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運氣不好。


    他們本來就處於衰弱期,更不幸的是,他們碰上了如日中天的隋朝。


    此消彼長,上天已注定了盛衰成敗,國運存繼之理。


    隋突之戰,事關國運。


    出將入相,安危係於一心,隋朝二大宰相,高熲和楊素,親自率軍出征。


    他們每個人單獨率領一支方麵軍,正麵硬剛突厥主力,尋找決戰的時機。


    這種勇氣,這種實力,這種軍事的布局,實在是漢人王朝的巔峰。


    楊素成為西突厥達頭可汗的苦主。


    他是一個真正的戰爭奇才,楊素想用突厥擅長的方式擊敗突厥。


    他一改中原王朝對付突厥的舊有戰法,傳統的軍事理論強調,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因為,突厥騎兵的機動性和衝擊力,讓中原諸將吃過無數次苦頭。


    中原農耕文明的以步兵為主的軍隊,最大的弱點是,即使可以戰勝突厥的騎兵,也因為突厥人的來去如風,散而複聚,小勝而無法真正擊潰突厥的主力騎兵。


    但如果遭遇了失敗,就會非常淒慘。


    隻要步兵的陣型被衝散,就會成為一麵倒的戰爭,或者說是屠殺。


    在突厥人騎兵的機動性麵前,潰散而各自為戰的步兵,是移動的活靶子。


    於是,為了先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建立可以打持久戰的陣地。


    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行軍打仗的戰法。


    第一步是先立陣,安營紮寨,以戎車和步騎互相參雜,陣外用鹿角設置拒馬陣。


    第二步,就是讓自己的騎兵駐於陣內,這樣就可以減緩和削弱突厥騎兵的衝擊力。


    但事物也是兩麵性的,這樣做,同時也限製了己方騎兵的機動性。


    所以,中原王朝對突厥的戰鬥,即使戰勝,也很難對突厥的騎兵形成殲滅性的打擊。


    因為,突厥騎兵一看勢頭不對,就可以風一般地撤退,從而將人員的損失降到最低。


    但楊素就是楊素,他是曆史上獨一無二的人。


    楊素不同於以往的任何將領,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當楊素和西突厥達頭可汗的騎兵相遇時,他觀察到對方兵驕將惰,頗有輕視隋朝軍隊之心。


    驕兵必敗,楊素覺得情勢可用,大有可為。


    他準備以一場徹底的勝利,肅清為患中原北境的突厥騎兵。


    楊素對部下說道:“(結陣)此乃自固之道,未足以取勝也。”


    他接著下了命令,不設防守陣型,騎兵居前,步兵居後,他要和達頭硬碰硬,直接決戰。


    這是不留後路的絕決的做法。


    達頭可汗看到隋軍的行動,迷惑之餘,大喜過望。


    他覺得對麵的隋軍將領肯定是好大喜功,不知天高地厚之輩,竟然敢在正麵戰場之上,要和自己較量騎兵的實力。


    但他卻不知道,他對麵站立著的是楊素,是中國曆史之上獨此一份的楊素。


    楊素治下的軍隊,是亡命之軍,一上戰場,他們將會把自己和對方的性命,視若無物。


    多年征戰,楊素核心軍隊的戰鬥力和意誌都處於滿格的頂峰狀態。


    這是一支連地獄之師都會退避三舍的軍隊。


    何況是區區達頭。


    他的軍隊,雖然戰術素養和單兵作戰能力與世無雙,但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


    突厥的領土麵積過大,加上突厥立國時間太短,人口總量和戰士數量並不占優勢。


    他們隻能實行,非常鬆散的統治,很多偏遠地區甚至隻是羈糜,是名義上的臣屬。


    加上突厥族內,種群過多過雜,很難形成堅強的戰鬥意誌,一切都以自身利益的多寡,去決定對戰鬥的投入度。


    順利時,勢不可擋,但形勢稍有不利,就可能逃跑得比誰都快。


    但這種不利,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都可以忽略,因為,和突厥為敵的軍隊,大體上,都撐不過他們開場的三板斧。


    達頭看到楊素撤去防護,無論如何,對於戰爭,都是最好的消息。


    在大草原上,突厥的精騎,從來沒有懼怕過任何對手,他們也可以摧毀對麵任何的力量。


    達頭下馬,仰天而拜,大聲歡唿,“天賜我也。”


    他對麵的楊素,或者也在重複同一句話,天賜我也。


    達頭可法集中了十多萬兵馬,這是他所有的力量,這一戰他要摧毀對手,獲得全勝。


    可是,這一戰之後,他再也迴不去西突厥了,他統一東西突厥的夢想也會隨風而去。


    達頭可汗,他也將永遠地留在東突厥的領土上。


    達頭仗著絕對的力量,心存驕敵之心,上行下效,全軍上下,都心存僥幸,以為勝利會來得非常容易,因而,行軍之陣便不再象平時那麽嚴整。


    同時,戰鬥的意誌,也隨之出現了不該有的鬆懈。


    臨戰無必死之誌,無必勝之意,這是大忌。


    何況,他的對麵,是楊素這個大殺神。


    楊素麾下,集中了北周,北齊,江南三地的精銳,實在是人才濟濟,兵強將勇。


    原陳國水軍都督周羅睺也看出了達頭軍陣的弱點,他向楊素請戰,“賊陣未整,請擊之。”


    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強的年代,中原漢人王朝,在北方遊牧民族的主力麵前,竟然了無懼意。


    麵對突厥十萬大軍的巨大壓力,隋軍竟然還要主動出擊。


    可見,當日大戰,隋軍的戰力和戰意已達巔峰。


    於是,周羅睺率領精騎,不要命地向前衝擊,再加上楊素臨陣祭旗的鮮血淋漓,情勢立即倒向楊素。


    西突厥第一次和楊素直接作戰,他們以前,並沒見過這種不要命的打法。


    視死如歸這種事,如果有選擇,一般是不會出現的。


    因而,突厥的氣勢一下子被震懾住,心態也出現了動搖。


    二軍相逢,勇者勝。


    心態一旦失守,那結果可想而知,於是,在楊素的全軍壓上之際,達頭可汗的十萬突厥軍隊,徹底崩潰了。


    亂戰之中,達頭本人也被重傷,隻能倉皇逃命。


    楊素大勝,殺傷敵軍不可勝數,此戰殺的昏天黑地,日月無光,突厥軍隊,眼看周圍親友一個個倒下,再無勝算的可能,便號哭著四散逃去。


    隋朝另一宰相高熲率領的軍隊,也取得非常可觀的戰績。


    高熲前鋒趙仲卿以三千精兵,與突厥連戰七日,靠著堅韌的意誌力和頑強的戰力,竟然大破突厥。


    當然,這引來了突厥更大規模的合圍,但趙仲卿絲毫不懼,設置好防守陣型,竟然又拖住突厥主力五日。


    當等到高熲的大軍出現在地平線上時,突厥軍隊早已銳氣盡失,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


    在裏外合擊之下,突厥倉皇撤退,高熲窮追不舍,翻越秦山七百裏而還。


    此次隋突之戰的後果,意義非常深遠。


    西突厥達頭可汗永遠失去了統一東西突厥的時機和能力。


    而東突厥的都藍可汗,竟然在不久之後,被其部下所殺死。


    漠北之地,草原之上,亂成了一鍋粥。


    但楊堅早就布好了一顆棋子,來收拾這個殘局。


    這顆棋子當然是成為啟民可汗的突利。


    他雖然身為突厥可汗,但他的心卻是隋臣之心,他已經快速融入隋朝的官僚政體和生活之中。


    隋朝宮廷之戲,有一種射鹿之戲。


    就是分為二組人,以鹿為目標,互相比試箭術。


    啟民非常上路,他當時的身份是突厥的可汗,但他對楊堅說:“臣由長孫大使得見天子,今日賜射,願入其朋。”


    這是啟民在政治上的明確表態。


    他是以隋臣的身份,而不是以客卿或是平等之國的可汗的身份,去參與這個遊戲。


    楊堅同意了這個請求。


    他給了啟民六枝箭,啟民可汗從小在馬背之上長大,騎馬箭術就如平常吃飯睡覺般平常,當然六發全中。


    長孫晟得此一人,大獲全勝,而隋朝得此一人,就足以讓漠北平息戰事,從而獲得一段寶貴的和平時期。


    養兵千日,用於一朝,很快就到了啟民可汗登台唱戲的時間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