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著名的塞納河環抱著巴黎,而最早的巴黎城區就起源於這條美麗的河流,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曆史記載中,巴黎是一個河州地帶,在它的南北兩麵各有一座橋,還有兩個橋頭堡,左岸的叫小堡,右岸的叫大堡,這兩座堡不僅是老巴黎城區的大門,也是保護它的唯一堡壘。可是,當發展到了墨洛溫王朝統治時期,巴黎城的區域就顯得得一天比一天狹小,可是為了擴大生產,巴黎隻能跨過它的兩座堡壘——大堡和小堡,向原來的耕地地區發展,為此墨洛溫統治者還修建了新的城牆。不過,曾經見證了一段曆史的城牆現在已經無跡可尋。後來,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加,需要的地方也是越來越大,於是人口開始了新一輪的外流和遷延,他們推翻了那道牆的限製,向更外圍開發著。直到菲利浦·奧古斯特統治時期,為了禁止人口的繼續外延,統治者們修建了更加堅固的塔樓,於是,在接下來的一個多世紀裏,巴黎城區的建築呈現出由下而上、一層層加高的趨勢。而且,每個人為了自家的房屋能夠擁有更好的采光,更好的通風,都是變著法子讓自家的房子比別人家的高。就這樣,隨著房子越來越密集,街道也變得越來越狹窄,再加上房屋建築缺少統一的規劃,私搭亂建的情況也日趨嚴重,甚至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終於,菲利浦·奧古斯特修建的城牆也被推翻了,房子就如隨風飄舞的種子那樣,隨意紮根,無論是田野還是麥地,都成了民眾享受生活的地方。發展到1367年,查理五世在位時,為了加強人口的集中管理,也是為了遏製這種愈演愈烈的向外擴張趨勢,一道更加森嚴的城牆建了起來。塞納河右岸的管理是最為嚴格的,當然,這座牆的功勞也是相當大的。就這樣延續發展了好幾百年,巴黎城終於有了成為一個國家中心的資格,因為此時它的規模已經足夠大了。
一個城市要想成為一個國家的中心,或者說首都,首先必須是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中心,還要承擔交通樞紐的角色,毫無疑問,此時的巴黎已經具有這個實力了。經過漫長的發展曆程,巴黎城區基本算是定型了。這座威力巨大的城市,經過四迴的極度擴張,終於“長大成人”了。到了路易十一統治時期,在舊街區的老房子中間,一些新房子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了,於是,不久之後,新巴黎城逐漸淹沒了舊巴黎城。
不過,此後巴黎城還是發生了一些變化,但這次僅僅是多跨越了一道圍牆:那是路易十五在位時修建的,並且是用垃圾和汙泥建造而成,可謂破敗不堪,不過它倒配得上這位英明的君主,難怪當時的詩人都這樣唱:
圍牆困住了巴黎,巴黎自怨自憐。
到了十五世紀,巴黎仍舊是分為三座城,即內城、大學城和外城。它們各自有著自己的麵貌、特性以及風俗習慣,各自有著自己的特長和曆史:麵積最小的當屬內城,它位於塞納河上,可是它的年齡最大,大到足以做另外兩座城的母親。盡管這個比喻不太貼切,但實際情況確實是這樣,就好像是一個落後的老嫗坐在兩個年輕漂亮的姑娘之間;大學城在塞納河左岸,地域從小塔一直延伸到納勒塔,也就是現在的酒市場和鑄幣場。另外,它還包括了聖熱納維埃夫山岡;而外城位於塞納河右岸,它的麵積是這三座城中最大的,地域也是從畢利炮台一直延伸到樹林炮台,也就是從現在的豐收穀倉所在地到大小杜伊勒宮的位置。小塔、納勒塔、畢利炮台、樹林炮台是當時巴黎的四個標誌性建築,一般稱之為“巴黎四塔”。三個城區中,發展最慢,也是最落後的當屬內城,而發展最為迅猛的是外城,它的城牆(即查理五世城牆)最北端在聖德尼門和聖馬丁門這兩座城門至今仍舊保留著。
雖說這三個城區都是獨立的,它們各自行事,各司其職,各專其司,但由於這三個城區是一起發展起來的,有著共同的曆史,因此它們彼此之間又有著緊密的聯係,換句話說就是,三城互相依存,不可分割,肩並肩地創造著巴黎美好的未來。其實,早在城區發展之初,這三個城區就有了明顯的區別,比如內城裏麵都是教堂,外城全是宮殿,而大學城裏都是大學,隻是為了顯示它們在權力上的平等,才在行政上做了如下的分配:河州事務由主教們負責,而右岸和左岸的事務分別由府尹和大學校長負責,而統籌這三者的是府尹,因為他們代表著王室的權力。內城有聖母院和市醫院,外城有盧浮宮和市政府,還有菜市場,而大學城則有巴黎大學和神學生草坪,這三座城的地位是平等的。假如有大學生在大學城做了違法亂紀的事情,就在內城審判,外城接受懲罰,當然,大學校長極力要求的話情況除外,因為在各自的學校接受懲罰是每個大學生的特權。三個城區的權力劃分非常明晰,而且互相監督,在當時有著如此明智的行政體係,可真是難得一見。
十五世紀巴黎城範圍內的塞納河中一共有五個洲,分別是:盧維耶洲、牛洲、聖母院洲、內城以及最尖端的牛渡河洲。原來的盧維耶洲可是鬱鬱蔥蔥,如今已經是遍地焦土,牛洲和聖母院洲這兩地人煙稀少,極度荒涼;而牛渡河洲現在已經沉陷了,據說是因為地勢的關係;剩下的內城,如今卻是最為繁盛的一個。盡管內城又小又舊,但由於它保存了宗教最完整的麵目,所以它在巴黎人的心目中依舊是整個巴黎城的中心。另外,當時內城還有五座橋,它們分別坐落在左邊和右邊。左邊有聖母院橋和歐項熱橋,這兩座是石橋,還有一座木頭橋,叫水磨橋。而右邊隻有兩座橋,一個小橋,是石橋,另一個是木頭橋,叫聖米歇爾橋。橋是主要的交通要道,可是上麵卻布滿了房子。大學城有六座大門,都是菲利浦·奧古斯特時代建造的,從小塔記起,依次是聖維克多門、廟門、教皇門、聖雅克門、聖米歇爾門、聖日耳曼門。而外城也有六座門,從畢利城樓算起,依次是聖安東門、聖殿門、聖馬丁門、聖德尼爾門、蒙馬特爾門、聖奧諾瑞門。這些門都是查理五世在位時建造的,它們猶如巴黎最為忠實的護衛,夜以繼日地守護著巴黎城。這些門的工藝都非常高超,不僅美麗,還很結實,隻要將這十二道城門一關,再加上城牆兩端牢固穩定的幾根大粗鐵鏈子在河麵這麽一橫,就算塞納河漲再大的水,巴黎市民們都可以在城內高枕無憂。
盡管內城、外城和大學城彼此是分開、獨立的,但從空中看起來,它們仍然是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四麵八方的、交錯連接的各條街道鋪在地上,就好似貫穿巴黎城的血脈一樣,又好似一條條扭曲的小蛇,將整個巴黎城纏繞得密密匝匝。從上朝下看,還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兩條長街,自南而北延伸,最終與塞納河垂直相交,這兩條是連接三個城區的主要通道。第一條長街是從聖雅克門到聖馬丁門,不過同一條街卻有著三個不相同的名字:大學城的人叫它聖雅克街,內城的人叫它猶太街,而外城的人又叫它聖馬爾丹街。這條街還包含了兩座小橋,一個名為小橋,另一個名為聖母院橋。而第二條街,也有著不同的名字,在左岸被叫做豎琴街,在內城被叫做製桶廠街,被外城的人叫做聖德尼街。同樣,這條街也包含兩座橋,分別為聖米歇爾橋和歐項熱橋,它們也都橫跨在塞納河上。這兩條長街是構成巴黎城的主要幹道,其他各條街道都是從它們這裏延伸而出的。
當然,除了上麵兩條貫穿南北、貫穿三個城區的主要長街之外,外城和大學城還各自有著一條屬於自己的街區要道,這兩條要道貫穿自己的城區,與那兩條長街呈現直角之勢,它們與塞納河互相平行,看起來逶迤美麗。正因為有了這兩條街道,在外城才可以從聖安東門直接到達聖奧諾瑞門;而在大學城,也可以從聖維克多門直接到達聖日耳曼門。總而言之,這便是巴黎城交通縱觀圖,整個巴黎四通八達的街道網絡,便是以上的四大街道為主幹,因此,看似讓人眼花繚亂的巴黎交通,其實,隻要你耐心仔細查看,還是有章可循的。
上麵介紹完了巴黎的街道分部狀況,現在再來介紹一下巴黎城區建築的總體輪廓。那麽,1482年的巴黎城究竟有著怎樣的麵目呢?
沿著聖母院的黑暗樓梯上到頂層,由上而下縱向來看,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聳立在城區半空中冒著黑煙的煙囪、雜亂無章的屋頂、鍾樓和塔尖,除此之外就是橋梁和廣場。這些高矮不一、大小不一的事物位於巴黎的各個角落,因此整個巴黎城看起來是那麽的擁擠不堪。還有那石牆、尖角屋頂、懸空小塔、十一世紀的石頭金字塔、十五世紀的石板方碑、城堡主樓那光禿禿的圓形塔以及教堂的方形塔,它們是大,是小,是新,是舊,都可以一眼看出來,讓人眼花繚亂。不過,為了讓讀者清晰地看到這一切,我們就分層次來介紹一番,從比較大的重要建築群開始。
先來說內城,按照索爾瓦的叫法,這裏稱為“城島”。以前有這樣幾句概括內城的話:“城島就像一隻大船在塞納河中央的順流方向,由於陷入泥沙而擱淺。”15世紀,這艘大船以五座橋梁為纜繩,係泊於兩岸之間。這種船狀城島,自然引起了紋章學家的興趣,因為古巴黎的城徽上麵就是船形的圖章。依照這個船的形狀來圖解巴黎內城,首先它的船尾朝東,船頭朝西。船頭是聖小教堂的圓形鉛皮屋頂,屋頂上麵有一個形狀尖尖的鍾樓,這座尖塔鍾樓看上去非同一般,它的造型大膽,雕刻精美,做工也很細膩,圓錐體周遭的雕刻也是紛繁複雜,透過尖端的縫隙可以直接看到天空,真是獨一無二的設計。聖母院的門前有三條街道,它們一起匯入古老房屋林立的廣場。廣場南側矗立著一家年久失修的醫院,而廣場的左邊、右邊、東邊、西邊聳立著21座教堂的鍾樓,它們分別建於不同的年代,風格特征也是不同,比如,聖德尼教堂是羅曼式的鍾樓,聖彼得教堂和聖朗德裏教堂是尖鍾形鍾樓,這些各不相同,千姿百態。巴黎聖母院的後麵,是哥特式的修士庭院,南麵是半羅曼式的主教府邸。再往四周看,是各式的居屋建築,互相排列得密密實實。值得一提的是,聖小教堂右邊,麵向北方,正是司法宮塔群的所在地。內城的最西麵是一個小小的禦花園,花園裏綠樹蔭翳,鮮花簇簇,宜人雅致。至於塞納河,從聖母院鍾樓上麵俯瞰,根本看不清它的全貌,隻能看見它兩端的水麵,河的主體已經被橋梁覆蓋,而橋上卻是布滿了房子。
現在順著橋梁去看一下左岸的城區,那就是大學城。進入大學城,首先看見的是小塔,就是前麵說過的“巴黎四塔”之一,因為它的外形又矮又胖,故稱之為“小塔”。小塔的一端就是小橋的起始點了。從東往西遠眺,可以一直從小塔看到納勒塔。這可是一個很遠的距離,在區域中布滿了房屋,由於時間太過久遠,所以呈現出不同的建築風格。這一帶是居民居住的主要場所,很多雜亂無章的細小街道穿插於這些房屋之間,這些狹長無序的街道使整個街區都失去了規則。有時突然出現的街口把房子一劈為二,正因為這樣,庭院、花園、立體建築和一些公館的廂房,便夾雜在許多房子中間,就像是尊貴的老爺太太們躋身於平民百姓之間。而且這樣的公館數量還不少,沿著河岸這樣的公館有五六個。洛林公館,它和貝爾納修道院一起毗鄰小塔,除此之外,還有內斯爾公館等。
大學城以年輕氣盛、充滿活力的大學生為主,因此它要比內城有朝氣得多。也正因為這樣,整個大學城從早到晚都充斥著大學生們的喧鬧聲。不管哪裏發生一些小事,隻要是傳到了這裏,都會被這些學生吵得沸沸揚揚,所以內城的主教大人都對此地非常不滿。為了壓製學生們的囂張氣焰,也曾抓捕過幾個學生,殺雞儆猴,可這不但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而且學生們比以前更加放肆,更加激進了。這裏不光有大學生的喧鬧,還有洗衣婦女在這裏大聲的歌唱,她們肆無忌憚地在這裏打鬧嬉戲,這樣的一道美麗景觀也不失為大學城的特色之一。
大學城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個沒有割裂的整體,相當完整和統一。那數不清的屋頂,幾乎都是一樣的建築特色:有棱有角、厚實密集,它們的質地都是一樣,因此,從這方麵來說,大學城要比內城整齊得多。也正因為建築統一的原因,所以即使街道依舊雜亂狹窄,也不會太過影響城區的整體麵貌。大學城裏麵的四十二所學校,分部均勻,遍布城區的各大角落,這些美麗建築有趣的屋頂,與其他建築的形式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它們隻是一些幾何圖形的平方或立方乘積罷了,除了大小有一些差別外,再無其他。因此,這種多樣化並沒有影響到整體,它們在豐富了整體之餘,還不顯累贅,這才是最難得的。當然,這裏還有一些其他官邸,漂亮壯觀,比如:納維爾公館、羅馬公館、蘭斯公館,隻可惜這三座公館現如今已經找不到了,不過,值得慶幸和欣慰的是,克呂尼公館還保存至今。但是幾年前,一個愚蠢的笨蛋將它的塔樓鑿去了,使這座有著悠久曆史的建築成為了令人遺憾的“殘疾”。另外,還有一座羅馬式宮殿,它有著好幾道美麗的圓拱頂門,它其實是朱利安建造的公共澡堂。除此之外,這裏還有幾個能夠吸引人矚目的建築,分別是:貝爾納修道院、聖熱納維埃夫修道院、索爾朋、聖伯努瓦修道院、結繩派修道院以及奧古斯特教派修道院。這幾個修道院不但漂亮中透著莊嚴,而且壯麗中還透著肅穆。各個學院實際上是修道院和世俗的過渡環節,它們既不像修道院那般古板,也不像民居那麽庸俗;它們既不像修道院那樣教條,也不像民居那樣的雜亂,它們在兩者之間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大學城裏還有好幾座教堂,它們淩駕於一切事物之上,坐落在大學城中的這幾座教堂與以氣氛活潑著稱的大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們在一起顯得那麽不和諧,不對稱。這幾座教堂的建築風格多樣,有羅曼式藝術,哥特式藝術,還有兩者混合交叉的藝術,很顯然它們也是經過多年的累積建成的。這些教堂高踞於其他建築之上,仿佛在這片巨大的和諧體中,又增添了一種和諧;教堂隨時突破繁複重疊的形象,逐漸顯示出其尖銳的尖頂世界,隻不過這種尖頂有些誇張,但就是這種誇張恰恰象征了教堂的權威。
一個城市要想成為一個國家的中心,或者說首都,首先必須是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中心,還要承擔交通樞紐的角色,毫無疑問,此時的巴黎已經具有這個實力了。經過漫長的發展曆程,巴黎城區基本算是定型了。這座威力巨大的城市,經過四迴的極度擴張,終於“長大成人”了。到了路易十一統治時期,在舊街區的老房子中間,一些新房子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了,於是,不久之後,新巴黎城逐漸淹沒了舊巴黎城。
不過,此後巴黎城還是發生了一些變化,但這次僅僅是多跨越了一道圍牆:那是路易十五在位時修建的,並且是用垃圾和汙泥建造而成,可謂破敗不堪,不過它倒配得上這位英明的君主,難怪當時的詩人都這樣唱:
圍牆困住了巴黎,巴黎自怨自憐。
到了十五世紀,巴黎仍舊是分為三座城,即內城、大學城和外城。它們各自有著自己的麵貌、特性以及風俗習慣,各自有著自己的特長和曆史:麵積最小的當屬內城,它位於塞納河上,可是它的年齡最大,大到足以做另外兩座城的母親。盡管這個比喻不太貼切,但實際情況確實是這樣,就好像是一個落後的老嫗坐在兩個年輕漂亮的姑娘之間;大學城在塞納河左岸,地域從小塔一直延伸到納勒塔,也就是現在的酒市場和鑄幣場。另外,它還包括了聖熱納維埃夫山岡;而外城位於塞納河右岸,它的麵積是這三座城中最大的,地域也是從畢利炮台一直延伸到樹林炮台,也就是從現在的豐收穀倉所在地到大小杜伊勒宮的位置。小塔、納勒塔、畢利炮台、樹林炮台是當時巴黎的四個標誌性建築,一般稱之為“巴黎四塔”。三個城區中,發展最慢,也是最落後的當屬內城,而發展最為迅猛的是外城,它的城牆(即查理五世城牆)最北端在聖德尼門和聖馬丁門這兩座城門至今仍舊保留著。
雖說這三個城區都是獨立的,它們各自行事,各司其職,各專其司,但由於這三個城區是一起發展起來的,有著共同的曆史,因此它們彼此之間又有著緊密的聯係,換句話說就是,三城互相依存,不可分割,肩並肩地創造著巴黎美好的未來。其實,早在城區發展之初,這三個城區就有了明顯的區別,比如內城裏麵都是教堂,外城全是宮殿,而大學城裏都是大學,隻是為了顯示它們在權力上的平等,才在行政上做了如下的分配:河州事務由主教們負責,而右岸和左岸的事務分別由府尹和大學校長負責,而統籌這三者的是府尹,因為他們代表著王室的權力。內城有聖母院和市醫院,外城有盧浮宮和市政府,還有菜市場,而大學城則有巴黎大學和神學生草坪,這三座城的地位是平等的。假如有大學生在大學城做了違法亂紀的事情,就在內城審判,外城接受懲罰,當然,大學校長極力要求的話情況除外,因為在各自的學校接受懲罰是每個大學生的特權。三個城區的權力劃分非常明晰,而且互相監督,在當時有著如此明智的行政體係,可真是難得一見。
十五世紀巴黎城範圍內的塞納河中一共有五個洲,分別是:盧維耶洲、牛洲、聖母院洲、內城以及最尖端的牛渡河洲。原來的盧維耶洲可是鬱鬱蔥蔥,如今已經是遍地焦土,牛洲和聖母院洲這兩地人煙稀少,極度荒涼;而牛渡河洲現在已經沉陷了,據說是因為地勢的關係;剩下的內城,如今卻是最為繁盛的一個。盡管內城又小又舊,但由於它保存了宗教最完整的麵目,所以它在巴黎人的心目中依舊是整個巴黎城的中心。另外,當時內城還有五座橋,它們分別坐落在左邊和右邊。左邊有聖母院橋和歐項熱橋,這兩座是石橋,還有一座木頭橋,叫水磨橋。而右邊隻有兩座橋,一個小橋,是石橋,另一個是木頭橋,叫聖米歇爾橋。橋是主要的交通要道,可是上麵卻布滿了房子。大學城有六座大門,都是菲利浦·奧古斯特時代建造的,從小塔記起,依次是聖維克多門、廟門、教皇門、聖雅克門、聖米歇爾門、聖日耳曼門。而外城也有六座門,從畢利城樓算起,依次是聖安東門、聖殿門、聖馬丁門、聖德尼爾門、蒙馬特爾門、聖奧諾瑞門。這些門都是查理五世在位時建造的,它們猶如巴黎最為忠實的護衛,夜以繼日地守護著巴黎城。這些門的工藝都非常高超,不僅美麗,還很結實,隻要將這十二道城門一關,再加上城牆兩端牢固穩定的幾根大粗鐵鏈子在河麵這麽一橫,就算塞納河漲再大的水,巴黎市民們都可以在城內高枕無憂。
盡管內城、外城和大學城彼此是分開、獨立的,但從空中看起來,它們仍然是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四麵八方的、交錯連接的各條街道鋪在地上,就好似貫穿巴黎城的血脈一樣,又好似一條條扭曲的小蛇,將整個巴黎城纏繞得密密匝匝。從上朝下看,還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兩條長街,自南而北延伸,最終與塞納河垂直相交,這兩條是連接三個城區的主要通道。第一條長街是從聖雅克門到聖馬丁門,不過同一條街卻有著三個不相同的名字:大學城的人叫它聖雅克街,內城的人叫它猶太街,而外城的人又叫它聖馬爾丹街。這條街還包含了兩座小橋,一個名為小橋,另一個名為聖母院橋。而第二條街,也有著不同的名字,在左岸被叫做豎琴街,在內城被叫做製桶廠街,被外城的人叫做聖德尼街。同樣,這條街也包含兩座橋,分別為聖米歇爾橋和歐項熱橋,它們也都橫跨在塞納河上。這兩條長街是構成巴黎城的主要幹道,其他各條街道都是從它們這裏延伸而出的。
當然,除了上麵兩條貫穿南北、貫穿三個城區的主要長街之外,外城和大學城還各自有著一條屬於自己的街區要道,這兩條要道貫穿自己的城區,與那兩條長街呈現直角之勢,它們與塞納河互相平行,看起來逶迤美麗。正因為有了這兩條街道,在外城才可以從聖安東門直接到達聖奧諾瑞門;而在大學城,也可以從聖維克多門直接到達聖日耳曼門。總而言之,這便是巴黎城交通縱觀圖,整個巴黎四通八達的街道網絡,便是以上的四大街道為主幹,因此,看似讓人眼花繚亂的巴黎交通,其實,隻要你耐心仔細查看,還是有章可循的。
上麵介紹完了巴黎的街道分部狀況,現在再來介紹一下巴黎城區建築的總體輪廓。那麽,1482年的巴黎城究竟有著怎樣的麵目呢?
沿著聖母院的黑暗樓梯上到頂層,由上而下縱向來看,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聳立在城區半空中冒著黑煙的煙囪、雜亂無章的屋頂、鍾樓和塔尖,除此之外就是橋梁和廣場。這些高矮不一、大小不一的事物位於巴黎的各個角落,因此整個巴黎城看起來是那麽的擁擠不堪。還有那石牆、尖角屋頂、懸空小塔、十一世紀的石頭金字塔、十五世紀的石板方碑、城堡主樓那光禿禿的圓形塔以及教堂的方形塔,它們是大,是小,是新,是舊,都可以一眼看出來,讓人眼花繚亂。不過,為了讓讀者清晰地看到這一切,我們就分層次來介紹一番,從比較大的重要建築群開始。
先來說內城,按照索爾瓦的叫法,這裏稱為“城島”。以前有這樣幾句概括內城的話:“城島就像一隻大船在塞納河中央的順流方向,由於陷入泥沙而擱淺。”15世紀,這艘大船以五座橋梁為纜繩,係泊於兩岸之間。這種船狀城島,自然引起了紋章學家的興趣,因為古巴黎的城徽上麵就是船形的圖章。依照這個船的形狀來圖解巴黎內城,首先它的船尾朝東,船頭朝西。船頭是聖小教堂的圓形鉛皮屋頂,屋頂上麵有一個形狀尖尖的鍾樓,這座尖塔鍾樓看上去非同一般,它的造型大膽,雕刻精美,做工也很細膩,圓錐體周遭的雕刻也是紛繁複雜,透過尖端的縫隙可以直接看到天空,真是獨一無二的設計。聖母院的門前有三條街道,它們一起匯入古老房屋林立的廣場。廣場南側矗立著一家年久失修的醫院,而廣場的左邊、右邊、東邊、西邊聳立著21座教堂的鍾樓,它們分別建於不同的年代,風格特征也是不同,比如,聖德尼教堂是羅曼式的鍾樓,聖彼得教堂和聖朗德裏教堂是尖鍾形鍾樓,這些各不相同,千姿百態。巴黎聖母院的後麵,是哥特式的修士庭院,南麵是半羅曼式的主教府邸。再往四周看,是各式的居屋建築,互相排列得密密實實。值得一提的是,聖小教堂右邊,麵向北方,正是司法宮塔群的所在地。內城的最西麵是一個小小的禦花園,花園裏綠樹蔭翳,鮮花簇簇,宜人雅致。至於塞納河,從聖母院鍾樓上麵俯瞰,根本看不清它的全貌,隻能看見它兩端的水麵,河的主體已經被橋梁覆蓋,而橋上卻是布滿了房子。
現在順著橋梁去看一下左岸的城區,那就是大學城。進入大學城,首先看見的是小塔,就是前麵說過的“巴黎四塔”之一,因為它的外形又矮又胖,故稱之為“小塔”。小塔的一端就是小橋的起始點了。從東往西遠眺,可以一直從小塔看到納勒塔。這可是一個很遠的距離,在區域中布滿了房屋,由於時間太過久遠,所以呈現出不同的建築風格。這一帶是居民居住的主要場所,很多雜亂無章的細小街道穿插於這些房屋之間,這些狹長無序的街道使整個街區都失去了規則。有時突然出現的街口把房子一劈為二,正因為這樣,庭院、花園、立體建築和一些公館的廂房,便夾雜在許多房子中間,就像是尊貴的老爺太太們躋身於平民百姓之間。而且這樣的公館數量還不少,沿著河岸這樣的公館有五六個。洛林公館,它和貝爾納修道院一起毗鄰小塔,除此之外,還有內斯爾公館等。
大學城以年輕氣盛、充滿活力的大學生為主,因此它要比內城有朝氣得多。也正因為這樣,整個大學城從早到晚都充斥著大學生們的喧鬧聲。不管哪裏發生一些小事,隻要是傳到了這裏,都會被這些學生吵得沸沸揚揚,所以內城的主教大人都對此地非常不滿。為了壓製學生們的囂張氣焰,也曾抓捕過幾個學生,殺雞儆猴,可這不但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而且學生們比以前更加放肆,更加激進了。這裏不光有大學生的喧鬧,還有洗衣婦女在這裏大聲的歌唱,她們肆無忌憚地在這裏打鬧嬉戲,這樣的一道美麗景觀也不失為大學城的特色之一。
大學城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個沒有割裂的整體,相當完整和統一。那數不清的屋頂,幾乎都是一樣的建築特色:有棱有角、厚實密集,它們的質地都是一樣,因此,從這方麵來說,大學城要比內城整齊得多。也正因為建築統一的原因,所以即使街道依舊雜亂狹窄,也不會太過影響城區的整體麵貌。大學城裏麵的四十二所學校,分部均勻,遍布城區的各大角落,這些美麗建築有趣的屋頂,與其他建築的形式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它們隻是一些幾何圖形的平方或立方乘積罷了,除了大小有一些差別外,再無其他。因此,這種多樣化並沒有影響到整體,它們在豐富了整體之餘,還不顯累贅,這才是最難得的。當然,這裏還有一些其他官邸,漂亮壯觀,比如:納維爾公館、羅馬公館、蘭斯公館,隻可惜這三座公館現如今已經找不到了,不過,值得慶幸和欣慰的是,克呂尼公館還保存至今。但是幾年前,一個愚蠢的笨蛋將它的塔樓鑿去了,使這座有著悠久曆史的建築成為了令人遺憾的“殘疾”。另外,還有一座羅馬式宮殿,它有著好幾道美麗的圓拱頂門,它其實是朱利安建造的公共澡堂。除此之外,這裏還有幾個能夠吸引人矚目的建築,分別是:貝爾納修道院、聖熱納維埃夫修道院、索爾朋、聖伯努瓦修道院、結繩派修道院以及奧古斯特教派修道院。這幾個修道院不但漂亮中透著莊嚴,而且壯麗中還透著肅穆。各個學院實際上是修道院和世俗的過渡環節,它們既不像修道院那般古板,也不像民居那麽庸俗;它們既不像修道院那樣教條,也不像民居那樣的雜亂,它們在兩者之間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大學城裏還有好幾座教堂,它們淩駕於一切事物之上,坐落在大學城中的這幾座教堂與以氣氛活潑著稱的大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們在一起顯得那麽不和諧,不對稱。這幾座教堂的建築風格多樣,有羅曼式藝術,哥特式藝術,還有兩者混合交叉的藝術,很顯然它們也是經過多年的累積建成的。這些教堂高踞於其他建築之上,仿佛在這片巨大的和諧體中,又增添了一種和諧;教堂隨時突破繁複重疊的形象,逐漸顯示出其尖銳的尖頂世界,隻不過這種尖頂有些誇張,但就是這種誇張恰恰象征了教堂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