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懿聞報,帶了親衛來迎,正遇魏延。那魏延搶了把大刀與吳懿戰在一起,幾迴合不到,就將吳懿一腳踹倒。
正欲上前補刀,被其親兵拚死搶下城去,黃忠乘便衝下城牆,斬關落鎖開了城門,眾將一擁而入。吳懿見抵擋不住,隻得帶殘兵出南門敗往綿竹。
才行幾裏路,隻聽得一聲炮響,嚇得吳懿馬上一晃。待仔細看來,卻是張翼、卓膺引軍來援。吳懿見狀穩了穩心神,與二將合兵一處,反身殺來,欲複奪雒城。
剛近南門,見城門洞開,黃忠、魏延、劉封、關平各率本部人馬潮水般湧來,均大喊:“活擒吳懿!”
吳懿聽罷不由大怒,與張翼、卓膺衝上前去,雙方人馬一場混戰。魏延欲立大功,緊緊盯住吳懿不放,劉封也上前助戰。黃忠對上張翼,關平碰上卓膺,一時刀槍並舉,人喊馬嘶。
吳懿被魏延、劉封圍住,幾個迴合下來,便手忙腳亂。隻是礙於劉備曾下令活擒,不然早做了魏延刀下之鬼。那邊卓膺不敵關平,撥馬欲逃,被關平一刀斬了。
張翼與黃忠交手,上來便落了下風,黃漢升見此子年紀輕輕,武藝不俗,生了憐惜之心,持刀撚須道:“娃娃不錯,吾不忍殺汝,劉璋氣數已盡。不如投了劉皇叔如何?”
張翼知己非是黃忠對手,恐白白丟了性命,又想自己在劉璋處官卑職小,不受重用,歎息一聲,棄了手中兵刃。黃忠見狀,嗬嗬笑道:“日後跟著老夫吧!”張翼聞言,下馬施禮。
吳懿那邊見了,不禁罵道:“汝這匹夫,全忘了主公恩義!”
魏延揮手一刀,將其掃落馬下,笑道:“自身難保,還管他人,與我綁了!”
敗兵大部降了,其餘的一哄而散。眾將押著吳懿迴了雒城。
玄德入城出榜安民,犒賞三軍,於城內府衙落座。
魏延押上吳懿,玄德離座親口招之,吳懿默然不語。劉備言道:“吳蘭、雷銅二位將軍曾為汝求情,既然將軍不願歸降,可擇日再戰。”下令去其綁繩,還其兵刃、馬匹。
吳懿聽罷施禮道:“多謝皇叔不殺之恩。”言罷出門欲行。魏延牛眼一瞪,攔住道:“若再被擒,當如何?”
吳懿臉上一紅,跺腳道:“若有下次,願奉皇叔為主。”
“好,一言為定,送吳將軍。”劉備起身親送吳懿出門而去。吳懿上馬迴營,歎曰:“早聞玄德公恩義,不知寬厚若此!”搖頭拍馬奔綿竹而去。
玄德迴到堂上,吩咐下去,下次務必活擒吳懿。黃忠隨後帶張翼覲見。玄德喜其威猛,任為百人將,令其到黃忠帳下聽用。
道玄見分派已畢,遂取出功勞簿,緩聲宣道:“黃漢升黃老將軍先登,破城門,又招一將,當為首功。魏延隨後登城,後擒拿吳懿,功勞次之。關平陣斬卓膺,同劉封得三寨,功居三等,劉封。。。”
魏延聽得功居黃忠之後,起身辯白道:“軍師明明是吾先登,又敗了吳懿,老黃才得便破了城門,理當是吾首功!”
黃忠冷哼道:“全憑主公、軍師裁處!”道玄知道魏延德行,念在兄弟情分,隻瞪他一眼。
玄德在旁,見魏黃爭功,恐傷和氣,趕緊道:“二位將軍是吾左膀右背,這次功勞俱是不小,這先登之功麽,二位同領便是。”說罷各賜錦袍一領,黃金百兩,二人謝了。
玄德接著道:“文長自入川以來,功勞甚多,擢升為軍司馬一職。”魏延聽罷,兩眼放光。劉備又道:“黃老將軍升為五官中郎將。”魏黃二人上前謝過。
“懷義賢侄涪城外斬殺劉貴,又在雒城奮勇爭先,堪為年輕將佐之楷模,不可不獎。著升為牙門將,賜甲五十副,準其召親衛五十名。”黃忠一旁,替其謝過。
餘下諸將論功行賞。
玄德又遣道玄往營中探望石頭傷勢,念魏家兄弟四人護主有功,均升了都伯,各賜黃金十兩。
聽聞石頭受傷,眾將擁著道玄一同前往前鋒營中探望。
張石頭隻是受了撞擊昏迷,休息半日,傷情已好了大半,見眾人前來趕忙謝過。忙令擺上酒宴,當初劉備有言在先,眾人不免好酒好菜,暢飲了一番,唯關平持重,隻飲了數杯就起身告辭,巡營去了。石頭親自送出,望其離去背影,歎息許久。
迴到帳內,諸人已有醉意,魏延又開始吹牛,大談活擒吳懿之種種,黃忠聽得皺眉,石頭趕忙上前打圓場,舉杯賀魏延升官受賞。魏延聽了讚揚,高興得抓耳撓腮,眉開眼笑。
黃忠懶得理他,把張翼介紹與諸位認識,又飲了幾杯,便帶著張翼起身離去。眾人見魏延高興不停敬酒,魏延喝得酩酊大醉,被魏一等人扶迴營去。
席上隻剩道玄、馬玄、彭羕、石頭四人,屏退了左右,四人議起後續之事,道玄言道:“吾軍自葭萌關起兵,已苦戰兩月,如今下了雒城,奪其糧秣,軍中米糧已夠支撐一年,正可歇兵旬日,養精蓄銳,再圖成都。”
馬玄點頭道:“如今雒城、涪城已成犄角之勢,可攻可守,士卒疲憊正可休整待機。
彭羕也是點頭,“軍師所言極是,隻是周邊幾郡不可放任,不若遣人招撫,令各級官吏仍居舊職,既可安定民心,又可得各處軍資。道玄點頭道:“石頭弟,有何高見?”
“兄長客氣了,三位說得句句在理,歇兵期間,是否應請皇叔下書荊州,再派大將入川!”
其餘三人互看一眼,又聽石頭言道:“吾軍現已有七萬餘眾,降兵占了大半,如今西川唾手可得,日後全取蜀地,還需大將駐守。
道玄聽出石頭話中深意。玄德心腹大將不過結拜兄弟關、張、趙雲三人,日後得了巴蜀全境,確實需有心腹坐鎮。
“還有,傷亡將士醫治安葬,那鳳雛墓也該建了。”
道玄聽罷,不覺言道:“吾覺得每隔幾日,咱們便聚會一次,商討軍國大事,以免疏漏。諸君以為如何?”
正欲上前補刀,被其親兵拚死搶下城去,黃忠乘便衝下城牆,斬關落鎖開了城門,眾將一擁而入。吳懿見抵擋不住,隻得帶殘兵出南門敗往綿竹。
才行幾裏路,隻聽得一聲炮響,嚇得吳懿馬上一晃。待仔細看來,卻是張翼、卓膺引軍來援。吳懿見狀穩了穩心神,與二將合兵一處,反身殺來,欲複奪雒城。
剛近南門,見城門洞開,黃忠、魏延、劉封、關平各率本部人馬潮水般湧來,均大喊:“活擒吳懿!”
吳懿聽罷不由大怒,與張翼、卓膺衝上前去,雙方人馬一場混戰。魏延欲立大功,緊緊盯住吳懿不放,劉封也上前助戰。黃忠對上張翼,關平碰上卓膺,一時刀槍並舉,人喊馬嘶。
吳懿被魏延、劉封圍住,幾個迴合下來,便手忙腳亂。隻是礙於劉備曾下令活擒,不然早做了魏延刀下之鬼。那邊卓膺不敵關平,撥馬欲逃,被關平一刀斬了。
張翼與黃忠交手,上來便落了下風,黃漢升見此子年紀輕輕,武藝不俗,生了憐惜之心,持刀撚須道:“娃娃不錯,吾不忍殺汝,劉璋氣數已盡。不如投了劉皇叔如何?”
張翼知己非是黃忠對手,恐白白丟了性命,又想自己在劉璋處官卑職小,不受重用,歎息一聲,棄了手中兵刃。黃忠見狀,嗬嗬笑道:“日後跟著老夫吧!”張翼聞言,下馬施禮。
吳懿那邊見了,不禁罵道:“汝這匹夫,全忘了主公恩義!”
魏延揮手一刀,將其掃落馬下,笑道:“自身難保,還管他人,與我綁了!”
敗兵大部降了,其餘的一哄而散。眾將押著吳懿迴了雒城。
玄德入城出榜安民,犒賞三軍,於城內府衙落座。
魏延押上吳懿,玄德離座親口招之,吳懿默然不語。劉備言道:“吳蘭、雷銅二位將軍曾為汝求情,既然將軍不願歸降,可擇日再戰。”下令去其綁繩,還其兵刃、馬匹。
吳懿聽罷施禮道:“多謝皇叔不殺之恩。”言罷出門欲行。魏延牛眼一瞪,攔住道:“若再被擒,當如何?”
吳懿臉上一紅,跺腳道:“若有下次,願奉皇叔為主。”
“好,一言為定,送吳將軍。”劉備起身親送吳懿出門而去。吳懿上馬迴營,歎曰:“早聞玄德公恩義,不知寬厚若此!”搖頭拍馬奔綿竹而去。
玄德迴到堂上,吩咐下去,下次務必活擒吳懿。黃忠隨後帶張翼覲見。玄德喜其威猛,任為百人將,令其到黃忠帳下聽用。
道玄見分派已畢,遂取出功勞簿,緩聲宣道:“黃漢升黃老將軍先登,破城門,又招一將,當為首功。魏延隨後登城,後擒拿吳懿,功勞次之。關平陣斬卓膺,同劉封得三寨,功居三等,劉封。。。”
魏延聽得功居黃忠之後,起身辯白道:“軍師明明是吾先登,又敗了吳懿,老黃才得便破了城門,理當是吾首功!”
黃忠冷哼道:“全憑主公、軍師裁處!”道玄知道魏延德行,念在兄弟情分,隻瞪他一眼。
玄德在旁,見魏黃爭功,恐傷和氣,趕緊道:“二位將軍是吾左膀右背,這次功勞俱是不小,這先登之功麽,二位同領便是。”說罷各賜錦袍一領,黃金百兩,二人謝了。
玄德接著道:“文長自入川以來,功勞甚多,擢升為軍司馬一職。”魏延聽罷,兩眼放光。劉備又道:“黃老將軍升為五官中郎將。”魏黃二人上前謝過。
“懷義賢侄涪城外斬殺劉貴,又在雒城奮勇爭先,堪為年輕將佐之楷模,不可不獎。著升為牙門將,賜甲五十副,準其召親衛五十名。”黃忠一旁,替其謝過。
餘下諸將論功行賞。
玄德又遣道玄往營中探望石頭傷勢,念魏家兄弟四人護主有功,均升了都伯,各賜黃金十兩。
聽聞石頭受傷,眾將擁著道玄一同前往前鋒營中探望。
張石頭隻是受了撞擊昏迷,休息半日,傷情已好了大半,見眾人前來趕忙謝過。忙令擺上酒宴,當初劉備有言在先,眾人不免好酒好菜,暢飲了一番,唯關平持重,隻飲了數杯就起身告辭,巡營去了。石頭親自送出,望其離去背影,歎息許久。
迴到帳內,諸人已有醉意,魏延又開始吹牛,大談活擒吳懿之種種,黃忠聽得皺眉,石頭趕忙上前打圓場,舉杯賀魏延升官受賞。魏延聽了讚揚,高興得抓耳撓腮,眉開眼笑。
黃忠懶得理他,把張翼介紹與諸位認識,又飲了幾杯,便帶著張翼起身離去。眾人見魏延高興不停敬酒,魏延喝得酩酊大醉,被魏一等人扶迴營去。
席上隻剩道玄、馬玄、彭羕、石頭四人,屏退了左右,四人議起後續之事,道玄言道:“吾軍自葭萌關起兵,已苦戰兩月,如今下了雒城,奪其糧秣,軍中米糧已夠支撐一年,正可歇兵旬日,養精蓄銳,再圖成都。”
馬玄點頭道:“如今雒城、涪城已成犄角之勢,可攻可守,士卒疲憊正可休整待機。
彭羕也是點頭,“軍師所言極是,隻是周邊幾郡不可放任,不若遣人招撫,令各級官吏仍居舊職,既可安定民心,又可得各處軍資。道玄點頭道:“石頭弟,有何高見?”
“兄長客氣了,三位說得句句在理,歇兵期間,是否應請皇叔下書荊州,再派大將入川!”
其餘三人互看一眼,又聽石頭言道:“吾軍現已有七萬餘眾,降兵占了大半,如今西川唾手可得,日後全取蜀地,還需大將駐守。
道玄聽出石頭話中深意。玄德心腹大將不過結拜兄弟關、張、趙雲三人,日後得了巴蜀全境,確實需有心腹坐鎮。
“還有,傷亡將士醫治安葬,那鳳雛墓也該建了。”
道玄聽罷,不覺言道:“吾覺得每隔幾日,咱們便聚會一次,商討軍國大事,以免疏漏。諸君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