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做了一場夢,但好幾天朱翊鈞對‘因果報應’一說還是心存芥蒂。他又沒法拿楊汝常開刀,畢竟那是自己的夢。要真是個監正還能找個理由把他擼了,關鍵欽天監監正又不是他。
火災之後的幾天,朱翊鈞搬去了啟祥宮,這宮原本叫未央宮來著,與皇考祖父有些淵源。它旁邊是毓德宮,毓德宮以北的翊坤宮就是鄭皇貴妃的宮殿,切幸沒有受到火災波及。
朱翊鈞將田義找來,吩咐道:“諭旨內閣,火災乃上天警惕朕失德所致,兩宮聖母有賴列祖威靈庇佑,朕心懼切,自不安心,與元輔等議恐未盡愆咎,傳示禮部遣官告廟,合行事宜查例來看,以迴天意。”
“是,奴婢記下了。”
“另外,”朱翊鈞又想起一事,說道:“免皇長子講讀一月。”
田義一一記下,隻是聽到最後一句,他心裏不禁覘敲起來——皇長子兩年前才入閣讀書,但凡有點什麽事就免講讀,也不知主子是怎麽考慮的?
皇長子誕生那會兒主子不也挺高興的嗎?各種慶典都如製舉行,還大赦天下。要說主子還有廢長立幼之心?反正看起來也不大像,立幼還不簡單,主子又不是沒那手段,張江陵都能收拾,還怕朝臣反對立幼而不敢立?但為何……
這些事田義隻敢在心裏猜猜,絲毫不敢在臉上流露出來。他擬好諭旨後便下發閣部,不日,內閣及五部六府的堂上官皆依旨恭詣禁中,參觀火災現場。而後首輔趙誌皋等人上疏建議皇帝下罪己詔並戒飭百官。還說嘉靖年間的三殿大火,皇祖世宗皇帝亦是下罪己詔頒示天下,而今宜仿而行之。
順帶又提了一嘴:仰望皇上清心勵誌,將吏部屢次推升官員及各衙門奏章,莫要再留中,一並簡發,以免政務壅滯。
隨後還提到了要暫停江南織造,稍緩燒造以蘇民窮:近年增派數目日多一日,費至钜萬,而蘇鬆、浙江、陝西、江西各處的撫按官俱稱征收大不如前,一時庫藏苦無積儲,小民貧困已極,勢難加派。望陛下憐念公私兼匱,約以恤民大施恩惠,將江南織造叚匹、陝西織造絨、江西燒造瓷器暫停,或減其數目寬其解期,以待各地稍有儲蓄……
趙誌皋上疏之後,心知奏疏毫不意外,必定石沉大海,遂也不抱希望。他如今也是七十多歲的人了,月初才向陛下辭免恩命,又是不允,這是第幾個‘不允’?反正他也記不清了。
朱翊鈞接到奏疏,還是像往常一樣,凡‘無關緊要’的,比如要求哪哪補充人的,一如往常的不理、不報、留中,隻把暫停織造的那份仔細瞧了。
這不由讓他想起了孫隆——他知道這些年,孫隆在杭州做得不錯,還頗有些名聲。萬曆十六、十七年,江南大水油油,禾黍盡為波臣之祿,饑民死者相望,而杭州尤甚。孫隆俯拾下情,他見孫隆奏疏還頗為動容,後來也接受了撫臣、按臣之請,不吝蠲租發粟……
其實這不是第一次因災害而行蠲免,萬曆五年就是因江南水患嚴重,太後又念及民生困苦,欲停免江南織造,他也遵從太後,諭令孫隆早日迴京。但直到七年,他仍未迴京。
孫隆遲遲不歸,自然引起言官不滿,那還是七月間,他還正在禦文華殿講讀,張居正就持工部疏並擬票上奏:蘇鬆水災重大,百姓困苦流離,請陛下敬天恤民……
孫隆不迴京的原因,他是清楚的,而且他知道孫隆也明白他的心思。也就是張江陵等人堅請,他不得以才道出實情,其實他那時剛發去一筆花樣銀五千兩,皆是禦前發出,並不加派擾民,候這批織造迴京,餘悉停罷,隻是外朝百官並不知情。後來孫隆迴京,一月之後,還是因大婚所用龍袍,再次提督蘇杭等府織造,當然,他自然也諭示要‘憫念民力’。
那時江南又遭逢水患,張居正又題:特恩蠲賑,又取迴織造太監,罷民稍得安生,乃又重複加派,非聖慈所以愛養元元,培植邦本之意……哼!
朱翊鈞一想到這,眼底劃過一絲惱意——他如今想起這些,依然心存忿忿之意,他待他是君臣無間,但他又怎能不講君臣法度?就說對災民他何嚐沒有體恤?緞匹減半,織造支費銀兩,著戶、工二部籌措,毋得加派小民……這些難道不是憫念之舉?張居正和他的好大臣們那般對他,又將他一個天子的威嚴置於何地?
轉念又想,而今兩殿俱毀於一旦,正是要籌措銀兩的時候,工部此時再提暫停江南等地織造,雖說可節約百萬之費,以充大工之用。但兩宮聖母及賜各宮年例賞齎,內外並夷人等義不可缺,又如何停減?
朱翊鈞心知內帑不豐,重建又少不得要花去百八十萬,這些錢……總得另想辦法才行,至於江南等地織造……還是不可停減,遵前旨行吧。
朱翊鈞不禁又想起那個夢境來,夢裏的那個傻子——雖說他叫傻子,但出的主意卻是極妙。隻是,夢醒之後,怎麽就想不起來了呢?
朱翊鈞又蹙起那雙淡而稀疏的眉毛,仿佛在努力迴憶夢裏所發生的一切:“那傻子說他是禦馬監的,可禦馬監有叫傻子的內侍?還有他說那薅錢的法子是收什麽稅來著……怎麽就半點記不起來了?”
朱翊鈞前前後後思索了半天,就是記不起來,索性放棄,隻是這銀子問題還是要另尋別的法子解決。
————
三月九日那場大火,毀了乾清宮和坤寧宮,皇帝朱翊鈞著實受了驚,如今來看,雖是虛驚一場,他內心還是多少有些反省之意,覺得這場大火是他自己失德所致。
半月之後,朱翊鈞為此下了罪己詔:永懷譴告之殷,實由涼德所致。拊躬自責,震悖弗寧。已痛加悔懲,籲禱郊廟,嘉與海內,勉於維新。茲下罪己之言,共圖交儆之實。夫萬方之有疾苦,如在朕躬,一人之省咎愆,宜令眾喻尚恪恭,以承天戒,成濯袚以分主憂,大法小廉,益謹奉公之節。內寧外謐,期臻至治之庥……並勒令群臣修省。
四月初一,工部題鼎建乾清坤寧宮的方案——一議征逋賦,一議協濟,一議開事例,一議鑄錢,一議查庫料等項,最終還是落在了如何籌錢上。然後從如何籌錢又議到暫停別處工期,俱奉旨先鼎建乾清坤寧二宮雲雲。
工程重大,經費浩繁,所涉協濟、開納等與別部有關的項事,朱翊鈞讓工部酌議停當便可如議進行。
五月初一,又詔令各省增派協濟銀兩,隻是到了六月初八,因為催的太緊,籌措無策的閣部大臣隻好奏請捐俸助工。
說實在,官員這點俸連杯水都算不上,而趙誌皋、張位、陳於陛和沈一貫等人充其量表明一個態度而已,沒想到陛下竟然允了,趙誌皋心中喊苦,要不是囿於文人身份,想來他很願意罵一句______。
這些日子以來,朱翊鈞一直在琢磨如何增收,直到六月二十二日,府軍前衛副千戶仲春一紙奏請,開礦以助大工,忽然就讓他‘茅塞頓開’。
其實開礦非本朝獨有,但在洪武十五年就已被禁錮,永不許開,並載入祖訓。然而時過境遷,今時不同往日,朱翊鈞覺得,目前最好最快的法子也就是打破禁錮,重新啟動開礦。
他隱隱覺得,夢境中那個傻子所提的法子,似乎並非是開礦,而是……但他始終記不起來。隻是目前情況特殊,他也顧不得許多了。
朱翊鈞很快準了仲春的奏請,並差戶部郎中戴紹科、錦衣衛僉書楊金吾,同原奏仲春一並前往河南開礦。
七月初二,戶科給事中程紹上疏,題《直陳開礦利害等事》疏,其中所雲:臣猶記得盤查河南南陽二府,見文卷一宗,說嘉靖二十五年七月,奉旨開采礦洞,自那年十月起至三十六年十二月止,每名廩給工食並合用器具鉛炭等項,總計費銀三萬餘兩,往來夫馬之勞,供應之擾,又以數千計。及考礦之所出,才有二萬八千五百有奇,是所得不足以償所費……更有可慮,宛洛之間,礦徒在在而是。
今雖解散,實潛據於深山峻穀,若礦禁一開,勢必雲集如往日故事,而附近如鄖、襄、山、陝、穎、黃、武等處不逞之徒,聞風而來,彼豈肯忍饑束手以就斃乎?誠恐斬木揭竿之患起於中原,萬一奸雄作難,乘釁端而為亂首,則腹心受敵,而國家從此多事矣。
這篇奏疏說的是句句在理,言辭懇切,然而朱翊鈞卻並不想看,他快速瀏覽一遍,就將奏疏一放,說道:“留中。”
此時才入司禮監任秉筆不久的陳矩自然從了他的意思,再次將臣子的奏疏留中。自打萬曆十七年,朱翊鈞決定不再上朝之始,那些不報、留中的奏疏累積下來怕不是都能塞滿紫禁城的一間大屋子了吧。
自從準了仲春的開礦之請,就仿佛是在朱翊鈞麵前敞開了一個新世界大門,從此卑秩冗僚,下至市井黠桀,皆奮起言利,獻諛日至。
朱翊鈞亦是‘雄心勃勃’地認真籌劃如何能從開礦中獲取更多的利益,不但能一舉解決重修兩殿之所費,從此還能讓拮據的財政寬裕起來……
火災之後的幾天,朱翊鈞搬去了啟祥宮,這宮原本叫未央宮來著,與皇考祖父有些淵源。它旁邊是毓德宮,毓德宮以北的翊坤宮就是鄭皇貴妃的宮殿,切幸沒有受到火災波及。
朱翊鈞將田義找來,吩咐道:“諭旨內閣,火災乃上天警惕朕失德所致,兩宮聖母有賴列祖威靈庇佑,朕心懼切,自不安心,與元輔等議恐未盡愆咎,傳示禮部遣官告廟,合行事宜查例來看,以迴天意。”
“是,奴婢記下了。”
“另外,”朱翊鈞又想起一事,說道:“免皇長子講讀一月。”
田義一一記下,隻是聽到最後一句,他心裏不禁覘敲起來——皇長子兩年前才入閣讀書,但凡有點什麽事就免講讀,也不知主子是怎麽考慮的?
皇長子誕生那會兒主子不也挺高興的嗎?各種慶典都如製舉行,還大赦天下。要說主子還有廢長立幼之心?反正看起來也不大像,立幼還不簡單,主子又不是沒那手段,張江陵都能收拾,還怕朝臣反對立幼而不敢立?但為何……
這些事田義隻敢在心裏猜猜,絲毫不敢在臉上流露出來。他擬好諭旨後便下發閣部,不日,內閣及五部六府的堂上官皆依旨恭詣禁中,參觀火災現場。而後首輔趙誌皋等人上疏建議皇帝下罪己詔並戒飭百官。還說嘉靖年間的三殿大火,皇祖世宗皇帝亦是下罪己詔頒示天下,而今宜仿而行之。
順帶又提了一嘴:仰望皇上清心勵誌,將吏部屢次推升官員及各衙門奏章,莫要再留中,一並簡發,以免政務壅滯。
隨後還提到了要暫停江南織造,稍緩燒造以蘇民窮:近年增派數目日多一日,費至钜萬,而蘇鬆、浙江、陝西、江西各處的撫按官俱稱征收大不如前,一時庫藏苦無積儲,小民貧困已極,勢難加派。望陛下憐念公私兼匱,約以恤民大施恩惠,將江南織造叚匹、陝西織造絨、江西燒造瓷器暫停,或減其數目寬其解期,以待各地稍有儲蓄……
趙誌皋上疏之後,心知奏疏毫不意外,必定石沉大海,遂也不抱希望。他如今也是七十多歲的人了,月初才向陛下辭免恩命,又是不允,這是第幾個‘不允’?反正他也記不清了。
朱翊鈞接到奏疏,還是像往常一樣,凡‘無關緊要’的,比如要求哪哪補充人的,一如往常的不理、不報、留中,隻把暫停織造的那份仔細瞧了。
這不由讓他想起了孫隆——他知道這些年,孫隆在杭州做得不錯,還頗有些名聲。萬曆十六、十七年,江南大水油油,禾黍盡為波臣之祿,饑民死者相望,而杭州尤甚。孫隆俯拾下情,他見孫隆奏疏還頗為動容,後來也接受了撫臣、按臣之請,不吝蠲租發粟……
其實這不是第一次因災害而行蠲免,萬曆五年就是因江南水患嚴重,太後又念及民生困苦,欲停免江南織造,他也遵從太後,諭令孫隆早日迴京。但直到七年,他仍未迴京。
孫隆遲遲不歸,自然引起言官不滿,那還是七月間,他還正在禦文華殿講讀,張居正就持工部疏並擬票上奏:蘇鬆水災重大,百姓困苦流離,請陛下敬天恤民……
孫隆不迴京的原因,他是清楚的,而且他知道孫隆也明白他的心思。也就是張江陵等人堅請,他不得以才道出實情,其實他那時剛發去一筆花樣銀五千兩,皆是禦前發出,並不加派擾民,候這批織造迴京,餘悉停罷,隻是外朝百官並不知情。後來孫隆迴京,一月之後,還是因大婚所用龍袍,再次提督蘇杭等府織造,當然,他自然也諭示要‘憫念民力’。
那時江南又遭逢水患,張居正又題:特恩蠲賑,又取迴織造太監,罷民稍得安生,乃又重複加派,非聖慈所以愛養元元,培植邦本之意……哼!
朱翊鈞一想到這,眼底劃過一絲惱意——他如今想起這些,依然心存忿忿之意,他待他是君臣無間,但他又怎能不講君臣法度?就說對災民他何嚐沒有體恤?緞匹減半,織造支費銀兩,著戶、工二部籌措,毋得加派小民……這些難道不是憫念之舉?張居正和他的好大臣們那般對他,又將他一個天子的威嚴置於何地?
轉念又想,而今兩殿俱毀於一旦,正是要籌措銀兩的時候,工部此時再提暫停江南等地織造,雖說可節約百萬之費,以充大工之用。但兩宮聖母及賜各宮年例賞齎,內外並夷人等義不可缺,又如何停減?
朱翊鈞心知內帑不豐,重建又少不得要花去百八十萬,這些錢……總得另想辦法才行,至於江南等地織造……還是不可停減,遵前旨行吧。
朱翊鈞不禁又想起那個夢境來,夢裏的那個傻子——雖說他叫傻子,但出的主意卻是極妙。隻是,夢醒之後,怎麽就想不起來了呢?
朱翊鈞又蹙起那雙淡而稀疏的眉毛,仿佛在努力迴憶夢裏所發生的一切:“那傻子說他是禦馬監的,可禦馬監有叫傻子的內侍?還有他說那薅錢的法子是收什麽稅來著……怎麽就半點記不起來了?”
朱翊鈞前前後後思索了半天,就是記不起來,索性放棄,隻是這銀子問題還是要另尋別的法子解決。
————
三月九日那場大火,毀了乾清宮和坤寧宮,皇帝朱翊鈞著實受了驚,如今來看,雖是虛驚一場,他內心還是多少有些反省之意,覺得這場大火是他自己失德所致。
半月之後,朱翊鈞為此下了罪己詔:永懷譴告之殷,實由涼德所致。拊躬自責,震悖弗寧。已痛加悔懲,籲禱郊廟,嘉與海內,勉於維新。茲下罪己之言,共圖交儆之實。夫萬方之有疾苦,如在朕躬,一人之省咎愆,宜令眾喻尚恪恭,以承天戒,成濯袚以分主憂,大法小廉,益謹奉公之節。內寧外謐,期臻至治之庥……並勒令群臣修省。
四月初一,工部題鼎建乾清坤寧宮的方案——一議征逋賦,一議協濟,一議開事例,一議鑄錢,一議查庫料等項,最終還是落在了如何籌錢上。然後從如何籌錢又議到暫停別處工期,俱奉旨先鼎建乾清坤寧二宮雲雲。
工程重大,經費浩繁,所涉協濟、開納等與別部有關的項事,朱翊鈞讓工部酌議停當便可如議進行。
五月初一,又詔令各省增派協濟銀兩,隻是到了六月初八,因為催的太緊,籌措無策的閣部大臣隻好奏請捐俸助工。
說實在,官員這點俸連杯水都算不上,而趙誌皋、張位、陳於陛和沈一貫等人充其量表明一個態度而已,沒想到陛下竟然允了,趙誌皋心中喊苦,要不是囿於文人身份,想來他很願意罵一句______。
這些日子以來,朱翊鈞一直在琢磨如何增收,直到六月二十二日,府軍前衛副千戶仲春一紙奏請,開礦以助大工,忽然就讓他‘茅塞頓開’。
其實開礦非本朝獨有,但在洪武十五年就已被禁錮,永不許開,並載入祖訓。然而時過境遷,今時不同往日,朱翊鈞覺得,目前最好最快的法子也就是打破禁錮,重新啟動開礦。
他隱隱覺得,夢境中那個傻子所提的法子,似乎並非是開礦,而是……但他始終記不起來。隻是目前情況特殊,他也顧不得許多了。
朱翊鈞很快準了仲春的奏請,並差戶部郎中戴紹科、錦衣衛僉書楊金吾,同原奏仲春一並前往河南開礦。
七月初二,戶科給事中程紹上疏,題《直陳開礦利害等事》疏,其中所雲:臣猶記得盤查河南南陽二府,見文卷一宗,說嘉靖二十五年七月,奉旨開采礦洞,自那年十月起至三十六年十二月止,每名廩給工食並合用器具鉛炭等項,總計費銀三萬餘兩,往來夫馬之勞,供應之擾,又以數千計。及考礦之所出,才有二萬八千五百有奇,是所得不足以償所費……更有可慮,宛洛之間,礦徒在在而是。
今雖解散,實潛據於深山峻穀,若礦禁一開,勢必雲集如往日故事,而附近如鄖、襄、山、陝、穎、黃、武等處不逞之徒,聞風而來,彼豈肯忍饑束手以就斃乎?誠恐斬木揭竿之患起於中原,萬一奸雄作難,乘釁端而為亂首,則腹心受敵,而國家從此多事矣。
這篇奏疏說的是句句在理,言辭懇切,然而朱翊鈞卻並不想看,他快速瀏覽一遍,就將奏疏一放,說道:“留中。”
此時才入司禮監任秉筆不久的陳矩自然從了他的意思,再次將臣子的奏疏留中。自打萬曆十七年,朱翊鈞決定不再上朝之始,那些不報、留中的奏疏累積下來怕不是都能塞滿紫禁城的一間大屋子了吧。
自從準了仲春的開礦之請,就仿佛是在朱翊鈞麵前敞開了一個新世界大門,從此卑秩冗僚,下至市井黠桀,皆奮起言利,獻諛日至。
朱翊鈞亦是‘雄心勃勃’地認真籌劃如何能從開礦中獲取更多的利益,不但能一舉解決重修兩殿之所費,從此還能讓拮據的財政寬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