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就當咱沒提過
洪武大帝?本太子的傀儡而已! 作者:水一方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頷首。
朱標則說:“不過是少部分的聲音罷了。民心所向,那便好了。至於其他的,都可無需在意。”
“咱想放假了。”
什麽?
朱元璋那略帶幽怨的口氣落入朱標耳朵中,他側目不悅的看過來。
接觸到朱標眼神的朱元璋有些怯怯的,卻也還是壯著膽子說:“如今這朝野上下,都在你的掌控中,大事小事你都管得很好。咱這個皇上,不過是虛設罷了。如今的咱,年紀大了,身體也逐漸不如從前,不如放鬆下來,享受美妙的老年生活。”
“嗬嗬。”朱標盯著朱元璋,笑容陰惻惻的。
享受老年生活?
感情是讓他辛辛苦苦的幹活,老頭子隻想在後麵加油打氣?
如今這天下,可不是他的天下。
再說了,當太子,萬一某天不想盡心了,那就罷工,誰又能奈他如何。
可當了皇上,就沒那麽自由了。
陰冷的笑容笑得是朱元璋頭皮發麻。
“罷了罷了,就當咱沒有提過。”
如此就好。
朱標笑得十分和藹。
可這笑容落在朱元璋的眼中就不是這迴事兒了。
“若無其他,兒臣就先告退了。”朱標難得的行禮一次。
朱元璋揮揮手。
翰林院的那些官員,職位不高,且上麵都有人壓著,縱然是能力出眾,想要博一個不錯的官職還是挺難的。
如今太子殿下將挑選湖廣填川的領導者這麽重要的事情交給了他們,他們自然是要盡心盡力的。
不過三日,就選出了一份名單。
為了確保不出問題,這份名單是交給劉伯溫看了,確定沒有任何問題後,才交到朱標手上的。
朱標拿著名單,上下看了一圈,抬眸問劉伯溫:“劉大人覺得,何人合適。”
這上麵的幾個人,家境,在當地的聲望,如今在做什麽,之前經曆了什麽,都寫得明明白白。
劉伯溫:“微臣縱觀所有人,覺得明玉珍會合適一點。”
“明玉珍?”朱標皺起眉頭。
明玉珍此人,他怎會不知道?
明初的第一次湖廣填川就是他帶領的。
明玉珍是隨州人,世代務農,身長八尺餘,目重瞳子,素有大誌。
當年填了四川後,就在四川擁兵自重,在重慶稱王,最後被老頭子派兵給滅了。
一旦有戰事出現,對百姓是極為不利的。
雖說區域性的戰爭無法長期避免,可能減少一樁是一樁,對於百姓而言,就是莫大的好事了。
劉伯溫頷首:“對啊,此人往上幾代都是農民,自己也務農,隻是讀了一些書,再加上為人熱情,也懂得在農業上創新,就成了湖廣一帶的名人。”
“先前您不就是想選一個家裏麵世代務農的嗎?不想過去以後出現問題。那微臣覺得,明玉珍就是最合適的一個。”
朱標歎息一聲:“恰恰相反,此人最不合適。”
不明白的劉伯溫一臉疑惑的看著朱標。
朱標跟劉伯溫解釋:“這個人,這時候就表現出了這麽多的好。那四川山高皇帝遠的,路途艱險,他常年在那個地方,得了更多的威望後,會不會生出逆反心思?”
“為何現在要湖廣填川?不就是為了四川的人口快速迴複,農業,商業等得到有效的發展?可若是弄巧成拙,受傷害的,依舊是百姓?”
他說完以後,劉伯溫就垂下頭不說話了。
朱標的臉色再一次的變化。
“可是,要是,不是明玉珍去的話,又當是誰去呢?”
史料中記載的,那幾乎可以說,明玉珍就是目前最合適的。
“那微臣讓翰林院再弄一弄?”
朱標點頭。
隨即,他又問道:“這份名單還有誰看過?”
“宋濂,宋大人,禮部尚書也看過。“
“啊?”朱標錯愕不已。
劉伯溫解釋道:“湖廣填川的重要性,大臣們都知道了,自然是要有所反應的。此事如今是全民關注,大臣們若是不上點心,被錦衣衛抓到了皇上麵前,那可就不好說了。”
聞言,朱標愣了下,隨即頭疼得不斷的揉太陽穴。
這可就真的麻煩了。
我說老頭子,沒事兒搞什麽錦衣衛來監督百官啊。
我看遲早要反噬!
劉大人的意見就代表著絕大多數的官員意見。
明日早朝必定要說起此事。
他得想一個有效的辦法。
思慮了片刻,朱標讓人迴宮中給朱元璋送信,說他去湖廣一趟,商討人選一事,暫且擱置。
朱元璋得知這消息,幾乎被氣得發瘋,連連說朱標傻了。
經過兩日的趕路,朱標來了湖廣。
不敢休息,他讓馬夫直接將馬車停到明玉珍的家門口。
此刻正值晌午,一天中最熱的時候,雖中秋已過,田間事務不多,明玉珍還是和父母扛著鋤頭在中午才迴了家。
他們剛剛到家,便看到了站在門口的朱標。
明玉珍眼中疑惑閃過,下一秒便壯著膽子走近一些,細細的打量起朱標。
因是微服出巡,朱標一身灰色棉麻長袍,頭頂也是最普通的簪,連最普通的玉冠都沒有戴。
朱標靜靜的看著明玉珍的打量。
他從明玉珍打量的眼神中看出,明玉珍猜到了自己身份不一般。
打量了片刻後,明玉珍做了個請的姿勢,邀請朱標進去。
待朱標落座,明玉珍端來了清水。
“這位公子您將就點,連日來都在務農,不曾好好的整理內務。”
話雖帶著歉意,模樣確實泰然自若的。
這模樣,看得朱標心急。
若明玉珍有明顯的問題,或者是表現得不那麽好,他都可以到老頭子那裏說明玉珍品行不端,不適合做湖廣填川的領導者。
朱標:“無礙。”
明玉珍坐在朱標對麵。
“敢問公子是何方人士,來此所為何事。”
“南京人士。”
“南京距離此處不近,公子舟車勞頓,還請在鄙人家中稍作休息。”明玉珍說著,扭過頭,和家中的父母交代了幾句。
他是讓他的父母去做吃的了。
對於為何朱標不說自己此行的目的,他並不追問。
“不用了,今日前來,也不過是為了問明公子幾個問題罷了。”
\"jr??}?
朱標則說:“不過是少部分的聲音罷了。民心所向,那便好了。至於其他的,都可無需在意。”
“咱想放假了。”
什麽?
朱元璋那略帶幽怨的口氣落入朱標耳朵中,他側目不悅的看過來。
接觸到朱標眼神的朱元璋有些怯怯的,卻也還是壯著膽子說:“如今這朝野上下,都在你的掌控中,大事小事你都管得很好。咱這個皇上,不過是虛設罷了。如今的咱,年紀大了,身體也逐漸不如從前,不如放鬆下來,享受美妙的老年生活。”
“嗬嗬。”朱標盯著朱元璋,笑容陰惻惻的。
享受老年生活?
感情是讓他辛辛苦苦的幹活,老頭子隻想在後麵加油打氣?
如今這天下,可不是他的天下。
再說了,當太子,萬一某天不想盡心了,那就罷工,誰又能奈他如何。
可當了皇上,就沒那麽自由了。
陰冷的笑容笑得是朱元璋頭皮發麻。
“罷了罷了,就當咱沒有提過。”
如此就好。
朱標笑得十分和藹。
可這笑容落在朱元璋的眼中就不是這迴事兒了。
“若無其他,兒臣就先告退了。”朱標難得的行禮一次。
朱元璋揮揮手。
翰林院的那些官員,職位不高,且上麵都有人壓著,縱然是能力出眾,想要博一個不錯的官職還是挺難的。
如今太子殿下將挑選湖廣填川的領導者這麽重要的事情交給了他們,他們自然是要盡心盡力的。
不過三日,就選出了一份名單。
為了確保不出問題,這份名單是交給劉伯溫看了,確定沒有任何問題後,才交到朱標手上的。
朱標拿著名單,上下看了一圈,抬眸問劉伯溫:“劉大人覺得,何人合適。”
這上麵的幾個人,家境,在當地的聲望,如今在做什麽,之前經曆了什麽,都寫得明明白白。
劉伯溫:“微臣縱觀所有人,覺得明玉珍會合適一點。”
“明玉珍?”朱標皺起眉頭。
明玉珍此人,他怎會不知道?
明初的第一次湖廣填川就是他帶領的。
明玉珍是隨州人,世代務農,身長八尺餘,目重瞳子,素有大誌。
當年填了四川後,就在四川擁兵自重,在重慶稱王,最後被老頭子派兵給滅了。
一旦有戰事出現,對百姓是極為不利的。
雖說區域性的戰爭無法長期避免,可能減少一樁是一樁,對於百姓而言,就是莫大的好事了。
劉伯溫頷首:“對啊,此人往上幾代都是農民,自己也務農,隻是讀了一些書,再加上為人熱情,也懂得在農業上創新,就成了湖廣一帶的名人。”
“先前您不就是想選一個家裏麵世代務農的嗎?不想過去以後出現問題。那微臣覺得,明玉珍就是最合適的一個。”
朱標歎息一聲:“恰恰相反,此人最不合適。”
不明白的劉伯溫一臉疑惑的看著朱標。
朱標跟劉伯溫解釋:“這個人,這時候就表現出了這麽多的好。那四川山高皇帝遠的,路途艱險,他常年在那個地方,得了更多的威望後,會不會生出逆反心思?”
“為何現在要湖廣填川?不就是為了四川的人口快速迴複,農業,商業等得到有效的發展?可若是弄巧成拙,受傷害的,依舊是百姓?”
他說完以後,劉伯溫就垂下頭不說話了。
朱標的臉色再一次的變化。
“可是,要是,不是明玉珍去的話,又當是誰去呢?”
史料中記載的,那幾乎可以說,明玉珍就是目前最合適的。
“那微臣讓翰林院再弄一弄?”
朱標點頭。
隨即,他又問道:“這份名單還有誰看過?”
“宋濂,宋大人,禮部尚書也看過。“
“啊?”朱標錯愕不已。
劉伯溫解釋道:“湖廣填川的重要性,大臣們都知道了,自然是要有所反應的。此事如今是全民關注,大臣們若是不上點心,被錦衣衛抓到了皇上麵前,那可就不好說了。”
聞言,朱標愣了下,隨即頭疼得不斷的揉太陽穴。
這可就真的麻煩了。
我說老頭子,沒事兒搞什麽錦衣衛來監督百官啊。
我看遲早要反噬!
劉大人的意見就代表著絕大多數的官員意見。
明日早朝必定要說起此事。
他得想一個有效的辦法。
思慮了片刻,朱標讓人迴宮中給朱元璋送信,說他去湖廣一趟,商討人選一事,暫且擱置。
朱元璋得知這消息,幾乎被氣得發瘋,連連說朱標傻了。
經過兩日的趕路,朱標來了湖廣。
不敢休息,他讓馬夫直接將馬車停到明玉珍的家門口。
此刻正值晌午,一天中最熱的時候,雖中秋已過,田間事務不多,明玉珍還是和父母扛著鋤頭在中午才迴了家。
他們剛剛到家,便看到了站在門口的朱標。
明玉珍眼中疑惑閃過,下一秒便壯著膽子走近一些,細細的打量起朱標。
因是微服出巡,朱標一身灰色棉麻長袍,頭頂也是最普通的簪,連最普通的玉冠都沒有戴。
朱標靜靜的看著明玉珍的打量。
他從明玉珍打量的眼神中看出,明玉珍猜到了自己身份不一般。
打量了片刻後,明玉珍做了個請的姿勢,邀請朱標進去。
待朱標落座,明玉珍端來了清水。
“這位公子您將就點,連日來都在務農,不曾好好的整理內務。”
話雖帶著歉意,模樣確實泰然自若的。
這模樣,看得朱標心急。
若明玉珍有明顯的問題,或者是表現得不那麽好,他都可以到老頭子那裏說明玉珍品行不端,不適合做湖廣填川的領導者。
朱標:“無礙。”
明玉珍坐在朱標對麵。
“敢問公子是何方人士,來此所為何事。”
“南京人士。”
“南京距離此處不近,公子舟車勞頓,還請在鄙人家中稍作休息。”明玉珍說著,扭過頭,和家中的父母交代了幾句。
他是讓他的父母去做吃的了。
對於為何朱標不說自己此行的目的,他並不追問。
“不用了,今日前來,也不過是為了問明公子幾個問題罷了。”
\"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