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疏星淡月, 薄雲輕風。長安太守朱巍早已下衙迴府,坐在書房看公文。忽有門子進來迴道:“老爺,門外來了個客人, 風塵仆仆的,說是要見桐大爺。”
朱巍一愣:“要見桐兒?”
“是。”門子道, “老爺曾說,莫隨意放人見桐大爺。他又不曾給名帖。故此奴才們不敢胡亂帶進來。”
朱巍思忖道:“問他姓什麽, 哪裏人氏。”門子答應著走了。朱巍又喊,“且慢。”門子趕忙迴來。朱巍又想了會子,皺眉道, “都是那個劉豐出的餿主意,不關城門……他倒是甩袖子跑了。今兒太晚了,打發那人走吧。”
“是。”
過了會子,那門子又來了。“老爺, 外頭那個人說,這都快三更天了, 找客棧不容易, 找太守老爺家容易。他累了,要桐大爺給他安置客房, 見不見沒關係。”
朱巍拍案:“混賬!”
門子道:“那人說他是桐大爺的債主, 桐大爺欠了他不少賬。”
朱巍皺眉:“他說他姓什麽了沒?”
門子一縮脖子:“額……老爺方才說打發他走,奴才就沒問。”朱巍瞪了他一眼。門子忙說,“奴才這就問去。”言罷撒腿就跑。
門子才跨過門檻,朱巍喊道:“站住!”
“老爺!”
朱巍想了想:“不用問了。你直上桐兒院子裏去, 告訴他。”
“是!”門子一溜煙兒跑了。
朱桐的小女兒原本就是狗也嫌的歲數,前陣子在京城又讓那幫孩子帶野了,大晚上領著兩個哥哥爬上屋頂數星星。朱桐是個書生,隻立在院中喝他們下來。孩子們不肯動彈。倒是他媳婦劉淨乃將門之女,學過些功夫。見丈夫喊他三人不動,幹脆挽起袖子自己爬上去逮人。正鬧騰呢,門子來了。
朱桐聞報一愣:“我欠他的賬?我何時欠人家賬了?”
劉淨在屋頂上問道:“多大歲數?什麽模樣?”
門子仰頭喊道:“迴桐大奶奶話,三十五六歲,生得虎背熊腰好不威風,比桐大爺約莫能高個半頭。穿著絳紫色的箭袖,背了個包袱,瞧那意思當是趕了不少路。他騎的馬極威風,像是軍馬。”
劉淨思忖片刻:“他姓什麽?”
門子又縮脖子:“這個……奴才還沒來得及問呐……”
朱桐與媳婦互視了片刻:“這能是誰?”
便聽他們家女兒在屋頂喊:“大舅舅喜歡穿絳紫色的衣裳,他有好幾件呢!”
朱桐一愣:“他不是不樂意同我搭檔麽?”
劉淨思忖道:“不論是不是,你先見見。”朱桐點頭,命門子領那人進來,又喊兒女快些進屋去。
不多時,門子提著燈籠推開院門。客人進門頭一句話是:“竟不大習慣燈籠了。”
朱桐挑眉:“使慣了清油玻璃燈?”
“是。”客人掃了他這院子一眼,“真落後。紫禁城都開始鋪設電纜了。”朱桐啼笑皆非。
二人進堂屋落座,朱桐親自倒了茶捧上前:“大舅哥一路風塵辛苦。”來者便是劉戍,鼻孔裏重重哼了一聲,舉起茶盞一飲而盡。朱桐遂迴了自己的座位,喊丫頭倒茶。劉戍抬起下巴翹著二郎腿瞧他。朱桐道,“不用看我。那事兒我不道歉,各為其主。”
劉戍噎了噎,拍案道:“你們做得也太絕了!糟蹋我們爺倆一片赤誠。柳騫讓我爹以外戚執國,你又來娶我妹子……”
朱桐忙說:“娶你妹子是真心的。若隻是為了得個信任娶張家姑娘,嶽父那麽多女兒我何苦隻要阿淨?”
“還不是因為我妹子替你生了個兒子!”
“對啊!”朱桐理所當然道,“我那麽大歲數光棍一根,不該娶個媳婦生個兒子麽?”
“你……胡攪蠻纏!”劉戍賭氣又仰脖子吃幹淨茶水。
朱桐乃笑道:“你不是說不來長安的?”
劉戍沒好氣道:“賈琮拿不出別的人手,非逼著我來。你當我願意?瞧見你便不痛快。”
“那就沒法子了。服從命令是革命的基本素養。”又吃了兩口茶,朱桐遂說起秦國朝廷現狀。
饒是小秦王聰慧明理,秦國依然落入了外戚亂朝的俗套。這太後姓庾,祖父本是刑部侍郎,京城大亂那陣子死在方雄之手。其父為翰林院修撰,當時正在與同僚一道修書。先秦王分封西行,庾翰林舍不得走,留在京中。隻是後來燕王也不曾重用於他,依然編撰些不打緊的書籍。庾太後的兩個哥哥每科考試每科不中,至今仍是兩個秀才。小秦王登位後,庾太後便寫信迴京,勸說父兄來長安。庾翰林見兒子難以在京中謀到出路,也隻得來秦國投奔女兒。
要說小秦王也算個明白孩子。年紀雖小,頗知道該聽誰的話。他的師父崔先生告訴他,庾翰林一心鑽研學問,兩位庾家爺們考不取科舉、可知皆非大才。故此他隻將庾家父子三人安排了閑職。庾家頭幾年也頗為安分,終究人生地不熟,且一家之主庾翰林有些迂腐。
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何況樹並不欲靜。王爺年幼,太後的父兄豈能沒人勾搭?日子一長便不知生出多少事來。這爺仨漸漸的嫌棄官小無權,跟秦王鬧騰。秦王終究不是賈琮那種妖怪,漸漸扛不住外祖父舅舅,給他們的官也越來越大。官場之上,但凡有無能者占了高位,下頭便什麽牛鬼蛇神都出來了。庾家幾位不是對手,時常被人當槍使。
前幾年,秦王偶遇蜀國大商人劉豐,被其氣魄遠見才學折服,不顧滿朝官員反對硬是拜了他為相。秦國國力大增。誰知劉豐不知何故忽然堅辭相印而去,秦王惋惜不已。命朝中蕭規曹隨,續用劉丞相所定的國策。繞是如此,稅銀依然驟減。秦王想破了腦袋也想不明白哪兒出了問題。
數月前魯國傳來消息,劉豐上魯國輔佐劉侗的四子劉戈去了,不足一年的功夫便幫著劉戈鬥敗了劉侗長子劉戍。秦王看著情報,心裏不知是個什麽滋味。接著便是東瀛燕屬吞並其二屬統一東瀛島,魯相朱桐失蹤。
秦王的師父崔先生並未在朝廷任職,隻專心教導秦王學業。他指著報紙道:“朱桐是秦國人。”秦王猛然睜大了眼。崔先生道,“此人是個大才。這趟雖輸了,輸給燕國並不冤枉。劉丞相也是趁他在東瀛才能相助劉戈奪下魯國的,否則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秦王思忖道:“朱丞相可會迴秦國?”
崔先生含笑道:“論理說,一個人剛輸了場慘的,多半都會先迴家歇息一陣子。”
秦王忙說:“快快使人去打探,朱丞相家在何處。”
崔先生一愣:“王爺不知道麽?”
秦王茫然:“什麽?”
“朱桐乃朱巍大人的侄子,土生土長的長安人。論起來,早年讀書時他正是長安城青年才俊之魁首!”
秦王大驚:“朱桐是朱巍的侄子?孤王竟從未聽說過。他怎麽去了魯國?”
崔先生道:“我問過朱大人,他說是在魯國遊學時讓劉侗拉攏了,便留在魯國為官。後越來越得劉侗信任,又娶了劉侗的侄女,方當上魯相的。”
秦王跌足:“如此人才竟讓魯國得了去。早知道讓朱巍喊他迴來。”
“額……”崔先生想了想道,“當年朱大人打發他出去遊學便是因為黨爭厲害。且老王爺無意重用年輕人,朱桐在秦國必不如在魯國得勢。後來他自然不便迴來。如此亦好。磨練這麽些年,朱桐愈發可用了。”
秦王拍案道:“此人一迴來,立時告訴孤王。”崔先生應“是”。
沒過多久朱桐便迴了長安。秦王立時傳朱巍進府。朱巍聽罷秦王之意苦笑道:“王爺,微臣那侄兒心力交瘁,欲在家中閉門讀書,無意為官。”
秦王哪裏肯依?“秦國大似魯國許多。他隻好生替孤王做事,定比在魯國強。”
朱巍隻得說:“微臣迴去問問他。”
迴去一問,朱桐毫無願出山之意。朱巍不忍逼他,迴頭告訴秦王說侄子身子不大好。秦王立時派了一大堆大夫上朱家去給朱桐瞧病。大夫們都說朱桐委實精神不佳,必為心病。偏那日秦王剛看了國庫的賬目,稅銀較之上月又少了。秦王計無所出,不覺將朱桐當了救命稻草。遂發出話去,讓善辯之士勸說朱桐出山。
朱家頓時車馬盈門。自打劉豐走後,秦國朝政便分做了數黨,各黨都想拉攏朱桐。朱桐年少時的同學也紛紛上門來求見。有些是受家族之命拉他入夥的,有些覺得他前途遠大來套近乎。朱桐不堪其擾,頭大如鬥。有一迴,竟有朱巍的政敵打發了個朱桐的舊友來拉攏。朱巍得知後便告訴門子,但凡找朱桐的莫要隨便放進去。朱桐那兒驟然安靜許多。
劉戍聽罷便笑:“你這是欲擒故縱。”
“不止。”朱桐道,“我若就這麽簡簡單單的入朝為官必受各方擎製。秦王不認得我,隻聽說過一個名頭罷了。不讓他印象深刻些,我日後做事不方便。”
劉戍哼了一聲:“你們文人最狡猾不過。”朱桐笑而不語。劉戍**道,“後頭你要如何?”
朱桐望著他道:“被我和柳騫哄了,是不是不痛快?”劉戍又哼一聲。朱桐微笑道,“要不要和我一起哄哄秦王?哄過了他,你心裏必會舒服許多。”
劉戍滿不在乎道:“我是武將,你是文官,出計策歸你管。”
朱桐點頭:“好。”
遂喊了兒女媳婦出來相見。劉戍看著妹子和幾個孩子,慨然道:“對啊,我還是你大舅子。”
數日後,滿長安城都知道朱大人家來了位客人,是桐大爺的好友。此人半夜三更背著包袱趕到長安,仿佛是來投靠桐大爺的。
又過了幾日,朱桐的幾個舊日同窗下帖子請他吃酒,在長安城最大的花樓春風閣。朱桐答應了,並說還想帶個人一道去。同窗們並無異議。
這日晚上,朱桐與劉戍到了春風樓,老鴇子領著一群粉頭滿麵毒堆笑出來迎接。同窗們早已在那裏久候,屋中香鬢雲鬟酒綠燈紅,鶯聲燕語好不熱鬧。朱桐指劉戍道:“這位劉大官人乃是我的大舅子。”世人並不知道朱桐他媳婦乃是劉侗親女,故旁人都以為劉戍是劉侗的侄子,紛紛拱手相見。
遂擺上酒來派座位,劉戍排在朱桐上首。有個歌女抱著琵琶唱曲子,粉頭們紛紛敬酒。酒過一巡,有人便提議行酒令。劉戍立時道:“我是粗人,不會這個。”
朱桐笑道:“我作證,他當真不會。不過他有錢,可出錢雇人替他作。”
有個粉頭笑道:“酒令豈能讓席上的官人替作?不如大爺請眉姑娘來,讓她替大爺行令。”
劉戍忙問:“眉姑娘是誰?”
眾人都笑:“到了長安,連眉姑娘是誰都不知道?”
原來眉姑娘本是個官宦人家的小姐,命途不濟誤入煙花之地。雖為女流,才學驚世。因絕擅琴詩舞,賣藝不賣身。曾有數首詩詞名動長安,秦王的師父崔先生並數位老儒皆誇讚不已。
朱桐道:“既如此,便請這個眉姑娘來相助大哥好了。”遂打發人去請。
不多時,外頭有個女子嬌唿一聲:“眉姑娘來了。”朱劉二人一齊扭頭望向門口。隻見門簾子一掀,走進了一位女子。身姿娉婷,儀態端莊,一派大家女子之風。再看容貌,都略有失望。本以為這眉姑娘必是個絕色,不想隻能算中人之姿。再一想,倒也不奇怪。青樓女子若是絕色,哪裏能由得她賣不賣身。
眉姑娘向諸位大爺一一行禮。待輪到劉戍,此女神情顯見動了動,彎腰萬福。起身之時極快的掃了劉戍一眼。旁人不曾留意,劉戍卻分明看到她眼中一抹得色。劉戍不曾細思,便以為她是瞧不上自己不通文墨,腹中生出一股不快來。
待相見完畢,有個人便笑向眉姑娘道:“姑娘可知道我們何故請你?”
眉姑娘低眉道:“奴家不知道。”
另一個道:“席上有位朋友不擅詩詞之道。我們要行酒令,遂雇你來幫他。你猜是誰?”
眉姑娘微微一怔,看了看眾人,目光在劉戍身上停了一瞬,有幾分詫異。口裏道:“奴家不知。”
劉戍皺起眉頭,隱約覺得哪裏不對,又不知是哪裏。
朱巍一愣:“要見桐兒?”
“是。”門子道, “老爺曾說,莫隨意放人見桐大爺。他又不曾給名帖。故此奴才們不敢胡亂帶進來。”
朱巍思忖道:“問他姓什麽, 哪裏人氏。”門子答應著走了。朱巍又喊,“且慢。”門子趕忙迴來。朱巍又想了會子,皺眉道, “都是那個劉豐出的餿主意,不關城門……他倒是甩袖子跑了。今兒太晚了,打發那人走吧。”
“是。”
過了會子,那門子又來了。“老爺, 外頭那個人說,這都快三更天了, 找客棧不容易, 找太守老爺家容易。他累了,要桐大爺給他安置客房, 見不見沒關係。”
朱巍拍案:“混賬!”
門子道:“那人說他是桐大爺的債主, 桐大爺欠了他不少賬。”
朱巍皺眉:“他說他姓什麽了沒?”
門子一縮脖子:“額……老爺方才說打發他走,奴才就沒問。”朱巍瞪了他一眼。門子忙說,“奴才這就問去。”言罷撒腿就跑。
門子才跨過門檻,朱巍喊道:“站住!”
“老爺!”
朱巍想了想:“不用問了。你直上桐兒院子裏去, 告訴他。”
“是!”門子一溜煙兒跑了。
朱桐的小女兒原本就是狗也嫌的歲數,前陣子在京城又讓那幫孩子帶野了,大晚上領著兩個哥哥爬上屋頂數星星。朱桐是個書生,隻立在院中喝他們下來。孩子們不肯動彈。倒是他媳婦劉淨乃將門之女,學過些功夫。見丈夫喊他三人不動,幹脆挽起袖子自己爬上去逮人。正鬧騰呢,門子來了。
朱桐聞報一愣:“我欠他的賬?我何時欠人家賬了?”
劉淨在屋頂上問道:“多大歲數?什麽模樣?”
門子仰頭喊道:“迴桐大奶奶話,三十五六歲,生得虎背熊腰好不威風,比桐大爺約莫能高個半頭。穿著絳紫色的箭袖,背了個包袱,瞧那意思當是趕了不少路。他騎的馬極威風,像是軍馬。”
劉淨思忖片刻:“他姓什麽?”
門子又縮脖子:“這個……奴才還沒來得及問呐……”
朱桐與媳婦互視了片刻:“這能是誰?”
便聽他們家女兒在屋頂喊:“大舅舅喜歡穿絳紫色的衣裳,他有好幾件呢!”
朱桐一愣:“他不是不樂意同我搭檔麽?”
劉淨思忖道:“不論是不是,你先見見。”朱桐點頭,命門子領那人進來,又喊兒女快些進屋去。
不多時,門子提著燈籠推開院門。客人進門頭一句話是:“竟不大習慣燈籠了。”
朱桐挑眉:“使慣了清油玻璃燈?”
“是。”客人掃了他這院子一眼,“真落後。紫禁城都開始鋪設電纜了。”朱桐啼笑皆非。
二人進堂屋落座,朱桐親自倒了茶捧上前:“大舅哥一路風塵辛苦。”來者便是劉戍,鼻孔裏重重哼了一聲,舉起茶盞一飲而盡。朱桐遂迴了自己的座位,喊丫頭倒茶。劉戍抬起下巴翹著二郎腿瞧他。朱桐道,“不用看我。那事兒我不道歉,各為其主。”
劉戍噎了噎,拍案道:“你們做得也太絕了!糟蹋我們爺倆一片赤誠。柳騫讓我爹以外戚執國,你又來娶我妹子……”
朱桐忙說:“娶你妹子是真心的。若隻是為了得個信任娶張家姑娘,嶽父那麽多女兒我何苦隻要阿淨?”
“還不是因為我妹子替你生了個兒子!”
“對啊!”朱桐理所當然道,“我那麽大歲數光棍一根,不該娶個媳婦生個兒子麽?”
“你……胡攪蠻纏!”劉戍賭氣又仰脖子吃幹淨茶水。
朱桐乃笑道:“你不是說不來長安的?”
劉戍沒好氣道:“賈琮拿不出別的人手,非逼著我來。你當我願意?瞧見你便不痛快。”
“那就沒法子了。服從命令是革命的基本素養。”又吃了兩口茶,朱桐遂說起秦國朝廷現狀。
饒是小秦王聰慧明理,秦國依然落入了外戚亂朝的俗套。這太後姓庾,祖父本是刑部侍郎,京城大亂那陣子死在方雄之手。其父為翰林院修撰,當時正在與同僚一道修書。先秦王分封西行,庾翰林舍不得走,留在京中。隻是後來燕王也不曾重用於他,依然編撰些不打緊的書籍。庾太後的兩個哥哥每科考試每科不中,至今仍是兩個秀才。小秦王登位後,庾太後便寫信迴京,勸說父兄來長安。庾翰林見兒子難以在京中謀到出路,也隻得來秦國投奔女兒。
要說小秦王也算個明白孩子。年紀雖小,頗知道該聽誰的話。他的師父崔先生告訴他,庾翰林一心鑽研學問,兩位庾家爺們考不取科舉、可知皆非大才。故此他隻將庾家父子三人安排了閑職。庾家頭幾年也頗為安分,終究人生地不熟,且一家之主庾翰林有些迂腐。
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何況樹並不欲靜。王爺年幼,太後的父兄豈能沒人勾搭?日子一長便不知生出多少事來。這爺仨漸漸的嫌棄官小無權,跟秦王鬧騰。秦王終究不是賈琮那種妖怪,漸漸扛不住外祖父舅舅,給他們的官也越來越大。官場之上,但凡有無能者占了高位,下頭便什麽牛鬼蛇神都出來了。庾家幾位不是對手,時常被人當槍使。
前幾年,秦王偶遇蜀國大商人劉豐,被其氣魄遠見才學折服,不顧滿朝官員反對硬是拜了他為相。秦國國力大增。誰知劉豐不知何故忽然堅辭相印而去,秦王惋惜不已。命朝中蕭規曹隨,續用劉丞相所定的國策。繞是如此,稅銀依然驟減。秦王想破了腦袋也想不明白哪兒出了問題。
數月前魯國傳來消息,劉豐上魯國輔佐劉侗的四子劉戈去了,不足一年的功夫便幫著劉戈鬥敗了劉侗長子劉戍。秦王看著情報,心裏不知是個什麽滋味。接著便是東瀛燕屬吞並其二屬統一東瀛島,魯相朱桐失蹤。
秦王的師父崔先生並未在朝廷任職,隻專心教導秦王學業。他指著報紙道:“朱桐是秦國人。”秦王猛然睜大了眼。崔先生道,“此人是個大才。這趟雖輸了,輸給燕國並不冤枉。劉丞相也是趁他在東瀛才能相助劉戈奪下魯國的,否則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秦王思忖道:“朱丞相可會迴秦國?”
崔先生含笑道:“論理說,一個人剛輸了場慘的,多半都會先迴家歇息一陣子。”
秦王忙說:“快快使人去打探,朱丞相家在何處。”
崔先生一愣:“王爺不知道麽?”
秦王茫然:“什麽?”
“朱桐乃朱巍大人的侄子,土生土長的長安人。論起來,早年讀書時他正是長安城青年才俊之魁首!”
秦王大驚:“朱桐是朱巍的侄子?孤王竟從未聽說過。他怎麽去了魯國?”
崔先生道:“我問過朱大人,他說是在魯國遊學時讓劉侗拉攏了,便留在魯國為官。後越來越得劉侗信任,又娶了劉侗的侄女,方當上魯相的。”
秦王跌足:“如此人才竟讓魯國得了去。早知道讓朱巍喊他迴來。”
“額……”崔先生想了想道,“當年朱大人打發他出去遊學便是因為黨爭厲害。且老王爺無意重用年輕人,朱桐在秦國必不如在魯國得勢。後來他自然不便迴來。如此亦好。磨練這麽些年,朱桐愈發可用了。”
秦王拍案道:“此人一迴來,立時告訴孤王。”崔先生應“是”。
沒過多久朱桐便迴了長安。秦王立時傳朱巍進府。朱巍聽罷秦王之意苦笑道:“王爺,微臣那侄兒心力交瘁,欲在家中閉門讀書,無意為官。”
秦王哪裏肯依?“秦國大似魯國許多。他隻好生替孤王做事,定比在魯國強。”
朱巍隻得說:“微臣迴去問問他。”
迴去一問,朱桐毫無願出山之意。朱巍不忍逼他,迴頭告訴秦王說侄子身子不大好。秦王立時派了一大堆大夫上朱家去給朱桐瞧病。大夫們都說朱桐委實精神不佳,必為心病。偏那日秦王剛看了國庫的賬目,稅銀較之上月又少了。秦王計無所出,不覺將朱桐當了救命稻草。遂發出話去,讓善辯之士勸說朱桐出山。
朱家頓時車馬盈門。自打劉豐走後,秦國朝政便分做了數黨,各黨都想拉攏朱桐。朱桐年少時的同學也紛紛上門來求見。有些是受家族之命拉他入夥的,有些覺得他前途遠大來套近乎。朱桐不堪其擾,頭大如鬥。有一迴,竟有朱巍的政敵打發了個朱桐的舊友來拉攏。朱巍得知後便告訴門子,但凡找朱桐的莫要隨便放進去。朱桐那兒驟然安靜許多。
劉戍聽罷便笑:“你這是欲擒故縱。”
“不止。”朱桐道,“我若就這麽簡簡單單的入朝為官必受各方擎製。秦王不認得我,隻聽說過一個名頭罷了。不讓他印象深刻些,我日後做事不方便。”
劉戍哼了一聲:“你們文人最狡猾不過。”朱桐笑而不語。劉戍**道,“後頭你要如何?”
朱桐望著他道:“被我和柳騫哄了,是不是不痛快?”劉戍又哼一聲。朱桐微笑道,“要不要和我一起哄哄秦王?哄過了他,你心裏必會舒服許多。”
劉戍滿不在乎道:“我是武將,你是文官,出計策歸你管。”
朱桐點頭:“好。”
遂喊了兒女媳婦出來相見。劉戍看著妹子和幾個孩子,慨然道:“對啊,我還是你大舅子。”
數日後,滿長安城都知道朱大人家來了位客人,是桐大爺的好友。此人半夜三更背著包袱趕到長安,仿佛是來投靠桐大爺的。
又過了幾日,朱桐的幾個舊日同窗下帖子請他吃酒,在長安城最大的花樓春風閣。朱桐答應了,並說還想帶個人一道去。同窗們並無異議。
這日晚上,朱桐與劉戍到了春風樓,老鴇子領著一群粉頭滿麵毒堆笑出來迎接。同窗們早已在那裏久候,屋中香鬢雲鬟酒綠燈紅,鶯聲燕語好不熱鬧。朱桐指劉戍道:“這位劉大官人乃是我的大舅子。”世人並不知道朱桐他媳婦乃是劉侗親女,故旁人都以為劉戍是劉侗的侄子,紛紛拱手相見。
遂擺上酒來派座位,劉戍排在朱桐上首。有個歌女抱著琵琶唱曲子,粉頭們紛紛敬酒。酒過一巡,有人便提議行酒令。劉戍立時道:“我是粗人,不會這個。”
朱桐笑道:“我作證,他當真不會。不過他有錢,可出錢雇人替他作。”
有個粉頭笑道:“酒令豈能讓席上的官人替作?不如大爺請眉姑娘來,讓她替大爺行令。”
劉戍忙問:“眉姑娘是誰?”
眾人都笑:“到了長安,連眉姑娘是誰都不知道?”
原來眉姑娘本是個官宦人家的小姐,命途不濟誤入煙花之地。雖為女流,才學驚世。因絕擅琴詩舞,賣藝不賣身。曾有數首詩詞名動長安,秦王的師父崔先生並數位老儒皆誇讚不已。
朱桐道:“既如此,便請這個眉姑娘來相助大哥好了。”遂打發人去請。
不多時,外頭有個女子嬌唿一聲:“眉姑娘來了。”朱劉二人一齊扭頭望向門口。隻見門簾子一掀,走進了一位女子。身姿娉婷,儀態端莊,一派大家女子之風。再看容貌,都略有失望。本以為這眉姑娘必是個絕色,不想隻能算中人之姿。再一想,倒也不奇怪。青樓女子若是絕色,哪裏能由得她賣不賣身。
眉姑娘向諸位大爺一一行禮。待輪到劉戍,此女神情顯見動了動,彎腰萬福。起身之時極快的掃了劉戍一眼。旁人不曾留意,劉戍卻分明看到她眼中一抹得色。劉戍不曾細思,便以為她是瞧不上自己不通文墨,腹中生出一股不快來。
待相見完畢,有個人便笑向眉姑娘道:“姑娘可知道我們何故請你?”
眉姑娘低眉道:“奴家不知道。”
另一個道:“席上有位朋友不擅詩詞之道。我們要行酒令,遂雇你來幫他。你猜是誰?”
眉姑娘微微一怔,看了看眾人,目光在劉戍身上停了一瞬,有幾分詫異。口裏道:“奴家不知。”
劉戍皺起眉頭,隱約覺得哪裏不對,又不知是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