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3、疏勒河長城
中原之事,暫講到這。後事如何,請各位接著往下看——“104、驀然迴首,已無歸途。”
塞北邊陲,玉門關西,沿著疏勒河南岸,是漢代就已流傳下來的用以防戍邊境的長城。它經灣窯墩、天橋墩、吐火洛、後坑子、玉門關、河倉城、哈拉卓爾、東泉約150公裏,進入安西縣北湖,再向東到金塔縣境內,接居延塞,沿額濟納河迤邐北上,曲折蜿蜒,氣勢磅礴。另一走向為從金塔、高台、張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永登等縣,過黃河東去。城垣雖經兩千多年風沙侵蝕,有些地段至今仍堅固完整,屹立於戈壁中;而玉門關附近的城垣要數保存的最好。其結構為就地取材,以蘆葦、紅柳、胡楊和羅布麻等夾砂礫層層夯築。殘垣最高處有4米左右。蘆葦等層厚5厘米,砂礫層厚20厘米,粘結非常牢固,可謂是我中國獨創的混凝土結構。長城內側高峻處,烽燧土台相望。台以黃土為基,上部用土坯壘砌,高者達10米。台旁牆塢內有戍卒所居小舍,備弓弩刀劍、石塊等防禦武器。烽頂小室為戍卒日夜警戒執勤的崗位,如發現敵情,晝則舉燧升煙,夜則舉烽火,相互報警。據說狼糞燔煙最大,使遠處易見,故土台俗稱狼煙墩,又名烽火台。
這便是敦煌城北疏勒河南岸蜿蜒東去的漢長城遺址,在如今這五代十國的戰亂年代,它依然屹立於戈壁擔負著防禦外族侵略的重任。
此時此刻,敦煌大帥慕容天水和副帥宋克金以及偏將李明朝、張天祥、王明義、趙子仁一行六人縱馬巡察著崗哨,遙遠的戰火銷煙仿佛又一次呈現在他們麵前。
就在這裏,已不知發生過多少戰爭殺戮,更不知道已有多少的熱血男兒為捍衛中原的邊西大門而流血犧牲。撫今思昔,他們作為鎮西將士承擔重任,必當為保家衛國而竭忠盡智,決不可有半點的掉以輕心;否則,萬一他們疏忽大意在此失守,那他們將會成為曆史和人民的千古罪人。
所以,在慕容天水率部操練兵馬之餘,時刻沒有放鬆對各個哨卡和戍點的巡察。不論是敦煌內外,也不論是陽關、玉門關、黨河、疏勒河畔,以及鳴沙山邊,可以說整個戈壁灘上都布滿了他們的血汗和足跡。無論條件多麽艱苦,環境多麽惡劣,這對他們作為守邊將士來說,又算得了什麽?曾有語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過了嘉峪關,母豬賽貂嬋。”……這便是千百年來文人騷客對這邊西大漠的真實寫照。可想而知,這在邊關戍守的職責是多麽的枯燥乏味。遙想東漢之際的名將班超,在戈壁灘上鎮守三十一年,空老邊關,他為了國家社稷之安危在這惡劣的環境下竟渡過了如此之長的艱苦歲月,後人又能有誰可以與之比擬的呢?如果在此有半點的叫苦叫累,豈不讓人思來慚愧?
看著這蜿蜒曲折、氣壯山河的疏勒河長城,無不讓人聯想起在中原曆史上曾起過千古卓絕的防禦大用的其餘七條大、小長城。這七條長城便是——
明長城遺址:此城牆西起嘉峪市嘉峪關,經酒泉、高台、臨澤、張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縣,從五佛寺過黃河,在靖遠縣內沿黃河南岸伸延,直到黑山峽,出峽口進入寧夏,經過190公裏的河東牆,盤旋蜿蜒,高低起伏,東至“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它在甘肅境內長約1000公裏,全用黃土夯厚13~20厘米,有的地段夯土層間夾藏木樁、雜草或沙夯實。高10米,上有1米高的女兒牆,設置垛口。底厚5~6米,頂寬2米。烽火台緊靠長城內側,高10米以上,因黃土夯築,俗稱烽火墩。基方6x6米,頂上壘砌小屋為了望哨所。墩間距約5公裏,連矚相望,十分壯觀。遇隘口、山口、河口均在長城外築了望台。嘉峪關、山丹、永昌、古浪等市縣境內的城牆保存完整,矗立在戈壁沙漠中,氣勢雄偉,一望如龍。至於其他一般殘存高度為1~7米,穿越農田地段,時斷時續,遺跡走向猶存。
臨洮秦長城:其最西端在甘肅臨洮縣城東23公裏堯甸長城坡。南北走向,黃土版築,殘高1米左右。是秦統一六國後所建長城的西向起點。其後,斷斷續續,經渭源、隴西、通渭、會寧、靜寧等且入寧夏後又迴甘肅境環、慶陽縣入陝西省,翻山越嶺,飛渡溝壑,穿沙漠草原,蜿蜒東去,止於鴨綠江畔。
寧夏戰國秦長城:它由甘肅進入寧夏西吉縣南部,然後向東北,繞固原縣城後,又折向東南,經城陽等地進入甘肅鎮原縣境,為中國在戰國秦國人統一六國之前所修建的古長城,即秦國於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滅義渠戎後,為防禦義渠殘餘勢力騷擾而築。根據地勢,因地製宜修築,以土夯成,未有包磚。在平地者,牆外取土,低於地麵起築,每夯層厚5~13厘米,基寬8米,逐漸收分,外壁陡立,內壁緩斜,取土處即自然形成壕溝。在有河處溝處,則利用河溝陡立的崖壁,在上麵略加修築即成。保存高度在1~3米之間。長城上每隔200~300米築一凸出於牆外的墩台,距離為當時弓箭的有效射程之間。長城附近和長城經過的重要隘口、山頂,有烽燧遺址。它對秦國的強大及其統一事業起過重要作用。
圍場古長城:在河北圍場縣岱尹(發yi
音,
otyi一,伊)上村附近,是清乾隆十七年,乾隆帝狩獵時發現的一座燕、秦長城真跡,城東西綿亙達200餘公裏。
燒鍋營子燕長城:在遼寧建平縣張家灣村南山至蛤蟆溝腦北之間,長約7公裏,是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代燕國所築的長城中保存得較好的一段。據《史記·匈奴傳》記載,燕將秦開擊破東胡後,“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長城由西向東,穿高山,跨河穀,氣勢雄偉。構築因地製宜,就地取材,逢石石壘,遇土土築。因此,當地群眾有石龍、土龍之稱。雖經二千二百餘年的滄桑變化,至今仍清晰可見。城牆寬2~2.5米,存高0.5~1.5米,特別是蛤蟆溝腦北山的一段,石牆存高達1.5米,大體保持著原結構狀況。
華陰魏長城:起於陝西華山北麓玉泉院澗西之朝元洞,起伏蜿蜒迂迴150餘公裏,經韓城竟直達黃河邊沿。戰國時魏國為防禦西麵的強秦,沿境築城,作為軍事屏障,故稱魏長城。在華陰境內的朝元洞、紅岩、城南、河灣子、西關等村,都有殘垣存留,尤以城南村東300餘米保存最完好。城跡高5~6米,厚7~8米。在西關村以南還有堡寨遺跡,顯係當時設兵把守的據點。
穆陵齊長城:位於山東沂水縣城北50公裏穆陵關兩側,係戰國時齊國人所修建的古長城遺址,長約45公裏。
中原之事,暫講到這。後事如何,請各位接著往下看——“104、驀然迴首,已無歸途。”
塞北邊陲,玉門關西,沿著疏勒河南岸,是漢代就已流傳下來的用以防戍邊境的長城。它經灣窯墩、天橋墩、吐火洛、後坑子、玉門關、河倉城、哈拉卓爾、東泉約150公裏,進入安西縣北湖,再向東到金塔縣境內,接居延塞,沿額濟納河迤邐北上,曲折蜿蜒,氣勢磅礴。另一走向為從金塔、高台、張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永登等縣,過黃河東去。城垣雖經兩千多年風沙侵蝕,有些地段至今仍堅固完整,屹立於戈壁中;而玉門關附近的城垣要數保存的最好。其結構為就地取材,以蘆葦、紅柳、胡楊和羅布麻等夾砂礫層層夯築。殘垣最高處有4米左右。蘆葦等層厚5厘米,砂礫層厚20厘米,粘結非常牢固,可謂是我中國獨創的混凝土結構。長城內側高峻處,烽燧土台相望。台以黃土為基,上部用土坯壘砌,高者達10米。台旁牆塢內有戍卒所居小舍,備弓弩刀劍、石塊等防禦武器。烽頂小室為戍卒日夜警戒執勤的崗位,如發現敵情,晝則舉燧升煙,夜則舉烽火,相互報警。據說狼糞燔煙最大,使遠處易見,故土台俗稱狼煙墩,又名烽火台。
這便是敦煌城北疏勒河南岸蜿蜒東去的漢長城遺址,在如今這五代十國的戰亂年代,它依然屹立於戈壁擔負著防禦外族侵略的重任。
此時此刻,敦煌大帥慕容天水和副帥宋克金以及偏將李明朝、張天祥、王明義、趙子仁一行六人縱馬巡察著崗哨,遙遠的戰火銷煙仿佛又一次呈現在他們麵前。
就在這裏,已不知發生過多少戰爭殺戮,更不知道已有多少的熱血男兒為捍衛中原的邊西大門而流血犧牲。撫今思昔,他們作為鎮西將士承擔重任,必當為保家衛國而竭忠盡智,決不可有半點的掉以輕心;否則,萬一他們疏忽大意在此失守,那他們將會成為曆史和人民的千古罪人。
所以,在慕容天水率部操練兵馬之餘,時刻沒有放鬆對各個哨卡和戍點的巡察。不論是敦煌內外,也不論是陽關、玉門關、黨河、疏勒河畔,以及鳴沙山邊,可以說整個戈壁灘上都布滿了他們的血汗和足跡。無論條件多麽艱苦,環境多麽惡劣,這對他們作為守邊將士來說,又算得了什麽?曾有語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過了嘉峪關,母豬賽貂嬋。”……這便是千百年來文人騷客對這邊西大漠的真實寫照。可想而知,這在邊關戍守的職責是多麽的枯燥乏味。遙想東漢之際的名將班超,在戈壁灘上鎮守三十一年,空老邊關,他為了國家社稷之安危在這惡劣的環境下竟渡過了如此之長的艱苦歲月,後人又能有誰可以與之比擬的呢?如果在此有半點的叫苦叫累,豈不讓人思來慚愧?
看著這蜿蜒曲折、氣壯山河的疏勒河長城,無不讓人聯想起在中原曆史上曾起過千古卓絕的防禦大用的其餘七條大、小長城。這七條長城便是——
明長城遺址:此城牆西起嘉峪市嘉峪關,經酒泉、高台、臨澤、張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縣,從五佛寺過黃河,在靖遠縣內沿黃河南岸伸延,直到黑山峽,出峽口進入寧夏,經過190公裏的河東牆,盤旋蜿蜒,高低起伏,東至“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它在甘肅境內長約1000公裏,全用黃土夯厚13~20厘米,有的地段夯土層間夾藏木樁、雜草或沙夯實。高10米,上有1米高的女兒牆,設置垛口。底厚5~6米,頂寬2米。烽火台緊靠長城內側,高10米以上,因黃土夯築,俗稱烽火墩。基方6x6米,頂上壘砌小屋為了望哨所。墩間距約5公裏,連矚相望,十分壯觀。遇隘口、山口、河口均在長城外築了望台。嘉峪關、山丹、永昌、古浪等市縣境內的城牆保存完整,矗立在戈壁沙漠中,氣勢雄偉,一望如龍。至於其他一般殘存高度為1~7米,穿越農田地段,時斷時續,遺跡走向猶存。
臨洮秦長城:其最西端在甘肅臨洮縣城東23公裏堯甸長城坡。南北走向,黃土版築,殘高1米左右。是秦統一六國後所建長城的西向起點。其後,斷斷續續,經渭源、隴西、通渭、會寧、靜寧等且入寧夏後又迴甘肅境環、慶陽縣入陝西省,翻山越嶺,飛渡溝壑,穿沙漠草原,蜿蜒東去,止於鴨綠江畔。
寧夏戰國秦長城:它由甘肅進入寧夏西吉縣南部,然後向東北,繞固原縣城後,又折向東南,經城陽等地進入甘肅鎮原縣境,為中國在戰國秦國人統一六國之前所修建的古長城,即秦國於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滅義渠戎後,為防禦義渠殘餘勢力騷擾而築。根據地勢,因地製宜修築,以土夯成,未有包磚。在平地者,牆外取土,低於地麵起築,每夯層厚5~13厘米,基寬8米,逐漸收分,外壁陡立,內壁緩斜,取土處即自然形成壕溝。在有河處溝處,則利用河溝陡立的崖壁,在上麵略加修築即成。保存高度在1~3米之間。長城上每隔200~300米築一凸出於牆外的墩台,距離為當時弓箭的有效射程之間。長城附近和長城經過的重要隘口、山頂,有烽燧遺址。它對秦國的強大及其統一事業起過重要作用。
圍場古長城:在河北圍場縣岱尹(發yi
音,
otyi一,伊)上村附近,是清乾隆十七年,乾隆帝狩獵時發現的一座燕、秦長城真跡,城東西綿亙達200餘公裏。
燒鍋營子燕長城:在遼寧建平縣張家灣村南山至蛤蟆溝腦北之間,長約7公裏,是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代燕國所築的長城中保存得較好的一段。據《史記·匈奴傳》記載,燕將秦開擊破東胡後,“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長城由西向東,穿高山,跨河穀,氣勢雄偉。構築因地製宜,就地取材,逢石石壘,遇土土築。因此,當地群眾有石龍、土龍之稱。雖經二千二百餘年的滄桑變化,至今仍清晰可見。城牆寬2~2.5米,存高0.5~1.5米,特別是蛤蟆溝腦北山的一段,石牆存高達1.5米,大體保持著原結構狀況。
華陰魏長城:起於陝西華山北麓玉泉院澗西之朝元洞,起伏蜿蜒迂迴150餘公裏,經韓城竟直達黃河邊沿。戰國時魏國為防禦西麵的強秦,沿境築城,作為軍事屏障,故稱魏長城。在華陰境內的朝元洞、紅岩、城南、河灣子、西關等村,都有殘垣存留,尤以城南村東300餘米保存最完好。城跡高5~6米,厚7~8米。在西關村以南還有堡寨遺跡,顯係當時設兵把守的據點。
穆陵齊長城:位於山東沂水縣城北50公裏穆陵關兩側,係戰國時齊國人所修建的古長城遺址,長約45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