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了解與歡聲笑語
諸天養老從火紅年代開始 作者:暗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玉鳳作為嶽母,自然對嶽文軒各方麵的情況都很關心,著實問了一番,嶽文軒都耐心地給予迴答。
林知慧作為大姐,也提出了幾個問題,兩個嫂子卻並沒有插話,隻是在一旁安靜的傾聽。
對嶽文軒有了一番了解之後,包括陳玉鳳這個嶽母在內,家裏的幾個女眷都不在陪同,陪嶽文軒聊天的責任交給了家裏的幾個爺們。
大姐夫夏誌浩今年三十多歲,他和大姐一樣都是幹部身份,去年剛剛調到了食品廠工作。
林知文對大姐夫挺尊重,有意抬高一下大姐夫的身份,聽到嶽文軒問起大姐夫的工作,他主動把話頭接過去說道:
“大姐夫以前在區政.府工作,去年的時候,區裏的幾家食品廠合並成了一家,新合並的工廠規模很大,但因為新成立,各方麵的工作千頭萬緒,大姐夫覺悟高,主動申請調去了食品廠。
要我說,大姐夫這一步走對了。調動之前,大姐夫是行政十九級,但調動之後就成了十八級。
這一級的差別,每月工資就差了九點五元。工資能漲這麽多,固然值得高興,但更重要的還是從辦事員到副科級的跨越。
這一步可不是那麽好跨過去的,要是運氣不好,很多人一輩子都邁不過這一道坎。
要我說還是大姐夫目光深遠,雖說從政府調到工廠,讓人挺惋惜的,但能有大級別的跨越,長遠來看很值得。”
聽著林知文侃侃而談,嶽文軒倒是對這個大姐夫有了更多的了解。
以前林知希雖然對夏誌浩有過介紹,但並沒有這麽詳細,比如夏誌浩的行政級別,林知希就沒有提起過,隻是說大姐夫是個幹部。
三十多歲的副科級幹部也算是年輕有為了,十八級的工資是每月八十七點五元,在這個年代絕對是高收入了。
夏誌浩不是一個虛榮的人,實事求是的說道:“知文不用給我遮掩,我哪有你說的那麽目光長遠,我就是一個運氣好點兒的俗人。
不瞞你們說,從政府調到食品廠,並不是我個人有多麽高風亮節,我也是被迫無奈才做了這個選擇。”
林知文馬上接話道:“不管是高風亮節也好還是被迫無奈也好,總之這一步不算差,畢竟這是從辦事員到副科級的跨越,不管原因是什麽,能跨過這一步,我覺得挺值。”
林知文話裏話外的捧著他,夏誌浩也不好說什麽,隻是笑了笑便不再出聲。
嶽文軒說道:“我個人也覺得從政府調到食品廠並不是一件壞事,就像大姐夫說的,我確實覺得你運氣挺好。”
“這是怎麽說的?”夏誌浩頓時來了興致。
以嶽文軒的出身,再加上他大教授的身份,自然沒必要捧著夏誌浩說話,這樣說肯定是真實的想法,夏誌浩倒是很好奇嶽文軒為什麽會這麽想。
“相比在工廠上班,在政府部門工作確實是一件很體麵的事情,但相對的責任更重,風險更高。
尤其是這幾年,風向變來變去的,覺悟稍低一點,可能就會走上錯誤的道路。
像大姐夫這種性格方正的人,我覺得在工廠發展,反而更有前途。
尤其是食品廠這樣的單位,以後的重要性肯定會越來越高。現在調進去很容易,以後的重要性凸顯出來,再想調動,那就難了。”
嶽文軒說的這番話確實對夏誌浩有一番觸動,尤其是關於風向的問題,這也是夏誌浩最頭疼的問題。
他這一次被調進食品廠,就是因為無意中說錯了話,所以才被人抓住了這個小小的把柄,被人給明升暗降了。
夏誌浩也知道自己脾氣直,有時候不太會變通,這次隻是一個小小的教訓,說不定哪天就會因為他的性格惹下什麽大禍。
對自己性格上的缺點,他知道歸知道,但卻很難改正,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如果從風險這方麵來說,他從政府調到工廠,確實也不是一件壞事。
嶽文軒話裏的意思,似乎對食品廠很看重,這就讓他有點不解了。
“你這麽看好食品廠?食品廠雖然還算不錯,但比起鋼鐵廠和機械廠這樣的重點單位來,應該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吧?”
嶽文軒解釋道:“眼下來看,確實如此。
但如果把目光放得長遠一些,一般人恐怕更願意去食品廠工作。
解放後,咱們國家的農業發展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糧食會長期處於供應不足的狀態。
在統購統銷的政策之下,不管是工人還是幹部,不管是小工廠還是重點廠礦,對於副食品的需求都會極為渴求。
畢竟每月的糧食就那麽多,又受到國家管控,不管是個人還是單位,要想吃的飽一點,就隻能從副食品上打主意。
按照現在的糧食標準,就算是豐年,各單位也會有求於你們食品廠。
萬一遇到了災年,那你們食品廠的重要性就更突出了,到時候你這個食品廠的幹部,各單位恐怕會排著隊的宴請你。”
“你要是這麽分析,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對於這一點,夏誌浩已經有了一些切實體會,“雖然我調去食品廠的時間還不算長,但每周至少會被各單位宴請兩三次,那些關鍵部門的人甚至天天接受宴請。
說老實話,我還有點不太適應,總覺得這是不正之風。可大家都這樣,我又剛剛調去新單位,也不好多說什麽。”
“大姐夫,你可千萬別再出什麽幺蛾子!大家都這麽做,你隨波逐流不就好了,何必非得做那個砸鍋的人呢?”
林知文終於不再捧著夏誌浩說話,而是開始勸解起來。
一直都沒插言的林知武也說道:“大姐夫,你是應該改改自己的脾氣了,人不能有壞心眼,但也不能太正直了。
你也是三十多歲的人了,不年輕了,說話辦事也得講究點方式方法了,不能再和年輕那會兒似的不管不顧。”
夏誌浩看不上大舅子,但和小舅子很投脾氣,對於他的勸解還是能聽進去的,便說道:
“我也知道自己脾氣太直,我會盡量控製的,現在到底是年齡大了,已經不像年輕那會兒眼裏容不得一粒沙子。”
“這麽想就對了,大家都在一個單位工作,就算不能做到和光同塵,但也不能總是挑刺兒,那樣就太不合群了。”林知文欣然說道。
關於大姐夫做人做事的方法,嶽文軒並不打算多說什麽。不要說他剛剛和夏誌浩認識,就算是接觸久了,他也不會在這方麵進行幹涉。
盡管夏誌浩的脾氣直,可也不願意聽其他人的說教,轉移話題道:
“知文,這段時間你們工藝品廠的任務重不重?還像以前那樣總加班嗎?”
“上個月上級部門剛剛給我們廠下了一批玉雕訂單,聽說是要出口南洋,最近這一個月幾乎天天加班,我都有一個月沒休息了,今天能在家也是專門請的假。”
“這也是好事,像你這樣的玉雕師,就算天賦好,要是沒有練手的活,想要提升技藝,肯定也不容易。
要是一直這麽忙,說不定過個三兩年,你又能提升一級了。”
嶽文軒知道林知希的大哥是個雕刻師,玉雕和木雕都很精通,但水平到底怎麽樣就不是很清楚了。
相比大哥,林知武就有點普通了,隻是一個普通的印刷廠工人。
幾個人聊了一會兒工作,又把話題轉移到了嶽文軒的身上,除了工作上的事情,問的最多的就是他出國留學的那一段經曆,幾個人都很好奇。
麵對這幾人的好奇心,嶽文軒很有耐心,特意挑出留學期間的一些趣事講給大家聽。他講的繪聲繪色,並且很有趣味性,很有吸引力。
這個時期因為信息的封閉,大家對國外的事情了解不多,隻要是國外的事情,哪怕是一些普通的話題,都很有吸引力。更不要說嶽文軒講的都是一些很有趣味性的話題,不但讓大家增長了見聞,還增添了歡笑。
嶽文軒教授的身份本來就很受人尊重,實際接觸之後,他的博學多才更是讓人印象深刻,再加上他沒有一點傲氣,從來不擺架子,他的平易近人更是贏得了大家的親近。
他是第一次上門的未來女婿,同家裏的任何一個成員都沒有矛盾,他釋放了善意,大家自然也樂得親近。
一上午下來,因為嶽文軒趣味性的講述,屋子裏歡聲笑語不斷。甚至就連屋子旁邊的走廊上,都始終有人關注著屋裏的談話,不時的也跟著笑出聲來。
早在幾天之前,陳玉鳳這個丈母娘就開始為今天的招待做準備了,她手中的票不夠,還特意找人借了幾張,所以今天的午餐很豐盛。
十一點半鍾,一樣一樣的精美菜肴就陸續端上了桌。
今天的主菜是陳玉鳳最拿手的糖醋魚和粉蒸肉,盡管隻是家常做法,但味道確實很好。
因為時代的不同,哪怕是林家這種文化氛圍較為濃鬱的家庭,中午這頓飯也是分桌吃的。
陳玉鳳這個丈母娘都沒有上主桌,而是和家裏的幾位女性另外坐了一桌。
嶽文軒所在的主桌上,總共隻有四個人,卻上了八道菜。而女人們坐的那一桌,五個人卻隻上了四道菜,而且也沒喝酒。
為了招待好嶽文軒這個未來女婿,陳玉鳳也算是竭盡所能了,不但精心準備了八道菜,而且還特意買來了兩瓶茅台酒。
就連夏誌浩都開玩笑說:有了小女婿,他這個大女婿就不受重視了。小女婿來了,喝的是茅台酒,而他來家裏,喝的卻是散酒。
兩瓶茅台酒並沒喝完,第二瓶隻喝了一半就結束了。
並不是林家人舍不得好酒,而是三位主人的酒量都不高。
夏誌浩、林知文、林知武的酒量都差不多,也就是三四兩的量。今天為了招待好嶽文軒,平均每人喝了四兩酒,已經算是超常發揮了。
嶽文軒第一次上門,當然不能把主人喝倒,現在這個狀態算是恰到好處,每個人都喝得很盡興,又沒有喝醉。
新女婿第一次上門,不適合久坐,喝完酒之後又喝了一杯茶,嶽文軒就提出了告辭。
帶來的這些上門禮,按照嶽文軒的想法,本來是打算都留下,沒必要再帶迴去。但林家的做法很傳統,堅決不讓他空著籃子出門,籃子裏竟然還裝了迴禮。
迴到家裏,除了嶽振華之外,其他人都在等著他迴來。
老太太和黃怡君挨著個的提問,她們問的最多的除了林知希家人的基本情況,最關心的就是林知希什麽時候能來家裏。
“我已經和知希說好了,如果她下周沒什麽特殊情況,下個星期天就來咱們家裏拜訪。”
聽了這句話,老太太馬上高興的說道:“哎吆,知希真是個善解人意的好孩子,還有一個星期,我得好好做準備,必須要把知希招待好。”
老太太看了黃怡君一眼,特別提醒道:“文軒媽,等知希來了,你可不要擺婆婆的譜,不要把孩子給嚇到了。
我現在就盼著她快點進門,你就算要擺婆婆的譜,那也得等她進門之後才行。”
黃怡君有些委屈的說道:“媽,我是那種人嗎?你怎麽會這麽想?你盡管放心好了,就算知希進門之後,我也不會擺婆婆的譜。
我又沒受過婆婆的氣,自然得跟你學習,也把兒媳婦當成女兒一樣對待。
我是個有福的,有一個和親媽一樣的好婆婆,我兒媳婦當然也和我一樣。”
“我知道你是個好的,我就是提前打個預防針。”
說完這句話,老太太憧憬的說道:“等知希上門之後,就該是親家見麵了,然後就可以商量什麽時候給他們倆舉行婚禮。
我覺得九月十月就挺好,不冷不熱的,婚禮上要用的青菜也好買,可以在這倆月裏選個好日子,把事給他們辦了。”
林知慧作為大姐,也提出了幾個問題,兩個嫂子卻並沒有插話,隻是在一旁安靜的傾聽。
對嶽文軒有了一番了解之後,包括陳玉鳳這個嶽母在內,家裏的幾個女眷都不在陪同,陪嶽文軒聊天的責任交給了家裏的幾個爺們。
大姐夫夏誌浩今年三十多歲,他和大姐一樣都是幹部身份,去年剛剛調到了食品廠工作。
林知文對大姐夫挺尊重,有意抬高一下大姐夫的身份,聽到嶽文軒問起大姐夫的工作,他主動把話頭接過去說道:
“大姐夫以前在區政.府工作,去年的時候,區裏的幾家食品廠合並成了一家,新合並的工廠規模很大,但因為新成立,各方麵的工作千頭萬緒,大姐夫覺悟高,主動申請調去了食品廠。
要我說,大姐夫這一步走對了。調動之前,大姐夫是行政十九級,但調動之後就成了十八級。
這一級的差別,每月工資就差了九點五元。工資能漲這麽多,固然值得高興,但更重要的還是從辦事員到副科級的跨越。
這一步可不是那麽好跨過去的,要是運氣不好,很多人一輩子都邁不過這一道坎。
要我說還是大姐夫目光深遠,雖說從政府調到工廠,讓人挺惋惜的,但能有大級別的跨越,長遠來看很值得。”
聽著林知文侃侃而談,嶽文軒倒是對這個大姐夫有了更多的了解。
以前林知希雖然對夏誌浩有過介紹,但並沒有這麽詳細,比如夏誌浩的行政級別,林知希就沒有提起過,隻是說大姐夫是個幹部。
三十多歲的副科級幹部也算是年輕有為了,十八級的工資是每月八十七點五元,在這個年代絕對是高收入了。
夏誌浩不是一個虛榮的人,實事求是的說道:“知文不用給我遮掩,我哪有你說的那麽目光長遠,我就是一個運氣好點兒的俗人。
不瞞你們說,從政府調到食品廠,並不是我個人有多麽高風亮節,我也是被迫無奈才做了這個選擇。”
林知文馬上接話道:“不管是高風亮節也好還是被迫無奈也好,總之這一步不算差,畢竟這是從辦事員到副科級的跨越,不管原因是什麽,能跨過這一步,我覺得挺值。”
林知文話裏話外的捧著他,夏誌浩也不好說什麽,隻是笑了笑便不再出聲。
嶽文軒說道:“我個人也覺得從政府調到食品廠並不是一件壞事,就像大姐夫說的,我確實覺得你運氣挺好。”
“這是怎麽說的?”夏誌浩頓時來了興致。
以嶽文軒的出身,再加上他大教授的身份,自然沒必要捧著夏誌浩說話,這樣說肯定是真實的想法,夏誌浩倒是很好奇嶽文軒為什麽會這麽想。
“相比在工廠上班,在政府部門工作確實是一件很體麵的事情,但相對的責任更重,風險更高。
尤其是這幾年,風向變來變去的,覺悟稍低一點,可能就會走上錯誤的道路。
像大姐夫這種性格方正的人,我覺得在工廠發展,反而更有前途。
尤其是食品廠這樣的單位,以後的重要性肯定會越來越高。現在調進去很容易,以後的重要性凸顯出來,再想調動,那就難了。”
嶽文軒說的這番話確實對夏誌浩有一番觸動,尤其是關於風向的問題,這也是夏誌浩最頭疼的問題。
他這一次被調進食品廠,就是因為無意中說錯了話,所以才被人抓住了這個小小的把柄,被人給明升暗降了。
夏誌浩也知道自己脾氣直,有時候不太會變通,這次隻是一個小小的教訓,說不定哪天就會因為他的性格惹下什麽大禍。
對自己性格上的缺點,他知道歸知道,但卻很難改正,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如果從風險這方麵來說,他從政府調到工廠,確實也不是一件壞事。
嶽文軒話裏的意思,似乎對食品廠很看重,這就讓他有點不解了。
“你這麽看好食品廠?食品廠雖然還算不錯,但比起鋼鐵廠和機械廠這樣的重點單位來,應該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吧?”
嶽文軒解釋道:“眼下來看,確實如此。
但如果把目光放得長遠一些,一般人恐怕更願意去食品廠工作。
解放後,咱們國家的農業發展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糧食會長期處於供應不足的狀態。
在統購統銷的政策之下,不管是工人還是幹部,不管是小工廠還是重點廠礦,對於副食品的需求都會極為渴求。
畢竟每月的糧食就那麽多,又受到國家管控,不管是個人還是單位,要想吃的飽一點,就隻能從副食品上打主意。
按照現在的糧食標準,就算是豐年,各單位也會有求於你們食品廠。
萬一遇到了災年,那你們食品廠的重要性就更突出了,到時候你這個食品廠的幹部,各單位恐怕會排著隊的宴請你。”
“你要是這麽分析,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對於這一點,夏誌浩已經有了一些切實體會,“雖然我調去食品廠的時間還不算長,但每周至少會被各單位宴請兩三次,那些關鍵部門的人甚至天天接受宴請。
說老實話,我還有點不太適應,總覺得這是不正之風。可大家都這樣,我又剛剛調去新單位,也不好多說什麽。”
“大姐夫,你可千萬別再出什麽幺蛾子!大家都這麽做,你隨波逐流不就好了,何必非得做那個砸鍋的人呢?”
林知文終於不再捧著夏誌浩說話,而是開始勸解起來。
一直都沒插言的林知武也說道:“大姐夫,你是應該改改自己的脾氣了,人不能有壞心眼,但也不能太正直了。
你也是三十多歲的人了,不年輕了,說話辦事也得講究點方式方法了,不能再和年輕那會兒似的不管不顧。”
夏誌浩看不上大舅子,但和小舅子很投脾氣,對於他的勸解還是能聽進去的,便說道:
“我也知道自己脾氣太直,我會盡量控製的,現在到底是年齡大了,已經不像年輕那會兒眼裏容不得一粒沙子。”
“這麽想就對了,大家都在一個單位工作,就算不能做到和光同塵,但也不能總是挑刺兒,那樣就太不合群了。”林知文欣然說道。
關於大姐夫做人做事的方法,嶽文軒並不打算多說什麽。不要說他剛剛和夏誌浩認識,就算是接觸久了,他也不會在這方麵進行幹涉。
盡管夏誌浩的脾氣直,可也不願意聽其他人的說教,轉移話題道:
“知文,這段時間你們工藝品廠的任務重不重?還像以前那樣總加班嗎?”
“上個月上級部門剛剛給我們廠下了一批玉雕訂單,聽說是要出口南洋,最近這一個月幾乎天天加班,我都有一個月沒休息了,今天能在家也是專門請的假。”
“這也是好事,像你這樣的玉雕師,就算天賦好,要是沒有練手的活,想要提升技藝,肯定也不容易。
要是一直這麽忙,說不定過個三兩年,你又能提升一級了。”
嶽文軒知道林知希的大哥是個雕刻師,玉雕和木雕都很精通,但水平到底怎麽樣就不是很清楚了。
相比大哥,林知武就有點普通了,隻是一個普通的印刷廠工人。
幾個人聊了一會兒工作,又把話題轉移到了嶽文軒的身上,除了工作上的事情,問的最多的就是他出國留學的那一段經曆,幾個人都很好奇。
麵對這幾人的好奇心,嶽文軒很有耐心,特意挑出留學期間的一些趣事講給大家聽。他講的繪聲繪色,並且很有趣味性,很有吸引力。
這個時期因為信息的封閉,大家對國外的事情了解不多,隻要是國外的事情,哪怕是一些普通的話題,都很有吸引力。更不要說嶽文軒講的都是一些很有趣味性的話題,不但讓大家增長了見聞,還增添了歡笑。
嶽文軒教授的身份本來就很受人尊重,實際接觸之後,他的博學多才更是讓人印象深刻,再加上他沒有一點傲氣,從來不擺架子,他的平易近人更是贏得了大家的親近。
他是第一次上門的未來女婿,同家裏的任何一個成員都沒有矛盾,他釋放了善意,大家自然也樂得親近。
一上午下來,因為嶽文軒趣味性的講述,屋子裏歡聲笑語不斷。甚至就連屋子旁邊的走廊上,都始終有人關注著屋裏的談話,不時的也跟著笑出聲來。
早在幾天之前,陳玉鳳這個丈母娘就開始為今天的招待做準備了,她手中的票不夠,還特意找人借了幾張,所以今天的午餐很豐盛。
十一點半鍾,一樣一樣的精美菜肴就陸續端上了桌。
今天的主菜是陳玉鳳最拿手的糖醋魚和粉蒸肉,盡管隻是家常做法,但味道確實很好。
因為時代的不同,哪怕是林家這種文化氛圍較為濃鬱的家庭,中午這頓飯也是分桌吃的。
陳玉鳳這個丈母娘都沒有上主桌,而是和家裏的幾位女性另外坐了一桌。
嶽文軒所在的主桌上,總共隻有四個人,卻上了八道菜。而女人們坐的那一桌,五個人卻隻上了四道菜,而且也沒喝酒。
為了招待好嶽文軒這個未來女婿,陳玉鳳也算是竭盡所能了,不但精心準備了八道菜,而且還特意買來了兩瓶茅台酒。
就連夏誌浩都開玩笑說:有了小女婿,他這個大女婿就不受重視了。小女婿來了,喝的是茅台酒,而他來家裏,喝的卻是散酒。
兩瓶茅台酒並沒喝完,第二瓶隻喝了一半就結束了。
並不是林家人舍不得好酒,而是三位主人的酒量都不高。
夏誌浩、林知文、林知武的酒量都差不多,也就是三四兩的量。今天為了招待好嶽文軒,平均每人喝了四兩酒,已經算是超常發揮了。
嶽文軒第一次上門,當然不能把主人喝倒,現在這個狀態算是恰到好處,每個人都喝得很盡興,又沒有喝醉。
新女婿第一次上門,不適合久坐,喝完酒之後又喝了一杯茶,嶽文軒就提出了告辭。
帶來的這些上門禮,按照嶽文軒的想法,本來是打算都留下,沒必要再帶迴去。但林家的做法很傳統,堅決不讓他空著籃子出門,籃子裏竟然還裝了迴禮。
迴到家裏,除了嶽振華之外,其他人都在等著他迴來。
老太太和黃怡君挨著個的提問,她們問的最多的除了林知希家人的基本情況,最關心的就是林知希什麽時候能來家裏。
“我已經和知希說好了,如果她下周沒什麽特殊情況,下個星期天就來咱們家裏拜訪。”
聽了這句話,老太太馬上高興的說道:“哎吆,知希真是個善解人意的好孩子,還有一個星期,我得好好做準備,必須要把知希招待好。”
老太太看了黃怡君一眼,特別提醒道:“文軒媽,等知希來了,你可不要擺婆婆的譜,不要把孩子給嚇到了。
我現在就盼著她快點進門,你就算要擺婆婆的譜,那也得等她進門之後才行。”
黃怡君有些委屈的說道:“媽,我是那種人嗎?你怎麽會這麽想?你盡管放心好了,就算知希進門之後,我也不會擺婆婆的譜。
我又沒受過婆婆的氣,自然得跟你學習,也把兒媳婦當成女兒一樣對待。
我是個有福的,有一個和親媽一樣的好婆婆,我兒媳婦當然也和我一樣。”
“我知道你是個好的,我就是提前打個預防針。”
說完這句話,老太太憧憬的說道:“等知希上門之後,就該是親家見麵了,然後就可以商量什麽時候給他們倆舉行婚禮。
我覺得九月十月就挺好,不冷不熱的,婚禮上要用的青菜也好買,可以在這倆月裏選個好日子,把事給他們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