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陛下恩寵,臣也無資格入鴻臚寺中,自然也就無法接觸到這些來自遠洋之外國家所生產的火器。”


    在場的吳國公幾人在瞧見趙士楨這般作態時,他們都不由得歎息一聲。


    在從工部來到禦書房的這一路上,關於趙士楨的資料已然收攏到他們各自手中。


    他們也知道了趙士楨擔任鴻臚寺主簿的來龍去脈。


    在他們手中的資料中,這趙士楨應當是一位不卑不亢的文人,是位書法大成的書法大家。


    當年陛下看重趙士楨,想要直接拔擢他一布衣,卻被他婉言拒絕。


    可不料這些年過去,當年那位不卑不亢的英俊少年郎,也終究是成了這副謙卑的模樣。


    不過吳國公幾人卻並未對趙士楨感到絲毫的不恥。


    因為隻有這種人,才能在官場中生存下去。


    仁治皇帝聽到趙士楨的這番話時,他的臉上不自覺的顯露出一抹淺笑。


    這話他愛聽。


    故而,仁治皇帝將手從麵前的火繩槍上收迴,繼而望著台下的趙士楨開口道。


    “愛卿所言,朕心甚慰。”


    “隻是應當是愛卿的功績,那就是愛卿的功績,朕不可不賞。”


    “此火繩槍可提升我大周國防,我大周各軍皆將受益於愛卿所創之火繩槍。”


    “此功之大,讓朕一時都不知該如何賞賜愛卿了。”


    仁治皇帝故作遲疑之際,站在仁治皇帝身邊的“捧哏”海公公就非常有眼力勁的上前半步。


    將頭湊到仁治皇帝的身邊,接著便用一種看似低沉,卻能讓殿內幾位大臣都能聽到的聲音勸諫道。


    “陛下,既然如此,那何不問問趙大人心中所需何物?”


    “如此賞之,既彰顯陛下仁厚,又合乎趙大人所愛。”


    台下的幾位國公爺瞧見台上這兩位如此熟練的雙簧之後,他們都在盡力憋笑。


    陛下雖言趙士楨功勞甚大,但如今國庫,內帑皆是捉襟見肘。


    可陛下也不能不賞,要不然會讓朝中其他臣子感到心寒。


    仁治皇帝聞言,也假意微微頷首。


    “此言有理。”


    言及於此,仁治皇帝轉頭看向台下的趙士楨開口道。


    “趙愛卿,內心可有想要之物?”


    “卿家對我大周功勞甚大,朕定不吝惜賞賜。”


    “官職,金銀?亦或者是看中朝中哪位愛女,需要朕為你牽線做媒?”


    趙士楨聽到仁治皇帝的這番話時,他整個人的神色興奮無比。


    雖然在鴻臚寺中多年,磨平了當年的棱角,可畢竟未有參加朝會的機會,哪能明白其中的彎彎繞繞。


    在趙士楨心中,隻覺得自己深得仁治皇帝看重,此前在鴻臚寺所受的委屈也在頃刻間煙消雲散。


    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感油然而生!


    心念至此,趙士楨連忙朝著仁治皇帝躬身而下,語氣帶著一絲哭腔。


    “微臣何德何能讓陛下如此?”


    “微臣所行之事,不過微臣分內之事而已,當不得陛下賞賜!”


    “若真要微臣求一賞賜,微臣希望陛下能夠讓微臣繼續留於鴻臚寺中。”


    “微臣認為,與這些來自遠洋之外的國家交流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同時,微臣希望陛下能夠允許臣繼續鑽研火器之道,並給予微臣一些微不足道的支持。”


    仁治皇帝聽到趙士楨居然隻提了這都算不上賞賜的請求的時,他的眼中終於動了一絲真意。


    如此股肱之臣,自己此前怎麽就將其放到鴻臚寺去了呢?


    當真是被他那作態亂了心神,頗有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之意啊!


    心念至此,仁治皇帝大手一揮,語氣興奮的開口道。


    “愛卿所求,於公於私,朕都無法拒絕。”


    “著令趙愛卿拔擢鴻臚寺少卿一職,分掌賓客之事。”


    “同時著令工部,抽調各類工匠各三十人於鴻臚寺聽趙愛卿調遣!”


    幾位國公爺聽到仁治皇帝對趙士楨的任命,他們並未有絲毫動容,想必那些文臣也無太大意見。


    畢竟像鴻臚寺這種“九寺”內的官員不屬於大周中樞核心,他們手中的權力大多都遠低於朝中六部。


    所以朝中這些文官為了不與仁治皇帝鬧的太僵,對於這部分的官員升遷,他們也都不願出麵諫言。


    隻是寧國公在聽到趙士楨的這番話時,他有些不以為意的開口道。


    “趙主簿,你方才所言,與這些域外蠻夷交流學習,是否有些太墜我大周名頭了?”


    “何時不是這些域外蠻夷主動來我大周學習?”


    “你此舉可有倒反天罡之嫌啊!”


    趙士楨聽到這話,他剛準備開口反駁,就見武國公開口道。


    “此言差矣,趙主簿所製之火器,不正是融合這些域外國家方才製成嗎?”


    “由此可見,這些國家在火器一途上的研究,已不弱於我大周。”


    “須知,這火藥可是我大周所創,可如今他們卻已迎頭趕上。”


    “若我等短視,閉門造車,或有被這些域外諸國趕超之日。”


    仁治皇帝聽到武國公的這句話時,他麵色凝重的點頭道。


    “武國公此言對極,廣東多份奏疏言明這些來自遠洋的國度非我大周周遭小國能比。”


    “他們的戰船能夠渡過遠洋至此,其造船之技藝不容小覷。”


    “且每番至我大周,所攜金銀之數巨大,說明其國內經濟不弱。”


    “鴻臚寺中也曾有這些遠洋而來的國外詩人,雖每次翻譯都不盡人意,但也從側麵表現其文化不弱。”


    “如此有武,有商還有文的國度,實屬一勁敵矣。”


    “為免各位卿家對這些遠洋國度有所輕視,朕認為不可再稱其為域外蠻夷,當稱其國名,或再予其一代稱。”


    幾位國公爺聽到仁治皇帝的這番分析時,他們心中對這些遠洋國度的警惕再上一個台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連中六元,滿朝文武皆為吾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山君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山君子並收藏連中六元,滿朝文武皆為吾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