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太醫院改製國醫署
穿成荒年女縣令,帶家國走向繁榮 作者:茉莉牛乳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再算一筆賬。
二兩銀子,可在同安醫館看診四百次!
假比一個人活到一百歲,從出生那年開始看大夫,看到一百歲,那他每年都能看診四次。
放在民間,這不是活脫脫的藥罐子嗎?
呂太醫比百官更知曉行情一些,最底層的百姓,可能一年都進不了一次醫館。
他也更清楚,五文錢一次的診費,不說上京,在民間幾乎就不可能存在——大夫也要吃飯,也要養鋪子的啊。
季本昌感覺自己又猜中了天子心思。
“陛下,民間百姓看病難,看診貴一事,早在太祖在位時便有官員提及。可那時兵禍四起,戰爭頻發,此事便也一拖再拖,至今都未有解決。如今國情稍安,臣以為,此事有必要提起再議。”
不想解決,和沒辦法解決,是兩迴事兒。
不少百姓看不起病,隻有捱,隻有拖,隻有等死。
可在某些人眼中,死的隻是百姓罷了——連病都看不起之人,隻能等死之人,家中必定是一點家底都沒有的,這種人能對大周有何幫助?
死就死了。
蜚蠊最會生小蜚蠊,死了一個,還有一窩,無所謂的。
可這終究還是少數人的想法,季本昌最是明白,民乃立國之本,地域發展,征糧收稅,都是靠萬萬百姓累積起來的。
少收一戶、十戶、千戶稅糧,對大周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可萬戶,十萬戶呢?
萬戶稅糧,足矣支撐一次不大不小的戰爭。
所以此事在太祖時期有官員提及,不論初心為何,本質也是為了百姓好。
天子閉了閉眼,“那時便有官員提及,但自朕即位以來,此事竟無一人提及,至如今,還是沈愛卿著手開辦。”
她甚至不是提及,不是上奏,而是直接開辦。
呂太醫低頭看著反光的金磚,心緒有些複雜。
學醫,為得是懸壺濟世,可自他考入太醫院,自他一步步從醫士走到太醫院提點,“濟世救人”這幾個字,便離他愈發遙遠了。
他是皇室圈養的醫官,他濟不了世,他隻能盡自己所能,看顧天子身軀。
他也猜到了天子大概想作何,卻不知為何,一時間有些生怯——太遙遠了,時隔多年,突然有人提及“濟世”二字,讓他恍惚,有些慌亂,有些不知所措。
百官也對此事態度模糊,不知如何作答。
太祖建國至今,都未有設立此部門,也從未派官員專門管轄此事,此時天子驀然提及,百官腦子裏有無數疑惑。
誰去幹?太醫院嗎?如何幹?太醫到民間問診嗎?
他們實在是難以將“太醫”與“百姓”二字聯係起來。
“呂夫躬。”天子突然喚道。
“老臣在。”
“太醫院正式改製為國醫署。朕命你為國醫署正,在各府設立國醫分署,將民間醫館納入國醫署管轄範圍。改製並非一蹴而之事,至於同安縣是如何做的......各中細則,下來再議。”
就連呂太醫聞言都是一愣。
國醫署?既為“署”,那最高官階便不是從五品的署正,而是署令——從四品。
往先大周哪來的國醫署?今日陛下為了同安縣的一封信,為了百姓,開口便是改製太醫院。
那他往後該如何做?此事未有先例,呂太醫隻覺頭腦恍惚又混亂。
歡喜是有的——他在太醫院這“籠”中關了幾十年,突然可以展翅高飛,去完成醫者懸壺濟世的夢想了?
更多的是發愁——萬事開頭難,這個頭,他該如何開?
百官更懵。
太醫院說改頭換麵,就改頭換麵了?可......
“陛下!臣有話!”禦史蔡啟承麵色嚴肅,上前一步,“太醫院本是為您、為我大周皇室而立,如何能去兼顧百姓?”
給皇帝看病的人,跑去地方上管民間醫館?聽起來實在有些怪異。
天子聞言也不生氣,隻是問道:“若不改製國醫署,蔡卿可是有更好的法子,來整理民間醫館參差不齊之象?”
“這......”蔡禦史頓了頓,“臣暫未想到更好的法子,但臣以為,陛下龍體乃重中之重,宮中太醫去民間管理醫館,是否有些......”
有些殺雞用牛刀了?
天子怎能不知他話中之意,笑著反問:“朕隻說將太醫院改製國醫署,何時說過要直接派各宮中太醫下地方?呂署令說說,如今國醫署太醫一共幾何,又如何能分配到地方上去?”
呂太醫突然被點,腦子迅速轉了起來。
“迴陛下,如今太醫院......哦不,國醫署,有太醫十八人,再加上吏目、醫員,共計百人有餘。”
隻有十八個太醫。這點人,壓根不夠分的。
呂太醫感覺自己找到了問題的關鍵,也是國醫署改製的第一步。
他壓下心中激動,抬頭道:“陛下,臣有一法!”
“說。”
“臣以為,為百姓而言,太醫院確需改製。但宮中太醫本就不多,陛下龍體、皇後鳳體也乃重中之重,臣等是萬不可離京的。”
“但往年太醫院本就有三年‘考選入院’之規,故臣以為,可將考選入院提為每年一次,醫家子弟與民間醫士通過考選後,再由國醫署分配去處。”
往年太醫院的“考選入院”,是為太醫院擢選醫士,但將太醫院改為國醫署後,坑變多了,所需的蘿卜自然也多了起來。
天子本就有此意,笑道:“太醫擢選本就嚴謹,往年落選之人良多,地方分署......倒也不乏是個好去處,眾卿覺得呢?”
若按這樣來看,百官還真挑不出理來。
將有用之人留在朝中,分到地方,為百姓盡心,也能看出那些醫家子弟的能力所在,是為曆練,如何看都是不錯。
且呂太醫想得更多,卻不敢明說。
他為醫者,自是更懂醫者。不是所有身懷醫術之人,都會擠破腦袋來太醫院。
有不少醫者並不想被困於這一方天地,反而行走在世間濟世救人,這類人往往更心懷百姓,若能給他們這一機會......
大周醫道怕是要百花齊放咯。
二兩銀子,可在同安醫館看診四百次!
假比一個人活到一百歲,從出生那年開始看大夫,看到一百歲,那他每年都能看診四次。
放在民間,這不是活脫脫的藥罐子嗎?
呂太醫比百官更知曉行情一些,最底層的百姓,可能一年都進不了一次醫館。
他也更清楚,五文錢一次的診費,不說上京,在民間幾乎就不可能存在——大夫也要吃飯,也要養鋪子的啊。
季本昌感覺自己又猜中了天子心思。
“陛下,民間百姓看病難,看診貴一事,早在太祖在位時便有官員提及。可那時兵禍四起,戰爭頻發,此事便也一拖再拖,至今都未有解決。如今國情稍安,臣以為,此事有必要提起再議。”
不想解決,和沒辦法解決,是兩迴事兒。
不少百姓看不起病,隻有捱,隻有拖,隻有等死。
可在某些人眼中,死的隻是百姓罷了——連病都看不起之人,隻能等死之人,家中必定是一點家底都沒有的,這種人能對大周有何幫助?
死就死了。
蜚蠊最會生小蜚蠊,死了一個,還有一窩,無所謂的。
可這終究還是少數人的想法,季本昌最是明白,民乃立國之本,地域發展,征糧收稅,都是靠萬萬百姓累積起來的。
少收一戶、十戶、千戶稅糧,對大周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可萬戶,十萬戶呢?
萬戶稅糧,足矣支撐一次不大不小的戰爭。
所以此事在太祖時期有官員提及,不論初心為何,本質也是為了百姓好。
天子閉了閉眼,“那時便有官員提及,但自朕即位以來,此事竟無一人提及,至如今,還是沈愛卿著手開辦。”
她甚至不是提及,不是上奏,而是直接開辦。
呂太醫低頭看著反光的金磚,心緒有些複雜。
學醫,為得是懸壺濟世,可自他考入太醫院,自他一步步從醫士走到太醫院提點,“濟世救人”這幾個字,便離他愈發遙遠了。
他是皇室圈養的醫官,他濟不了世,他隻能盡自己所能,看顧天子身軀。
他也猜到了天子大概想作何,卻不知為何,一時間有些生怯——太遙遠了,時隔多年,突然有人提及“濟世”二字,讓他恍惚,有些慌亂,有些不知所措。
百官也對此事態度模糊,不知如何作答。
太祖建國至今,都未有設立此部門,也從未派官員專門管轄此事,此時天子驀然提及,百官腦子裏有無數疑惑。
誰去幹?太醫院嗎?如何幹?太醫到民間問診嗎?
他們實在是難以將“太醫”與“百姓”二字聯係起來。
“呂夫躬。”天子突然喚道。
“老臣在。”
“太醫院正式改製為國醫署。朕命你為國醫署正,在各府設立國醫分署,將民間醫館納入國醫署管轄範圍。改製並非一蹴而之事,至於同安縣是如何做的......各中細則,下來再議。”
就連呂太醫聞言都是一愣。
國醫署?既為“署”,那最高官階便不是從五品的署正,而是署令——從四品。
往先大周哪來的國醫署?今日陛下為了同安縣的一封信,為了百姓,開口便是改製太醫院。
那他往後該如何做?此事未有先例,呂太醫隻覺頭腦恍惚又混亂。
歡喜是有的——他在太醫院這“籠”中關了幾十年,突然可以展翅高飛,去完成醫者懸壺濟世的夢想了?
更多的是發愁——萬事開頭難,這個頭,他該如何開?
百官更懵。
太醫院說改頭換麵,就改頭換麵了?可......
“陛下!臣有話!”禦史蔡啟承麵色嚴肅,上前一步,“太醫院本是為您、為我大周皇室而立,如何能去兼顧百姓?”
給皇帝看病的人,跑去地方上管民間醫館?聽起來實在有些怪異。
天子聞言也不生氣,隻是問道:“若不改製國醫署,蔡卿可是有更好的法子,來整理民間醫館參差不齊之象?”
“這......”蔡禦史頓了頓,“臣暫未想到更好的法子,但臣以為,陛下龍體乃重中之重,宮中太醫去民間管理醫館,是否有些......”
有些殺雞用牛刀了?
天子怎能不知他話中之意,笑著反問:“朕隻說將太醫院改製國醫署,何時說過要直接派各宮中太醫下地方?呂署令說說,如今國醫署太醫一共幾何,又如何能分配到地方上去?”
呂太醫突然被點,腦子迅速轉了起來。
“迴陛下,如今太醫院......哦不,國醫署,有太醫十八人,再加上吏目、醫員,共計百人有餘。”
隻有十八個太醫。這點人,壓根不夠分的。
呂太醫感覺自己找到了問題的關鍵,也是國醫署改製的第一步。
他壓下心中激動,抬頭道:“陛下,臣有一法!”
“說。”
“臣以為,為百姓而言,太醫院確需改製。但宮中太醫本就不多,陛下龍體、皇後鳳體也乃重中之重,臣等是萬不可離京的。”
“但往年太醫院本就有三年‘考選入院’之規,故臣以為,可將考選入院提為每年一次,醫家子弟與民間醫士通過考選後,再由國醫署分配去處。”
往年太醫院的“考選入院”,是為太醫院擢選醫士,但將太醫院改為國醫署後,坑變多了,所需的蘿卜自然也多了起來。
天子本就有此意,笑道:“太醫擢選本就嚴謹,往年落選之人良多,地方分署......倒也不乏是個好去處,眾卿覺得呢?”
若按這樣來看,百官還真挑不出理來。
將有用之人留在朝中,分到地方,為百姓盡心,也能看出那些醫家子弟的能力所在,是為曆練,如何看都是不錯。
且呂太醫想得更多,卻不敢明說。
他為醫者,自是更懂醫者。不是所有身懷醫術之人,都會擠破腦袋來太醫院。
有不少醫者並不想被困於這一方天地,反而行走在世間濟世救人,這類人往往更心懷百姓,若能給他們這一機會......
大周醫道怕是要百花齊放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