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盡管說服了趙安易,許新生心裏的一塊石頭算是落了地。可在他看來,有關趙安易隻通過那首偉人詩詞,便得出北平軍諸兄弟有逐鹿天下意圖的推論的事情,還是需要向自己的兄長以及張維信、曾誌林等人通報一聲,以便對方在日後與南邊來的其他“客人”接觸時能夠有所注意――畢竟自己不可能每次都在來訪的名單上,也不可能每次都像這次一樣說服同伴。於是,在以自己酒勁未消,需要早些休息為由把趙安易打發迴其自己的房間後,許新生便急急趕到兄長賈潤安的住處,將方才自己與趙安易的對話講述了一遍,並在兄長陪同下,一起找到張維信,向對方通報了這件事的整個過程。
聽完許新生的介紹,張維信一麵稱讚對方沉穩冷靜、隨機應變、思維敏捷的表現,一麵懊惱自己之前光顧著抒發感情,隨口便吟出了那首偉人詩詞,卻沒有意識到這首詞所表達的意思。同時,他也在心裏暗暗告誡自己往後行事、說話還需更加謹慎小心,切不可做事過於隨性。
其實,要說起來,張維信並不是一個大大咧咧、說話不經大腦的主兒。恰恰相反,其在為人處事、工作生活中,一向都比較注意自己的言辭與行為。今日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麵是因為觸景生情,看著雄關險隘、北國風光,覺得心中暢快、胸懷變得更加寬廣,這才隨口吟出了那首比較應景的偉人詩詞。另一方麵,在前世的時候,這首詩詞作為中學課本的內容,為大部分中國人所熟知。大家在談論這首詞的時候,所關注的是作者的文采、胸襟、氣魄,是按照現代人的思維方式來理解這首詞的。所以在張維信的頭腦裏,隻有對這首詞本身的高度評價,以及從現代人的角度對其內容的分析,根本就沒意識到在這個君權神授、君主**的時代,對帝王的貶低、特別是對在曆史上鼎鼎大名、很有作為的若幹帝王的逐一貶低,是一件很容易引起別人注意、引起別人聯想的事情――哪怕這首詞中出現的都是前朝的帝王。更何況,張維信為了報當初“鐵哥們兒”王崤峻與其他兄弟一道“陷害”自己,將《明月幾時有》那首詞的作者硬扣到自己頭上,使得自己的“大名”隨著那首詞的逐漸流傳,慢慢成了大江南北各個高檔勾欄瓦肆中最為一眾歌伎、客人所推崇的優秀“詞人”之仇,還用非常肯定的語氣,將這首偉人詩詞的作者安到了王崤峻的身上,這也就難怪趙安易會產生諸多聯想了。
好在,不管怎麽說,這件突發事件總算在許新生的努力下得到了圓滿解決。所以,在從張維信那裏得知此事後,王崤峻等委員除了鄙視了一下張維信“睚眥必報”的“劣行”、在隻有自家兄弟參與的酒宴上罰了這家夥三杯酒外,並沒有在這件事情上過多追究。畢竟,在王崤峻等人看來,一方麵這首偉人詩詞確實能體現出穿越團隊諸兄弟打算建立一番大功業的真實想法,趙安易那樣理解、那樣聯想實際上是在情理之中的。另一方麵,雖說眾兄弟不希望在自己這邊做好萬全準備之前,便將自己的真實意圖毫無保留的展現在自己的對手麵前,以免給自己實現理想增加不必要的阻礙與麻煩。可作為擁有足以抗衡天下所有勢力的強悍實力的一方,穿越團隊諸兄弟卻也不怕現在就與自己的對手進行硬碰硬的正麵對抗。因為,那樣做雖然可能會花更長的時間、造成更大的破壞、死更多的人,卻並不會改變事情的結局。
顯德八年陰曆正月二十四,在路上顛簸了快兩天的張維信一行人終於迴到了北平城。而從陰曆正月初四不請自來的登門拜訪到現在,作為意料之外的客人的許新生和趙安易也已經在北平軍待了整整二十天。如今,該見的人都見了、該看的地方都看了、該得到的消息與答案都得到了、該說的不該說的話也都說了,離開開封已經一個半月、連大年三十和初一都是在路上過的許、趙二人也到了該辭行返迴的時候了。
不過,考慮到走了一百多裏山路,大家都有些勞累。特別是作為文人的趙安易,更是被累得不輕。因此,自居庸關迴來後,王崤峻便建議許新生和趙安易在節度府中休整兩日,緩解一下連日四處奔波有些疲乏的身體,而後再上路返京。對於東道主的細心安排,許、趙二人自然沒有什麽異議。
而就在休整的這兩天裏,得到委員會指示的梁子嶽,在賈潤安的陪同下與許新生進行了一次密談。在這次密談中,梁子嶽向許新生詳細說明了其在迴到開封後,如何與北平城這邊保持聯係、如何傳遞各種重要消息,以及在遇到危機情況時如何示警、如何撤離、如何獲得北平軍在開封城內力量的幫助與接應,等等與其所肩負任務相關的各種情況。
顯德八年陰曆正月二十七一早,在前一天晚上與北平軍諸君痛快的喝了一頓餞行酒後,許新生和趙安易辭別了一直將他們送到府門口的王崤峻、張維信和徐紹安,在賈潤安的陪同下離開北平軍節度府,往南邊的開陽門緩緩行去。
雖說當初曾經因為誌向問題而分道揚鑣,可作為曾經同過生死、共過患難的兄弟,賈潤安和許新生兩個人之間的兄弟情誼卻並未因為當年的分歧和數年的分別而變淡。因此,離開節度府後,兄弟二人便同乘一車。
出了開陽門,車隊一路南行。可原本此時就應該返迴節度府的賈潤安沒有下車返迴的意思,許新生也沒有催兄長迴去的意思,兩個人就這樣從節度府大門口一直聊到城南十裏亭,依然覺得還有許多話沒說完、還有許多舊沒敘夠。隻是,正所謂“千裏搭涼棚、沒有不散的筵席”。兄弟二人感情再深,賈潤安也不可能一路把許新生送迴開封去。因此,當事先得了吩咐的車把式們將車停在十裏亭外時,許新生雖然心中不舍,可最終還是不得不勸自己的兄長就此留步、不要再送。而賈潤安盡管很想張口讓自己兄弟幹脆留下不走,可一來有委員會對許新生的安排決議在那裏,自己不能為了一己之私而違反委員會決議。二來,如果現在強留許新生,勢必會引起趙安易的質疑與阻礙,從而橫生許多不必要的枝節,以至對穿越團隊實現既定計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挽留的話最終也沒能從賈潤安嘴裏說出來。兄弟二人在互道珍重後,灑淚而別。
盡管說服了趙安易,許新生心裏的一塊石頭算是落了地。可在他看來,有關趙安易隻通過那首偉人詩詞,便得出北平軍諸兄弟有逐鹿天下意圖的推論的事情,還是需要向自己的兄長以及張維信、曾誌林等人通報一聲,以便對方在日後與南邊來的其他“客人”接觸時能夠有所注意――畢竟自己不可能每次都在來訪的名單上,也不可能每次都像這次一樣說服同伴。於是,在以自己酒勁未消,需要早些休息為由把趙安易打發迴其自己的房間後,許新生便急急趕到兄長賈潤安的住處,將方才自己與趙安易的對話講述了一遍,並在兄長陪同下,一起找到張維信,向對方通報了這件事的整個過程。
聽完許新生的介紹,張維信一麵稱讚對方沉穩冷靜、隨機應變、思維敏捷的表現,一麵懊惱自己之前光顧著抒發感情,隨口便吟出了那首偉人詩詞,卻沒有意識到這首詞所表達的意思。同時,他也在心裏暗暗告誡自己往後行事、說話還需更加謹慎小心,切不可做事過於隨性。
其實,要說起來,張維信並不是一個大大咧咧、說話不經大腦的主兒。恰恰相反,其在為人處事、工作生活中,一向都比較注意自己的言辭與行為。今日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麵是因為觸景生情,看著雄關險隘、北國風光,覺得心中暢快、胸懷變得更加寬廣,這才隨口吟出了那首比較應景的偉人詩詞。另一方麵,在前世的時候,這首詩詞作為中學課本的內容,為大部分中國人所熟知。大家在談論這首詞的時候,所關注的是作者的文采、胸襟、氣魄,是按照現代人的思維方式來理解這首詞的。所以在張維信的頭腦裏,隻有對這首詞本身的高度評價,以及從現代人的角度對其內容的分析,根本就沒意識到在這個君權神授、君主**的時代,對帝王的貶低、特別是對在曆史上鼎鼎大名、很有作為的若幹帝王的逐一貶低,是一件很容易引起別人注意、引起別人聯想的事情――哪怕這首詞中出現的都是前朝的帝王。更何況,張維信為了報當初“鐵哥們兒”王崤峻與其他兄弟一道“陷害”自己,將《明月幾時有》那首詞的作者硬扣到自己頭上,使得自己的“大名”隨著那首詞的逐漸流傳,慢慢成了大江南北各個高檔勾欄瓦肆中最為一眾歌伎、客人所推崇的優秀“詞人”之仇,還用非常肯定的語氣,將這首偉人詩詞的作者安到了王崤峻的身上,這也就難怪趙安易會產生諸多聯想了。
好在,不管怎麽說,這件突發事件總算在許新生的努力下得到了圓滿解決。所以,在從張維信那裏得知此事後,王崤峻等委員除了鄙視了一下張維信“睚眥必報”的“劣行”、在隻有自家兄弟參與的酒宴上罰了這家夥三杯酒外,並沒有在這件事情上過多追究。畢竟,在王崤峻等人看來,一方麵這首偉人詩詞確實能體現出穿越團隊諸兄弟打算建立一番大功業的真實想法,趙安易那樣理解、那樣聯想實際上是在情理之中的。另一方麵,雖說眾兄弟不希望在自己這邊做好萬全準備之前,便將自己的真實意圖毫無保留的展現在自己的對手麵前,以免給自己實現理想增加不必要的阻礙與麻煩。可作為擁有足以抗衡天下所有勢力的強悍實力的一方,穿越團隊諸兄弟卻也不怕現在就與自己的對手進行硬碰硬的正麵對抗。因為,那樣做雖然可能會花更長的時間、造成更大的破壞、死更多的人,卻並不會改變事情的結局。
顯德八年陰曆正月二十四,在路上顛簸了快兩天的張維信一行人終於迴到了北平城。而從陰曆正月初四不請自來的登門拜訪到現在,作為意料之外的客人的許新生和趙安易也已經在北平軍待了整整二十天。如今,該見的人都見了、該看的地方都看了、該得到的消息與答案都得到了、該說的不該說的話也都說了,離開開封已經一個半月、連大年三十和初一都是在路上過的許、趙二人也到了該辭行返迴的時候了。
不過,考慮到走了一百多裏山路,大家都有些勞累。特別是作為文人的趙安易,更是被累得不輕。因此,自居庸關迴來後,王崤峻便建議許新生和趙安易在節度府中休整兩日,緩解一下連日四處奔波有些疲乏的身體,而後再上路返京。對於東道主的細心安排,許、趙二人自然沒有什麽異議。
而就在休整的這兩天裏,得到委員會指示的梁子嶽,在賈潤安的陪同下與許新生進行了一次密談。在這次密談中,梁子嶽向許新生詳細說明了其在迴到開封後,如何與北平城這邊保持聯係、如何傳遞各種重要消息,以及在遇到危機情況時如何示警、如何撤離、如何獲得北平軍在開封城內力量的幫助與接應,等等與其所肩負任務相關的各種情況。
顯德八年陰曆正月二十七一早,在前一天晚上與北平軍諸君痛快的喝了一頓餞行酒後,許新生和趙安易辭別了一直將他們送到府門口的王崤峻、張維信和徐紹安,在賈潤安的陪同下離開北平軍節度府,往南邊的開陽門緩緩行去。
雖說當初曾經因為誌向問題而分道揚鑣,可作為曾經同過生死、共過患難的兄弟,賈潤安和許新生兩個人之間的兄弟情誼卻並未因為當年的分歧和數年的分別而變淡。因此,離開節度府後,兄弟二人便同乘一車。
出了開陽門,車隊一路南行。可原本此時就應該返迴節度府的賈潤安沒有下車返迴的意思,許新生也沒有催兄長迴去的意思,兩個人就這樣從節度府大門口一直聊到城南十裏亭,依然覺得還有許多話沒說完、還有許多舊沒敘夠。隻是,正所謂“千裏搭涼棚、沒有不散的筵席”。兄弟二人感情再深,賈潤安也不可能一路把許新生送迴開封去。因此,當事先得了吩咐的車把式們將車停在十裏亭外時,許新生雖然心中不舍,可最終還是不得不勸自己的兄長就此留步、不要再送。而賈潤安盡管很想張口讓自己兄弟幹脆留下不走,可一來有委員會對許新生的安排決議在那裏,自己不能為了一己之私而違反委員會決議。二來,如果現在強留許新生,勢必會引起趙安易的質疑與阻礙,從而橫生許多不必要的枝節,以至對穿越團隊實現既定計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挽留的話最終也沒能從賈潤安嘴裏說出來。兄弟二人在互道珍重後,灑淚而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