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文豪大酒店
據說在這鄭州城內,有商代遺址,麵積有25平方公裏,於1950年秋發現。1955年在遺址中部又發現一府周長近7公裏的城垣,為早於安陽殷墟的商代前期遺址,是商王朝重要的都邑之一。在此已發掘出大量的房基、地窖、水井、壕溝、墓葬等遺跡,以及銅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陶器、原始瓷器等遺物,還有少量的刀刻字骨和陶文符號。在城的北牆和南牆外有冶鑄青銅器的手工業作專坊遺址,西牆外有燒製陶器的手工業作坊遺址,北牆外還有磨製骨料的手工業作坊遺址。在西城牆外的杜嶺街和城牆東南角,出土大量青銅器,有方鼎、圓鼎、尊卣、觚等,是商代文物之精華。鄭州商代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商代奴隸社會和中國古代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如今在這鄭州市博物館內,還存有蘇軾書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石刻。北宋元佑六所,即公元1091年,蘇軾知潁州時,應開封劉季孫之請,以真、行、草兼用字體寫成《醉翁亭記》長卷,卷末有趙孟頫、宋廣、沈周、吳寬等人的跋尾讚敘。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秋,劉巡邀請文彭、吳應祈為之雙鉤勒石,立於鄢陵縣劉氏家祠內。原件墨跡,其時為高拱所得,不久又為張居正所有,張氏獲罪抄家,被沒入宮廷,後被焚毀。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高拱的侄曾孫高有聞因原刻磨損不清,出其家藏拓本重新刻石,立於新鄭縣(後又升半級改成縣級市,就是未能升成地級市!距離直轄市更遙遠一步!其他許多縣級市都一個樣!有時改名太大,不利於曆史和地理研究。)高氏祠堂內。刻技之精,不在鄢陵刻石之下。鄢陵石刻已全部散失,新鄭石刻於1959年移置(植)鄭州市博物館,建立長廊,妥善保存。石刻共分十八塊,每塊長60厘米、寬40厘米左右;其後還有六塊寬約40厘米、長60~90厘米的石刻,是趙孟頫、沈周、高拱等人的題跋。
在鄭州市東大街路北,有座城隍廟,全名城隍靈佑侯廟。明代初年建,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其後屢有修葺。此廟坐北朝南,有山門、前殿、樂樓、大殿、寢宮等。建築均為琉璃瓦覆蓋,卷棚出廈,飛簷四出,造型精致,結構緊湊。樂樓高達15米,歇山式雙層建築,正脊浮雕遊龍數條,有鳳凰飛舞,大有“遊龍戲鳳”之勢!其中荷花、獅子陪襯,栩栩如生、異常生動。大殿正脊兩端雕有吞脊吻獸,兩側刻滾龍數條,並飾鳳凰、牡丹;殿上刻有八仙過海、楊香打虎及蒼鬆翠柏、人物鳥獸,構圖和諧精致。廟內碑碣很多,其中有明代張大猶草書石碑“福讚”、“壽讚”兩通,筆跡蒼勁挺拔。前者碑高180厘米,寬82厘米,厚約21厘米;後者碑高181厘米,寬80厘米,厚約21厘米。都是標準的中國猛男個頭!
原武溫穆王壁畫墓,在河南鄭州市二十裏鋪瓦屋孫村東南。原武王名朱朝埨(lu
,侖),生於1552年,卒於1607年,別號鳳山,是明太祖朱元章的八世孫。墓在地麵下7米處,為一坐北向南的磚券墓,墓室正麵有一高大門樓,兩扇石門可以啟閉。墓室長6米,寬5米,高3米,墓後壁上方有一盜洞。墓室內有一石供桌,現已損壞,靠後壁是停棺的石棺床,床上鏤有花紋。墓內殘存四塊墓誌銘,均為72厘米見方的石碣,說明該墓是原武溫穆王及其元配張太妃的合葬墓。墓室內布滿彩繪壁畫,後壁中央繪有釋迦佛像,兩旁繪有護法靈禽、麒麟、大象。東西兩壁繪有帝王和王妃畫像及其親人、侍者、菩薩、比丘,以及亭台樓閣和各種樂器等。墓頂繪有日月星象,雲氣繚繞,仙鶴翩舞。壁畫構圖協調,情節生動,色彩鮮明,為研究明史的珍貴實物資料。1953年墓上方新建保護房,墓誌銘鑲砌在室內牆上,墓室內建有長20米的隧道,曆十六級可達墓底。
在鄭州市中心的二七廣場上,有座二七紀念塔,是為紀念“二七”大罷工而建。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工人在中國共產黨員幹部領導下,在鄭州普樂園(今二七紀念堂址)舉行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遭到軍閥吳佩孚的武力阻撓。2月4日總工會舉行全線總罷工。2月7日吳佩孚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殘酷鎮壓鄭州、江岸、長辛店等地的罷工工人,共產黨員林祥謙、施洋等英勇就義。其後又在長春橋(今二七紀念塔址)殺害鄭州分工會負責人汪勝友、司文德。紀念塔於1971年興建,高63米,好家夥!足有現代高層住宅22層樓之高!塔共十四層(包括地宮,二七等於十四之意即2月7日之義),平麵為並聯的兩個五角形,因此稱雙塔。塔內有梯可盤旋而上,十二層設有平座,可鳥瞰全市風光。塔內各層辦有二七大罷工紀念展覽。
在鄭州市西郊的烈士陵園內,有愛國將領吉鴻昌的陵墓。吉鴻昌(1895~1934)字世五,又名恆立,河南周口市扶溝縣呂潭鎮人。曾任西北軍馮玉祥部師長、第三十軍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要席。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5月聯合馮玉祥、方振武等在張家口組織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第二軍軍長兼北路前敵總指揮。失敗後在北平(今北京)、天津一帶從事抗日活動,1934年11月9日在天津被捕,24日在北平就義,葬於呂潭鎮鴻昌學校花園內,1974年移葬鄭州烈士陵園。其墓位於陵園正中,用水泥砌成長方形,墓前立一石碑,碑首嵌有吉鴻昌烈士瓷像。1984年在距墓塚90米處,建立紀念碑和紀念亭。紀念碑上鐫刻胡耀邦題寫的“吉鴻昌烈士紀念碑”八個大字。園內鬆柏翠綠,莊嚴肅穆,到此悼念各位英烈,莫不令人肅然敬仰!仿佛這裏一個個長眠於此的壯烈英魂依舊在向後人散播著他們未能如願以償的靈魂!
在鄭州市北郊大河村西南1公裏處,於1964年發現大河村遺址,距離市區12公裏,麵積約30萬平方米。1972~1980年曾進行十一次發掘,發現大量墓葬、灰坑、房基等遺跡和遺物。是一處包括仰韶文化(遺址在澠池縣、義馬北部)、龍山文化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為住房的遺存,已出土房基二十八座,年代有異,結構亦不相同。房基是東西並列、大小不同的一組地麵建築。據碳同位素測定,距今約五千年,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晚期。房基一牆壁現存高達1米,為迄今為止國內同時期房基中所僅有。大量陶器中獨具風格的雙連壺,紅陶黑彩,輕巧秀致。白衣彩陶出土數量甚多,色彩鮮豔,花紋圖案多樣,為大河村彩陶的一個特點。彩陶片上繪有各種天文圖象,如太陽紋、月亮紋、星座紋等。這一發現,對研究仰韶文化的農業和古代天文學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石製的斧、鏟、刀、鐮和蚌刀等的出土,高梁、粟和蓮子等種子的發現,表明農業是當時人們的主要生產實踐和生活來源。現在遺址上辟有複原陳列,再現了大河村居民的勞動、生活場景,為形容我國原始社會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位於澠池縣城北9公裏處的仰韶村,總麵積近30萬平方米,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最著名的文化遺址之一。遺址文化層厚約2米,最厚處達4米,自下而上分別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中期。
自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發現這處遺址以來,這裏已陸續發掘出一大批的石斧、石鏟、石鋤、石刀、骨錐、骨針等文物。仰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要數精美的彩陶,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均為陶質,有陶鼎、罐、碗、盆、缽、杯、甕、缸等,陶器上的裝飾圖案非常引人注目,紋飾有寬帶紋、網紋、花瓣紋、魚紋、弦紋和幾何圖形紋等。1961年3月國務院將仰韶文化遺址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花園口,在河南鄭州市北17公裏處,緊靠黃河南岸。宋時曾在此建閘治水,後漸成村落,名桂家莊。明吏部尚書許某在此修建花園,方園540餘畝。後河道南移,村落與花園被河水吞沒,成為黃河渡口,名花園口。1938年6月,日本侵略軍侵占開封,逼近鄭州,國民黨軍隊不戰即潰,在此炸開黃河大堤,河水泛濫,使豫東、皖北、蘇北三省的千裏沃野變成荒無人煙的黃泛區,一馬平川,令人望而生畏!
其情其景,比本故事“53,雷劈山洪”那一章節裏洪水暴發淹沒東道村鎮等地區的情形還要洪大,可想而知,國民黨的這一舉措雖然暫時阻擋了日軍西進,可它卻給中國百姓造成了多麽嚴重的災難。多少年來,災區百姓一直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直至1947年3月,曆時近9年,黃河決口才被堵複,河水流迴故道。如今這花園口已建有大型電灌站,洗堿改土,使沙荒變成水田。
在鄭州市西北20公裏處,有古滎冶鐵遺址,麵積12萬平方米。1965年和1975年曾部分發掘。已發現煉鐵大高爐兩座,爐缸呈橢圓形,爐壁爐基均用黑褐色耐火土夯築而成,爐前、爐側有冶煉的架木遺跡。爐底積鐵九塊,最重的23噸,一側還留有2米多高的柱瘤。經複原,高爐在6米以上,容積50立方米。煉爐周圍有礦石堆、水井、水池、煉渣區等,還有預熱鼓風的風管,可見是一個完整的冶煉作業係統。高爐附近出土大量成套的鑄造模具和鐵器成品,大多有“河一”銘文,可釋解為“河南郡第一作坊”。產品以生產工具為主。發掘中還清理了陶窯十四座及船形坑等與冶鑄有關的遺跡。遺址的年代為西漢中期至東漢時期。發掘材料證明它是官營的冶鑄聯合作坊,對研究我國冶金史具有重大意義。
這些都是鄭州古城過往古今的曆史陳跡,但它的曆史又豈止這些?然而,誰又知道,耶無害此時此刻所聞所見的鄭州城又是個什麽樣子呢?
耶無害已走過了一條街道又一條街道,都是老街。大街小巷裏,酒店、客棧、香樓、茶樓隨處可見。最後,他選中一座名曰“文豪大酒店”的酒樓走了進去。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此乃詩仙李白的《客中行》”
“嗯!好!蘭陵王的美酒果然名不虛傳!正如你的名字一樣,香飄滿樓。”
“我也有美酒!”隻見一位青衣劍客起身離座,舉杯當眾吟誦:“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迴?此乃大唐詩人王翰的《涼州曲》。”
“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摧。王圖霸業談笑中,不及人生一場醉!慨以當歌,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來!喝酒!”
“文豪大酒店果然名不虛傳!這些都是什麽人”耶無害一邊思索著,一邊找到一個角落坐了下來。他打量著這些人,隻見他們個個錦衣玉食,腰掛兵刃,氣度不凡!看來是場英雄會!他們個個出口不凡,想必都是文武雙全的名士,真令人羨慕!
據說在這鄭州城內,有商代遺址,麵積有25平方公裏,於1950年秋發現。1955年在遺址中部又發現一府周長近7公裏的城垣,為早於安陽殷墟的商代前期遺址,是商王朝重要的都邑之一。在此已發掘出大量的房基、地窖、水井、壕溝、墓葬等遺跡,以及銅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陶器、原始瓷器等遺物,還有少量的刀刻字骨和陶文符號。在城的北牆和南牆外有冶鑄青銅器的手工業作專坊遺址,西牆外有燒製陶器的手工業作坊遺址,北牆外還有磨製骨料的手工業作坊遺址。在西城牆外的杜嶺街和城牆東南角,出土大量青銅器,有方鼎、圓鼎、尊卣、觚等,是商代文物之精華。鄭州商代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商代奴隸社會和中國古代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如今在這鄭州市博物館內,還存有蘇軾書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石刻。北宋元佑六所,即公元1091年,蘇軾知潁州時,應開封劉季孫之請,以真、行、草兼用字體寫成《醉翁亭記》長卷,卷末有趙孟頫、宋廣、沈周、吳寬等人的跋尾讚敘。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秋,劉巡邀請文彭、吳應祈為之雙鉤勒石,立於鄢陵縣劉氏家祠內。原件墨跡,其時為高拱所得,不久又為張居正所有,張氏獲罪抄家,被沒入宮廷,後被焚毀。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高拱的侄曾孫高有聞因原刻磨損不清,出其家藏拓本重新刻石,立於新鄭縣(後又升半級改成縣級市,就是未能升成地級市!距離直轄市更遙遠一步!其他許多縣級市都一個樣!有時改名太大,不利於曆史和地理研究。)高氏祠堂內。刻技之精,不在鄢陵刻石之下。鄢陵石刻已全部散失,新鄭石刻於1959年移置(植)鄭州市博物館,建立長廊,妥善保存。石刻共分十八塊,每塊長60厘米、寬40厘米左右;其後還有六塊寬約40厘米、長60~90厘米的石刻,是趙孟頫、沈周、高拱等人的題跋。
在鄭州市東大街路北,有座城隍廟,全名城隍靈佑侯廟。明代初年建,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其後屢有修葺。此廟坐北朝南,有山門、前殿、樂樓、大殿、寢宮等。建築均為琉璃瓦覆蓋,卷棚出廈,飛簷四出,造型精致,結構緊湊。樂樓高達15米,歇山式雙層建築,正脊浮雕遊龍數條,有鳳凰飛舞,大有“遊龍戲鳳”之勢!其中荷花、獅子陪襯,栩栩如生、異常生動。大殿正脊兩端雕有吞脊吻獸,兩側刻滾龍數條,並飾鳳凰、牡丹;殿上刻有八仙過海、楊香打虎及蒼鬆翠柏、人物鳥獸,構圖和諧精致。廟內碑碣很多,其中有明代張大猶草書石碑“福讚”、“壽讚”兩通,筆跡蒼勁挺拔。前者碑高180厘米,寬82厘米,厚約21厘米;後者碑高181厘米,寬80厘米,厚約21厘米。都是標準的中國猛男個頭!
原武溫穆王壁畫墓,在河南鄭州市二十裏鋪瓦屋孫村東南。原武王名朱朝埨(lu
,侖),生於1552年,卒於1607年,別號鳳山,是明太祖朱元章的八世孫。墓在地麵下7米處,為一坐北向南的磚券墓,墓室正麵有一高大門樓,兩扇石門可以啟閉。墓室長6米,寬5米,高3米,墓後壁上方有一盜洞。墓室內有一石供桌,現已損壞,靠後壁是停棺的石棺床,床上鏤有花紋。墓內殘存四塊墓誌銘,均為72厘米見方的石碣,說明該墓是原武溫穆王及其元配張太妃的合葬墓。墓室內布滿彩繪壁畫,後壁中央繪有釋迦佛像,兩旁繪有護法靈禽、麒麟、大象。東西兩壁繪有帝王和王妃畫像及其親人、侍者、菩薩、比丘,以及亭台樓閣和各種樂器等。墓頂繪有日月星象,雲氣繚繞,仙鶴翩舞。壁畫構圖協調,情節生動,色彩鮮明,為研究明史的珍貴實物資料。1953年墓上方新建保護房,墓誌銘鑲砌在室內牆上,墓室內建有長20米的隧道,曆十六級可達墓底。
在鄭州市中心的二七廣場上,有座二七紀念塔,是為紀念“二七”大罷工而建。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工人在中國共產黨員幹部領導下,在鄭州普樂園(今二七紀念堂址)舉行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遭到軍閥吳佩孚的武力阻撓。2月4日總工會舉行全線總罷工。2月7日吳佩孚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殘酷鎮壓鄭州、江岸、長辛店等地的罷工工人,共產黨員林祥謙、施洋等英勇就義。其後又在長春橋(今二七紀念塔址)殺害鄭州分工會負責人汪勝友、司文德。紀念塔於1971年興建,高63米,好家夥!足有現代高層住宅22層樓之高!塔共十四層(包括地宮,二七等於十四之意即2月7日之義),平麵為並聯的兩個五角形,因此稱雙塔。塔內有梯可盤旋而上,十二層設有平座,可鳥瞰全市風光。塔內各層辦有二七大罷工紀念展覽。
在鄭州市西郊的烈士陵園內,有愛國將領吉鴻昌的陵墓。吉鴻昌(1895~1934)字世五,又名恆立,河南周口市扶溝縣呂潭鎮人。曾任西北軍馮玉祥部師長、第三十軍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要席。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5月聯合馮玉祥、方振武等在張家口組織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第二軍軍長兼北路前敵總指揮。失敗後在北平(今北京)、天津一帶從事抗日活動,1934年11月9日在天津被捕,24日在北平就義,葬於呂潭鎮鴻昌學校花園內,1974年移葬鄭州烈士陵園。其墓位於陵園正中,用水泥砌成長方形,墓前立一石碑,碑首嵌有吉鴻昌烈士瓷像。1984年在距墓塚90米處,建立紀念碑和紀念亭。紀念碑上鐫刻胡耀邦題寫的“吉鴻昌烈士紀念碑”八個大字。園內鬆柏翠綠,莊嚴肅穆,到此悼念各位英烈,莫不令人肅然敬仰!仿佛這裏一個個長眠於此的壯烈英魂依舊在向後人散播著他們未能如願以償的靈魂!
在鄭州市北郊大河村西南1公裏處,於1964年發現大河村遺址,距離市區12公裏,麵積約30萬平方米。1972~1980年曾進行十一次發掘,發現大量墓葬、灰坑、房基等遺跡和遺物。是一處包括仰韶文化(遺址在澠池縣、義馬北部)、龍山文化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為住房的遺存,已出土房基二十八座,年代有異,結構亦不相同。房基是東西並列、大小不同的一組地麵建築。據碳同位素測定,距今約五千年,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晚期。房基一牆壁現存高達1米,為迄今為止國內同時期房基中所僅有。大量陶器中獨具風格的雙連壺,紅陶黑彩,輕巧秀致。白衣彩陶出土數量甚多,色彩鮮豔,花紋圖案多樣,為大河村彩陶的一個特點。彩陶片上繪有各種天文圖象,如太陽紋、月亮紋、星座紋等。這一發現,對研究仰韶文化的農業和古代天文學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石製的斧、鏟、刀、鐮和蚌刀等的出土,高梁、粟和蓮子等種子的發現,表明農業是當時人們的主要生產實踐和生活來源。現在遺址上辟有複原陳列,再現了大河村居民的勞動、生活場景,為形容我國原始社會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位於澠池縣城北9公裏處的仰韶村,總麵積近30萬平方米,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最著名的文化遺址之一。遺址文化層厚約2米,最厚處達4米,自下而上分別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中期。
自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發現這處遺址以來,這裏已陸續發掘出一大批的石斧、石鏟、石鋤、石刀、骨錐、骨針等文物。仰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要數精美的彩陶,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均為陶質,有陶鼎、罐、碗、盆、缽、杯、甕、缸等,陶器上的裝飾圖案非常引人注目,紋飾有寬帶紋、網紋、花瓣紋、魚紋、弦紋和幾何圖形紋等。1961年3月國務院將仰韶文化遺址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花園口,在河南鄭州市北17公裏處,緊靠黃河南岸。宋時曾在此建閘治水,後漸成村落,名桂家莊。明吏部尚書許某在此修建花園,方園540餘畝。後河道南移,村落與花園被河水吞沒,成為黃河渡口,名花園口。1938年6月,日本侵略軍侵占開封,逼近鄭州,國民黨軍隊不戰即潰,在此炸開黃河大堤,河水泛濫,使豫東、皖北、蘇北三省的千裏沃野變成荒無人煙的黃泛區,一馬平川,令人望而生畏!
其情其景,比本故事“53,雷劈山洪”那一章節裏洪水暴發淹沒東道村鎮等地區的情形還要洪大,可想而知,國民黨的這一舉措雖然暫時阻擋了日軍西進,可它卻給中國百姓造成了多麽嚴重的災難。多少年來,災區百姓一直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直至1947年3月,曆時近9年,黃河決口才被堵複,河水流迴故道。如今這花園口已建有大型電灌站,洗堿改土,使沙荒變成水田。
在鄭州市西北20公裏處,有古滎冶鐵遺址,麵積12萬平方米。1965年和1975年曾部分發掘。已發現煉鐵大高爐兩座,爐缸呈橢圓形,爐壁爐基均用黑褐色耐火土夯築而成,爐前、爐側有冶煉的架木遺跡。爐底積鐵九塊,最重的23噸,一側還留有2米多高的柱瘤。經複原,高爐在6米以上,容積50立方米。煉爐周圍有礦石堆、水井、水池、煉渣區等,還有預熱鼓風的風管,可見是一個完整的冶煉作業係統。高爐附近出土大量成套的鑄造模具和鐵器成品,大多有“河一”銘文,可釋解為“河南郡第一作坊”。產品以生產工具為主。發掘中還清理了陶窯十四座及船形坑等與冶鑄有關的遺跡。遺址的年代為西漢中期至東漢時期。發掘材料證明它是官營的冶鑄聯合作坊,對研究我國冶金史具有重大意義。
這些都是鄭州古城過往古今的曆史陳跡,但它的曆史又豈止這些?然而,誰又知道,耶無害此時此刻所聞所見的鄭州城又是個什麽樣子呢?
耶無害已走過了一條街道又一條街道,都是老街。大街小巷裏,酒店、客棧、香樓、茶樓隨處可見。最後,他選中一座名曰“文豪大酒店”的酒樓走了進去。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此乃詩仙李白的《客中行》”
“嗯!好!蘭陵王的美酒果然名不虛傳!正如你的名字一樣,香飄滿樓。”
“我也有美酒!”隻見一位青衣劍客起身離座,舉杯當眾吟誦:“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迴?此乃大唐詩人王翰的《涼州曲》。”
“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摧。王圖霸業談笑中,不及人生一場醉!慨以當歌,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來!喝酒!”
“文豪大酒店果然名不虛傳!這些都是什麽人”耶無害一邊思索著,一邊找到一個角落坐了下來。他打量著這些人,隻見他們個個錦衣玉食,腰掛兵刃,氣度不凡!看來是場英雄會!他們個個出口不凡,想必都是文武雙全的名士,真令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