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大漢國的第一本紙質書籍
漢武:普天之下,皆為漢土! 作者:愛因斯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大海坐在莊園裏,看著手中這份送來的記錄表。
今日郭解共處理了五起鬧事者,其中三起都是和慕名而來的遊俠有關。
而其中一起,是有遊俠主動幫郭解抓捕鬧事者。
曹襄也看了看,點頭道:“還不錯,別說這郭解還挺公正嘛!”
“我覺得此人還不錯,沒有你說的那麽壞吧?”
劉大海笑道:“那是你對這種人的了解不夠深厚,你知道把郭解遷到茂陵的那個地方官已經死了嗎?”
曹襄點了點頭:“聽說了,所以對方才想找人能罩著他呢,這不是找到咱倆頭上了?”
劉大海看了看曹襄道:“關我啥事?不是找到你頭上了嗎?”
曹襄心道反正我不管,我已經和舅舅說了,是你想留下那郭解幹些不方便的事情。
見曹襄不說話,劉大海又道:“對了,白老他們寫的勸農書印刷的怎麽樣了?”
因為是曹襄把造紙術和印章印刷術獻給的劉徹。
所以劉徹就給了曹襄個負責印書的職務名為印書監。
從而讓曹襄總管印書的事情。
而印書坊就位於元朔鎮工廠區中。
雖然現在印書坊還沒有開放為商用,但相信很快就會開放。
其實按理來說,印書坊早已經具備了印刷各種書籍的能力。
而且其實這半年也已經印刷了不少書籍。
但曹襄和劉大海二人對外並沒有放出風聲。
因為最先送來書籍的自然是董仲舒親自注釋的公羊春秋。
一本由董仲舒送來的紙質公羊春秋,在三月份就已經送到了曹襄那裏。
這期間,對方不止一次督促曹襄趕緊給他印刷上萬本公羊春秋。
但都被曹襄以各種借口拒絕了。
比如讓董仲舒老賊去提供印刷書籍所需的費用。
對方隻用了一周時間,就找來了一堆願意提供錢財幫助董仲舒印刷書籍的勳貴。
隨後曹襄隻能用設備有限,每周都有印刷大量的報紙,根本沒有時間再去印刷董仲舒的書籍為由,拒絕董仲舒。
就這事董仲舒已經不止一次在劉徹那裏參曹襄了。
而且,就連曹襄的母親都找過對方幾次。
但曹襄絲毫不慌。
有人找他他就推給他舅舅,反正這都是大海的意思。
大海說,如果儒家的書籍第一個大麵積出現在大漢國,那將會是百家的災難。
以及助力董仲舒推廣自己的儒學。
所以劉大海一直在等待白老他們把那本勸農書先寫出來。
大麵積流傳大漢國的第一本書籍,必須是與農相關的書籍。
這也是劉徹願意看見的。
劉徹對皇權有著極其強烈的掌控欲,他不願意看到有任何東西可以淩駕於皇權之上。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之說,他自然是不喜的。
如今白老他們一群人,親身見證了劉氏莊園那些新品種的生長。
對他們有了一個充分的認知。
而這勸農書自然應運而生。
勸農書上包含著大漢國目前基本所有農作物的種植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還包括對各種工具的使用以及各種經得起考究的能夠促進農作物生長的方法。
這是一本大白話書籍,而不是像那些四書五經一般,非讀書人基本看不懂。
隻要農人識字,就可以看懂這本勸農書。
雖然普通百姓的識字率是一個大問題,但他們農家子弟中識字的農人並不少。
所以最終還是要依靠那些識字的農家子弟來傳播這本勸農書的知識。
白老等人一致同意把這本勸農書的命名權交給了劉大海。
幾番推攘之後,劉大海同意了,他決定給此書命名為《農學百科全書》。
白老等人也很喜歡這個名字。
於是大漢國第一本治農書籍誕生了。
書籍上包含編纂人員,自然是白老一群人。
同樣,還有讚助者:劉徹、曹襄、劉大海。
本來曹襄還打算把自己亞父帶上,但衛青拒絕了。
他說此事他衛青不能參與。
印刷書籍的錢財同樣來自於劉徹、劉大海和曹襄。
當然,劉徹的那份也由曹襄出。
第一批《農學百科全書》印刷出來之後,白老等一群老人小心翼翼的翻動著。
看著他們幾人的名字位於第一頁,一個個眼角變得濕潤。
大漢國的百姓早就需要如此一本勸農書了。
一部真正由他們農人編撰,給農人們看的勸農書。
這本書並不薄,基本上每種作物都能占據兩頁,再加上一些注解,將近四百頁。
幾位老者愛不釋手的翻看著手中的書籍,這都是他們這半年付出結出的沉甸甸的果實。
書籍劉大海也看過,基本上沒有什麽問題,就算有也可以經過實地檢驗後,吸收各地反饋進行修改此書。
《農學百科全書》劉大海決定先一次性印刷一萬本。
由日常前來元朔鎮運輸貨物的商人運往大漢國各處。
分發給當地官府以及當地農人領袖。
由他們向天下農人講解這書中知識。
官府是劉徹下達的命令要求的,有了報紙的經驗,很方便。
而農人領袖們則就是白老他們負責的了。
劉大海和曹襄二人的工作就是調集了些人,加急把這一萬本《農學百科全書》印刷出來。
當《農學百科全書》已經抵達大漢國各處之後。
董仲舒正看著手中的那本,雙眼之中的怒火欲噴湧而出。
他一代名儒,居然被兩個黃毛小兒戲耍了將近半年時光。
自己欲著《公羊春秋》,半年不見迴應。
這農家勸農書,剛剛完本,就有萬冊下發大漢國。
董仲舒恨恨地看著手中的書籍。
他搞不懂為何陛下會將如此大權交予平陽侯曹襄。
他曹襄又哪來的膽子如此怠慢自己?
還是說這一切都是陛下的意思?
許久之後董仲舒歎息了一口氣。
無論如何,這口氣他們儒家都不能忍。
而且,此事若是沒有那華夏理工門人劉大海從中作祟,他是萬萬不信的。
雖然這印刷術就是對方提供的,但他也不該如此小覷儒家。
隨即董仲舒對身旁人道:“此後,華夏理工亦是我儒家的死敵,我儒家若想大興,這華夏理工必滅不可。”
今日郭解共處理了五起鬧事者,其中三起都是和慕名而來的遊俠有關。
而其中一起,是有遊俠主動幫郭解抓捕鬧事者。
曹襄也看了看,點頭道:“還不錯,別說這郭解還挺公正嘛!”
“我覺得此人還不錯,沒有你說的那麽壞吧?”
劉大海笑道:“那是你對這種人的了解不夠深厚,你知道把郭解遷到茂陵的那個地方官已經死了嗎?”
曹襄點了點頭:“聽說了,所以對方才想找人能罩著他呢,這不是找到咱倆頭上了?”
劉大海看了看曹襄道:“關我啥事?不是找到你頭上了嗎?”
曹襄心道反正我不管,我已經和舅舅說了,是你想留下那郭解幹些不方便的事情。
見曹襄不說話,劉大海又道:“對了,白老他們寫的勸農書印刷的怎麽樣了?”
因為是曹襄把造紙術和印章印刷術獻給的劉徹。
所以劉徹就給了曹襄個負責印書的職務名為印書監。
從而讓曹襄總管印書的事情。
而印書坊就位於元朔鎮工廠區中。
雖然現在印書坊還沒有開放為商用,但相信很快就會開放。
其實按理來說,印書坊早已經具備了印刷各種書籍的能力。
而且其實這半年也已經印刷了不少書籍。
但曹襄和劉大海二人對外並沒有放出風聲。
因為最先送來書籍的自然是董仲舒親自注釋的公羊春秋。
一本由董仲舒送來的紙質公羊春秋,在三月份就已經送到了曹襄那裏。
這期間,對方不止一次督促曹襄趕緊給他印刷上萬本公羊春秋。
但都被曹襄以各種借口拒絕了。
比如讓董仲舒老賊去提供印刷書籍所需的費用。
對方隻用了一周時間,就找來了一堆願意提供錢財幫助董仲舒印刷書籍的勳貴。
隨後曹襄隻能用設備有限,每周都有印刷大量的報紙,根本沒有時間再去印刷董仲舒的書籍為由,拒絕董仲舒。
就這事董仲舒已經不止一次在劉徹那裏參曹襄了。
而且,就連曹襄的母親都找過對方幾次。
但曹襄絲毫不慌。
有人找他他就推給他舅舅,反正這都是大海的意思。
大海說,如果儒家的書籍第一個大麵積出現在大漢國,那將會是百家的災難。
以及助力董仲舒推廣自己的儒學。
所以劉大海一直在等待白老他們把那本勸農書先寫出來。
大麵積流傳大漢國的第一本書籍,必須是與農相關的書籍。
這也是劉徹願意看見的。
劉徹對皇權有著極其強烈的掌控欲,他不願意看到有任何東西可以淩駕於皇權之上。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之說,他自然是不喜的。
如今白老他們一群人,親身見證了劉氏莊園那些新品種的生長。
對他們有了一個充分的認知。
而這勸農書自然應運而生。
勸農書上包含著大漢國目前基本所有農作物的種植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還包括對各種工具的使用以及各種經得起考究的能夠促進農作物生長的方法。
這是一本大白話書籍,而不是像那些四書五經一般,非讀書人基本看不懂。
隻要農人識字,就可以看懂這本勸農書。
雖然普通百姓的識字率是一個大問題,但他們農家子弟中識字的農人並不少。
所以最終還是要依靠那些識字的農家子弟來傳播這本勸農書的知識。
白老等人一致同意把這本勸農書的命名權交給了劉大海。
幾番推攘之後,劉大海同意了,他決定給此書命名為《農學百科全書》。
白老等人也很喜歡這個名字。
於是大漢國第一本治農書籍誕生了。
書籍上包含編纂人員,自然是白老一群人。
同樣,還有讚助者:劉徹、曹襄、劉大海。
本來曹襄還打算把自己亞父帶上,但衛青拒絕了。
他說此事他衛青不能參與。
印刷書籍的錢財同樣來自於劉徹、劉大海和曹襄。
當然,劉徹的那份也由曹襄出。
第一批《農學百科全書》印刷出來之後,白老等一群老人小心翼翼的翻動著。
看著他們幾人的名字位於第一頁,一個個眼角變得濕潤。
大漢國的百姓早就需要如此一本勸農書了。
一部真正由他們農人編撰,給農人們看的勸農書。
這本書並不薄,基本上每種作物都能占據兩頁,再加上一些注解,將近四百頁。
幾位老者愛不釋手的翻看著手中的書籍,這都是他們這半年付出結出的沉甸甸的果實。
書籍劉大海也看過,基本上沒有什麽問題,就算有也可以經過實地檢驗後,吸收各地反饋進行修改此書。
《農學百科全書》劉大海決定先一次性印刷一萬本。
由日常前來元朔鎮運輸貨物的商人運往大漢國各處。
分發給當地官府以及當地農人領袖。
由他們向天下農人講解這書中知識。
官府是劉徹下達的命令要求的,有了報紙的經驗,很方便。
而農人領袖們則就是白老他們負責的了。
劉大海和曹襄二人的工作就是調集了些人,加急把這一萬本《農學百科全書》印刷出來。
當《農學百科全書》已經抵達大漢國各處之後。
董仲舒正看著手中的那本,雙眼之中的怒火欲噴湧而出。
他一代名儒,居然被兩個黃毛小兒戲耍了將近半年時光。
自己欲著《公羊春秋》,半年不見迴應。
這農家勸農書,剛剛完本,就有萬冊下發大漢國。
董仲舒恨恨地看著手中的書籍。
他搞不懂為何陛下會將如此大權交予平陽侯曹襄。
他曹襄又哪來的膽子如此怠慢自己?
還是說這一切都是陛下的意思?
許久之後董仲舒歎息了一口氣。
無論如何,這口氣他們儒家都不能忍。
而且,此事若是沒有那華夏理工門人劉大海從中作祟,他是萬萬不信的。
雖然這印刷術就是對方提供的,但他也不該如此小覷儒家。
隨即董仲舒對身旁人道:“此後,華夏理工亦是我儒家的死敵,我儒家若想大興,這華夏理工必滅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