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入盛夏, 爍石流金, 遼國都城沈陽亦不涼爽。遼王近年發福,弄了許多冰塊堆在殿中兼有宮娥打扇依然嫌熱。忽然太監來報, 說是故人呂先生求見。遼王微怔了一瞬,霎時從藤椅上一躍而起:“呂先生?當真是呂先生?快請快請!”
不多時呂先生進來。遼王一瞧, 果真是當年幫著他攻打高麗的那位, 喜得無可無不可:“呂先生!我還當你早忘記孤王了!”遂上前緊緊攥了呂先生的手不放,弄得呂先生連禮都沒行。
二人到涼殿坐下,呂先生道:“我看王爺諸事順暢、用不著旁人相助,從俄羅斯國迴來便沒再打擾。”
遼王連連搖頭, 歎道:“我遼國麻煩多了去了,手下人隻會打仗。別國都在經營商貿了。”
呂先生笑道:“他們經營商貿的錢哪裏有王爺打劫來的便宜。西洋人管你們叫幽靈騎士, 還有叫惡魔騎士的, 可知懼怕你們到了何等地步。”
遼王放聲大笑:“多虧先生你早年的教誨。”
呂先生陪著笑了會子,乃正色道:“今日我來, 是有件事提醒王爺。”
“先生請講。”
呂先生道:“數月前越國吞吳,聯邦已得了大半江山,離瞄準遼國不遠了。”
“怕他作甚。”遼王擺手道, “他們還敢跟孤王打仗不成?”
呂先生道:“倘若打仗, 王爺打他們不過。”
“笑話!”遼王哼道, “孤王二十年沒打過敗仗!”
“那是因為王爺一直在欺負人。”呂先生道,“從王爺最初攻打高麗, 到如今劫掠西洋, 皆以火器欺人。聯邦尤其是燕國、江西、兩廣和台灣府, 火器強於遼國許多。不論射程、精準度還是爆炸殺傷力。王爺可知,越國滅吳隻花了一日功夫,便是因為越國借調了燕軍。”
遼王道:“我遼國買的皆是最強火器,不比燕國的差。”
“比燕國差得多。”呂先生道,“燕軍使的火器皆為定製品,別國買不著。”
遼王可算正色斂容起來:“為何別國買不著?我也依樣定製便是。”
呂先生道:“緣故我就沒打聽到了。”他歉然道,“人家紅骨記瞧不上我。我又不買貨品。王爺既是大客戶,可使人去探問究竟。”
遼王見他說得慎重,又最信他不過,乃思忖片刻,命人給平安州發信鷹。呂先生暫在遼王府客院住下。
兩日後,信鷹從平安州歸來。取出信來一瞧,遼王大驚失色。紅骨記大掌櫃吳小溪此時正在平安州巡視店鋪。遼國采買司派駐了火器采買在平安州,遂求見吳掌櫃詢問此事。吳小溪答道,燕國委實有許多定製火器配件。
隻因燕國從京城太皇太後手裏弄到了本朝和前朝的火器圖紙,多年前便已經自己製造火器了。如今他們既是紅骨記的客戶,也是供貨商。隻是有幾樣關鍵零件他們總也做不好,需從紅骨記訂購,拿迴他們自己的工廠組裝為成品。燕國自產火器青出於藍,各色性能都強似西洋火器許多。
吳小溪又說,這些年來晉蜀楚廬等國皆試過自己做火器,隻是皆比不上西洋的,造價比采買貴得多,遂放棄了;唯有燕國火器從未停止研發,早已比西洋貨品強,且越來越強。遼國的采買問為何西洋軍隊的火器比紅骨記的還差?她微笑道:“西洋人有三項好處。其一西洋人彼此仇深。火器寧可賣給遠方的亞洲人,絕不賣給敵國。其二是愛財。其三,西洋之國主並非人主,隻是許多小公國的盟主罷了。但凡賣給紅骨記的價錢能比賣給西洋軍隊高,他們連一把上等火.槍都不會賣給本國軍隊。我們真的比西洋軍隊有錢許多。”
看罷此信,遼王趕忙命人請呂先生和世子同來看信。呂先生點頭道:“我猜也是如此。這二十餘年台灣府大興理工學,做什麽留聲機洗衣機隻是明修棧道,做火器才是暗渡陳倉。”
遼王拍著椅子扶手惋惜道:“晉王是個短視的也罷了,怎麽蜀王行伍出身竟也不做火器了?他該比旁人更知道利害才是。若蜀國能做火器,何至於讓燕國一家獨大。”
呂先生搖頭道:“燕國有圖紙,隻需照著改進就行。且賈琮此人,我記得他十歲左右便招募了一群西洋和尚在琢磨理工學,滿京的人都說他玩物喪誌。故此天下分封後唯有他在台灣府建理工學校。再加上燕國手上本有工部老匠人。蜀國做了數年,做出的火器非但比買來貴的多、還差的多,如何肯再下投入?別國也是一樣的。橫豎蜀國有錢,可以買最好的。”遼王不覺點頭。
遼國世子思忖道:“依我看,先生多慮了。那個什麽聯邦,除去原先落在燕王手裏的幾處,其餘數國皆因故依附他們、或是向他們求好處。趙國好懸被鄰國吞並,秦晉兩國王爺俱年幼,越國祖傳的貪財、想跟他們做生意賺錢。每國皆自願,沒有一處是打仗得去的。”
呂先生道:“別國他們也許不會打,遼國一定會。”他忽的肅然危坐,遼王父子見之也不覺坐正、側耳傾聽。呂先生正色道,“天津找到大港油田時,《燕京周報》上曾登載過賈琮之言,遼國境內藏著大片油田。如今聯邦正在大舉興建汽車廠,日後必將以汽車取代馬匹。彼時油田將十分要緊。他們不論如何不會放過遼國的。”
遼王思忖道:“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倘若燕國火器當真強於我國,一旦打起來,委實難以抵擋。”
世子道:“父王,倘若加入聯邦呢?”
遼王瞧了他一眼:“你看過聯邦的律法沒?”
世子一愣:“我看那個作甚。”
“你先看看再說。”
世子當真迴去尋了聯邦諸國的律法去瞧。才看了兩日,他就知道為何不能加入聯邦了。遂亦頭疼不已,沉著臉趕到遼王府求見呂先生,向他求保國之法。
呂先生苦笑道:“我若有法子早告訴王爺了。不過……”
世子忙問:“先生可有法子?”
呂先生道:“昨兒晚上我想著,能否派遣細作往燕國竊取火器圖紙?”
世子搖頭道:“多年來我國皆以劫掠生財,縱得了圖紙也沒有工匠做去。”
呂先生歎道:“那便沒法子了。要麽遷移去別處,要麽隻能求和。”
世子皺眉:“祖宗之地,豈能予人。”
呂先生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拳頭打不過兵刃。何況遼國官兵二十餘年來打慣了火器比敵人強的仗,從沒打過別人火器比自己強的仗。”
“這……”世子也愁眉起來。對手由易入難委實不好辦。
遼王乃召集一眾幕僚商議。連著商議了十幾日,束手無策。
就在此時,遼國駐京特使打發人送來了一小疊報紙,乃是近日各國所出。報紙頭條乃同一件大事:蜀王年邁,欲在今秋傳位給世子,自己做太上王。《成都周報》和《大佳臘周報》同時報道,蜀國世子嫡長子司徒晏已從大佳臘常春藤大學讀完碩士,領了一群小夥伴啟程迴國,今秋將任世子。
呂先生一看便拍案道:“蜀國早晚也要落入聯邦之手了。”
有個幕僚忙問:“先生,這是何故?”
呂先生道:“蜀國世子唯有這一個兒子,其餘的全是女兒。世子隻有一個嫡親的弟弟,且十分能幹。這位三殿下從頭至尾半分沒有要跟他哥哥爭世子金冠之意。”他指著報紙道,“王孫司徒晏不是獨自迴去的,是領了一大群同學迴去的。”
遼王立時明白了。“此子怕是與趙王秦王一般了。”乃嗐聲跌足,“祖宗之地,隨手散去。孤王疑心當年吳王兄那封信不是假的。”遂又一籌莫展。
又過了兩日,呂先生見遼王道:“時至今日,敵強我弱。唯有暫施馮諼三窟之計,以待借屍還魂了。”
遼王捋了捋胡須:“隻怕先生與孤王想到一塊兒去了。”乃思忖片刻命人與“嚴大俠”聯絡。
遼王之女現為俄羅斯太子妃,遼王及幾個兒子重臣皆在彼國有領地且比遼國還大。
俄羅斯國主彼得三世是個自由放飛的人主,信仰基督教路德宗,遂與本土的東正教會交惡。他登位後不久便有人想弄他下台。因先女帝伊麗莎白女皇死於暗殺,新君對自己保護甚嚴。兩年後彼得三世外出打獵,有位將軍發動政變包圍了他住的農莊。兩軍陣前,不知何人忽施冷彈,連著打死了叛將和他的兩個兒子、兩個副手。叛軍驚嚇不已,遂投降。
原來,有位來俄國做生意的中國商賈當日正在農莊向彼得三世推銷自己的貨品。聽說有逆賊造反,登時率領幾個夥計偷襲得手。彼得三世大喜,問其來曆。此人哈哈大笑,道:“陛下可莫要嚇著才好。”他姓嚴,排行老四,本是個綠林大盜。方才向沙皇陛下推銷的貨品皆為他與兄弟們打劫來的贓物。沙皇陛下毫不介意,反倒十分好奇他的遊俠經曆。且這迴遇險也嚇得厲害,遂求嚴四留在俄國做他的護衛。嚴四遲疑了幾日,見他這皇帝做得委實兇險,便答應了。
嚴四隻做沙皇的私人護衛,並不入朝廷公職,然彼得三世對其言聽計從。農莊叛亂後,沙皇膽子小了許多。嚴四道:“舉國都是陛下的,叛臣賊子都該死。”
彼得三世咬牙道:“奈何我殺不了他們。”
嚴四微笑道:“這個不難。陛下可知道都是何人對陛下有逆心?”彼得三世眼睛一亮。
嚴四命手下夥計擬了張綠林貼,翻譯給沙皇聽如此寫可好。這綠林貼便是以嚴四的名義開出懸賞暗花。賊寇們來了俄國後,依著帖子尋到嚴四茶葉鋪,說出聯絡暗號,便有人引著他們來見嚴四。嚴四告訴他們需要行刺誰,得手之暗花是多少。行刺名錄自然是沙皇給出。彼得三世大喜過望,當即同意。隻是命他將帖子措辭改得文雅些。作為迴報,嚴四的商鋪在俄國不用納稅。
半年後,開始有人領取暗花了。兩年之內,沙皇的反對者陸續遇刺身亡。人人都知道是沙皇幹的,但沒人有證據。教會也死了多名主教。起初亦曾向沙皇抗議,沙皇發誓絕非自己所為——委實不是他幹的,是嚴四幹的。
後遼王與彼得三世結盟,想從俄國借道、去西洋打劫。彼得三世早已聽了滿耳朵嚴四的綠林故事,好懸一口答應;倒是嚴四在旁使勁兒使眼色勸阻。迴頭嚴四告訴他:綠林規矩,借道是要給買路錢的。次日,彼得三世再見遼王特使,便提出要收錢。特使笑道:“這個自然。古往今來規矩如故。”雙方很快達成協議。遼王也知道了嚴四這個人,親與他相會過數迴,稱他作“嚴大俠”。
因嚴四最恨俄國教會權勢遮天,與遼王暗暗商議聯手對付教會。遼王的騎兵劫財、嚴四的暗花殺人。劫教會的財依然給沙皇陛下分紅,沙皇十分滿意。短短五年的功夫,俄國教會的中高職位便空了——凡繼任者活不過半年,整個國家都隻剩下牧師這一種神職人員。而歐洲大陸連年征戰,教廷也不顧上俄國。沒了教會的擎製,沙皇權力空前強大,貴族權力空前強大。
彼得三世允許貴族隨意處置名下封地,嚴四及其夥伴、遼王及其兒孫大臣在俄國買了不少土地。他們發的皆為無本萬利財,遂從不向百姓收苛捐雜稅,封地內逐漸富庶、人口也越來越多。嚴四和他的夥伴都信道教,在領地內建了許多道觀。全家信道的人家可以減稅,故此他們的領地道教徒極多。到了如今,下層百姓和最富裕的人家都信了道教,唯有中產階層既不用討好領主也不愁交不起稅,依然信仰東正教。道家講究清靜無為、不沾惹政事,沙皇遂懶得管。遼王本信佛,遂依葫蘆畫瓢,也在領地內修建佛寺,全家信佛可以減稅。並派儒家子弟來宣揚儒教。二十幾處中國領主的領地一片儒道釋東四教和諧。
遼王當了二十年的土匪,最知道弱肉強食之理。今燕強遼弱,且燕國盯上了遼國的油田。到了萬不得已之時,走為上亦不失為良策。隻是嚴四與遼國多年來早成同夥,須得與他商議商議。
不多時呂先生進來。遼王一瞧, 果真是當年幫著他攻打高麗的那位, 喜得無可無不可:“呂先生!我還當你早忘記孤王了!”遂上前緊緊攥了呂先生的手不放,弄得呂先生連禮都沒行。
二人到涼殿坐下,呂先生道:“我看王爺諸事順暢、用不著旁人相助,從俄羅斯國迴來便沒再打擾。”
遼王連連搖頭, 歎道:“我遼國麻煩多了去了,手下人隻會打仗。別國都在經營商貿了。”
呂先生笑道:“他們經營商貿的錢哪裏有王爺打劫來的便宜。西洋人管你們叫幽靈騎士, 還有叫惡魔騎士的, 可知懼怕你們到了何等地步。”
遼王放聲大笑:“多虧先生你早年的教誨。”
呂先生陪著笑了會子,乃正色道:“今日我來, 是有件事提醒王爺。”
“先生請講。”
呂先生道:“數月前越國吞吳,聯邦已得了大半江山,離瞄準遼國不遠了。”
“怕他作甚。”遼王擺手道, “他們還敢跟孤王打仗不成?”
呂先生道:“倘若打仗, 王爺打他們不過。”
“笑話!”遼王哼道, “孤王二十年沒打過敗仗!”
“那是因為王爺一直在欺負人。”呂先生道,“從王爺最初攻打高麗, 到如今劫掠西洋, 皆以火器欺人。聯邦尤其是燕國、江西、兩廣和台灣府, 火器強於遼國許多。不論射程、精準度還是爆炸殺傷力。王爺可知,越國滅吳隻花了一日功夫,便是因為越國借調了燕軍。”
遼王道:“我遼國買的皆是最強火器,不比燕國的差。”
“比燕國差得多。”呂先生道,“燕軍使的火器皆為定製品,別國買不著。”
遼王可算正色斂容起來:“為何別國買不著?我也依樣定製便是。”
呂先生道:“緣故我就沒打聽到了。”他歉然道,“人家紅骨記瞧不上我。我又不買貨品。王爺既是大客戶,可使人去探問究竟。”
遼王見他說得慎重,又最信他不過,乃思忖片刻,命人給平安州發信鷹。呂先生暫在遼王府客院住下。
兩日後,信鷹從平安州歸來。取出信來一瞧,遼王大驚失色。紅骨記大掌櫃吳小溪此時正在平安州巡視店鋪。遼國采買司派駐了火器采買在平安州,遂求見吳掌櫃詢問此事。吳小溪答道,燕國委實有許多定製火器配件。
隻因燕國從京城太皇太後手裏弄到了本朝和前朝的火器圖紙,多年前便已經自己製造火器了。如今他們既是紅骨記的客戶,也是供貨商。隻是有幾樣關鍵零件他們總也做不好,需從紅骨記訂購,拿迴他們自己的工廠組裝為成品。燕國自產火器青出於藍,各色性能都強似西洋火器許多。
吳小溪又說,這些年來晉蜀楚廬等國皆試過自己做火器,隻是皆比不上西洋的,造價比采買貴得多,遂放棄了;唯有燕國火器從未停止研發,早已比西洋貨品強,且越來越強。遼國的采買問為何西洋軍隊的火器比紅骨記的還差?她微笑道:“西洋人有三項好處。其一西洋人彼此仇深。火器寧可賣給遠方的亞洲人,絕不賣給敵國。其二是愛財。其三,西洋之國主並非人主,隻是許多小公國的盟主罷了。但凡賣給紅骨記的價錢能比賣給西洋軍隊高,他們連一把上等火.槍都不會賣給本國軍隊。我們真的比西洋軍隊有錢許多。”
看罷此信,遼王趕忙命人請呂先生和世子同來看信。呂先生點頭道:“我猜也是如此。這二十餘年台灣府大興理工學,做什麽留聲機洗衣機隻是明修棧道,做火器才是暗渡陳倉。”
遼王拍著椅子扶手惋惜道:“晉王是個短視的也罷了,怎麽蜀王行伍出身竟也不做火器了?他該比旁人更知道利害才是。若蜀國能做火器,何至於讓燕國一家獨大。”
呂先生搖頭道:“燕國有圖紙,隻需照著改進就行。且賈琮此人,我記得他十歲左右便招募了一群西洋和尚在琢磨理工學,滿京的人都說他玩物喪誌。故此天下分封後唯有他在台灣府建理工學校。再加上燕國手上本有工部老匠人。蜀國做了數年,做出的火器非但比買來貴的多、還差的多,如何肯再下投入?別國也是一樣的。橫豎蜀國有錢,可以買最好的。”遼王不覺點頭。
遼國世子思忖道:“依我看,先生多慮了。那個什麽聯邦,除去原先落在燕王手裏的幾處,其餘數國皆因故依附他們、或是向他們求好處。趙國好懸被鄰國吞並,秦晉兩國王爺俱年幼,越國祖傳的貪財、想跟他們做生意賺錢。每國皆自願,沒有一處是打仗得去的。”
呂先生道:“別國他們也許不會打,遼國一定會。”他忽的肅然危坐,遼王父子見之也不覺坐正、側耳傾聽。呂先生正色道,“天津找到大港油田時,《燕京周報》上曾登載過賈琮之言,遼國境內藏著大片油田。如今聯邦正在大舉興建汽車廠,日後必將以汽車取代馬匹。彼時油田將十分要緊。他們不論如何不會放過遼國的。”
遼王思忖道:“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倘若燕國火器當真強於我國,一旦打起來,委實難以抵擋。”
世子道:“父王,倘若加入聯邦呢?”
遼王瞧了他一眼:“你看過聯邦的律法沒?”
世子一愣:“我看那個作甚。”
“你先看看再說。”
世子當真迴去尋了聯邦諸國的律法去瞧。才看了兩日,他就知道為何不能加入聯邦了。遂亦頭疼不已,沉著臉趕到遼王府求見呂先生,向他求保國之法。
呂先生苦笑道:“我若有法子早告訴王爺了。不過……”
世子忙問:“先生可有法子?”
呂先生道:“昨兒晚上我想著,能否派遣細作往燕國竊取火器圖紙?”
世子搖頭道:“多年來我國皆以劫掠生財,縱得了圖紙也沒有工匠做去。”
呂先生歎道:“那便沒法子了。要麽遷移去別處,要麽隻能求和。”
世子皺眉:“祖宗之地,豈能予人。”
呂先生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拳頭打不過兵刃。何況遼國官兵二十餘年來打慣了火器比敵人強的仗,從沒打過別人火器比自己強的仗。”
“這……”世子也愁眉起來。對手由易入難委實不好辦。
遼王乃召集一眾幕僚商議。連著商議了十幾日,束手無策。
就在此時,遼國駐京特使打發人送來了一小疊報紙,乃是近日各國所出。報紙頭條乃同一件大事:蜀王年邁,欲在今秋傳位給世子,自己做太上王。《成都周報》和《大佳臘周報》同時報道,蜀國世子嫡長子司徒晏已從大佳臘常春藤大學讀完碩士,領了一群小夥伴啟程迴國,今秋將任世子。
呂先生一看便拍案道:“蜀國早晚也要落入聯邦之手了。”
有個幕僚忙問:“先生,這是何故?”
呂先生道:“蜀國世子唯有這一個兒子,其餘的全是女兒。世子隻有一個嫡親的弟弟,且十分能幹。這位三殿下從頭至尾半分沒有要跟他哥哥爭世子金冠之意。”他指著報紙道,“王孫司徒晏不是獨自迴去的,是領了一大群同學迴去的。”
遼王立時明白了。“此子怕是與趙王秦王一般了。”乃嗐聲跌足,“祖宗之地,隨手散去。孤王疑心當年吳王兄那封信不是假的。”遂又一籌莫展。
又過了兩日,呂先生見遼王道:“時至今日,敵強我弱。唯有暫施馮諼三窟之計,以待借屍還魂了。”
遼王捋了捋胡須:“隻怕先生與孤王想到一塊兒去了。”乃思忖片刻命人與“嚴大俠”聯絡。
遼王之女現為俄羅斯太子妃,遼王及幾個兒子重臣皆在彼國有領地且比遼國還大。
俄羅斯國主彼得三世是個自由放飛的人主,信仰基督教路德宗,遂與本土的東正教會交惡。他登位後不久便有人想弄他下台。因先女帝伊麗莎白女皇死於暗殺,新君對自己保護甚嚴。兩年後彼得三世外出打獵,有位將軍發動政變包圍了他住的農莊。兩軍陣前,不知何人忽施冷彈,連著打死了叛將和他的兩個兒子、兩個副手。叛軍驚嚇不已,遂投降。
原來,有位來俄國做生意的中國商賈當日正在農莊向彼得三世推銷自己的貨品。聽說有逆賊造反,登時率領幾個夥計偷襲得手。彼得三世大喜,問其來曆。此人哈哈大笑,道:“陛下可莫要嚇著才好。”他姓嚴,排行老四,本是個綠林大盜。方才向沙皇陛下推銷的貨品皆為他與兄弟們打劫來的贓物。沙皇陛下毫不介意,反倒十分好奇他的遊俠經曆。且這迴遇險也嚇得厲害,遂求嚴四留在俄國做他的護衛。嚴四遲疑了幾日,見他這皇帝做得委實兇險,便答應了。
嚴四隻做沙皇的私人護衛,並不入朝廷公職,然彼得三世對其言聽計從。農莊叛亂後,沙皇膽子小了許多。嚴四道:“舉國都是陛下的,叛臣賊子都該死。”
彼得三世咬牙道:“奈何我殺不了他們。”
嚴四微笑道:“這個不難。陛下可知道都是何人對陛下有逆心?”彼得三世眼睛一亮。
嚴四命手下夥計擬了張綠林貼,翻譯給沙皇聽如此寫可好。這綠林貼便是以嚴四的名義開出懸賞暗花。賊寇們來了俄國後,依著帖子尋到嚴四茶葉鋪,說出聯絡暗號,便有人引著他們來見嚴四。嚴四告訴他們需要行刺誰,得手之暗花是多少。行刺名錄自然是沙皇給出。彼得三世大喜過望,當即同意。隻是命他將帖子措辭改得文雅些。作為迴報,嚴四的商鋪在俄國不用納稅。
半年後,開始有人領取暗花了。兩年之內,沙皇的反對者陸續遇刺身亡。人人都知道是沙皇幹的,但沒人有證據。教會也死了多名主教。起初亦曾向沙皇抗議,沙皇發誓絕非自己所為——委實不是他幹的,是嚴四幹的。
後遼王與彼得三世結盟,想從俄國借道、去西洋打劫。彼得三世早已聽了滿耳朵嚴四的綠林故事,好懸一口答應;倒是嚴四在旁使勁兒使眼色勸阻。迴頭嚴四告訴他:綠林規矩,借道是要給買路錢的。次日,彼得三世再見遼王特使,便提出要收錢。特使笑道:“這個自然。古往今來規矩如故。”雙方很快達成協議。遼王也知道了嚴四這個人,親與他相會過數迴,稱他作“嚴大俠”。
因嚴四最恨俄國教會權勢遮天,與遼王暗暗商議聯手對付教會。遼王的騎兵劫財、嚴四的暗花殺人。劫教會的財依然給沙皇陛下分紅,沙皇十分滿意。短短五年的功夫,俄國教會的中高職位便空了——凡繼任者活不過半年,整個國家都隻剩下牧師這一種神職人員。而歐洲大陸連年征戰,教廷也不顧上俄國。沒了教會的擎製,沙皇權力空前強大,貴族權力空前強大。
彼得三世允許貴族隨意處置名下封地,嚴四及其夥伴、遼王及其兒孫大臣在俄國買了不少土地。他們發的皆為無本萬利財,遂從不向百姓收苛捐雜稅,封地內逐漸富庶、人口也越來越多。嚴四和他的夥伴都信道教,在領地內建了許多道觀。全家信道的人家可以減稅,故此他們的領地道教徒極多。到了如今,下層百姓和最富裕的人家都信了道教,唯有中產階層既不用討好領主也不愁交不起稅,依然信仰東正教。道家講究清靜無為、不沾惹政事,沙皇遂懶得管。遼王本信佛,遂依葫蘆畫瓢,也在領地內修建佛寺,全家信佛可以減稅。並派儒家子弟來宣揚儒教。二十幾處中國領主的領地一片儒道釋東四教和諧。
遼王當了二十年的土匪,最知道弱肉強食之理。今燕強遼弱,且燕國盯上了遼國的油田。到了萬不得已之時,走為上亦不失為良策。隻是嚴四與遼國多年來早成同夥,須得與他商議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