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林一番鞭辟入裏的分析,讓楊堅恍然大悟,他有些後怕地說:“公不發此言,幾敗大事。”


    雖然此次沒反,但楊堅的擔心,並非多餘。


    宇文忻,梁士彥,在不久的將來,真正準備謀反,也差點給楊堅帶來巨大的危險。


    東征軍團的觀望,很快將被打破。


    因為楊堅一朝的最耀眼的政治巨星,將正式登上他的舞台。


    長安城,天台宮,楊堅對這一件事情頗費思量。


    誰才是合適的監軍使者?


    這個任務非常燙手,並且有巨大的危險,稍有不慎,就會成為替罪羊,而身死族滅。


    當此緊要關頭,這個人,就是自己在沁水前線的全權代表,隻能指派既忠心又有威望的心腹。


    楊堅轉頭,看了下自己周圍最核心的大臣們。


    他的目光望向崔仲方,崔仲方趕忙推辭,說自己的老父親在尉遲迥的地盤,需要避嫌,自己不方便擔任此職。


    楊堅又看向劉昉,劉昉立即說自己從來沒有上過戰場,隻是一個文職人員,威望不夠,監軍達不到效果。


    楊堅無奈,隻好扭頭轉向了鄭譯,鄭譯也立馬推辭,說自己的老母親年老體弱,需要自己照顧,父母在,不遠遊,自己不能遠行。


    楊堅大感失望,國難當頭,用人之際,難道偌大的朝廷,就沒有為我楊堅赴湯蹈火的忠臣?


    在這個千鈞一發的時刻,曆史做出了精彩的選擇。


    一個人,堅定地走出朝班,主動向楊堅請命。


    楊堅望去,是高熲。


    這才是他曾寄予厚望的獨孤,高熲挺身而出的這一刻,楊堅會銘記得很多年,他的勇氣和忠貞,也會讓楊堅感動無數載。


    直到和高熲出現決裂而不可調和的矛盾時,楊堅依然對高熲心存幾許溫情。


    也許,楊堅心中依然想起那個自告奮勇,不計成敗的國士。


    軍情十萬緊急,奉國不顧家。


    高熲接受了命令,沒有片刻遲疑和耽誤,立馬出發。


    他甚至都沒有和他的母親辭別,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運,將和這次監軍緊密相連。


    是龍是蛇,搏一把了。


    高熲馬不停蹄地趕到沁水前線。


    這時軍隊中的心態,已經有了微妙的變化。


    因為,有二個人,比高熲早一步,來到了沁水前線。


    他們帶來了二個消息,在軍隊中引起了連鎖反應。


    其中一個叫於仲文,來自於幽州總管於翼的家族。


    於仲文是北周太師於謹之孫,於翼的侄子,他得到於翼的授意,代表於氏一族,明確表示支持楊堅的上位。


    幽州雄據帝國的東北,在和邊境的習,契丹,突厥等遊牧民族的戰鬥中,磨練出強悍的戰鬥力。


    他的轄地又和尉遲迥的地盤相連,在戰略上的重要性,僅次於晉陽李穆。


    如果於翼倒向尉遲迥,河北山東之地就可以連成一片,並且尉遲迥可以打通突厥的通道。


    如果能依托突厥的直接支持,那將成長為比獨立的北齊更可怕的存在。


    於翼也是北周元老重臣,他和李穆,不約而同地做了同一選擇。


    他也是第一時間,將尉遲迥的使者和書信,全部送往長安的楊堅,他代表於氏家族,選擇效忠楊堅。


    楊堅完成了對尉遲迥的戰略壓製,勝利女神已向楊堅微笑,但沁水前線的局麵依然撲朔迷離。


    尉遲迥失去了李穆和於翼的支持,已足夠致命,他更不該得罪於仲文。


    於仲文和尉遲迥已成為不死不休的對頭。


    尉遲迥起兵之時,於仲文堅決不投降,以孤城拚死抗爭。


    但小固不可以敵大,弱固不可以勝強,在尉遲迥絕對優勢的兵力圍攻下,於仲文勢單力薄,最終隻能選擇棄城逃跑。


    他率領六十來個親衛突圍而出,一路且戰且行。


    這是一段艱苦而血腥的旅程,逃歸長安時,最後隻剩下自己一人。


    作為懲罰,尉遲迥殺死了於仲文留在山東作人質的三子一女。


    這是死結,也是死仇。


    但對楊堅來說,這是個寶貝。


    他立即重賞於仲文,並任命於仲文做河南道行軍總管,討伐尉遲迥。


    對於一個剛從長安歸來,又來自於尉遲迥敵對區的,朝中舊友和宿將,沁水的軍頭們總算講出了,他們久已埋藏在心底的疑惑和擔心。


    宇文忻問道:“公新從京師來,觀執政(楊堅)意何如也?尉迥誠不足平,正恐事寧之後,更有藏弓之慮。”


    宇文忻有這個資格講這句話,也有理由有這個擔心。


    作為北周的頭號戰將,他參與了北周吞滅北齊的所有重大戰役,居功至偉。


    現在尉遲迥不過據有北齊一半之地,根基又淺,並沒有絕對的力量去對抗北周的戰爭機器。


    他所顧慮的隻是蕩平尉遲迥後,如何收拾殘局。


    畢竟,楊堅與他們昔日隻不過是同僚,但按局勢的發展來看,恐怕很快就會成為君臣。


    名位區隔,高下之別,完全不同於以往同朝為臣。


    功高震主,鳥盡弓藏的事,在曆史上已經不知上演過多少次了。


    於仲文很敏銳地捕捉到沁水相持的真相。


    他非常擔心前線的將領,在疑懼叢生以後,軍心一動,再無戰意和鬥誌。


    他知道隻有明確而堅定的態度,才能打破現在僵持的局麵。


    於仲文趕緊說了一番話,以寬慰宇文忻的心。


    他堅定地說:“丞相(楊堅)寬仁大度,明識有餘,苟能竭誠,必心無貳。”


    為了增強說服力,於仲文又給楊堅做了個廣告,大肆讚揚楊堅,說自己在京三日,就見到楊堅的三善。


    迷茫中的宇文忻顯然被說動了,趕忙問何為三善?


    於仲文立即例舉了三個具體的事例,以證明楊堅的大度,不求人的隱私,有仁愛之心,這三點優秀的品質和處世待人之道。


    話裏話外,非常明顯,楊堅有成為明君的能力和度量,也絕對不會過河拆橋。


    跟著楊堅走,錯不了。


    宇文忻心中權衡比較,終於認可了於仲文的話,他在大戰之前,同樣也代表了以他為首的原北周將領,終於認可楊堅的領導。


    他們願意為楊堅戰鬥,也願意為楊堅拚命。


    另一個人的到來,更是堅定了前線眾將的決心。


    李渾將李穆家族無條件支持楊堅的消息,親自帶到軍中。


    這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晉陽李穆,這是風向標。


    於仲文和李渾出使沁水前線,加上高熲的監軍,足以證明楊堅既富雄才大略,也足以通達人心。


    天下大勢已定,擼起袖子加油幹。


    沁水前線,軍心重新合一,他們在等待一個時機,正式開始戰鬥。


    這個時間點立即來了。


    楊堅派來的監軍,高熲的馬蹄聲,已響徹沁水兩岸。


    高熲雷厲風行,各位將領也全力配合,東向渡河,進攻尉遲惇。


    尉遲惇是尉遲迥的兒子,他在沁水東岸,綿延二十裏,預先布置了十萬大軍。


    他非常歡迎韋孝寬的軍隊主動進攻,因為他打了一手好算盤。


    他打算等韋孝寬的軍隊半渡沁水時發動攻擊,到時韋孝寬進退不能,必然陣腳大亂,然後乘勝追擊,大勝可期。


    這確實是一種高明的引蛇出洞的策略,以己之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可惜他錯過了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他低估了北周的虎狼之兵的戰鬥力,也低估了北周將帥作戰的決心。


    因為準備火燒韋孝寬的渡河之橋,尉遲惇下了一個讓他後悔莫及的命令。


    他讓自己的大軍,稍微後撤,以免被風吹火猛,誤傷自己一方的軍士。


    敵軍整體在移動和退卻,這是一個絕佳的渡河時機。


    韋孝寬下令將全軍的戰鼓擂響,命令所有軍隊必須以最快的速度過河。


    高熲更是個狠人,等到軍隊剛一過河,就學了項羽一招,命令將橋燒斷,自斷退路。


    不成功,便成仁,過河的軍隊,必須死戰到底。


    絕境之下,北周軍隊迸發了驚人的鬥誌,他們一鼓作氣,猛衝直殺,尉遲惇大軍氣勢被奪,十萬精兵,一朝崩潰。


    兵敗如山倒,尉遲惇見大勢已去,再不留戀,匹馬逃迴鄴城。


    他知道,他還有機會,他的父親尉遲迥已做好了準備,他將在鄴城,將他失去的加倍贏迴來。


    他差點如願以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