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克走了,張安世等人卻沒有動半步。
張安世和丙吉已經猜到了天子震怒的原因,而劉德和韋賢還沒有想通其中的蹊蹺。
“子儒,縣官此舉到底是何意?”年紀最大的韋賢也沉不住氣地問道。
“何意?自然是縣官不同意我等擬定的這名單。”張安世無奈地說道。
“若不同意我等推擬的名單,縣官大可以直接下明詔讓我等重新議過,留中不發是何意?”劉德抱怨道。
“恐怕不隻是不同意我等擬的這名單,還有另一層深意在……”丙吉不禁看著身旁那高聳的石渠閣說道。
“縣官還有什麽深意?還請丙公指教!”劉德連忙問道。
“陛下對我等的票擬不滿,而且還是非常不滿意。”丙吉搖頭說道。
“丙公這是說到要害了。”張安世補充道。
韋賢和劉德不是無能之輩,在張安世和丙吉的解釋之下,終於也醒悟過來了。
原來,留中不發竟然藏著這樣一層意思?
“留中不發”就如同天子手中的一把錘子,是專門用來敲打內閣的。
準奏、駁迴、改議都隻是客觀的結果,但是這留中不發是一種態度。
一種忿怒到了極點,以至於天子不屑於傳遞給內閣的憤怒!
或者說,天子其實是在給內閣一個體麵和迴轉的餘地——天子的憤怒一旦宣之於口,那就收不迴來了。
若天子在票擬上批一個“結黨營私,忤逆擅權”,張安世們就該到石渠閣門前,用一丈白綾了結自己。
天子今年才十九歲啊,為何會如此謹慎小心,能輕而易舉地看穿張安世們的謀劃和布置呢?
而且,天子好像與從前有些不同了:不再像原來那樣坦坦蕩蕩,而是開始操弄人心了。
從幾日之前的那一次大朝議開始,張安世們就隱隱約約地感覺到了天子的這個變化。
從麵上看,天子還是那個臉上時時掛著笑容的年輕人,對待閣臣也好,內官婢女也罷,都過份地有禮。
以至於有諫義大夫準備向天子進諫,想讓天子更威嚴持重些,不應該和那些低賤奴婢們有太多的來往。
但是,天子的麵目卻也開始變得模糊不清起來了,與他們這些朝臣間似乎隔了一層薄紗。
“縣官以前似乎更坦蕩一些,如今心思反而更深沉了。”張安世歎氣著說出了心中所想。
張安世的幾位“盟友”沉默了,他們想了想這段時間裏發生的種種,也都點頭表示同意。
“子儒,我等身為臣子,是不是應該勸誡縣官……”韋賢不死心地問道。
“韋閣老,縣官修的是帝王之術,而這帝王之術就是用來對付你我的,我等如何能規勸?”
張安世此話一出,值房門前的這四人也就都無言以對:總不能勸讓天子不要駕馭閣臣吧?
君臣相處了大半年,一同經曆了許多事情,雖說天子的言行有時會癲悖無狀,但品性卻溫良仁慈。
更沒有皇帝那特有的薄恩寡義和陰鬱多疑。
那時候看起來,天子像孝惠皇帝和孝昭皇帝——這是讓朝臣最放心的兩個先帝。
所以,霍亂平定之後,張安世等人就想要將天子輔佐成一個有上古之風的聖君。
但是,如今這新政才剛剛開始推行,他們就意識到自己實在是太天真了。
一個能在權臣霍光麵前韜光養晦,並且順利親政的年輕人,又怎麽可能是一個純良仁善的懵懂少年呢?
一個能夠在短短半年時間平定霍亂,讓根深蒂固顯赫一時的霍氏滿門盡滅的皇帝,又怎麽可能是一個任人拿捏的皇帝呢?
一個改元第一年就要變法推行新政,並且對朝堂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天子,又怎可能沒有一點脾氣呢?
“看來,終究是我等錯看縣官了,以後在縣官麵前還是要謹慎一些,進諫也要注意言行,莫要因一時失言讓縣官不悅。”
張安世這句略顯無奈的話,讓門前的氣氛比剛才更加沉默了許多。
所有人都知道他的這句話意味著什麽。
他們心中的君臣和諧恐怕實現不了了。
以後,當然還是要當忠臣,但是那顆忠心卻要藏得再深一些,更不能小看天子。
這四位內閣大學士在值房門口又站了片刻,直到還不知道前因後果的魏相等人催促,他們才想起來還有要事要處置。
“那這二十個官員的名錄要如何是好?”韋賢問道。
“縣官對這名錄不滿意,無非是我等沒有將那些出身微末的法吏選出來,我等改一改,讓縣官麵子上過得去就是了。”
張安世已從剛才的震驚中迴過神來了,自然很容易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關節,恢複了儒雅朝臣的模樣。
“如此一來,我等與那些隻會對縣官唯命是從、搖唇鼓舌的妾婦之徒有何區別?”劉德恨恨地說道。
“建德此言太悲了,縣官有雄才大略是好事,而且不可能處置所有的政事,終究是需要我等輔佐的。”
“就拿這變法行新政來說,縣官雖然先罷掉了三公和尚書署,但不仍然是對我等委以重任嗎?”
“我等今後小心一些,縣官看得到的地方我等要顧及縣官的臉麵,縣官看不到的地方我等默默做好即可。”
“縣官是大漢的天子,想要掌控朝權自然也是為了這天下,我等身為臣子,哪裏又能與縣官針鋒相對呢。”
“以後,我等自然要跟著天子的腳步走,抓大放小,倘若縣官真的犯了大錯,我等再出來當諍臣也不遲。”
“其餘的時候,還是默默地替天子分憂更好一些。”
張安世的這一番話說得非常得體,明麵上看仍然不失為忠臣的赤子之心。
就是劉賀聽到了這番話,也不得不讚同其中大部分的內容,但是張安世不會想到,壞就壞在那少部分的內容上。
張安世非常聰明地將許多話的深意隱藏了起來:要當忠臣,但是這忠臣不一定討天子的喜歡。
因為身份和境遇大致相同,張安世這番話的深意自然被身邊三個“同道中人”聽進了耳朵裏。
他們幾個人不由得連連點頭,臉上的表情非常微妙和謹慎。
“子儒說得有理,縣官有雄才大略,我等隻要盡心負責即可,終有一日,縣官會知道我等苦心的。”丙吉也說道。
“可是天子說的這新政變法,我仍然覺得有些看不準,剛開始就如此驚天動地,將來恐怕……”劉德仍然擔憂道。
劉德是幾個人當中最為悲觀的,他出任宗正多年,深知曆代天子對宗親的看法都頗為微妙。
如今,天子推行的第一項新政就是對中朝和外朝進行改製,獨掌朝權的權勢之心昭然若示。
在這種情況之下,與皇權若離若即的宗親恐怕會再次受到衝擊,諸侯王的日子恐怕比以前還要不好過了。
劉德不是諸侯王,但是他畢竟也是宗親,還是宗親的領銜人物,誰知道下一刀會不會砍到自己的身上呢?
當然,還有一件事情劉德不敢說出來,常山王和膠東王他們已經到自己府上去過了,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身為宗親領銜人物,劉德對這新政並不能置之不理。
丙吉比張安世、劉德穩重一些,比韋賢更知實務一些,所以他對天子變法行新政之事,要好感多過惡感。
當下,他已經看到了劉德都有一些怨氣
“建德啊,你莫要擔心,縣官也說了,變法行新政是為了富民強漢……”
“縣官有一顆七竅玲瓏心,看得比我等要長遠得多,這新政說不定真的能富民強漢也說不定。”
“倒霍的時候,縣官許多舉動不也讓我等看不懂嗎,但到了最後不都證明縣官做的是對的嗎?”
“子儒剛才說得很對,我等先跟著縣官走,若是變法的路走對了,陛下是聖君,是大漢之幸。”
“但是若變法的路走錯了,我等再站出來當諍臣,以死進諫,這倒也算是盡了為人臣的本分。”
丙吉發自肺腑的這幾句話和張安世剛才的那番話連在一起,一硬一軟,相得益彰,讓幾人都有一些動容。
他們終於還是想起了為人臣的本分。
是啊,若天子真的能通過變法新政,實現富民強漢的目的,莫說是讓他們當這吃力不討好的內閣大學士。
就是讓他們到蒼梧郡的小縣,去當區區的屬官吏員也未嚐不可。
“丙公說得有理,我受教了。”劉德由衷地說道。
“三日之後,我邀諸公到府上一聚,可否賞光?我等以後要多聚一聚了。”張安世發出了邀請。
“恭敬不如從命。”幾人連聲說道。
“好,那我等就先進屋去,將這光祿勳的奏書重新票擬過,今日散衙之前再呈送給天子。”
“諾!”幾人當即就答了下來,連忙反身迴到內閣值房裏去了
天子給了他們體麵和迴轉的餘地,他們還是得要這份體麵的。
很快,內閣值房就又將一份名錄擬了出來。
張安世不敢有絲毫怠慢,散衙之前就派人請樊克來取走了所有的奏書。
這次,就先順了天子的心,君臣都能好過一些。(本章完)
張安世和丙吉已經猜到了天子震怒的原因,而劉德和韋賢還沒有想通其中的蹊蹺。
“子儒,縣官此舉到底是何意?”年紀最大的韋賢也沉不住氣地問道。
“何意?自然是縣官不同意我等擬定的這名單。”張安世無奈地說道。
“若不同意我等推擬的名單,縣官大可以直接下明詔讓我等重新議過,留中不發是何意?”劉德抱怨道。
“恐怕不隻是不同意我等擬的這名單,還有另一層深意在……”丙吉不禁看著身旁那高聳的石渠閣說道。
“縣官還有什麽深意?還請丙公指教!”劉德連忙問道。
“陛下對我等的票擬不滿,而且還是非常不滿意。”丙吉搖頭說道。
“丙公這是說到要害了。”張安世補充道。
韋賢和劉德不是無能之輩,在張安世和丙吉的解釋之下,終於也醒悟過來了。
原來,留中不發竟然藏著這樣一層意思?
“留中不發”就如同天子手中的一把錘子,是專門用來敲打內閣的。
準奏、駁迴、改議都隻是客觀的結果,但是這留中不發是一種態度。
一種忿怒到了極點,以至於天子不屑於傳遞給內閣的憤怒!
或者說,天子其實是在給內閣一個體麵和迴轉的餘地——天子的憤怒一旦宣之於口,那就收不迴來了。
若天子在票擬上批一個“結黨營私,忤逆擅權”,張安世們就該到石渠閣門前,用一丈白綾了結自己。
天子今年才十九歲啊,為何會如此謹慎小心,能輕而易舉地看穿張安世們的謀劃和布置呢?
而且,天子好像與從前有些不同了:不再像原來那樣坦坦蕩蕩,而是開始操弄人心了。
從幾日之前的那一次大朝議開始,張安世們就隱隱約約地感覺到了天子的這個變化。
從麵上看,天子還是那個臉上時時掛著笑容的年輕人,對待閣臣也好,內官婢女也罷,都過份地有禮。
以至於有諫義大夫準備向天子進諫,想讓天子更威嚴持重些,不應該和那些低賤奴婢們有太多的來往。
但是,天子的麵目卻也開始變得模糊不清起來了,與他們這些朝臣間似乎隔了一層薄紗。
“縣官以前似乎更坦蕩一些,如今心思反而更深沉了。”張安世歎氣著說出了心中所想。
張安世的幾位“盟友”沉默了,他們想了想這段時間裏發生的種種,也都點頭表示同意。
“子儒,我等身為臣子,是不是應該勸誡縣官……”韋賢不死心地問道。
“韋閣老,縣官修的是帝王之術,而這帝王之術就是用來對付你我的,我等如何能規勸?”
張安世此話一出,值房門前的這四人也就都無言以對:總不能勸讓天子不要駕馭閣臣吧?
君臣相處了大半年,一同經曆了許多事情,雖說天子的言行有時會癲悖無狀,但品性卻溫良仁慈。
更沒有皇帝那特有的薄恩寡義和陰鬱多疑。
那時候看起來,天子像孝惠皇帝和孝昭皇帝——這是讓朝臣最放心的兩個先帝。
所以,霍亂平定之後,張安世等人就想要將天子輔佐成一個有上古之風的聖君。
但是,如今這新政才剛剛開始推行,他們就意識到自己實在是太天真了。
一個能在權臣霍光麵前韜光養晦,並且順利親政的年輕人,又怎麽可能是一個純良仁善的懵懂少年呢?
一個能夠在短短半年時間平定霍亂,讓根深蒂固顯赫一時的霍氏滿門盡滅的皇帝,又怎麽可能是一個任人拿捏的皇帝呢?
一個改元第一年就要變法推行新政,並且對朝堂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天子,又怎可能沒有一點脾氣呢?
“看來,終究是我等錯看縣官了,以後在縣官麵前還是要謹慎一些,進諫也要注意言行,莫要因一時失言讓縣官不悅。”
張安世這句略顯無奈的話,讓門前的氣氛比剛才更加沉默了許多。
所有人都知道他的這句話意味著什麽。
他們心中的君臣和諧恐怕實現不了了。
以後,當然還是要當忠臣,但是那顆忠心卻要藏得再深一些,更不能小看天子。
這四位內閣大學士在值房門口又站了片刻,直到還不知道前因後果的魏相等人催促,他們才想起來還有要事要處置。
“那這二十個官員的名錄要如何是好?”韋賢問道。
“縣官對這名錄不滿意,無非是我等沒有將那些出身微末的法吏選出來,我等改一改,讓縣官麵子上過得去就是了。”
張安世已從剛才的震驚中迴過神來了,自然很容易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關節,恢複了儒雅朝臣的模樣。
“如此一來,我等與那些隻會對縣官唯命是從、搖唇鼓舌的妾婦之徒有何區別?”劉德恨恨地說道。
“建德此言太悲了,縣官有雄才大略是好事,而且不可能處置所有的政事,終究是需要我等輔佐的。”
“就拿這變法行新政來說,縣官雖然先罷掉了三公和尚書署,但不仍然是對我等委以重任嗎?”
“我等今後小心一些,縣官看得到的地方我等要顧及縣官的臉麵,縣官看不到的地方我等默默做好即可。”
“縣官是大漢的天子,想要掌控朝權自然也是為了這天下,我等身為臣子,哪裏又能與縣官針鋒相對呢。”
“以後,我等自然要跟著天子的腳步走,抓大放小,倘若縣官真的犯了大錯,我等再出來當諍臣也不遲。”
“其餘的時候,還是默默地替天子分憂更好一些。”
張安世的這一番話說得非常得體,明麵上看仍然不失為忠臣的赤子之心。
就是劉賀聽到了這番話,也不得不讚同其中大部分的內容,但是張安世不會想到,壞就壞在那少部分的內容上。
張安世非常聰明地將許多話的深意隱藏了起來:要當忠臣,但是這忠臣不一定討天子的喜歡。
因為身份和境遇大致相同,張安世這番話的深意自然被身邊三個“同道中人”聽進了耳朵裏。
他們幾個人不由得連連點頭,臉上的表情非常微妙和謹慎。
“子儒說得有理,縣官有雄才大略,我等隻要盡心負責即可,終有一日,縣官會知道我等苦心的。”丙吉也說道。
“可是天子說的這新政變法,我仍然覺得有些看不準,剛開始就如此驚天動地,將來恐怕……”劉德仍然擔憂道。
劉德是幾個人當中最為悲觀的,他出任宗正多年,深知曆代天子對宗親的看法都頗為微妙。
如今,天子推行的第一項新政就是對中朝和外朝進行改製,獨掌朝權的權勢之心昭然若示。
在這種情況之下,與皇權若離若即的宗親恐怕會再次受到衝擊,諸侯王的日子恐怕比以前還要不好過了。
劉德不是諸侯王,但是他畢竟也是宗親,還是宗親的領銜人物,誰知道下一刀會不會砍到自己的身上呢?
當然,還有一件事情劉德不敢說出來,常山王和膠東王他們已經到自己府上去過了,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身為宗親領銜人物,劉德對這新政並不能置之不理。
丙吉比張安世、劉德穩重一些,比韋賢更知實務一些,所以他對天子變法行新政之事,要好感多過惡感。
當下,他已經看到了劉德都有一些怨氣
“建德啊,你莫要擔心,縣官也說了,變法行新政是為了富民強漢……”
“縣官有一顆七竅玲瓏心,看得比我等要長遠得多,這新政說不定真的能富民強漢也說不定。”
“倒霍的時候,縣官許多舉動不也讓我等看不懂嗎,但到了最後不都證明縣官做的是對的嗎?”
“子儒剛才說得很對,我等先跟著縣官走,若是變法的路走對了,陛下是聖君,是大漢之幸。”
“但是若變法的路走錯了,我等再站出來當諍臣,以死進諫,這倒也算是盡了為人臣的本分。”
丙吉發自肺腑的這幾句話和張安世剛才的那番話連在一起,一硬一軟,相得益彰,讓幾人都有一些動容。
他們終於還是想起了為人臣的本分。
是啊,若天子真的能通過變法新政,實現富民強漢的目的,莫說是讓他們當這吃力不討好的內閣大學士。
就是讓他們到蒼梧郡的小縣,去當區區的屬官吏員也未嚐不可。
“丙公說得有理,我受教了。”劉德由衷地說道。
“三日之後,我邀諸公到府上一聚,可否賞光?我等以後要多聚一聚了。”張安世發出了邀請。
“恭敬不如從命。”幾人連聲說道。
“好,那我等就先進屋去,將這光祿勳的奏書重新票擬過,今日散衙之前再呈送給天子。”
“諾!”幾人當即就答了下來,連忙反身迴到內閣值房裏去了
天子給了他們體麵和迴轉的餘地,他們還是得要這份體麵的。
很快,內閣值房就又將一份名錄擬了出來。
張安世不敢有絲毫怠慢,散衙之前就派人請樊克來取走了所有的奏書。
這次,就先順了天子的心,君臣都能好過一些。(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