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青龍帝國四大臣
當世界正年輕,群星閃耀之時 作者:幾歲又輕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之前我們也說了,青龍帝國晚年有四位大臣在青龍帝國長袖善舞,分別為左曾李張。
左大臣,六歲學習四書五經,九歲學習八股文,15歲參加縣試,榮登榜首,第二年參加府試,以第二名的成績成為秀才,20歲參加鄉試成為舉人。
但是他的高光時刻就到此為止了,後來參加了三次會試,都沒有考上進士,直到62歲,左大臣硬要去參加科舉,太後沒辦法,直接送了他一個進士。
參加完鄉試,左大臣家裏徹底沒錢了,隻好成為了一個贅婿,住到了老婆家裏。
說到左大臣,必須要提到李大臣,兩人是同一時期開始嶄露頭角的,他們都是在剿滅天國軍時期揚名立萬,但兩個人走上了也完全不相同的兩條路。
李大臣主要是為的升官發財,他不在乎國家到底是否興盛,隻在乎自己能否步步高升。
而左大臣則更加實際一些,他認為當官不僅僅要為青龍帝國續命,還要為這個國家做一些事情。
因為思想觀念不同,兩人在日後的朝堂上也互相敵對。
左大臣之所以後來再也沒有憑借實力考上進士,跟他年少看的閑書有很大關係。
左大臣少年時期喜歡看林大臣等人的書籍,很受經世致用思想洗禮,導致他對青龍帝國的局勢有了一定的見解,左大臣對於地理和農學知識很感興趣,也為後來收複安西奠定了基礎。
就在這個時候,卡拉圖大陸西方一個軍閥入侵了青龍帝國安西地區,這個時候朝堂對海防和塞防問題引起了爭論。
這個軍閥實力並不強大,但是他的背後有巨大帝國的支持,巨大王國希望接住這個軍閥,將青龍帝國西北納入巨大王國版圖。
左大臣很早開始關注安西,認為安西是青龍帝國重要關節,但青龍帝國對此有些不清醒,認為安西無關緊要。
朝堂上李大臣跟左大臣也一直唱反調,他認為青龍帝國打不過這個軍閥和他背後的巨大王國,打了也要花費海量軍費,打下來也難以防守,守住了也沒有太大作用,因此主張放棄安西,專注海防。
李大臣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保住海軍的軍費。事實上,李大臣準備放棄的不僅僅是安西,還有青龍帝國南方的兩個附屬國。
左大臣對此強烈反對,他認為海防固然重要,但安西是西北的屏障,不可放棄。
此時,左大臣說話的份量明顯要比李大臣重,青龍帝國同意了左大臣的建議,於是,青龍帝國命左大臣收複安西。
左大臣收複安西的進程可以說摧枯拉朽的,僅僅用了七個月,便收迴來大部分失地,然後左大臣繼續向西進軍,逼迫侵略的軍閥自殺。
這時候李大臣心疼花出去的小錢錢,想要跟對方議和,放棄剩下的小部分區域,但被左大臣直接駁迴,繼續西征,直到收迴整個安西。
收複安息雖然沒有費太大功夫,但是之前無論是和外國列強拉扯,還是朝廷內部黨政的背刺,亦或者協調地方配合,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這些耗費了左大臣極大的心力。
收複安西,遠不止後人一句話那麽簡單。
左大臣去世候,給四個兒子一人留下五千白銀。
曾大臣,這是一個日記上的聖人,一個登上神壇的屠夫。
曾大臣作為四大名臣之首,剿滅天國軍那一仗,便是他打出來的,也是他最戰功赫赫的一仗。
說到曾大臣,我不得不提一個小事。
諡號,是皇帝給予臣子最大的榮譽,而諡號也有區別。
忠武,這個諡號因為諸葛丞相的緣故後麵有很多牛人都得到這個諡號,王猛,郭子儀,高長恭,尉遲恭,嶽飛,韓世忠,常遇春獲得的都是這個諡號,忠武隱隱有第一諡號的架勢。
但青龍帝國徹底把這個諡號玩臭了,他直接給予了六個剿滅天國軍的將領忠武諡號,這六個將領,恐怕大多數人根本叫不上名字,自此,讓這個諡號自此徹底不值錢了。
當然,此事也足以證明,天國當初對青龍帝國的威脅有多大,當時的青龍帝國有多麽虛弱。
讓青龍帝國寧可讓忠武諡號泛濫也要製止這種事情。
至於六個忠武諡號水分大家懂得都懂,那六個忠武將領的老大曾大臣,半聖人這個稱唿如果沒有水分,大家信嗎?
曾大臣,被認為是忠臣典範,他以理學修身齊家,被人稱為德才兼備聖人,但他帶兵期間屠城搶掠無數,又被稱為剃頭,晚年出賣國家尊嚴,討好外國人,又被稱為賣國賊。
至於後來人稱他聖人,更多是因為他在日記中寫的話,連未來那位寫日記最有名的委員長,也非常崇拜這位曾大臣。
曾大臣的日記許多都是自身的思考和對後輩的教誨,以及他總結的為人處世的原則。
曾大臣早年的日記還會寫一些家書和一些抱怨,但隨著官位越來越高,就越發值得人深思了,擺明了,就是給別人看的。
曾大臣的日記一邊教導著要愛人,不要貪財,一邊幹著屠城搶劫,真是兩不耽誤。
家書是家書,撈錢是撈錢,涇渭分明。
家書中寫了些當官要清廉,現實中收錢收到手軟,還經常去一些肥差的地方當值,也就是考官,即收了銀子,也收了門徒。
他寫日記這件事,還是受到他的一個老師教導,說讓他寫日記,可以反省加靜思。
曾大臣的日記寫是寫了,反省也反省了,但是反省完,該做什麽做什麽,給家人寫的信還希望能撈到一個有錢途的好差事。
曾大臣有兩本有名的書,冰鑒和挺經,但這兩個都不是曾大臣寫的,無非是其他人借著曾大臣名頭賣錢,而他的人生,也挺對不起這兩本書的,這兩本書要求的他一個沒做到。
“正經人誰寫日記啊,你寫日記嗎?”
“我不寫日記,你寫日記嗎?”
“我也不寫日記,誰能把心裏話寫日記裏。”
“寫出來的那能叫心裏話。”
“下賤。”x2
當然,說完曾大臣的缺點,也該說說功績曾大臣作為四大臣之首,也有其獨到之處。
創立了南方軍,這支軍隊為日後做出了太多貢獻,作為奠定南方軍事的奠基人,曾大臣居功甚偉。
洋務運動發起人之一。
總而言之,曾大臣作為四大臣之首,是配得上這個位置的,但是聖人,莫談,莫談……
李大臣,曾大臣的學生,他是青龍帝國最後的裱糊匠,鞠躬盡瘁,死後隻留下四千萬兩白銀。
他被稱為青龍帝國的背鍋俠,有個外號,東方鐵血宰相。
他,為太後修園子做出了卓絕貢獻。
太後對李大臣的蓋棺定論是“匡濟艱難,輯和中外,老成謀國,具有深衷。”
他,被未來網友稱為,愛國,懂曆史,喜歡李大臣,這三項隻能做到兩項。
李大臣,據說軍事能跟左大臣和曾大臣比較,但是具體怎麽操作,那就是花大錢雇傭洋人打仗。
李大臣在剿滅天國運動期間,雇傭了一支洋人武裝,僅僅四年時間,花掉了三百多萬兩白銀,這個價錢比海軍那兩艘主力艦還要貴一些。
他雇傭的這支洋人雇傭軍,每到一座城市皆是大肆殺戮搶劫,三日不封刀,甚至有一次直接殺了數萬人,洋人雇傭兵都差點看不下去,想把李大臣幹掉。
後來李大臣在洋務運動中主導了不少項目,但自己在其中大肆撈錢,他完全不懂技術,搞技術的活全用洋人,而且不管技術如何,首要是聽話,浪費了不少錢還沒出成績。
李大臣工廠製作的大炮在試射的時候直接爆炸,炸死了不少自己人。
李大臣其他工廠機器質量也差不多,製作機器是次要任務,把錢泡幹淨,才是首要任務。
李大臣開辦的造船廠,開了幾十年,不僅不能造船,還不能修船,但其中燒的資金,全都不翼而飛。
如果僅僅自己撈錢也就算了,為了不讓其他人搶奪他的市場,他還嚴厲打擊其他工商企業。
李大臣創建了招商局,這是一個政府督辦的部門,但是在創辦招商局的期間,他對洋人大肆妥協,導致招商局根本沒有發揮他的作用,當然,李大臣跟洋人合作賺的盆滿缽滿。
在前麵甲午戰爭的時候也說了,青龍帝國海軍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因為劣質煤炭讓敵人先發現了,不巧,供給海軍的煤炭正是李大臣的企業。
洋務運動的失敗,仿佛也不意外。
(如此的事情還有太多,我便不一一細數,你們有時間可以自己搜索,總之,挺惡搞。)
在外交上,李大臣被倭國稱讚,是東方鐵血宰相,嘶,敵人的稱讚真的很好,完全證明了敵人真的喜歡你啊!
如果鐵血宰相聽到這句話,恐怕能夠氣活,這一味妥協的貨啥時候跟我有半毛錢關係。
在李大臣主導的外交中,讓渡了太多青龍帝國的利益,這些利益也有一部分跑到李大臣自己腰包裏麵。
在青龍帝國海軍打甲午海戰之前,船長請求撥款60萬兩白銀,李大臣直言無錢,但事後又承認,賬戶中其實還有260萬兩白銀。
之前說的李大臣死後留下來四千萬兩白銀還沒有算上他手下的企業,如果算上,他當得上青龍帝國首富的稱號。
張大臣,他人生最大的成就同樣是洋務運動,真要說起來,四大名臣全部搞過洋務運動,但隻有李大臣和張大臣搞的最大,其他倆不怎麽靠洋務運動成名。
和李大臣不同,張大臣是真的懂技術,不是砸錢的那個懂技術。
張大臣和李大臣在朝堂上同樣不對付,但他沒有左大臣根基厚,幾乎全程被李大臣壓著。
張大臣是個清流官,打仗比不上左大臣和曾大臣,但在任職期間受命總督與安姆帝國交戰,臨危受命,張大臣也沒法拒絕,隻能在青龍帝國南方與反動勢力合作,成功打敗了一次安姆帝國。
這也是青龍帝國在違禁品戰爭後對外戰爭唯一勝利,這事說來也真可笑,唯獨不擅長打仗的將軍打贏了一場對外戰爭。
張大臣本想乘勝追擊,但朝廷一份詔書讓他停了下來,李大臣想要見好就收,主動提出議和。
張大臣雖然不滿意,但他在朝廷聲音太小,終究無力迴天,最終還是以議和收場。
當然,張大臣也給朝廷分量極重的左大臣寫信請求幫忙,隻是這時候左大臣人生隻剩下最後四個月,還躺在病床上,對於此事也沒有辦法,隻能哀歎:“十個安姆帝國將軍,也沒有一個李大臣壞事。”
張大臣在李大臣掌權期間,幾乎沒有任何作為,直到李大臣倒台,才開始掌管權力,在這期間,他大力發展了,鐵路,鋼鐵廠,礦廠,槍炮廠,火藥廠,皮革,織布,磚瓦廠,造紙廠,鑄幣廠。
但這些廠子在內外壓迫下,雖然沒有過於失敗,但離成功也有點遙遠。
他還寫過一篇勸學篇,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兩不討好,最終也沒有徹底實施下去。
張大臣的成就在四大名臣可以說存在感最低的,這些問題一方麵是他權利比其他三位低許多,另一方麵他執政期間始終有人壓他一頭。
雖然想辦一些實事,但政治手段沒其他三位高,無法掌握權力,他的一生也僅僅是盡力而為。
在晚年,他終於意識到,青龍帝國最大的問題,就是青龍帝國。於是改變思路,從救青龍帝國變成救龍國,他在龍國南方開辦了許多學堂,為未來革命提供了大量人才。
他的最終評價可以說是“以南皮造就楚才,顛覆滿祚,可謂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張大臣死後沒有給家人留下任何錢財,反倒是留下了不少債務。
四大名臣中,備受人吹捧的曾大臣和李大臣,過的一個比一個富,而經常被忽略的左大臣和張大臣,反而一個比一個窮,其中優劣,且看你們自己評判。
(如果認為我過於主觀片麵,也可以自己查詢資料,畢竟這隻是我個人的一己之見,僅供參考。)
左大臣,六歲學習四書五經,九歲學習八股文,15歲參加縣試,榮登榜首,第二年參加府試,以第二名的成績成為秀才,20歲參加鄉試成為舉人。
但是他的高光時刻就到此為止了,後來參加了三次會試,都沒有考上進士,直到62歲,左大臣硬要去參加科舉,太後沒辦法,直接送了他一個進士。
參加完鄉試,左大臣家裏徹底沒錢了,隻好成為了一個贅婿,住到了老婆家裏。
說到左大臣,必須要提到李大臣,兩人是同一時期開始嶄露頭角的,他們都是在剿滅天國軍時期揚名立萬,但兩個人走上了也完全不相同的兩條路。
李大臣主要是為的升官發財,他不在乎國家到底是否興盛,隻在乎自己能否步步高升。
而左大臣則更加實際一些,他認為當官不僅僅要為青龍帝國續命,還要為這個國家做一些事情。
因為思想觀念不同,兩人在日後的朝堂上也互相敵對。
左大臣之所以後來再也沒有憑借實力考上進士,跟他年少看的閑書有很大關係。
左大臣少年時期喜歡看林大臣等人的書籍,很受經世致用思想洗禮,導致他對青龍帝國的局勢有了一定的見解,左大臣對於地理和農學知識很感興趣,也為後來收複安西奠定了基礎。
就在這個時候,卡拉圖大陸西方一個軍閥入侵了青龍帝國安西地區,這個時候朝堂對海防和塞防問題引起了爭論。
這個軍閥實力並不強大,但是他的背後有巨大帝國的支持,巨大王國希望接住這個軍閥,將青龍帝國西北納入巨大王國版圖。
左大臣很早開始關注安西,認為安西是青龍帝國重要關節,但青龍帝國對此有些不清醒,認為安西無關緊要。
朝堂上李大臣跟左大臣也一直唱反調,他認為青龍帝國打不過這個軍閥和他背後的巨大王國,打了也要花費海量軍費,打下來也難以防守,守住了也沒有太大作用,因此主張放棄安西,專注海防。
李大臣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保住海軍的軍費。事實上,李大臣準備放棄的不僅僅是安西,還有青龍帝國南方的兩個附屬國。
左大臣對此強烈反對,他認為海防固然重要,但安西是西北的屏障,不可放棄。
此時,左大臣說話的份量明顯要比李大臣重,青龍帝國同意了左大臣的建議,於是,青龍帝國命左大臣收複安西。
左大臣收複安西的進程可以說摧枯拉朽的,僅僅用了七個月,便收迴來大部分失地,然後左大臣繼續向西進軍,逼迫侵略的軍閥自殺。
這時候李大臣心疼花出去的小錢錢,想要跟對方議和,放棄剩下的小部分區域,但被左大臣直接駁迴,繼續西征,直到收迴整個安西。
收複安息雖然沒有費太大功夫,但是之前無論是和外國列強拉扯,還是朝廷內部黨政的背刺,亦或者協調地方配合,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這些耗費了左大臣極大的心力。
收複安西,遠不止後人一句話那麽簡單。
左大臣去世候,給四個兒子一人留下五千白銀。
曾大臣,這是一個日記上的聖人,一個登上神壇的屠夫。
曾大臣作為四大名臣之首,剿滅天國軍那一仗,便是他打出來的,也是他最戰功赫赫的一仗。
說到曾大臣,我不得不提一個小事。
諡號,是皇帝給予臣子最大的榮譽,而諡號也有區別。
忠武,這個諡號因為諸葛丞相的緣故後麵有很多牛人都得到這個諡號,王猛,郭子儀,高長恭,尉遲恭,嶽飛,韓世忠,常遇春獲得的都是這個諡號,忠武隱隱有第一諡號的架勢。
但青龍帝國徹底把這個諡號玩臭了,他直接給予了六個剿滅天國軍的將領忠武諡號,這六個將領,恐怕大多數人根本叫不上名字,自此,讓這個諡號自此徹底不值錢了。
當然,此事也足以證明,天國當初對青龍帝國的威脅有多大,當時的青龍帝國有多麽虛弱。
讓青龍帝國寧可讓忠武諡號泛濫也要製止這種事情。
至於六個忠武諡號水分大家懂得都懂,那六個忠武將領的老大曾大臣,半聖人這個稱唿如果沒有水分,大家信嗎?
曾大臣,被認為是忠臣典範,他以理學修身齊家,被人稱為德才兼備聖人,但他帶兵期間屠城搶掠無數,又被稱為剃頭,晚年出賣國家尊嚴,討好外國人,又被稱為賣國賊。
至於後來人稱他聖人,更多是因為他在日記中寫的話,連未來那位寫日記最有名的委員長,也非常崇拜這位曾大臣。
曾大臣的日記許多都是自身的思考和對後輩的教誨,以及他總結的為人處世的原則。
曾大臣早年的日記還會寫一些家書和一些抱怨,但隨著官位越來越高,就越發值得人深思了,擺明了,就是給別人看的。
曾大臣的日記一邊教導著要愛人,不要貪財,一邊幹著屠城搶劫,真是兩不耽誤。
家書是家書,撈錢是撈錢,涇渭分明。
家書中寫了些當官要清廉,現實中收錢收到手軟,還經常去一些肥差的地方當值,也就是考官,即收了銀子,也收了門徒。
他寫日記這件事,還是受到他的一個老師教導,說讓他寫日記,可以反省加靜思。
曾大臣的日記寫是寫了,反省也反省了,但是反省完,該做什麽做什麽,給家人寫的信還希望能撈到一個有錢途的好差事。
曾大臣有兩本有名的書,冰鑒和挺經,但這兩個都不是曾大臣寫的,無非是其他人借著曾大臣名頭賣錢,而他的人生,也挺對不起這兩本書的,這兩本書要求的他一個沒做到。
“正經人誰寫日記啊,你寫日記嗎?”
“我不寫日記,你寫日記嗎?”
“我也不寫日記,誰能把心裏話寫日記裏。”
“寫出來的那能叫心裏話。”
“下賤。”x2
當然,說完曾大臣的缺點,也該說說功績曾大臣作為四大臣之首,也有其獨到之處。
創立了南方軍,這支軍隊為日後做出了太多貢獻,作為奠定南方軍事的奠基人,曾大臣居功甚偉。
洋務運動發起人之一。
總而言之,曾大臣作為四大臣之首,是配得上這個位置的,但是聖人,莫談,莫談……
李大臣,曾大臣的學生,他是青龍帝國最後的裱糊匠,鞠躬盡瘁,死後隻留下四千萬兩白銀。
他被稱為青龍帝國的背鍋俠,有個外號,東方鐵血宰相。
他,為太後修園子做出了卓絕貢獻。
太後對李大臣的蓋棺定論是“匡濟艱難,輯和中外,老成謀國,具有深衷。”
他,被未來網友稱為,愛國,懂曆史,喜歡李大臣,這三項隻能做到兩項。
李大臣,據說軍事能跟左大臣和曾大臣比較,但是具體怎麽操作,那就是花大錢雇傭洋人打仗。
李大臣在剿滅天國運動期間,雇傭了一支洋人武裝,僅僅四年時間,花掉了三百多萬兩白銀,這個價錢比海軍那兩艘主力艦還要貴一些。
他雇傭的這支洋人雇傭軍,每到一座城市皆是大肆殺戮搶劫,三日不封刀,甚至有一次直接殺了數萬人,洋人雇傭兵都差點看不下去,想把李大臣幹掉。
後來李大臣在洋務運動中主導了不少項目,但自己在其中大肆撈錢,他完全不懂技術,搞技術的活全用洋人,而且不管技術如何,首要是聽話,浪費了不少錢還沒出成績。
李大臣工廠製作的大炮在試射的時候直接爆炸,炸死了不少自己人。
李大臣其他工廠機器質量也差不多,製作機器是次要任務,把錢泡幹淨,才是首要任務。
李大臣開辦的造船廠,開了幾十年,不僅不能造船,還不能修船,但其中燒的資金,全都不翼而飛。
如果僅僅自己撈錢也就算了,為了不讓其他人搶奪他的市場,他還嚴厲打擊其他工商企業。
李大臣創建了招商局,這是一個政府督辦的部門,但是在創辦招商局的期間,他對洋人大肆妥協,導致招商局根本沒有發揮他的作用,當然,李大臣跟洋人合作賺的盆滿缽滿。
在前麵甲午戰爭的時候也說了,青龍帝國海軍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因為劣質煤炭讓敵人先發現了,不巧,供給海軍的煤炭正是李大臣的企業。
洋務運動的失敗,仿佛也不意外。
(如此的事情還有太多,我便不一一細數,你們有時間可以自己搜索,總之,挺惡搞。)
在外交上,李大臣被倭國稱讚,是東方鐵血宰相,嘶,敵人的稱讚真的很好,完全證明了敵人真的喜歡你啊!
如果鐵血宰相聽到這句話,恐怕能夠氣活,這一味妥協的貨啥時候跟我有半毛錢關係。
在李大臣主導的外交中,讓渡了太多青龍帝國的利益,這些利益也有一部分跑到李大臣自己腰包裏麵。
在青龍帝國海軍打甲午海戰之前,船長請求撥款60萬兩白銀,李大臣直言無錢,但事後又承認,賬戶中其實還有260萬兩白銀。
之前說的李大臣死後留下來四千萬兩白銀還沒有算上他手下的企業,如果算上,他當得上青龍帝國首富的稱號。
張大臣,他人生最大的成就同樣是洋務運動,真要說起來,四大名臣全部搞過洋務運動,但隻有李大臣和張大臣搞的最大,其他倆不怎麽靠洋務運動成名。
和李大臣不同,張大臣是真的懂技術,不是砸錢的那個懂技術。
張大臣和李大臣在朝堂上同樣不對付,但他沒有左大臣根基厚,幾乎全程被李大臣壓著。
張大臣是個清流官,打仗比不上左大臣和曾大臣,但在任職期間受命總督與安姆帝國交戰,臨危受命,張大臣也沒法拒絕,隻能在青龍帝國南方與反動勢力合作,成功打敗了一次安姆帝國。
這也是青龍帝國在違禁品戰爭後對外戰爭唯一勝利,這事說來也真可笑,唯獨不擅長打仗的將軍打贏了一場對外戰爭。
張大臣本想乘勝追擊,但朝廷一份詔書讓他停了下來,李大臣想要見好就收,主動提出議和。
張大臣雖然不滿意,但他在朝廷聲音太小,終究無力迴天,最終還是以議和收場。
當然,張大臣也給朝廷分量極重的左大臣寫信請求幫忙,隻是這時候左大臣人生隻剩下最後四個月,還躺在病床上,對於此事也沒有辦法,隻能哀歎:“十個安姆帝國將軍,也沒有一個李大臣壞事。”
張大臣在李大臣掌權期間,幾乎沒有任何作為,直到李大臣倒台,才開始掌管權力,在這期間,他大力發展了,鐵路,鋼鐵廠,礦廠,槍炮廠,火藥廠,皮革,織布,磚瓦廠,造紙廠,鑄幣廠。
但這些廠子在內外壓迫下,雖然沒有過於失敗,但離成功也有點遙遠。
他還寫過一篇勸學篇,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兩不討好,最終也沒有徹底實施下去。
張大臣的成就在四大名臣可以說存在感最低的,這些問題一方麵是他權利比其他三位低許多,另一方麵他執政期間始終有人壓他一頭。
雖然想辦一些實事,但政治手段沒其他三位高,無法掌握權力,他的一生也僅僅是盡力而為。
在晚年,他終於意識到,青龍帝國最大的問題,就是青龍帝國。於是改變思路,從救青龍帝國變成救龍國,他在龍國南方開辦了許多學堂,為未來革命提供了大量人才。
他的最終評價可以說是“以南皮造就楚才,顛覆滿祚,可謂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張大臣死後沒有給家人留下任何錢財,反倒是留下了不少債務。
四大名臣中,備受人吹捧的曾大臣和李大臣,過的一個比一個富,而經常被忽略的左大臣和張大臣,反而一個比一個窮,其中優劣,且看你們自己評判。
(如果認為我過於主觀片麵,也可以自己查詢資料,畢竟這隻是我個人的一己之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