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二人都知曉本朝‘二聖臨朝’一事否?”雍王一番動情後,接下源陽將準備在手上多時的帕子,由他擦過淚,恢複常態,向姊弟倆問到。


    源陽、源協忙不迭點頭,生怕晚了,雍王又要生出些多愁善感來。


    “既知,尚能明白我眼下這番話。”


    雍王吐納一迴,“那日在朝堂,諸臣對還都長安與否爭執不下,韋後、武三思卻於僵持不下的最終時刻一改故轍,認同還都一事。你二人定疑惑為何,那就要從彼時明堂紛爭結束說起。”


    “如今看雖非秘辛,但此確為聖人與我私下交談,他人未必知曉,聽罷切記勿與無關者言說。”在正準備談及正事時,他又提了一句保密的事。


    隨他口中所言漸漸展開,洛水之上那吟天殿的來曆逐漸明晰。


    聖人決定往翠峰山玄元皇帝廟尋丘真人,求問還都長安吉日吉時,但未決定與他一同前去的人選——韋後自不必多言,張柬之、敬暉、崔玄暐等一眾年上功臣去與不去,都由他們自己定,武三思於武後朝曾任禮部尚書,與丘真人多有交集,且他還為朝堂另一派頭腦,倘若還都之時定下,件件後續事宜還需他與手下,四處張羅,此外還有丘道人親言“頗具道根”的安國相王“武輪”李旦與雍王李守禮——尤其以相王為甚,常有相王府內官不遠迢迢從東都城內駕馬疾奔而來,隻為勸自家主子返城內料理家事,“順帶”上朝議政,其因竟然是相王想在翠峰山老君廟替丘真人打掃庭院。


    如果對不願參政,寧願清理道觀的相王說要往翠峰山去,他自然不會拒絕。如此算來,將往的人數足有十數人之多。


    同去之人,最好都是真人樂於一見的,否則以真人的脾性,誰都不見也是有的。


    對此,眾人大多心中都有數,即便對真人並不清楚,多少也略有耳聞——真人在自己瞧得上的人前,喜動不喜靜,且越是熱鬧,越愛顯神通;一般時候,對無關緊要之人避而不見,無論尊位至極,還是富可敵國,除非實有人命關天的要事求他,否則一概迴絕,寧願安於林中打坐,也不問任何世事。


    這一點導致聖人在抉擇誰將同去翠峰山,猶豫不決。


    聖人為太子時,久處軟禁氛圍,導致行事都要一思再思,患得患失,對凡事都拿不定主意,大多時刻都需韋後在一旁參謀。


    得到皇位之後,他對還都一事,本就意向不明,舉棋不定,但甚至自己內心深處更傾向於能迴到出生地長安。


    可是韋後卻未必,兩人相濡以沫多年,韋後既知自己枕邊人心中作何考量,聖人如何又會不知韋後心中是何想法。


    打還都長安一事架於朝堂,開始爭論起,韋後就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兩人相處久了就能知曉清楚,凡到耳邊做出的第一反應,便是真心實意。


    而韋後在張柬之、敬暉等五人提出還都長安的第一天上朝後,晚間在枕邊說的第一句話便是,“他日在長安登基,還未曾將龍榻焐熱,即成了廬陵王,到了那鳥不飛、獸怠走的房州、均州;如今得上蒼眷顧憐憫,於神都再登人極,好端端返那傷心地做甚。”


    那晚整夜,聖人迴了一句“長安終是生身之地,神都之名已為我所改,如今叫東都了”之後,再未合眼。


    自此之後,韋後在長安、東都兩地的都城歸屬中,同樣舉棋不定,時而覺東都處處不盡如意,不如換個去處;時而又感長安的模樣在腦中早已模糊,已想不到再返長安的理由了。


    這一日她於明堂之上,與武三思百般配合,是真認同張柬之、敬暉等人最初的提議還是另有所圖,不言而喻,但她所做的決定,定是對自己有利的。


    且韋後心中憧憬武後稱帝一事,溢於言表,常言語間,甚能玩笑說出,如若他日自己為女皇——既首位女皇出自神都,自己也應借鑒,留於東都,聖人常於此時一言不發。看書溂


    在那一日退朝,迴到寢宮時,聖人正要試探地問韋後,往翠峰山的意向,沒成想先一步走入殿中的她,直接說到,“丘真人素與我難同道,往翠峰山問吉日吉時,我就不去了。”


    就在聖人長籲一口氣,以為韋後一側此時終了,卻又聽得她一句,“靜德王、韋巨源或須至老君廟一趟,一他曾為禮部尚書,與真人交集良多,二韋巨源為工部尚書,之後或興土木、遷百物都需他那工部籌備。”


    武三思、韋巨源都為韋後嫡係,兩人都往翠峰山去了,迴來之後,豈有她不知之事?而韋後已主動聲明不去,再當麵將她提議之人篩出,就過於折她麵子了。


    “漢陽公張柬之為兵變五人之首,又與平陽公敬暉早早初提還都一事,他二人自然要去。”韋後見機行事,自己的計劃得逞,便返聖人一個好處。


    “敬暉言辭過於粗狂,想真人未必願與他一處,罷了,隻漢陽公往即可,他與真人皆年高,同在一處多有話談。”聖人也見好就收,“真人頗喜吾弟相王與吾侄雍王,皇後以為如何?”


    “相王……好是好,可我聽聞他常留於廟內,遲遲不歸,此一去,相王府一家當如何?”兩人都是一時對韋後無關緊要之人,她隻就事論事,落座後看了眼聖人,他亦在暗自點頭,“雍王更不得往,前賢雍王靈柩還待他往巴州迎迴,如此要事,怎能由他分心。”


    “確實如此。”聖人不由發聲認同。


    “若實要再攜一名皇族,溫王如何?”韋後不假思索,心想走過殿前時,正巧見到在與內侍一處玩耍的四皇子,才方十歲,由聖人曾寵幸的某位宮人庶出。


    年紀尚小,大小事皆無己見,偏趕上父親複位,得封溫王,整日隻在宮中狂奔瘋耍,雖全無皇族之相,但由他隨聖人同去,在真人麵前亦顯一行人處事認真,皆為皇族、大員。


    且四皇子去,一來真人年高,對幼子甚是喜歡;二來,凡事不知的四皇子定對所商之事的結果毫無影響。


    如此,由聖人帶領,小溫王、張柬之、武三思、韋巨源四人,便是前往翠峰山請丘真人開示成行的全體成員。


    “聖人與我言,在真人前,他還特特提到你二人的阿爺——前禮部侍中源乾煜,言你們阿爺謙恭有禮,融通道法,隻因浸淫塵世太深,否則較他怕是亦要更早得道升仙。”雍王說到此時,不住地觀察姊弟倆反應。


    “我家阿爺?”源協撇了撇嘴,“以他之相若能得道升仙,怕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難自然’了。”


    “真人都如此說了,難不成你比真人還知阿爺法相如何?”源陽抬起手欲給他一下,見雍王仍要繼續往下說,便住了手。


    “想是他做禮部侍中時,於真人處留得好印象了。”雍王口渴,啜飲一口涼水,口中含溫了才眼下,一時做沉思狀。


    “後由禮部將拜帖送往妙峰山,不出兩日,真人便複了帖,答曰‘土木氣中人,侍天子觀外;陰陽調與和,易韋布可來’。”雍王半閉眼,又忽地睜開。


    “此為何意?”源協急不可耐地問到,被源陽怒瞪。


    “彼時工部尚書韋巨源,工部所行大多為土木之事,故而言土木氣中人,服侍天子於廟觀之外,言下之意,即不讓韋巨源入玄元皇帝廟……”


    “陰陽調與和,莫非所指男與女?”源陽聽到“土木氣中人”的解釋,瞬間明白後一句是何意,便不顧雍王仍在言語,自顧自地說了出來。


    “‘易韋布可來’即是要聖人,連同與韋巨源同姓,又與眾人異性的韋後一道前往。”雍王不計較,順著說了下去。


    “真人就是真人,話裏話外盡是玄機,”源協搖了搖頭,心裏還在想自己阿爺竟然被這般道人讚譽不止的事,又迴憶起雍王之前所言之事,“然韋後自己怎言與丘真人難同道?”


    “此乃我現今要說的,”雍王舒展眉梢,再吐納一迴,“這韋後心有越於自己所能之意,而丘真人為道家,所尊萬物自然之道,確是與韋後難同道;可眼下複唐於周,還都長安一事,又豈不是韋後在順道而行?”


    雍王不愧為丘真人在皇族中著眼看中之人,言語之間是盡渾然天成。


    “那一日,結果如何?”源陽省去源協胡亂發問言語的擔憂,幹脆直接問及重點。


    “那一日……”


    雍王一句隻開了個頭,卻被帳外一陣混亂的車馬聲打斷,外來之人似在叫嚷找尋右衛大將軍。


    他才要傳人去探究竟,外頭就有人傳話進來,抬眼一看,來人手持黃綢布,內侍模樣,雍王忙不迭走下榻,跪地聽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初唐異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伊島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伊島甫並收藏初唐異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