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誌露出一絲失望的神情說:“金大堅,你和李進義是不是朋友,你怎麽沒想過,是李進義希望自己呆在監獄裏不結案,這樣,才能逼得官府查清楚這個案子。”
金大堅就是一愣,他壓根就沒想過李進義的心思就是案子上,根本不在乎自己的生死;楊誌忍不住搖了搖頭,江湖人物的想法與純粹的讀書人就是不一樣,楊誌忽然想到了一種可能,問金大堅:“你們昨天的酒會還有哪些人,是不是都在春風館。”
金大堅點頭說:“還有兩個人,鄭嘉正和李助,都還在姑娘房間裏休息。”
令狐榮想起花家案子裏的那封信,抱著碰大運的心思,立即吩咐老鴇:“把兩位公子請來。”
楊誌曉得令狐榮的用意,心中暗喜;不多一會,兩個人就跟著老鴇來了,鄭嘉正就象金大堅說的,看上去是很平常的一個人,李助則身材高挺勻稱,相貌英俊,手裏握著折扇,一舉一動間,說不盡的灑脫。楊誌現在遇到的高人多了,有的是辦法和手段,三個人腳步傳來的時候,楊誌就注意傾聽,李助腳步落地用力均勻,絕對是練過武的人。
楊誌正在考慮要不要出手試探一下李助,陳東意外地感歎道:“孟子言,惻隱之心,仁之端。”
楊誌笑笑說:“仁是在心裏,不是亂做好人,陳東你既然以天下為己任,如果有一天,你身居高位,執掌一地,是要仁,還是要百姓安康。”
陳東傲氣地說:“有仁自然安康。”
楊誌絲毫不動怒地說:“我們就說說王安石吧,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令狐榮等人臉色大變,這是王安石當年為推行新法,向神宗皇帝的進言,也是元祐黨人和舊黨指責王安石的罪證之一;楊誌說得輕描淡寫,好像不知道這話驚世駭俗。鄭嘉正立即反駁說:“當年因變法而生旱災,神宗皇帝罷免了王安石,天降甘霖,難道不是上天的警示嗎?”
楊誌搖頭說:“當年司馬光接替了王安石,也沒有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災異讖緯之學,隻是安慰自己而已,難道王安石不執政的那些年,大宋就沒有了天災?隻不過在你們眼裏,又變成了自然災害罷了。”
李助冷笑道:“楊捕頭不愧是蔡京的弟子,按照你這麽說,花石綱、括田法都沒有造成災害?”
這一位也算是大膽的,雖然民間沸沸揚揚在說朝廷要取消花石綱、括田法,可是宋徽宗的聖旨畢竟還沒有下;楊誌微微一笑說:“這些東西取消了,老百姓就過上了好日子,那為什麽每朝每代都有窮人,杜甫怎麽說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現在方臘、宋江的造反真的是吃不飽飯?司馬光寫《資治通鑒》,正是因為沒有找到對路的方法,隻能希望後人以史為鏡。”
令狐榮經驗老到,隱隱約約感覺楊誌似乎是有意挑起爭論,果然鄭嘉正反擊道:“民不加賦而國用饒,這是王安石的宣揚所在,可是田地有限,人力有數,天下豈有憑空生財的辦法,像括田法,難道,沒有剝扣百姓之財?”
楊誌很想告訴鄭嘉正,這片土地後來養育了宋朝十倍以上的人口;想想楊誌說:“書生空談,豈有正果,你既然已經是進士,就不能先入為主,從王安石變化到括田法,最關鍵的還是執行的人,是不是在其中變通執行。所有的法規最忌諱的就是這兩個字,隻要有變通,最後的壞結果都是落在一般百姓身上,對於那些當地的權貴是很難波及的。就象那個獻《流民圖》的鄭俠,到了英州,說是地方上百姓資助,一般百姓在那時候按說自己都難以活下去,資助的人還不是當地的富人。”
鄭嘉正頓時眼就紅了,暴躁地說:“不許汙蔑我爺爺。”
陳東一聲長歎,楊誌說到一半他就猜到了楊誌的用心,可是鄭嘉正還是被挑動了神經,說了出來;雖然現在元祐黨人已經淡泊,朝廷也放開了對他們後人的使用,但是朝中大部分的人還是當年對付過元祐黨人的官員,鄭嘉正的身份暴露,對日後的仕途肯定是有影響的。楊誌已經板起了臉:“鄭嘉正,你知道李進義送傘給女子一事,有沒有對外人說過。”
“沒有。”
“真的沒有?”楊誌和令狐榮都看見了鄭嘉正臉上的那一絲遲疑,令狐榮厲聲問:“這是為你好,有什麽情況都說出來。李助,你是怎麽和金大堅他們認識的,你會不會武功?”
令狐榮雖然是個押司,但也是捕快出身,對於察言觀色是熟稔無比,他看出來鄭嘉正有隱瞞,怕楊誌在鄭嘉正身上浪費的時間過多,直接把話題轉到李助的身上。李助不慌不忙地笑道:“迴押司,小生是淮西來的考生,五個月前來汴梁,和金兄他們是在酒會上認識的,感覺誌同道合,所以成了朋友。”
楊誌輕笑道:“李公子,我什麽時候介紹過我的同伴,說他是押司?”
到了這時候,楊誌已經能確定,眼前的李助就是王慶信中提到的李助;李助勉強說道:“我是在路上見到的時候聽一個朋友說的。”
令狐榮大笑道:“李助,我在汴梁城的身份是致和商行的掌櫃,最起碼兩年沒有出過現場了,你那個朋友是誰,在哪裏見到我的?”
這次連楊誌都愣住了,他隻知道令狐榮在古桐園裏是押司,沒想到令狐榮在外麵還有一個掩飾的身份,一下子把李助逼進了死角;李助要是一開始說自己是猜的,還是能圓場的,可是李助後麵的解釋讓他無法再換個說法。此刻,哪怕是金大堅等人,心中也充滿了懷疑,不敢再多說一句。
一縷琴音突然傳來,仿佛清清流水,在田野間潺潺而流,小草競相從土裏冒出了頭,萬物在春天次第而醒,陽光下一片和煦。
金大堅就是一愣,他壓根就沒想過李進義的心思就是案子上,根本不在乎自己的生死;楊誌忍不住搖了搖頭,江湖人物的想法與純粹的讀書人就是不一樣,楊誌忽然想到了一種可能,問金大堅:“你們昨天的酒會還有哪些人,是不是都在春風館。”
金大堅點頭說:“還有兩個人,鄭嘉正和李助,都還在姑娘房間裏休息。”
令狐榮想起花家案子裏的那封信,抱著碰大運的心思,立即吩咐老鴇:“把兩位公子請來。”
楊誌曉得令狐榮的用意,心中暗喜;不多一會,兩個人就跟著老鴇來了,鄭嘉正就象金大堅說的,看上去是很平常的一個人,李助則身材高挺勻稱,相貌英俊,手裏握著折扇,一舉一動間,說不盡的灑脫。楊誌現在遇到的高人多了,有的是辦法和手段,三個人腳步傳來的時候,楊誌就注意傾聽,李助腳步落地用力均勻,絕對是練過武的人。
楊誌正在考慮要不要出手試探一下李助,陳東意外地感歎道:“孟子言,惻隱之心,仁之端。”
楊誌笑笑說:“仁是在心裏,不是亂做好人,陳東你既然以天下為己任,如果有一天,你身居高位,執掌一地,是要仁,還是要百姓安康。”
陳東傲氣地說:“有仁自然安康。”
楊誌絲毫不動怒地說:“我們就說說王安石吧,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令狐榮等人臉色大變,這是王安石當年為推行新法,向神宗皇帝的進言,也是元祐黨人和舊黨指責王安石的罪證之一;楊誌說得輕描淡寫,好像不知道這話驚世駭俗。鄭嘉正立即反駁說:“當年因變法而生旱災,神宗皇帝罷免了王安石,天降甘霖,難道不是上天的警示嗎?”
楊誌搖頭說:“當年司馬光接替了王安石,也沒有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災異讖緯之學,隻是安慰自己而已,難道王安石不執政的那些年,大宋就沒有了天災?隻不過在你們眼裏,又變成了自然災害罷了。”
李助冷笑道:“楊捕頭不愧是蔡京的弟子,按照你這麽說,花石綱、括田法都沒有造成災害?”
這一位也算是大膽的,雖然民間沸沸揚揚在說朝廷要取消花石綱、括田法,可是宋徽宗的聖旨畢竟還沒有下;楊誌微微一笑說:“這些東西取消了,老百姓就過上了好日子,那為什麽每朝每代都有窮人,杜甫怎麽說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現在方臘、宋江的造反真的是吃不飽飯?司馬光寫《資治通鑒》,正是因為沒有找到對路的方法,隻能希望後人以史為鏡。”
令狐榮經驗老到,隱隱約約感覺楊誌似乎是有意挑起爭論,果然鄭嘉正反擊道:“民不加賦而國用饒,這是王安石的宣揚所在,可是田地有限,人力有數,天下豈有憑空生財的辦法,像括田法,難道,沒有剝扣百姓之財?”
楊誌很想告訴鄭嘉正,這片土地後來養育了宋朝十倍以上的人口;想想楊誌說:“書生空談,豈有正果,你既然已經是進士,就不能先入為主,從王安石變化到括田法,最關鍵的還是執行的人,是不是在其中變通執行。所有的法規最忌諱的就是這兩個字,隻要有變通,最後的壞結果都是落在一般百姓身上,對於那些當地的權貴是很難波及的。就象那個獻《流民圖》的鄭俠,到了英州,說是地方上百姓資助,一般百姓在那時候按說自己都難以活下去,資助的人還不是當地的富人。”
鄭嘉正頓時眼就紅了,暴躁地說:“不許汙蔑我爺爺。”
陳東一聲長歎,楊誌說到一半他就猜到了楊誌的用心,可是鄭嘉正還是被挑動了神經,說了出來;雖然現在元祐黨人已經淡泊,朝廷也放開了對他們後人的使用,但是朝中大部分的人還是當年對付過元祐黨人的官員,鄭嘉正的身份暴露,對日後的仕途肯定是有影響的。楊誌已經板起了臉:“鄭嘉正,你知道李進義送傘給女子一事,有沒有對外人說過。”
“沒有。”
“真的沒有?”楊誌和令狐榮都看見了鄭嘉正臉上的那一絲遲疑,令狐榮厲聲問:“這是為你好,有什麽情況都說出來。李助,你是怎麽和金大堅他們認識的,你會不會武功?”
令狐榮雖然是個押司,但也是捕快出身,對於察言觀色是熟稔無比,他看出來鄭嘉正有隱瞞,怕楊誌在鄭嘉正身上浪費的時間過多,直接把話題轉到李助的身上。李助不慌不忙地笑道:“迴押司,小生是淮西來的考生,五個月前來汴梁,和金兄他們是在酒會上認識的,感覺誌同道合,所以成了朋友。”
楊誌輕笑道:“李公子,我什麽時候介紹過我的同伴,說他是押司?”
到了這時候,楊誌已經能確定,眼前的李助就是王慶信中提到的李助;李助勉強說道:“我是在路上見到的時候聽一個朋友說的。”
令狐榮大笑道:“李助,我在汴梁城的身份是致和商行的掌櫃,最起碼兩年沒有出過現場了,你那個朋友是誰,在哪裏見到我的?”
這次連楊誌都愣住了,他隻知道令狐榮在古桐園裏是押司,沒想到令狐榮在外麵還有一個掩飾的身份,一下子把李助逼進了死角;李助要是一開始說自己是猜的,還是能圓場的,可是李助後麵的解釋讓他無法再換個說法。此刻,哪怕是金大堅等人,心中也充滿了懷疑,不敢再多說一句。
一縷琴音突然傳來,仿佛清清流水,在田野間潺潺而流,小草競相從土裏冒出了頭,萬物在春天次第而醒,陽光下一片和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