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獵獵,李淵立於城頭,沉默不語。


    霍邑之戰,他雖然是勝利者,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城破之後,當李淵看到數裏之間,血流蔽地,僵屍枕藉時,悲愴之感油然而生。


    他悲天憫人地對著部下道:“亂兵之下,善惡不分,火燒昆山,誰論玉石,無妨死人之內,大有赤心於我者也。取來不得,及此陣亡,生未被知,沒有餘恨。靜而思之,良深痛惜。”


    如果家大業大,自然無懼於這種毀損,但殺敵一萬,自損八千,這種消耗,卻不是李淵可以承受。


    沒有任何時候,會比這一刻,讓李淵確定政治路線,會比純軍事路線,會更接近成功。


    李淵斷然地說:“從今已去,當以文德來之,不複用兵戈矣。”


    此戰之後,更加堅定了李淵用官職去獲取民心,激勵跟隨隨者的決心。


    並且,李淵有授無類。


    他創新性地擴大軍功和官職的授與範圍,對於隋朝的賤民或是徒隸之人,隻要有功,李淵一律一視同仁地獎懲。


    李淵充滿深情地說道:“豈有矢石之間,不辨貴賤,庸勳之次,便有等差。以此論之,將何以勸。黥而為王,亦何可妨也。”


    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製度創新。


    隋朝的賤民,很多都是犯罪或敵對勢力的官員,被流放的家屬或親人,他們本來已經徹底陷入黑暗的底層,再無翻身之日。


    但李淵起兵之後,他們看到了重新恢複昔日榮光的機會。


    這釋放了一股無可抵禦的足以摧毀舊製度的力量。


    這種機會和希望,讓李淵的義兵,眾望所歸,一時之間,附者如鯽。


    李淵,顯示了他作為新主的的海納天下,包容一切的氣概和能力。


    李淵在霍邑的所作所為,是一本教科書。


    他延續了西河寬明的政策,李淵發出明令,“(宋)老生之外,孤無所咎,縱卿不誠於孤,亦當以赤心相仰。”


    同時,李淵又開始他的大規模封官的大計,以慰眾心。


    但霍邑畢竟不同於小小的西河城,有二種新出現的情況需要李淵創造性地去解決。


    霍邑畢竟是是隋朝在河東郡重要的軍事據點,對於留守的隋朝官兵,如何處理?


    霍邑的留守軍隊,有一部分是隋朝楊廣的嫡係部隊。


    李淵展示出了過人的大度,他的原則是:讓兵士們自行決定自己的未來。


    他們可以留下來做義兵,跟隨李淵重新開始。


    同時,李淵也可以讓他們西入關中,或是東歸洛陽,並且好人做到底,給予相關費用。


    這也是一種高明的政治之術,既展露出李淵王者的氣度,同時也代表了李淵在舊製度中的遊刃有餘,他既是革新者,也是舊製度的維護者的身份,得到了最大的強化。


    李淵在朝野之間的口碑與日俱增。


    這直接影響到了第二個新出現的問題。


    太原是李淵的起兵之地,也是大後方,李淵現在親率大軍西入關中,但他卻和傳統的流寇大相徑庭。


    李淵有奪天下之誌,就不能采取普通的義軍或是流寇的戰法,兵不留行,燒殺擄掠的作戰方式,他更需要在政治贏得人望。


    殺人和報複雖然可以痛快一時,卻並不足以創造一個新的世界。


    霍邑是李淵西進路上的第一個戰略要點,他需要以此基點,招降納叛,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這是一種高屋建瓴的政治之術。


    李淵並不著急,他想看看自己和當年楊玄感起兵,會有多大的不同。


    他收獲了巨大的滿足。


    李淵按兵不動,現在需要周圍的郡縣選擇站隊。


    在李淵坐鎮霍邑的當口,各路觀望的隋朝郡縣官吏,本土豪強,在李淵的政治攻勢之下,如影隨形,所至皆下。


    李淵已經形成為萬民之主的口風,取得了戰略上的大優勢。


    這是一個好的開端,更好的消息來自於河南。


    關中自古帝王家,秦雖偏處西邊,但據其地,終於統一六國。


    劉邦得關中而王,項羽去關中而失天下,人所共知。


    因而,要想得天下,必取關中。


    從太原西渡黃河,進入關中,是一條傳統的要道,從東都洛陽西進,則更加有利而迅速。


    如果河南的割據力量,搶先一步西入關中,那李淵隻能望而興歎。


    但現在河南之地,洛陽附近,已亂成一鍋粥。


    李密,洛陽留守越王楊侗,加上楊廣派過來平亂的王世充,三大勢力,雖然互有勝負,但暫時維持了一種動態的平衡。


    他們在洛陽周圍殘酷廝殺,互相牽製,卻都無力真正西顧。


    即使李密曾經派柴孝和經略關中,也一度取得可喜的局麵,卻因為李密的一次兵敗,再加上柴孝和溺水而亡,而偃旗息鼓。


    這為李淵留下了至為重要的空間和時間。


    天命似乎在等待李淵,讓他成為關中的主人。


    但他還需要盡人事,為自己爭取得更優勝的局麵。


    麵對如日中天,天下萬人景仰的蒲山公李密,他需要對李密做出一種低姿態。


    因為李密給他寫了一封信。


    李密當時正處於他一生的頂峰,他火拚翟讓,讓自己成為瓦崗軍唯一的首領,並且在河南之地連戰皆捷,中原的各路義軍,都已經團結在李密的旗幟之下。


    即使大江南北,各路義軍也隱隱以李密馬首是瞻。


    李密自認是天下盟主,大隋的江山,可以唾手而得。


    於是,他給李淵寫了一封信,一是約他合縱破隋,二是探他的口風,想讓他臣服於己。


    李密在信中寫道,想要和李淵一起做件大事,那就是,殺後主,執代王,改朝換代。


    這封書信是及時雨。


    因為,李淵既需要麵對關中的壓力,又必須考慮來自於東都洛陽的威脅。


    李淵又一次展示了他過人的政治手腕,他隻是迴了一封信,就順勢讓李密作為替他牽製東都兵馬的同盟軍。


    當然,在名義上,他向李密稱臣。


    但等到自己穩據關中,羽翼豐滿之時,自然世易時移,就會有足夠的資本和底氣和李密一決雌雄。


    於是,他給李密迴了一封肉麻的信。


    李淵在信中謙恭地寫道:“天生蒸民,必有司牧,當今為牧,非子(李密)為誰?老夫年逾知命,願不及此。欣戴大弟(李密),攀鱗附翼。”


    李淵在文字上承認了李密的盟主位,並且,明確表示自己願意推立他為皇帝。


    為了進一步麻痹李密,李淵做足了工夫,他甚至對於自己在李密新朝的地位也做了請求。


    李淵在信中寫道;“(李淵)複封於唐(太原),斯足榮矣。”


    當然,這封信的內容,也可能成為事實,但那有一個前提條件,是李密能成為真正的天下之主。


    但李淵的內心,並不認為李密有機會成為新主。


    他實際上是利用李密,讓他拖住東都洛陽的援兵,從而可以讓自己從容西進關中。


    所以,當李密的信送到時,李淵喜不自勝地笑著說;“(李)密誇誕不達天命,適所以為吾拒東都之兵,守成皋之險厄,更覓韓(信)彭(越),莫如用(李)密。宜卑詞厚推獎,以驕其誌,使其不虞於我”。


    李淵真正的擔心是李密會不顧一切揮軍西進,但事實證明,這個擔心是多餘的。


    李密在沒有啃下洛陽之前,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西顧。


    李密得到李淵的迴信之後,心中大定。


    他同樣擔心李淵南下洛陽,那局勢更加就會更加複雜,局麵就有失控的可能。


    現在看到李淵的推崇,他雖然一樣不相信李淵會真正臣服自己,但李淵不南下洛陽,就給自己充足的時間。


    一旦河南局勢大定,就可以與李淵真正一決雌雄。


    於是,他向部下展示李淵的信件說:“唐公見推,天下不足定也。”


    李密需要和時間賽跑。


    他想看看,真命天子到底是他李密還是屬於同宗的李淵,他知道,這一切,取決於洛陽的戰局,他的時間和機會不多了。


    李淵也打著同樣的算盤。


    能否盡早進入關中,拿下長安,將決定他對李密的戰略優勢。


    “得入關,據蒲津而屯永豐,阻崤函而臨伊洛。東看群賊鷸蚌之勢,吾然後為秦人漁父矣。”


    李氏當王,天命所歸。


    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李淵立於黃河之東,八百裏秦川,秋風吹來,已是收獲的時節了。


    渡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