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2年,大漢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的第一年春末。


    大漢周報春季的最後一期報紙,刊登了一份令天下工匠興奮的消息。


    華夏理工親傳弟子、刑部尚書張湯之子張安世,創造發明了安世顯微鏡,此物可以用來觀察到那些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


    張安世申請了安世顯微鏡的專利,以一百萬元朔幣的價格,將生產和售賣安世顯微鏡的權限獨家授予給了曹氏商行。


    曹氏商行承諾,售賣安世顯微鏡獲得的利潤的百分之五,將會分紅給張安世等人。


    此外,張安世也向曹氏商行保證,日後對安世顯微鏡有新的改進時,會根據改進程度,以合適的價格繼續單獨授權曹氏商行生產售賣。


    此外,曹氏商行還向天下人發出邀請,願意以合適的價格,購買各種創新技術專利。


    除此之外,大漢還新成立了一個部門:專利部。


    專門用來審核專利的申請,以及審查是否有人未經同意私自使用他人專利。


    專利部不涉及朝堂權力,隻專門用來對專利負責,專利部暫時由皇子劉大海負責。


    當天下的工匠們得知這一消息時,一個個欣喜若狂。


    這是有實際政策在支持他們這些工匠了!


    而且,那安世顯微鏡的專利,居然售賣了一百萬元朔幣!


    一百萬元朔幣得有多少啊?就算換算成幣值一百得元朔幣,也有一萬枚!


    要知道,他們一個月最多才能賺一千到兩千枚幣值為1的元朔幣。


    一百萬元朔幣要將近一百年時間!


    他們若是新創造或者改進了些工具,雖然比不上那安世顯微鏡高級,但賣個幾萬的專利費應該有吧?


    這一刻,天下的工匠是真正的興奮了。


    雖然他們的地位在大漢國以及很不錯了,但他們實際上的待遇也就那樣。


    有活做的時候能多賺一點,沒有事情做的時候,隻能迴歸種田地。


    雖然現在大漢國不缺少他們這些工匠們做活。


    但他們從沒有想到,原來靠自己的本事,賺一筆大錢,這麽簡單!


    這一期報紙登出的第一天,就有一批數量龐大的工匠,開始聯係曹氏商行在各處的分行。


    大漢國的工匠人群多嗎?


    相比於將作監裏的那些,大漢國的工匠數量並不少。


    但如今大漢國正在磅礴發展,這麽一小撮工匠遠遠無法滿足大漢國的需要。


    那些記憶高超的工匠,可以進入將作監。


    但大部分的工匠,隻能憑借自己的手藝賺錢養家糊口。


    即便如此,他們也遠遠比那些靠種地的百姓生活的好的多。


    而大部分工匠,為了養家糊口,是不願意把自己的手藝傳授給其他人的。


    因為多一個同行,他們就少吃一碗飯。


    這也就導致了,大漢國有一些擁有特殊技藝的工匠,一直沒把自己的記憶傳播出去。


    而一旦出了意外,就會斷了一些手藝。


    如今這一期報紙一出,那些工匠們快速的探討了其中的利弊。


    不少工匠已經決定把手頭的技藝賣給曹氏商行了。


    有些工匠是對一些工具的小小改進,有些是某些東西的製作方法。


    總之三百六十行,每行都有一些小技藝。


    而且,曹氏商行的信譽他們還是願意相信的。


    因為,沒有人不知道,曹氏商行的曹,代表的是當今陛下的外甥平陽侯曹襄。


    平陽侯會騙他們嗎?


    他們不覺得自己這種小蝦米,會入的了平陽侯的眼。


    平陽侯不缺錢,聽說大漢國有五分之一的道路修建被曹氏商行包了,尤其是各個大城之間的主要道路。


    這說明什麽,這說明平陽侯基本控製了通往大漢國所有地方的經商之路。


    這也是陛下對平陽侯的信任。


    你要是說平陽侯想造反?意義何在?


    所以此消息一出,許多工匠就開始紛紛湧向曹氏商行。


    一旦他們所提供的一些技藝,或者是像安世顯微鏡一樣的新物件被曹氏商行買下,再給他們一點分紅。


    那他們這輩子可是真正的不用努力了。


    不要以為曹氏商行給張安世百分之五的分紅很低。


    但是你想想,張安世什麽都不用幹,就能拿到安世顯微鏡售賣所獲利潤的百分之五,還少嗎?


    以曹氏商行遍布大漢各地的能力,一天能賣出多少個安世顯微鏡?利潤能有多少?還少嗎?


    他們都不敢想張安世一天能夠從曹氏商行那裏白拿多少錢!


    要知道,擱以前,要是有人能製造出顯微鏡這東西,大概率是被人一錘子買走。


    而現在,他們還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分紅,以及,留名。


    他們還有什麽不願意的呢?


    而且,連那些地位最低的商人,都在大漢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內,開始自掏腰包為大漢國修路、修學堂。


    他們這些匠人又怎麽好意思不獻一份自己的力呢?


    那不是會被世人恥笑嗎?


    於是,躺在劉氏莊園的曹襄自從一進門,嘴角就沒合攏過。


    “大海啊,你說,我以前怎麽就沒有想到,大漢國還有這麽多能人巧匠呢?”


    “一天,就一天時間,我就已經收到近百次上報了,都是一些比較有用的新玩意,


    這還不算那些下邊覺得用處不是很大的東西了。”


    劉大海聞言道:“我從來不否認大漢國有很多的能人,不隻是匠人,還有在其他各個方麵的能人,隻是我們還沒有發掘而已。”


    “而且,這還是我們教育沒有普及下去的時候,若有一天,你想想,全天下的人都掌握了華夏理工的知識,


    到時候就算一百個人中能有一個人提出一點有用的小意見,那匯聚起來,該是何等的恐怖?”


    說到這,劉大海就忍不住想到了後世。


    後世很多人喜歡說讀書無用,但隻要稍稍想一想,想一想後世發展的速度,各種東西的迭代速度,就可以知曉。


    沒有什麽東西是可以憑空而來的,是一大批人共同攜手的結果。


    隻是後世的讀書人太多了,才讓一些身邊沒有能夠驗證讀書有用的人,覺得讀書無用罷了。


    兩千年前的曹襄,還無法想象到讀書無用的那一天。


    他甚至有些期待,自己能夠看到大漢國遍地都是有識之士的一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武:普天之下,皆為漢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愛因斯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因斯強並收藏漢武:普天之下,皆為漢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