官糧,總算是個好消息。
楊安和太子本來還擔心,如果官糧被錢壽安給折騰殆盡,此行賑災,無異於難上加難。
有了剩餘一半的官糧做保障,楊安和太子再談起賑災來,終於有了底氣。
經過商議之後,兩人當即決定,賑災分兩個方麵進行:
一、設立施粥點;
根據鹹陽縣內目前的受災情況,及逃荒人口密度,在人多的地方由專人就地架起大鍋,熬製米粥。
米粥熬製標準,以一根筷子落下不倒為準。
二、開倉放糧。
在全縣貼上布告,告知所有難民朝廷開倉放糧,所有逃荒的災民迴到原居住之地後,便可領到朝廷派放的口糧。
而派放口糧的依據,便是根據朝廷“輸籍定樣”戶口數。
“輸籍定樣”,原本是隋文帝為了合理收取老百姓賦稅而出台的一項政策。
而眼下,在賑災時也恰好派上了用場。
因為楊安和太子采取的兩項措施,都是實心實意的在為災民辦實事,是真心為災民著想,很快就贏得了縣衙內大部分人的擁護和愛戴。
有人主動站了出來,要參與到賑災的行動之中。
對於這些人,楊安和太子當然表示歡迎,因為他們本來就人手不夠。
而對於那些態度不明者,楊安和太子也不勉強,隻要他們不添亂,也暫時不用管他。
在派出人手盡快實施開倉放糧之後,楊安和太子再次商議,如何處理趙家、李家和王家糧倉之內發現官糧的事情。
太子認為這三家太過於膽大包天,應該和錢壽安同等處理。
但楊安認為,因為昨天當著他們的麵許諾過,隻抓錢壽安一人其他人既往不咎;
再加上此三家大戶,在鹹陽城內根深地固,處理得不好,容易引起更大的騷亂;
所以暫時不便處理這三家大戶。
太子聽到楊安的分析後,尊敬地表示,還是少師考慮周到,一切聽少師安排。
但楊安跟後說道,雖然這三家可以暫時不處理,
但是,少了的一半官糧,還是要從他們身上找迴來。
吃下去多少,就要吐出來多少。
隨後,楊安和太子,讓人將三家的家主找了過來。
楊安提出,現在關中大旱,是非常時期,三位家主作為鹹陽城內的大戶,應該為災民做些什麽。
為災民做事,也就是為朝廷做事,是在為皇上分憂解難。
朝廷會記住你們的功勞,皇上也會記得你們的貢獻。
雖然楊安閉口不提在三家糧倉中發現官糧的事情,但是三位家主心中有數,這是給他們留著麵子。
當下,三位家主紛紛表示,願意捐出若幹糧食,幫助朝廷賑災。
楊安和太子一聽,這三人實在是吝嗇,僅僅隻捐了一小部分,與官倉中所少的一半糧食還相差太遠。
於是楊安表示,這點糧食,隻是杯水車薪,根本不夠災民吃幾天的。
三位家主立時明白,這是嫌他們捐得太少,於是很默契地將數量往上提了一些。
可是增加的數量有限,還是不能讓楊安和太子滿意。
於是,三位家主隻得再次將數量往上提。
楊安和太子還是嫌少,讓他們再商量個數字。
可盡管嫌少,楊安和太子還是隻字不提在三家糧倉內發現官糧的事情。
如此再三,三位家主都坐不住了,想要告辭離開縣衙。
可是楊安和太子不開口,再加上趙七和趙孟德在一旁虎視眈眈地盯著,他們誰也不敢走。
三位家主經過多次商議之後,楊安和太子聽著數字,覺得應該差不多能補上官倉內所少的一半糧食,這才口氣有所鬆動。
可是,楊安和太子仍然沒有點頭。
三位家主隻得再次進行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