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擊隊撤離銅錘嶺, 武裝起義占據了渝州。司徒岑向太上王舉薦了世子一位姓高的同學。太上王遲疑良久才將此人請來。
不過時高同學來了,向太上王與司徒岑作了個揖。太上王微微皺眉,問其名字。他道:“在下名叫高二團。”
司徒岑笑道:“這名字倒是喜慶。你可喜歡蜀國。”
高二團笑道:“喜歡。”
“喜歡什麽?”
“多了去了。”高二團道,“最喜歡熊貓。”
司徒岑大笑:“你們莫看著那東西生的憨厚,厲害的很。有個養熊人好懸被它一巴掌唿死。”
高二團道:“我瞧著就是喜歡, 懶洋洋的真真可愛。”
司徒岑點頭道:“告訴你一件事, 遊擊隊在渝州造反了。”
高二團一愣:“渝州?我們都猜在廣元那塊兒。”
“為何猜廣元?”
“離秦國和銅錘嶺都近。”高二團道, “他們打的什麽名義?”
司徒岑也愣了一下,扭頭太上王:“哎呀他們打的什麽名義?”
太上王發現自己也忘了問,惱道:“你來問孤?你多大孤多大?”
司徒岑咧嘴:“不怪咱們爺倆, 怪那個送信的。居然連這麽要緊的消息都忘了說。”
送信的方才下去歇息了, 遂趕忙將人家喊來。送信的忙認罪道:“小人一時慌忙, 忘了迴稟太上王。”
原來是眼看快要鄉試了, 知府大人忽然革除了一大批秀才舉人的功名。這些秀才或出自工匠商賈人家, 或是軍戶,或為吏胥子弟, 橫豎皆是依律不當科舉之人。蜀國亦有義務教育學堂, 生而不得科舉的孩童隻許念小學。除去個把天賦秉異的可獲先生舉薦, 其餘不論功課如何皆不得再念中學。然每年都有些童生設法考取院試甚至鄉試。這些人家起初還瞞著四鄰, 近年已漸漸膽大、公開請客慶賀了。蜀國今年幹脆下了狠手, 命各州縣將業已查明的身份不合之秀才舉人統統革除功名,鄉試將嚴查秀才們身份。遊擊隊便以此為名頭, 在領著匠商軍三戶一道反了。
高二團聽罷翻了個白眼:“這是嫌棄人才太多還是怎麽的?光明正大考取了功名竟是因這種毫無道理的由頭革除了, 人家能服氣麽。人的天賦各異, 總有工匠子弟天生擅商,商賈子弟天生愛武,軍戶子弟天生能文,士人子弟天生會工的。”
太上王道:“有自然有,數量極少。真是天才,朝廷自然也挑出來使。然這些多半是不肯安守祖業的尋常人罷了。”
一個幕僚道:“佛曰眾生皆苦,沒有哪個行當是好做的。偏總有人以為改做別的行當能比祖宗所為更好些。許多手藝若非世代傳授,便要失傳。”
高二團道:“那老師傅可以收徒啊!”
那幕僚道:“若是勞苦的活計,誰還肯做?”
“既然勞苦,那收入如何?”
“自然不高。”
“那就設法提高收入唄。”
“說的容易。”司徒岑瞥了他一眼,“單說修路,若沒有匠籍和徭役,誰肯做?”
高二團道:“台灣府從一開始就沒有匠籍徭役,道路最暢通不過。”
司徒岑道:“那是工錢高。”
高二團納罕道:“蜀國不是極有錢麽?在西亞搶了那麽多金子。”
司徒岑道:“那麽多金子各有用處。”
高二團哂笑道:“各有用處,獨不用於民。不用長此以往,蜀國很快就要留不住人口了。近兩年齊國農田已大片荒蕪,百姓跑去別國或外洋了。齊王咬著牙不肯加稅,不然跑得更快。”司徒岑微怔,小聲念了下“齊國”。高二團聳肩,“仿佛許多人都把世上還有齊國給忘了。”
幕僚道:“齊國孱弱,且就在魯國眼皮子底下。隻等著瞧魯國何時攻打過去便是。”
高二團道:“若要打,想來也是越國那招數。閃電擒王戰。”
幕僚問道:“高公子,何為閃電擒王戰。”
高二團道:“越國滅吳和這趟遊擊隊渝州之戰皆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掉敵方王族或官員,迫使之投降。越國滅吳乃因武力強勢,渝州大約少不了當地百姓尤其是吏胥之類的相助。”他微笑道,“太上王放心,他們在成都決弄不成此計。”
司徒岑皺眉道:“成都固然不成,別處都容易。”
高二團點頭:“對。打仗靠軍戶,理政靠吏胥。得了這兩種人相助,他們攻打州府般容易多了。”
太上王思忖良久道:“不可縱之。遊擊隊終究人數少。”
司徒岑摸著下巴道:“我總覺得,他們這趟渝州之亂沒那麽簡單。怕是還有別的招數。”
眾人想了半日想不出有什麽後手,遂暫時作罷。
乃從各地集結調派了重兵,號稱二十萬前往渝州,由韓老將軍統帥,高二團為隨營幕僚,轟轟烈烈殺往渝州。到了城外一看,城門大開,百姓如常出入。韓將軍一馬當先,身後兵士高聲喊殺湧入渝州城。百姓頓時滿地亂跑。官兵並未遇到阻攔,風馳電掣般衝到渝州府衙。到了這兒一瞧,門口連個衛兵都沒有。遂將府衙團團圍住,韓將軍喝令逆賊出來受死。
不多時,從裏頭跑出來幾個穿官袍的,迎著韓將軍馬前下拜:“將軍可來了。”
韓將軍手持馬鞭指著他們:“你們便是遊擊隊?”
“非也非也!”幾個喊道,“下官等皆正經的朝廷官員。”遂紛紛報名,皆是通判主簿之類的小官。一個通判道,“遊擊隊三日之前已撤離渝州,帶走了二十三名大人和將軍,不知去了何處。”
“這……”韓將軍大驚,與幾個副將麵麵相覷。
高二團問道:“他們在渝州這些日子做了什麽?”那通判苦笑了一聲,輕輕搖頭。
原來遊擊隊占據渝州期間,將滿城的奴才悉數發了良民戶籍,並取府衙庫房中的銀子發給他們,送他們離開渝州去鄰國。並雇傭了許多學生與他們的兵士一道,以館閣體重新抄錄戶籍檔案,將整個渝州的雜籍不論商匠軍賤悉數改作良民戶籍,原檔案已焚得連灰都不剩了。青樓楚館臨時關閉,全部粉頭相公的賣身契搜羅出來燒毀。
粉頭相公們還願意在渝州吃這碗飯的發給良民戶籍,不願意的發給路費送去別國。路費真真不低,且這些人皆知鄰國同行賺的銀子隻略分給老鴇子些許中介費,遂沒有一個肯留下的,走了個幹淨。
遊擊隊首領石秋生公開審案,讓百姓們有冤的都來告狀。他斷案清明,查明了十幾樁懸案。那些被革除功名的秀才舉人,自然是將原先的非良民戶籍抹去、重新恢複功名。最後,他們非但把渝州府衙的庫房搬空了,還把糧倉裏的公糧挨家挨戶發給了百姓。饒是渝州城建了二十多處大糧倉,奈何百姓更多,搬得顆粒無存。
韓將軍目瞪口呆!旁人亦半晌說不出話來。倒是高二團率先問道:“知府和其餘大人家中可曾被擾?”
“不曾。”那通判道,“非但沒動家眷,連家中錢財都不曾動。他們離開時還特派人往各位大人家中說去,保證不會害各位大人性命,且好吃好喝供著。各家問他們抓大人們作甚,他們說,官員是朝廷的財富,他們隻打劫朝廷。”
主簿道:“同知王大人之子道,倘若他們全家迴原籍去,就不是蜀國朝廷的人了,可否放了王大人。遊擊隊問他們原籍在哪兒,他們說在越國金華縣。遊擊隊道,等他們全家安置妥當了,花點錢去上海周報上登個廣告,就說王家已迴原籍。遊擊隊核實後,倘若王大人也願意離開蜀國迴原籍,他們就放他迴去還發路費。”
韓將軍氣得拍案罵道:“無恥!無恥!”
圍剿渝州一拳打空,大軍從哪兒來迴哪兒去。韓將軍垂頭喪氣迴到成都見太上王。太上王明白了:遊擊隊依然是遊擊隊,隻不過把山頭換做城市罷了。老頭霎時竟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十幾日,有人前來報信,瀘州落入遊擊隊之手。太上王已明白他們兵馬不多而腿腳快,急命韓將軍率兩萬精兵奔殺過去。到了瀘州一瞧,遊擊隊又是三日前剛走。與在渝州一樣,強行放走了全城的奴才和賤籍,將雜籍改作良民,謄抄戶籍卷宗後焚毀原先的,開倉分糧給百姓、官庫錢財搬空。答應離開蜀國的官員可在家人搬離後釋放。蜀軍尚未從瀘州迴來,廣元縣來人,他們也遇上遊擊隊了。首領是石秋生的妻子金鴛鴦。待韓將軍迴到成都府,石秋生已到南充。
沒過多久,又有數地遭劫,遊擊隊顯見不止那麽銅錘嶺點子人馬。偏不論官兵多快的趕過去,他們最慢也能在官兵到達的前日撤走。縱然來不及謄抄戶籍卷宗,毀掉原先的總容易。奴才賤籍卻是最先放走的。
太上王打了一輩子仗,從沒見過如此無賴的打法。萬般無奈,隻得將依然閉門思過的兒子孫子放了出來。司徒岑與世子前後進門,皆滿麵苦笑。
太上王長歎道:“你們說吧,怎麽辦。”
司徒岑攤手道:“還能怎麽辦?輸得幹幹淨淨。老頭,勝敗乃兵家常事,輸了就輸了唄。”
世子道:“這事兒,拿去問賈琮他不會認的。”
太上王思忖道:“你二人篤定是他所為?”
司徒岑翻了個大白眼:“一個人都沒殺,您說呢?您還見過第二個打仗不殺人的麽?”
世子道:“除了他,旁人也沒有這麽多閑兵日日去別國打劫。祖父,隻能是他了。”
太上王拍案道:“你老子又不知跑去哪兒了,找也找不著他。”
世子嘀咕道:“我老子縱然在,能有什麽主意。”
司徒岑道:“父王啊,咱們自己動手還能保住那麽多官員和庫房,還有糧倉。”
太上王惱道:“讓你們來想法子,你們竟是直投降?若是戰場上還了得?”乃將他二人一頓臭罵。罵完依然不知如何是好。
偏這會子有人在外頭迴話,說世子府上一位姑娘求見,說有要緊事稟告世子。世子忙問她名姓。那太監道:“乃是童不野姑娘。”
世子忙說:“讓她進來。”
太上皇眉頭動了動:“什麽姑娘?”
世子道:“童珪老大人的孫女。您可還記得童珪?”
太上皇想了想:“記得。”
“那案子怕是斷得重了些。”
司徒岑也幫腔道:“委實重了些。父王那會子氣昏頭了。”
太上皇拍案道:“你們也反了麽!”他兩個趕忙閉嘴。
一時童不野進來,規規矩矩行禮。世子問道:“何事著急過來?”
童不野眼觀鼻鼻觀心:“方才收到齊窈娘的急信,特送來給世子。”
世子皺眉:“拿來。”
童不野遂雙手捧上書信。隻見信封上寫了“十萬火急”四個字。拆開裏頭,卻是一張單子,上頭列了八處縣名。後頭一張紙上寫道:“這些地方皆有人自稱是遊擊隊,學著遊擊隊攻占縣衙、開倉散糧、搬取庫房錢財。然皆非遊擊隊所為,乃當地軍隊或土匪冒充為之。據我方得來的消息,有些縣令與駐軍將軍正在商議如法炮製監守自盜。”世子大驚,忙將此信交予太上王。太上王也不禁睜大了眼。這等事一旦擴散開來,整個蜀國便得亂套。
童不野在下頭垂頭道:“這上頭的兩種字跡都不是齊窈娘的。”
司徒岑伸頭在他老子身旁看了看,罵道:“陰損。”
太上王思忖良久,因伸手要茶,眼角掃到童不野,乃問道:“你是童珪的孫女?”
童不野低聲道:“是。”
“你可覺得,你祖父的案子斷得重了?”
童不野依然低眉順眼:“是。民女覺得過重。”
太上王哼道:“因著他的庇護,險些讓個草包得中舉人!”
童不野道:“民女沒說他庇護舞弊案不對,隻是罪不及此。依著律法我祖父也隻是流放罷了。”她一壁說,世子一壁朝她使眼色。偏她眼睛隻盯著地麵沒看見。“若說警示,那也不是最後一樁科舉舞弊案,亦不是最後一樁庇護案。半分不曾警示到世人。太上王當時心情不好,就拿我們全家撒氣。若事事皆依著王爺心情來,還要律法作甚。”
不過時高同學來了,向太上王與司徒岑作了個揖。太上王微微皺眉,問其名字。他道:“在下名叫高二團。”
司徒岑笑道:“這名字倒是喜慶。你可喜歡蜀國。”
高二團笑道:“喜歡。”
“喜歡什麽?”
“多了去了。”高二團道,“最喜歡熊貓。”
司徒岑大笑:“你們莫看著那東西生的憨厚,厲害的很。有個養熊人好懸被它一巴掌唿死。”
高二團道:“我瞧著就是喜歡, 懶洋洋的真真可愛。”
司徒岑點頭道:“告訴你一件事, 遊擊隊在渝州造反了。”
高二團一愣:“渝州?我們都猜在廣元那塊兒。”
“為何猜廣元?”
“離秦國和銅錘嶺都近。”高二團道, “他們打的什麽名義?”
司徒岑也愣了一下,扭頭太上王:“哎呀他們打的什麽名義?”
太上王發現自己也忘了問,惱道:“你來問孤?你多大孤多大?”
司徒岑咧嘴:“不怪咱們爺倆, 怪那個送信的。居然連這麽要緊的消息都忘了說。”
送信的方才下去歇息了, 遂趕忙將人家喊來。送信的忙認罪道:“小人一時慌忙, 忘了迴稟太上王。”
原來是眼看快要鄉試了, 知府大人忽然革除了一大批秀才舉人的功名。這些秀才或出自工匠商賈人家, 或是軍戶,或為吏胥子弟, 橫豎皆是依律不當科舉之人。蜀國亦有義務教育學堂, 生而不得科舉的孩童隻許念小學。除去個把天賦秉異的可獲先生舉薦, 其餘不論功課如何皆不得再念中學。然每年都有些童生設法考取院試甚至鄉試。這些人家起初還瞞著四鄰, 近年已漸漸膽大、公開請客慶賀了。蜀國今年幹脆下了狠手, 命各州縣將業已查明的身份不合之秀才舉人統統革除功名,鄉試將嚴查秀才們身份。遊擊隊便以此為名頭, 在領著匠商軍三戶一道反了。
高二團聽罷翻了個白眼:“這是嫌棄人才太多還是怎麽的?光明正大考取了功名竟是因這種毫無道理的由頭革除了, 人家能服氣麽。人的天賦各異, 總有工匠子弟天生擅商,商賈子弟天生愛武,軍戶子弟天生能文,士人子弟天生會工的。”
太上王道:“有自然有,數量極少。真是天才,朝廷自然也挑出來使。然這些多半是不肯安守祖業的尋常人罷了。”
一個幕僚道:“佛曰眾生皆苦,沒有哪個行當是好做的。偏總有人以為改做別的行當能比祖宗所為更好些。許多手藝若非世代傳授,便要失傳。”
高二團道:“那老師傅可以收徒啊!”
那幕僚道:“若是勞苦的活計,誰還肯做?”
“既然勞苦,那收入如何?”
“自然不高。”
“那就設法提高收入唄。”
“說的容易。”司徒岑瞥了他一眼,“單說修路,若沒有匠籍和徭役,誰肯做?”
高二團道:“台灣府從一開始就沒有匠籍徭役,道路最暢通不過。”
司徒岑道:“那是工錢高。”
高二團納罕道:“蜀國不是極有錢麽?在西亞搶了那麽多金子。”
司徒岑道:“那麽多金子各有用處。”
高二團哂笑道:“各有用處,獨不用於民。不用長此以往,蜀國很快就要留不住人口了。近兩年齊國農田已大片荒蕪,百姓跑去別國或外洋了。齊王咬著牙不肯加稅,不然跑得更快。”司徒岑微怔,小聲念了下“齊國”。高二團聳肩,“仿佛許多人都把世上還有齊國給忘了。”
幕僚道:“齊國孱弱,且就在魯國眼皮子底下。隻等著瞧魯國何時攻打過去便是。”
高二團道:“若要打,想來也是越國那招數。閃電擒王戰。”
幕僚問道:“高公子,何為閃電擒王戰。”
高二團道:“越國滅吳和這趟遊擊隊渝州之戰皆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掉敵方王族或官員,迫使之投降。越國滅吳乃因武力強勢,渝州大約少不了當地百姓尤其是吏胥之類的相助。”他微笑道,“太上王放心,他們在成都決弄不成此計。”
司徒岑皺眉道:“成都固然不成,別處都容易。”
高二團點頭:“對。打仗靠軍戶,理政靠吏胥。得了這兩種人相助,他們攻打州府般容易多了。”
太上王思忖良久道:“不可縱之。遊擊隊終究人數少。”
司徒岑摸著下巴道:“我總覺得,他們這趟渝州之亂沒那麽簡單。怕是還有別的招數。”
眾人想了半日想不出有什麽後手,遂暫時作罷。
乃從各地集結調派了重兵,號稱二十萬前往渝州,由韓老將軍統帥,高二團為隨營幕僚,轟轟烈烈殺往渝州。到了城外一看,城門大開,百姓如常出入。韓將軍一馬當先,身後兵士高聲喊殺湧入渝州城。百姓頓時滿地亂跑。官兵並未遇到阻攔,風馳電掣般衝到渝州府衙。到了這兒一瞧,門口連個衛兵都沒有。遂將府衙團團圍住,韓將軍喝令逆賊出來受死。
不多時,從裏頭跑出來幾個穿官袍的,迎著韓將軍馬前下拜:“將軍可來了。”
韓將軍手持馬鞭指著他們:“你們便是遊擊隊?”
“非也非也!”幾個喊道,“下官等皆正經的朝廷官員。”遂紛紛報名,皆是通判主簿之類的小官。一個通判道,“遊擊隊三日之前已撤離渝州,帶走了二十三名大人和將軍,不知去了何處。”
“這……”韓將軍大驚,與幾個副將麵麵相覷。
高二團問道:“他們在渝州這些日子做了什麽?”那通判苦笑了一聲,輕輕搖頭。
原來遊擊隊占據渝州期間,將滿城的奴才悉數發了良民戶籍,並取府衙庫房中的銀子發給他們,送他們離開渝州去鄰國。並雇傭了許多學生與他們的兵士一道,以館閣體重新抄錄戶籍檔案,將整個渝州的雜籍不論商匠軍賤悉數改作良民戶籍,原檔案已焚得連灰都不剩了。青樓楚館臨時關閉,全部粉頭相公的賣身契搜羅出來燒毀。
粉頭相公們還願意在渝州吃這碗飯的發給良民戶籍,不願意的發給路費送去別國。路費真真不低,且這些人皆知鄰國同行賺的銀子隻略分給老鴇子些許中介費,遂沒有一個肯留下的,走了個幹淨。
遊擊隊首領石秋生公開審案,讓百姓們有冤的都來告狀。他斷案清明,查明了十幾樁懸案。那些被革除功名的秀才舉人,自然是將原先的非良民戶籍抹去、重新恢複功名。最後,他們非但把渝州府衙的庫房搬空了,還把糧倉裏的公糧挨家挨戶發給了百姓。饒是渝州城建了二十多處大糧倉,奈何百姓更多,搬得顆粒無存。
韓將軍目瞪口呆!旁人亦半晌說不出話來。倒是高二團率先問道:“知府和其餘大人家中可曾被擾?”
“不曾。”那通判道,“非但沒動家眷,連家中錢財都不曾動。他們離開時還特派人往各位大人家中說去,保證不會害各位大人性命,且好吃好喝供著。各家問他們抓大人們作甚,他們說,官員是朝廷的財富,他們隻打劫朝廷。”
主簿道:“同知王大人之子道,倘若他們全家迴原籍去,就不是蜀國朝廷的人了,可否放了王大人。遊擊隊問他們原籍在哪兒,他們說在越國金華縣。遊擊隊道,等他們全家安置妥當了,花點錢去上海周報上登個廣告,就說王家已迴原籍。遊擊隊核實後,倘若王大人也願意離開蜀國迴原籍,他們就放他迴去還發路費。”
韓將軍氣得拍案罵道:“無恥!無恥!”
圍剿渝州一拳打空,大軍從哪兒來迴哪兒去。韓將軍垂頭喪氣迴到成都見太上王。太上王明白了:遊擊隊依然是遊擊隊,隻不過把山頭換做城市罷了。老頭霎時竟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十幾日,有人前來報信,瀘州落入遊擊隊之手。太上王已明白他們兵馬不多而腿腳快,急命韓將軍率兩萬精兵奔殺過去。到了瀘州一瞧,遊擊隊又是三日前剛走。與在渝州一樣,強行放走了全城的奴才和賤籍,將雜籍改作良民,謄抄戶籍卷宗後焚毀原先的,開倉分糧給百姓、官庫錢財搬空。答應離開蜀國的官員可在家人搬離後釋放。蜀軍尚未從瀘州迴來,廣元縣來人,他們也遇上遊擊隊了。首領是石秋生的妻子金鴛鴦。待韓將軍迴到成都府,石秋生已到南充。
沒過多久,又有數地遭劫,遊擊隊顯見不止那麽銅錘嶺點子人馬。偏不論官兵多快的趕過去,他們最慢也能在官兵到達的前日撤走。縱然來不及謄抄戶籍卷宗,毀掉原先的總容易。奴才賤籍卻是最先放走的。
太上王打了一輩子仗,從沒見過如此無賴的打法。萬般無奈,隻得將依然閉門思過的兒子孫子放了出來。司徒岑與世子前後進門,皆滿麵苦笑。
太上王長歎道:“你們說吧,怎麽辦。”
司徒岑攤手道:“還能怎麽辦?輸得幹幹淨淨。老頭,勝敗乃兵家常事,輸了就輸了唄。”
世子道:“這事兒,拿去問賈琮他不會認的。”
太上王思忖道:“你二人篤定是他所為?”
司徒岑翻了個大白眼:“一個人都沒殺,您說呢?您還見過第二個打仗不殺人的麽?”
世子道:“除了他,旁人也沒有這麽多閑兵日日去別國打劫。祖父,隻能是他了。”
太上王拍案道:“你老子又不知跑去哪兒了,找也找不著他。”
世子嘀咕道:“我老子縱然在,能有什麽主意。”
司徒岑道:“父王啊,咱們自己動手還能保住那麽多官員和庫房,還有糧倉。”
太上王惱道:“讓你們來想法子,你們竟是直投降?若是戰場上還了得?”乃將他二人一頓臭罵。罵完依然不知如何是好。
偏這會子有人在外頭迴話,說世子府上一位姑娘求見,說有要緊事稟告世子。世子忙問她名姓。那太監道:“乃是童不野姑娘。”
世子忙說:“讓她進來。”
太上皇眉頭動了動:“什麽姑娘?”
世子道:“童珪老大人的孫女。您可還記得童珪?”
太上皇想了想:“記得。”
“那案子怕是斷得重了些。”
司徒岑也幫腔道:“委實重了些。父王那會子氣昏頭了。”
太上皇拍案道:“你們也反了麽!”他兩個趕忙閉嘴。
一時童不野進來,規規矩矩行禮。世子問道:“何事著急過來?”
童不野眼觀鼻鼻觀心:“方才收到齊窈娘的急信,特送來給世子。”
世子皺眉:“拿來。”
童不野遂雙手捧上書信。隻見信封上寫了“十萬火急”四個字。拆開裏頭,卻是一張單子,上頭列了八處縣名。後頭一張紙上寫道:“這些地方皆有人自稱是遊擊隊,學著遊擊隊攻占縣衙、開倉散糧、搬取庫房錢財。然皆非遊擊隊所為,乃當地軍隊或土匪冒充為之。據我方得來的消息,有些縣令與駐軍將軍正在商議如法炮製監守自盜。”世子大驚,忙將此信交予太上王。太上王也不禁睜大了眼。這等事一旦擴散開來,整個蜀國便得亂套。
童不野在下頭垂頭道:“這上頭的兩種字跡都不是齊窈娘的。”
司徒岑伸頭在他老子身旁看了看,罵道:“陰損。”
太上王思忖良久,因伸手要茶,眼角掃到童不野,乃問道:“你是童珪的孫女?”
童不野低聲道:“是。”
“你可覺得,你祖父的案子斷得重了?”
童不野依然低眉順眼:“是。民女覺得過重。”
太上王哼道:“因著他的庇護,險些讓個草包得中舉人!”
童不野道:“民女沒說他庇護舞弊案不對,隻是罪不及此。依著律法我祖父也隻是流放罷了。”她一壁說,世子一壁朝她使眼色。偏她眼睛隻盯著地麵沒看見。“若說警示,那也不是最後一樁科舉舞弊案,亦不是最後一樁庇護案。半分不曾警示到世人。太上王當時心情不好,就拿我們全家撒氣。若事事皆依著王爺心情來,還要律法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