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6、方丈專(磚)家寺長教授叫獸


    悟靜聞聽此問,立即迴應道:“‘有芳草’就是‘不奪境’,‘無故人’就是‘奪人’之意。”


    “善載!”老方丈微笑著點了點頭,接著說道:“有人能夠完全放棄‘我執’和‘法執’很好地接受禪宗,禪宗對此就全部肯定,即‘照用不同時’也叫做‘人境俱不奪’。這種情況就是‘一片月生海,幾家人上樓’。此中‘月生海’即是‘不奪境’,‘人上樓’即是‘不奪人’。”


    “老方丈!你講了這三種人和情況,悟靜已能分清是非、明心見性。下麵我想老方丈就會講到第四種人和情況了吧?”


    “善哉!善哉!悟靜果然頓悟得令老衲佩服。不錯,這第四種人和情況,也就是最嚴重的。他們堅持‘我執’和‘法執’,禪宗則認為這是具有根本性的錯誤觀點,要完全否定,就好象‘驅耕夫之牛,奔饑人之食’,要徹底地去除無明妄念。這種情況正好比作‘雲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這是既無‘境’也無‘人’。即是要‘照用同時’‘人境俱奪’。”


    “老方丈!我佛常講‘六根俱淨,四大皆空’,要看破一切凡塵,達到‘無我’之境界。這第四種人,是不是達到了徹底空無的境界?”


    “否也!‘四大皆空’所以說‘無我’,因為所謂的‘我’隻不過是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的暫時結合體,而人每時每刻都在‘脫胎換骨’,無論在‘身體’還是在‘思想’中根本找不到‘我’的影子,所以說‘無我’。但佛教講‘無我’並不是要人自暴自棄,而是要人不必要汲汲於名利的追求,不必與人斤斤計較利益得失,要以寬讓容忍處世待人。唯有有‘無我’的認識,才能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對義之所在,才能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老方丈!悟靜領悟了!佛教以‘無我’‘看破一切’為手段,去達到行俠仗義、除暴安良、造福天下的目的。因為如此一來,人就再也不會有名利枷鎖的羈絆,再也不會有患得患失的煩惱,而達到真正的自由自在和真如妙道。”


    “善哉!禪宗力圖把佛性從彼岸世界拉迴到每個人的內心,相信每個人總會得以‘頓悟’。人類的活動,世界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尋求解脫的‘妙道’,一切事物之中,無不體現著‘真如’妙境。所以禪宗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人心具有佛性,雖然說內外無求,但總不能內外無有地‘奪境奪人’,所以第四種人的觀點是錯誤的,其觀點也根本不是什麽空無觀。佛教相信,凡是在釋迦世尊的佛法中皈依信仰之人,到了彌勒世尊出佛的時候,也將同時出世、同聽說法,同受彌勒世尊的授予記——告知你將在何時成佛。”


    “阿彌陀佛!”悟靜深有感觸地說道:“悟靜至今難以悟出彌勒世尊何日才可出世,但悟靜相信那一天必會來臨!”


    “善哉!悟靜若此足矣!不過老衲要問你,你所念‘阿彌陀佛’,你可知念此聖號的意義?”


    “知道!念一句彌陀聖號,能消八十億動生死重罪,得八十億微妙功德。”


    “阿彌陀佛!有許多念佛之人,或因貪戀金銀財寶而落為守財鬼;或因迷戀妻子兒女而時墮為看家鬼;或因迷於墳墓美好莊嚴而淪為守屍鬼。如果欲往西方淨土,但又迷戀著娑婆世界不放,就如抱著岸上的木樁去搖櫓,再用多大的力船也不能前進,西方如何能得生?往生淨土,是憑阿彌陀佛偉大宏深的慈悲願力接引。惑業不淨,勢必迷戀著娑婆世界上的一切假相,佛雖來接引,但因心迷染業而不見佛,錯失往生良機。佛如天上之月、影現千江萬水,但汙水不見。念佛之人心不明淨,猶如汙水不能現月而不見佛。直至人終將死,也未能見佛,往生西方淨土之願遂化為烏有。所以,要往生西方淨土,非但要時時念誦彌陀聖號,更重要的還要空淨凡俗之心,消滅一切業心。”


    “老方丈!隻要天天念佛,時時念佛,還怕什麽業不能消,罪不能除?”


    “阿彌陀佛!業的真正含意(義),汝可知曉?”


    “悟靜尚在瞢懂之中。”


    “業是一個人的行動結果。當然,這行動結果就包含了一個人的言行和身行結果。不僅做壞事是業,做好事也是業。人一生中不知做了多少業,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偶爾做了點壞事,這是人之常情,在所難免。有時存心想做點好事,反而害了人,變為壞事;更或許做了壞事,自己一時還不知道。無量壽經說:‘縱是五逆十惡人,臨終遇善知識,為之開際,一心悔過,十念亦得往生。’所謂‘佛無妄語,經無虛言’,這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十念、亦可往生,正說明我佛的寬宏慈懷,準許世人帶業往生。”


    “老方丈!悟靜聽說人臨終往生的一刹那,隻見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前來接引,其它一無所見,還有什麽業不業之說?”


    “阿彌陀佛!這恰是平時念佛的功夫消除了業根。也就是佛、菩薩的慈悲攝受力把業根清除幹淨。經中說:‘等覺菩薩尚有最後一分無明未盡’。這未盡的一分無明,正是‘業’。等覺菩薩尚有業在,又有誰能一生證悟到等覺菩薩?帶著未盡的餘業往生正是帶業往生。帶業往生並沒有錯,隻不過不要搞錯它的含意;不要誤以為念佛可以做壞事,橫豎都能帶業往生。下品往生淨土之人,心未空淨,還有處所,有生在,所以隻能往生凡聖居士。這‘凡’字正是指帶汪眾生。若是上品,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一方即是十方,十方即是一方,淨穢不別,東西不分,心空意淨,而不見空淨,絕學無為而莫知無為,也就無所謂帶業不帶業。眾生從無始曠劫以來,迷而不覺,執相習深,積垢厚重。今雖深悟,但舊習卒難頓除,還須久久掃蕩打磨,方能夠將無明習障徹底消盡。”


    “老方丈!在禪宗裏,開悟之人謂登初也,為見道位;在相宗為通達位,後麵還有從二地至十地之修道位與十地以上至佛果的究竟位。這須行者努力用功將無明障一分分除位,方能一位位地升將上去。誰能一生成辦,消盡無明,頓證佛果?”


    “阿彌陀佛!剛才老衲已經說過,等覺菩薩尚有業在,誰又能消盡一切無明?我佛是允許世人帶業往生的。不僅如此,縱是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十念亦得往生,何況他人乎?所以說,我佛慈悲,準許人人帶業往生,修成正果。再者說,‘業’原是人無明妄動所致,今一旦醒悟,以真智慧光一照,不論現業、宿業都一時消殞。所謂心空業亡,故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十念也可以往生。這猶如一間暗室,不論關閉了多少年還是現在才封閉,一旦門啟窗開,或燭光點亮,黑暗馬上就消滅。但因封閉年久,黴臭之氣一時尚不能盡除,須待久久通風和慢慢的掃刷,揩抹,才能恢複舊觀。這一時未盡的黴臭之氣,就好象未盡之餘業,所以人要帶業往生,並非一定要消盡無明而頓證佛果。”


    “老方丈!悟靜明白了。”


    “嗯!可你不明白的,還多著呢!”


    “老方丈!此話何意?”


    “你總是張嘴老方丈,閉嘴老方丈,汝可知這方丈之意?”


    “啟稟老方丈。方丈意謂所住地方狹隘,隻有方丈之地,似若專(磚)家。方丈之稱乃世俗所稱住持之號,也稱專(磚)家,一寺之長的意思,傳道授業之人也叫教授,而非叫獸。寺主改稱住持是由百丈禪師創立清規戒律時而定名,意謂安住而維持佛法。相傳唐高宗時王玄策奉使到天竺,過維摩居士故宅基,用笏丈量,隻有十笏,所以號為方丈之室為專家,從此沿傳下來稱住持為方丈。因住持居僧堂之首,故又稱之為堂頭大和尚、首席大和尚、首席教授。”


    “善哉(崽)!好小子!善哉(載)!善於厚德載物,善於載入知識。寺院除住持之外,其下還設有哪些職務?”


    “四大班首,八大執事。”


    “汝可知我少林如何稱謂四大班首、八大執事?”


    “悟靜尚不知曉!”


    “嗯!老衲可以告訴你。少林寺曆來以武名揚天下,少林和尚在坐禪念經的同時,而且還練習少林武術,所以我寺這四大班首、八大執事常冠以金剛、護法、神奇之號。”


    “悟靜明白了。所謂少林四大金剛、白馬寺四大護法和八大神奇就是指四大班首和八大執事。”


    “善哉!可以這麽理解。不過老衲還要告訴你,四大金剛就是四大金剛,四大護法就是四大護法,四大天王就是四大天王,八大神奇就是八大神奇,決不可互相混淆。汝可知曉?”


    “經方丈如此一說!悟靜立時頓悟。”


    “善哉!善哉!老衲還要問你,我少林寺究竟有多少羅漢?”


    經老方丈這麽一問,悟靜疑惑道:“難道不是十八羅漢?”


    “哈哈哈!老衲就知道你會說十八羅漢。當然,這是一般寺院根據大雄寶殿兩側塑有十八羅漢所設立的寺僧。但是,你不要忘了,此次武林浩劫,降龍寺十八羅漢已慘遭殺害,我少林若隻有十八羅漢豈能應對大敵?”


    看到老方丈成竹在胸的氣態,悟靜忍不住問道:“老方丈!那你說少林寺究竟有多少羅漢?”


    “號稱八百羅漢!”


    “八百羅漢?!”悟靜驚悟道:“如何這般之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生流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yxy11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yxy110並收藏人生流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