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幸運,楊廣下了另一道詔旨。
才過去幾天時間,楊廣竟然改變心意,赦免李淵,並讓其官複舊職。
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信號,意味著楊廣即使忌憚李淵,但他更擔心突厥的入寇。
這同時也意味著楊廣一朝,已無可用之人,也再無可放心托付之臣。
楊廣已經到了疑人也必須重用的時刻了。
隋曆將盡,新王當起。
李淵比任何人更清楚時局的走向,經過這一免一複的鬧劇,李淵確信,時不我待,隻爭朝夕。
自己的命運再不能讓別人拿捏。
事實上,李淵早就開始準備造反了。
他早有不臣之心,但他的不軌之跡,卻要隱晦得多。
當年,楊廣遠征高麗之時,李淵就已經偷偷摸摸地接納隋朝的逃臣和叛將。
李唐王朝建立的元老,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的長孫順德,劉弘基等都是逃避楊廣征遼,在這個時間段托庇於李淵。
李淵主政下的太原,於隋朝而言,已是藏汙納垢之地,但於李淵而言,卻是天下英雄匯聚之所。
李淵本來就抓了一手好牌。
太原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士馬精強,汾河穀地,也一直都是重要的產糧區。
最重要的是,楊隋一朝,在前代基礎之上,苦心經營太原,以北抗突厥,鎮靜邊民。
晉陽離宮,早已是天下第一等的軍政中心,匯集了天下財富和兵甲。
當時晉陽宮的副宮監裴寂,也是李淵的舊人。
確切點說,他們不隻是舊人,更在太原成為過命的新交。、
他們二個人各取所需,互為表裏支援,經常夜以繼日,飲酒賭博,尋歡作樂,形成鐵杆的兄弟情誼。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這一來二去之間,終於做出了不法之事。
李淵在元配竇氏死去之後,頗有聲色之好,而晉陽一宮,本是楊廣行樂之宮,宮女嬪妃,豔為天人者,所在多有。
李淵本就好這一口,他經常在宮中出入,心中難免存有幾個中意的女子。
裴寂看到楊廣天下將失,也傾心接納李淵,竟然將宮中楊廣的禁臠私自獻出,讓李淵享用。
這對於他們兩個人而言,都是身死族滅的死罪。
裴寂並不是一個有遠大野心的人,他滿足於這個體製內的職位。
裴寂本來隻是出於私心結交李淵,以讓自己權勢更加穩固而已。
他本來沒有這麽快,就乘上李淵這艘造反的船,奈何他還有一個更熱衷於造反的同事,一人反,一眾反。
這個同事就是劉文靜。
如果說裴寂的所作所為,僅僅是為自己多留條後路,那劉文靜就可以說是一心一意的反隋先鋒了。
這個先鋒最後也促使裴寂搭上全副身家,將整個晉陽宮的財富,珠寶,兵甲,美人,全部獻給李淵。
這才是李淵起事,真正的第一桶金。
劉文靜是個天生的行動派。
他當時是晉陽令,根正苗紅的隋朝體製內成員,但他並不是個安份的主。
有一次,他和裴寂月夜之下談心論道,裴寂遙望城上烽火獵獵,天地之間一片清明,想到自己身無長物,一生無成。
不由仰天長歎道:“卑賤之極,家道屢空,又屬離亂,當何取濟?”
劉文靜顯然比裴寂豁達得多,也更有野心得多,當他看到裴寂苦悶彷徨無依時,不由失聲笑道:“世途若此,時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患於卑賤?”
劉文靜既自許,也許人。
他不僅僅隻是想想,而是真心要幹事。
劉文靜自認和當時太原主事首腦李淵非親非故,無法完全把握李淵的心意,就把寶押到了另一個關鍵人物身上,那個人才是劉文靜身後的真正依靠和力量。
他就是李淵的二公子李世民。
李世民既是少壯派,更是行動派。
李淵的原配竇氏一共生了四個兒子。三子玄霸早死,大兒子李建成現在河東,四子李元吉年紀尚小,李淵身邊,唯有二公子李世民。
劉文靜對李世民一見傾心,認為他必會成為天下之主。
他曾經非常明確地對裴寂說過:“(世民)非常人也。大度類於漢高(祖劉邦),神武同於魏祖(曹操),其年雖少,乃天縱也。”
可見劉文靜認為李世民既有天縱之才,也是天選之子。
但裴寂因為是李淵的故交新友,他比李世民的身份和輩份要更高,對於矮一輩的李世民,他並沒有更強烈的感情。
裴寂並不完全認同劉文靜的判斷,他要投資到李淵本人身上。
但李淵的造反速度太慢了。
慢到需要下屬們推他上位。
李淵雖然早已在暗中布局,積蓄力量,比如他早就命令大兒子李建成在河東潛結英俊,叫李世民在太原密招豪友。
但他缺乏孤注一擲,背水一戰,絕不迴頭的勇氣,這種勇氣隻有少壯派,行動派才能推動。
現在機會出現了。
劉文靜被投進獄中問罪,並且是殺頭的大罪。
因為他和天下第一反賊蒲山公李密是兒女親家,這是必死之罪,但劉文靜並不是枯坐等死的人,他也不認為自己會死於此事。
他靜坐獄中,他在等一個人。
他沒有等很久,那個人,那個他選中的人,一代天驕李世民,如願出現了。
劉文靜不再藏著掖著,直接開門見山地說:“天下大亂,非有湯、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
李世民也是初生牛犢,少年熱血,毫不客氣地說:“卿安知無?但恐常人不能別耳。”
李世民說明自己真正的來意,他直截了當地說道:“今入禁中,非兒女之情相憂而已。時事如此,故來與君圖舉大計,請善籌其事。”
劉文靜等的就是這句話。
他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對李世民分析天下大勢:“今李密長圍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賊連州郡,小盜阻山澤,萬數矣,但需真主驅駕取之。誠能應天順人,舉旗大唿,則四海不足定也。”
然後,劉文靜進一步分析了己方的力量,非常具體地提出了舉事的方案,他說道:“今太原百姓避盜賊者,皆入此城。文靜為令數年,知其豪傑,一朝嘯集,可得十萬人。尊公所領之兵,複且數萬,君言出口,誰敢不從?”
最後,劉文靜提出了一個上上之策:“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盈半歲,帝業可成。”
關中自古帝王家。
劉文靜這個策略,可謂高明之極,當時天下大亂,中原以洛陽為中心,各方雄強,已反複連次大戰,戰局膠著,一時誰也無法吃掉誰。
在群雄都矚目洛陽時,關中反倒靜處一隅,等待它的明主。
關中,也依然是整個帝國上佳的戰略要地。
以太原為基地,直取關中,然後號令全國,劉文靜的方略簡單而明確。
李世民會心大笑:“正合吾意。”
但要讓李淵立即舉事,也並不是那麽容易。
才過去幾天時間,楊廣竟然改變心意,赦免李淵,並讓其官複舊職。
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信號,意味著楊廣即使忌憚李淵,但他更擔心突厥的入寇。
這同時也意味著楊廣一朝,已無可用之人,也再無可放心托付之臣。
楊廣已經到了疑人也必須重用的時刻了。
隋曆將盡,新王當起。
李淵比任何人更清楚時局的走向,經過這一免一複的鬧劇,李淵確信,時不我待,隻爭朝夕。
自己的命運再不能讓別人拿捏。
事實上,李淵早就開始準備造反了。
他早有不臣之心,但他的不軌之跡,卻要隱晦得多。
當年,楊廣遠征高麗之時,李淵就已經偷偷摸摸地接納隋朝的逃臣和叛將。
李唐王朝建立的元老,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的長孫順德,劉弘基等都是逃避楊廣征遼,在這個時間段托庇於李淵。
李淵主政下的太原,於隋朝而言,已是藏汙納垢之地,但於李淵而言,卻是天下英雄匯聚之所。
李淵本來就抓了一手好牌。
太原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士馬精強,汾河穀地,也一直都是重要的產糧區。
最重要的是,楊隋一朝,在前代基礎之上,苦心經營太原,以北抗突厥,鎮靜邊民。
晉陽離宮,早已是天下第一等的軍政中心,匯集了天下財富和兵甲。
當時晉陽宮的副宮監裴寂,也是李淵的舊人。
確切點說,他們不隻是舊人,更在太原成為過命的新交。、
他們二個人各取所需,互為表裏支援,經常夜以繼日,飲酒賭博,尋歡作樂,形成鐵杆的兄弟情誼。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這一來二去之間,終於做出了不法之事。
李淵在元配竇氏死去之後,頗有聲色之好,而晉陽一宮,本是楊廣行樂之宮,宮女嬪妃,豔為天人者,所在多有。
李淵本就好這一口,他經常在宮中出入,心中難免存有幾個中意的女子。
裴寂看到楊廣天下將失,也傾心接納李淵,竟然將宮中楊廣的禁臠私自獻出,讓李淵享用。
這對於他們兩個人而言,都是身死族滅的死罪。
裴寂並不是一個有遠大野心的人,他滿足於這個體製內的職位。
裴寂本來隻是出於私心結交李淵,以讓自己權勢更加穩固而已。
他本來沒有這麽快,就乘上李淵這艘造反的船,奈何他還有一個更熱衷於造反的同事,一人反,一眾反。
這個同事就是劉文靜。
如果說裴寂的所作所為,僅僅是為自己多留條後路,那劉文靜就可以說是一心一意的反隋先鋒了。
這個先鋒最後也促使裴寂搭上全副身家,將整個晉陽宮的財富,珠寶,兵甲,美人,全部獻給李淵。
這才是李淵起事,真正的第一桶金。
劉文靜是個天生的行動派。
他當時是晉陽令,根正苗紅的隋朝體製內成員,但他並不是個安份的主。
有一次,他和裴寂月夜之下談心論道,裴寂遙望城上烽火獵獵,天地之間一片清明,想到自己身無長物,一生無成。
不由仰天長歎道:“卑賤之極,家道屢空,又屬離亂,當何取濟?”
劉文靜顯然比裴寂豁達得多,也更有野心得多,當他看到裴寂苦悶彷徨無依時,不由失聲笑道:“世途若此,時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患於卑賤?”
劉文靜既自許,也許人。
他不僅僅隻是想想,而是真心要幹事。
劉文靜自認和當時太原主事首腦李淵非親非故,無法完全把握李淵的心意,就把寶押到了另一個關鍵人物身上,那個人才是劉文靜身後的真正依靠和力量。
他就是李淵的二公子李世民。
李世民既是少壯派,更是行動派。
李淵的原配竇氏一共生了四個兒子。三子玄霸早死,大兒子李建成現在河東,四子李元吉年紀尚小,李淵身邊,唯有二公子李世民。
劉文靜對李世民一見傾心,認為他必會成為天下之主。
他曾經非常明確地對裴寂說過:“(世民)非常人也。大度類於漢高(祖劉邦),神武同於魏祖(曹操),其年雖少,乃天縱也。”
可見劉文靜認為李世民既有天縱之才,也是天選之子。
但裴寂因為是李淵的故交新友,他比李世民的身份和輩份要更高,對於矮一輩的李世民,他並沒有更強烈的感情。
裴寂並不完全認同劉文靜的判斷,他要投資到李淵本人身上。
但李淵的造反速度太慢了。
慢到需要下屬們推他上位。
李淵雖然早已在暗中布局,積蓄力量,比如他早就命令大兒子李建成在河東潛結英俊,叫李世民在太原密招豪友。
但他缺乏孤注一擲,背水一戰,絕不迴頭的勇氣,這種勇氣隻有少壯派,行動派才能推動。
現在機會出現了。
劉文靜被投進獄中問罪,並且是殺頭的大罪。
因為他和天下第一反賊蒲山公李密是兒女親家,這是必死之罪,但劉文靜並不是枯坐等死的人,他也不認為自己會死於此事。
他靜坐獄中,他在等一個人。
他沒有等很久,那個人,那個他選中的人,一代天驕李世民,如願出現了。
劉文靜不再藏著掖著,直接開門見山地說:“天下大亂,非有湯、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
李世民也是初生牛犢,少年熱血,毫不客氣地說:“卿安知無?但恐常人不能別耳。”
李世民說明自己真正的來意,他直截了當地說道:“今入禁中,非兒女之情相憂而已。時事如此,故來與君圖舉大計,請善籌其事。”
劉文靜等的就是這句話。
他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對李世民分析天下大勢:“今李密長圍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賊連州郡,小盜阻山澤,萬數矣,但需真主驅駕取之。誠能應天順人,舉旗大唿,則四海不足定也。”
然後,劉文靜進一步分析了己方的力量,非常具體地提出了舉事的方案,他說道:“今太原百姓避盜賊者,皆入此城。文靜為令數年,知其豪傑,一朝嘯集,可得十萬人。尊公所領之兵,複且數萬,君言出口,誰敢不從?”
最後,劉文靜提出了一個上上之策:“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盈半歲,帝業可成。”
關中自古帝王家。
劉文靜這個策略,可謂高明之極,當時天下大亂,中原以洛陽為中心,各方雄強,已反複連次大戰,戰局膠著,一時誰也無法吃掉誰。
在群雄都矚目洛陽時,關中反倒靜處一隅,等待它的明主。
關中,也依然是整個帝國上佳的戰略要地。
以太原為基地,直取關中,然後號令全國,劉文靜的方略簡單而明確。
李世民會心大笑:“正合吾意。”
但要讓李淵立即舉事,也並不是那麽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