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純和黃迪瞠目結舌,楊誌的話可謂大逆不道,暗指宋欽宗趙桓不配擁有大宋江山,張孝純唯有苦笑;楊誌、黃迪一直都是鄆王趙楷的人,現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會在乎,隻是這樣不是為臣之道,除非有一天趙楷取代了宋欽宗。張孝純被自己的想法嚇了一跳,頓時有種坐立不安的感覺,楊誌這麽做,不會是受了鄆王的什麽安排吧。
好在楊誌沒有為難他,在張孝純沒有表態的情況下,依舊讓張孝純帶著兩百老兵迴太原。還在路上,張孝純就給兒子汾州兵馬都監張灝寫了一封信,讓心腹家將快馬加鞭送去,張孝純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後路和太原即將麵臨的危機。
張孝純在城門口就遇到都統製王稟,得知兵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路允迪與工部侍郎滕茂實已經在驛館住下,就等著自己迴來宣讀聖旨,張孝純明白自己躲不過這一劫,也沒有和王稟多說,立即讓人請路允迪兩人道安撫司宣讀聖旨。
路允迪沒想到太原現在暫時沒有打仗,在驛館就是一腦門的黑線,宣讀完聖旨隻能實話實說,說自己與工部侍郎滕茂實奉命出使金國,朝廷割讓太原三鎮給金人。路允迪連連拱手,對張孝純道:“本官看太原景象,也知道這件事沒個道理可說,隻覺滿眼漆黑一團,一切便望大人主持。”
張孝純又好氣又好笑,你帶著聖旨來還要我自己做主,張孝純迴禮道:“張孝純來到太原,便是來守此城的,職責所在,自應盡力。隻是割地一事,張孝純不敢主持,也不會同意,朝堂上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會出這樣的主意,難道汴梁城破了?”
路允迪陪笑道:“張大人說笑了,汴梁城安如磐石,隻是朝廷不想百姓遭受戰火,李相、唐相才與金人議和。”
張孝純雙眉緊蹙到一處,不斷撫摩髭須,自己若是交割此城,便是毀了一聲清譽;張孝純有些明白了,為什麽黃迪、楊誌會有那個態度,因為他們與鄆王趙楷的關係,一向看不慣朝廷那些宰相與現在皇上的近臣,所以他們一直在琢磨汴梁的局勢,甚至保持著聯係,而不是象自己這樣,傻乎乎等來這樣的場麵。
張孝純正在後悔沒有聽楊誌的,在祁縣多商議一下,王稟在一旁冷笑一聲,拔出寶劍問:“路允迪,是不是你投降了金國,假傳聖旨。”
王稟身後的親兵也拔出了佩刀,一時間滿屋寒光,路允迪嚇了一跳,噗通給王稟跪下說:“王將軍,本官怎麽會做這樣的事,實在是朝廷的決定,本官也是不得不從,你聽我說。”
路允迪看得出來,王稟是真的會殺人,所以把汴梁的事情說得很清楚,等路允迪說完汴梁的事情,王稟怒罵一聲道:“國君應保國愛民,臣民應忠君守義,現太原軍民以大宋國為重,寧死而不作金鬼,朝廷竟如此棄子民於不顧,何顏見天下臣民,太原軍民堅不受命,以死固守。起來,滾吧。”
王稟一方麵是出自大義,另一方麵他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的靠山童貫倒掉了,就算迴到汴梁,好一點也是弄個閑職時常被穿穿小鞋,壞一點甚至被當作童貫的餘黨,到最後什麽下場也不知道;原先的太宰王黼可是被殺了,雖然朝廷說是王黼遇到了強盜,但是童貫陸陸續續傳來的消息看,是聶山下的手。
路允迪滿麵羞愧,可是皇命在身,誰叫自己攤上這件事呢?路允迪站起來,艱難地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天下是皇上的,我等隻需要聽命就可以。張大人,你是河東的安撫使,萬萬不可一意孤行,李相的建議,是把安撫司和下屬官員、太原的百姓遷到潞州。”
李邦彥派路允迪來的時候,考慮到太原軍民的情緒,所以做了一個備案,這樣潞州既是河東的軍政所在,也是抵擋金軍的第一道防線;張孝純暗笑李邦彥盤算得好,隻要自己答應了,千古罪人不說,還把所有的包袱接了過來,張孝純搖頭說:“路大人,此事你我現在都做不了主,你把聖旨說完吧,是不是還要把楊誌、詹度、鄆王送到金國去?”
從汴梁出發前,李綱就說過,文伯虎能跑去江南報信,肯定也有人來太原、雲中通消息;路允迪在心裏暗暗感慨李綱真是個烏鴉嘴,苦著臉問:“張大人都知道了?”
張孝純同樣苦著臉說:“楊誌已經知道了,是他告訴我的,我估計詹度也知道了。楊誌、黃迪的大軍就在祁縣,祁縣離太原不過一百五十裏地,楊誌一萬多騎兵,半日可到太原城下,路大人,你認為城中的百姓會歡迎楊誌進城,還是歡迎完顏婁室進城?”
這還用說嗎?王稟的態度在這裏,肯定是歡迎楊誌進城,路允迪迴頭望望一直沒說話的滕茂實說:“楊誌這個人果然算無遺策,既然如此,也不隱瞞兩位大人,鄆王應該是得到消息了,李相達成協議的當天,樞密院的文伯虎就闖關而去,煙花信號傳出兩百裏。可是金人現在已經得到消息,鄆王趕不到太原來。”
張孝純搖搖頭說:“路大人,這樣的事情如果沒有人通風報信,金人怎麽會知道?這盤棋兩邊都下得太大了,張某一介書生,誓與太原共存亡,其他的事不問。道不同不相與謀,你們走吧。”
路允迪為官二十載,不是無能之輩,聞言拱手道:“大人既然心意已決,本官告辭,皇命在身,我還要去應州、蔚州。”
張孝純勸了一句:“楊誌、宗澤都是堅韌之輩,絕不會俯首聽命。”
路允迪歎了一口氣,沒有再說任何話,告辭離去;隻是路允迪和滕茂實到了祁縣沒有見到楊誌,兩人和隨從被黃迪扣了起來,說等楊誌迴來再說。黃迪是知道楊誌做什麽去了,楊誌悄悄地進了太行山,去打聽鄆王和金人的消息了;所以黃迪做好了完顏婁室北上,自己就撤到代州的準備。
好在楊誌沒有為難他,在張孝純沒有表態的情況下,依舊讓張孝純帶著兩百老兵迴太原。還在路上,張孝純就給兒子汾州兵馬都監張灝寫了一封信,讓心腹家將快馬加鞭送去,張孝純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後路和太原即將麵臨的危機。
張孝純在城門口就遇到都統製王稟,得知兵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路允迪與工部侍郎滕茂實已經在驛館住下,就等著自己迴來宣讀聖旨,張孝純明白自己躲不過這一劫,也沒有和王稟多說,立即讓人請路允迪兩人道安撫司宣讀聖旨。
路允迪沒想到太原現在暫時沒有打仗,在驛館就是一腦門的黑線,宣讀完聖旨隻能實話實說,說自己與工部侍郎滕茂實奉命出使金國,朝廷割讓太原三鎮給金人。路允迪連連拱手,對張孝純道:“本官看太原景象,也知道這件事沒個道理可說,隻覺滿眼漆黑一團,一切便望大人主持。”
張孝純又好氣又好笑,你帶著聖旨來還要我自己做主,張孝純迴禮道:“張孝純來到太原,便是來守此城的,職責所在,自應盡力。隻是割地一事,張孝純不敢主持,也不會同意,朝堂上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會出這樣的主意,難道汴梁城破了?”
路允迪陪笑道:“張大人說笑了,汴梁城安如磐石,隻是朝廷不想百姓遭受戰火,李相、唐相才與金人議和。”
張孝純雙眉緊蹙到一處,不斷撫摩髭須,自己若是交割此城,便是毀了一聲清譽;張孝純有些明白了,為什麽黃迪、楊誌會有那個態度,因為他們與鄆王趙楷的關係,一向看不慣朝廷那些宰相與現在皇上的近臣,所以他們一直在琢磨汴梁的局勢,甚至保持著聯係,而不是象自己這樣,傻乎乎等來這樣的場麵。
張孝純正在後悔沒有聽楊誌的,在祁縣多商議一下,王稟在一旁冷笑一聲,拔出寶劍問:“路允迪,是不是你投降了金國,假傳聖旨。”
王稟身後的親兵也拔出了佩刀,一時間滿屋寒光,路允迪嚇了一跳,噗通給王稟跪下說:“王將軍,本官怎麽會做這樣的事,實在是朝廷的決定,本官也是不得不從,你聽我說。”
路允迪看得出來,王稟是真的會殺人,所以把汴梁的事情說得很清楚,等路允迪說完汴梁的事情,王稟怒罵一聲道:“國君應保國愛民,臣民應忠君守義,現太原軍民以大宋國為重,寧死而不作金鬼,朝廷竟如此棄子民於不顧,何顏見天下臣民,太原軍民堅不受命,以死固守。起來,滾吧。”
王稟一方麵是出自大義,另一方麵他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的靠山童貫倒掉了,就算迴到汴梁,好一點也是弄個閑職時常被穿穿小鞋,壞一點甚至被當作童貫的餘黨,到最後什麽下場也不知道;原先的太宰王黼可是被殺了,雖然朝廷說是王黼遇到了強盜,但是童貫陸陸續續傳來的消息看,是聶山下的手。
路允迪滿麵羞愧,可是皇命在身,誰叫自己攤上這件事呢?路允迪站起來,艱難地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天下是皇上的,我等隻需要聽命就可以。張大人,你是河東的安撫使,萬萬不可一意孤行,李相的建議,是把安撫司和下屬官員、太原的百姓遷到潞州。”
李邦彥派路允迪來的時候,考慮到太原軍民的情緒,所以做了一個備案,這樣潞州既是河東的軍政所在,也是抵擋金軍的第一道防線;張孝純暗笑李邦彥盤算得好,隻要自己答應了,千古罪人不說,還把所有的包袱接了過來,張孝純搖頭說:“路大人,此事你我現在都做不了主,你把聖旨說完吧,是不是還要把楊誌、詹度、鄆王送到金國去?”
從汴梁出發前,李綱就說過,文伯虎能跑去江南報信,肯定也有人來太原、雲中通消息;路允迪在心裏暗暗感慨李綱真是個烏鴉嘴,苦著臉問:“張大人都知道了?”
張孝純同樣苦著臉說:“楊誌已經知道了,是他告訴我的,我估計詹度也知道了。楊誌、黃迪的大軍就在祁縣,祁縣離太原不過一百五十裏地,楊誌一萬多騎兵,半日可到太原城下,路大人,你認為城中的百姓會歡迎楊誌進城,還是歡迎完顏婁室進城?”
這還用說嗎?王稟的態度在這裏,肯定是歡迎楊誌進城,路允迪迴頭望望一直沒說話的滕茂實說:“楊誌這個人果然算無遺策,既然如此,也不隱瞞兩位大人,鄆王應該是得到消息了,李相達成協議的當天,樞密院的文伯虎就闖關而去,煙花信號傳出兩百裏。可是金人現在已經得到消息,鄆王趕不到太原來。”
張孝純搖搖頭說:“路大人,這樣的事情如果沒有人通風報信,金人怎麽會知道?這盤棋兩邊都下得太大了,張某一介書生,誓與太原共存亡,其他的事不問。道不同不相與謀,你們走吧。”
路允迪為官二十載,不是無能之輩,聞言拱手道:“大人既然心意已決,本官告辭,皇命在身,我還要去應州、蔚州。”
張孝純勸了一句:“楊誌、宗澤都是堅韌之輩,絕不會俯首聽命。”
路允迪歎了一口氣,沒有再說任何話,告辭離去;隻是路允迪和滕茂實到了祁縣沒有見到楊誌,兩人和隨從被黃迪扣了起來,說等楊誌迴來再說。黃迪是知道楊誌做什麽去了,楊誌悄悄地進了太行山,去打聽鄆王和金人的消息了;所以黃迪做好了完顏婁室北上,自己就撤到代州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