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8章 趙士楨(二)
連中六元,滿朝文武皆為吾徒 作者:青山君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敲定這件事情的細節,仁治皇帝這才轉頭看向台階下的工部員外郎。
仁治皇帝都還未來得及開口,一直將注意力放在仁治皇帝身上的工部員外郎就非常懂事的朝著仁治皇帝躬身示意。
“臣遵旨,朝會結束,臣便將那火器送至禦書房內。”
仁治皇帝見這位員外郎如此懂事,便也不打算在這件事上做過多停留,繼而看向大殿內的其他官員開口道。
“各位卿家可還有要事啟奏?”
“若無要事,那今天朝會便到這裏吧!”
仁治皇帝此言一出,這大殿內的群臣自然不可能就此放過仁治皇帝,一個個捧著自己的笏板。
照著自己笏板上記錄的信息一一念給仁治皇帝聽。
“陛下,臣有一事要奏,臣……”
“陛下,老臣此事雖不算大,但卻也不吐不快,懇請陛下恩準!”
仁治皇帝望著殿內這些官員那激動的模樣,他心中倍感欣慰。
唯有朝中各位臣子盡心盡力,盡職盡責,才能令大周百姓過得日子變得更好。
故而,哪怕這些臣子的言語中或有不妥,甚至冒犯之意,仁治皇帝也不曾有半分不悅,皆麵帶淺笑的一一迴應著。
許久之後,隨著最後一位手持笏板的官員將自己笏板上的內容述出,今日晨會也算是進入了尾聲。
高坐於龍椅上的仁治皇帝環顧四周,再次發問道。
“各位卿家,今日可還有要事啟奏?”
話音落下數個唿吸的時間,依舊沒有官員上前。
見此,仁治皇帝便也不再多說什麽,隻是伸出左手,朝著大殿內的一眾朝臣擺手道。
“既然無事啟奏,那各位卿家便各自返迴吧。”
言罷,仁治皇帝便緩緩起身,從龍椅一側走下台階,轉身離去。
金鑾殿內的文武百官見此情況,自然不敢怠慢,皆神色嚴肅的朝著仁治皇帝離去的背影躬身行禮道。
“臣恭送陛下!”
待到仁治皇帝的背影消失在眾人的視野的那一刻,一眾大臣這才默契的躬身倒退幾步,接著才轉身昂首離去。
當眾人走出金鑾殿的那一刻,幾位國公便大步朝著這些文臣走了過去。
這些文臣見幾位國公那虎步龍行的模樣,他們都一副畏之如蛇蠍般的臉色,紛紛朝周圍挪了幾步。
吳國公幾個瞧見自己這副“討人嫌”的姿態,他們並未有絲毫的不悅,幾人隻是笑著對視一眼。
“哈哈,老夫又不是洪水猛獸,何必躲著老夫走?”
“你們這些文人當真膽小,我們幾人又不吃人,為何這般模樣?”
那些文人見此情況,他們腳下的步伐加快。
見此,幾位國公爺也不打算再捉弄這些文人,直接看向那位工部員外郎蔣敏學開口道。
“蔣員外郎,且慢些,我們幾個老頭子的腿腳可不如你這年輕後生!”
“就是,蔣員外郎,你們這些儒生不是最講尊老嗎?”
“難不成就因為我們幾人不是讀書人,就不尊敬我們了?”
聽到自己身後的唿喊聲,工部員外郎蔣敏學心中不由得歎息一聲。
今日他說出火器的話題時,他就已經預想到了這個畫麵。
被這幾位盯上了,那可不是件好事啊。
縱使心中百般無奈,再不想與這幾位接觸。
可在他轉頭之時,臉上還是浮現出一個禮節性的笑容,處於禮節,蔣敏學率先朝著吳國公幾人點頭致意。
“幾位國公爺當真是說笑了。”
“你們是我大周國之柱石,若無你們率軍抵禦外族,哪有我大周如今的盛況?”
“晚輩怎會不尊重各位國公爺?”
言罷,蔣敏學轉頭看向為首的吳國公開口道。
“至於腿腳方麵,晚輩可不認為自己比幾位國公爺利索。”
“各位國公爺老當益壯,哪是晚輩這種不善於健體能夠比得上的。”
吳國公瞧見蔣敏學一直在說些有的沒的後,他也不打算繼續與蔣敏學兜圈子了,直接開門見山道。
“蔣員外郎,莫說這些了,方才陛下之言你也聽到了。”
“快帶我們去工部瞧瞧這火器。”
蔣敏學見此情形,心中自然不悅。
畢竟這東西可是陛下點名讓自己送過去的,若被幾位國公看了,那還有自己麵聖的機會嗎?
隻可惜形勢比人強,自己百般不願,也唯有妥協。
吳國公幾人瞧見蔣敏學臉上那毫不掩飾的抵觸,他們幾人相視一笑,並未將蔣敏學的舉動放在心上。
畢竟他們此去工部是要現場試試這火器的威力。
代仁治皇帝看看它是不是真有蔣敏學說的這般威力。
因為這種殺傷性的武器,是不可以出現在仁治皇帝麵前的。
要不然到時候就是黃泥巴掉褲襠。
幾位國公一進入到工部衙門中,不等蔣敏學引路,他們便輕車熟路的來到蔣敏學的值房中。
剛一進入值房內,那把隨意擺放在桌案上,形製與大周所生產有所差異火器便出現在吳國公幾人眼前。
見到這把火器如此隨意的擺放在桌案上,吳國公的臉上閃過一絲心痛之色,口中忍不住的抱怨道。
“暴殄天物啊,這麽精致的火器,就這麽隨便的放著?”
“要是磕磕碰碰,等下擊發不了,那不就壞事了?”
吳國公此言一出,一個不同的聲音便在值房一角出現。
“國公言重了,此火器不怕磕碰,隻要遭受巨力撞擊,便無大礙。”
“但此火器存在開火時受雨、潮、風的影響,以及點燃其上火繩之時,我等需保全火種,不可任其熄滅。”
“還有便是這火繩燃燒時間不久,還需做進一步改良。”
此聲音一出,在場的所有人都將目光轉到趙士楨身上。
蔣敏學見此,略顯驚訝的開口道。
“趙主簿,你為何會在本官的值房中?”
趙士楨聞言,立即躬身道。
“陛下神武英氣,自會知曉此物之利,必會取之一閱,同時還有極大可能召見在下。”
“故在下今日一早便來此等候。”
仁治皇帝都還未來得及開口,一直將注意力放在仁治皇帝身上的工部員外郎就非常懂事的朝著仁治皇帝躬身示意。
“臣遵旨,朝會結束,臣便將那火器送至禦書房內。”
仁治皇帝見這位員外郎如此懂事,便也不打算在這件事上做過多停留,繼而看向大殿內的其他官員開口道。
“各位卿家可還有要事啟奏?”
“若無要事,那今天朝會便到這裏吧!”
仁治皇帝此言一出,這大殿內的群臣自然不可能就此放過仁治皇帝,一個個捧著自己的笏板。
照著自己笏板上記錄的信息一一念給仁治皇帝聽。
“陛下,臣有一事要奏,臣……”
“陛下,老臣此事雖不算大,但卻也不吐不快,懇請陛下恩準!”
仁治皇帝望著殿內這些官員那激動的模樣,他心中倍感欣慰。
唯有朝中各位臣子盡心盡力,盡職盡責,才能令大周百姓過得日子變得更好。
故而,哪怕這些臣子的言語中或有不妥,甚至冒犯之意,仁治皇帝也不曾有半分不悅,皆麵帶淺笑的一一迴應著。
許久之後,隨著最後一位手持笏板的官員將自己笏板上的內容述出,今日晨會也算是進入了尾聲。
高坐於龍椅上的仁治皇帝環顧四周,再次發問道。
“各位卿家,今日可還有要事啟奏?”
話音落下數個唿吸的時間,依舊沒有官員上前。
見此,仁治皇帝便也不再多說什麽,隻是伸出左手,朝著大殿內的一眾朝臣擺手道。
“既然無事啟奏,那各位卿家便各自返迴吧。”
言罷,仁治皇帝便緩緩起身,從龍椅一側走下台階,轉身離去。
金鑾殿內的文武百官見此情況,自然不敢怠慢,皆神色嚴肅的朝著仁治皇帝離去的背影躬身行禮道。
“臣恭送陛下!”
待到仁治皇帝的背影消失在眾人的視野的那一刻,一眾大臣這才默契的躬身倒退幾步,接著才轉身昂首離去。
當眾人走出金鑾殿的那一刻,幾位國公便大步朝著這些文臣走了過去。
這些文臣見幾位國公那虎步龍行的模樣,他們都一副畏之如蛇蠍般的臉色,紛紛朝周圍挪了幾步。
吳國公幾個瞧見自己這副“討人嫌”的姿態,他們並未有絲毫的不悅,幾人隻是笑著對視一眼。
“哈哈,老夫又不是洪水猛獸,何必躲著老夫走?”
“你們這些文人當真膽小,我們幾人又不吃人,為何這般模樣?”
那些文人見此情況,他們腳下的步伐加快。
見此,幾位國公爺也不打算再捉弄這些文人,直接看向那位工部員外郎蔣敏學開口道。
“蔣員外郎,且慢些,我們幾個老頭子的腿腳可不如你這年輕後生!”
“就是,蔣員外郎,你們這些儒生不是最講尊老嗎?”
“難不成就因為我們幾人不是讀書人,就不尊敬我們了?”
聽到自己身後的唿喊聲,工部員外郎蔣敏學心中不由得歎息一聲。
今日他說出火器的話題時,他就已經預想到了這個畫麵。
被這幾位盯上了,那可不是件好事啊。
縱使心中百般無奈,再不想與這幾位接觸。
可在他轉頭之時,臉上還是浮現出一個禮節性的笑容,處於禮節,蔣敏學率先朝著吳國公幾人點頭致意。
“幾位國公爺當真是說笑了。”
“你們是我大周國之柱石,若無你們率軍抵禦外族,哪有我大周如今的盛況?”
“晚輩怎會不尊重各位國公爺?”
言罷,蔣敏學轉頭看向為首的吳國公開口道。
“至於腿腳方麵,晚輩可不認為自己比幾位國公爺利索。”
“各位國公爺老當益壯,哪是晚輩這種不善於健體能夠比得上的。”
吳國公瞧見蔣敏學一直在說些有的沒的後,他也不打算繼續與蔣敏學兜圈子了,直接開門見山道。
“蔣員外郎,莫說這些了,方才陛下之言你也聽到了。”
“快帶我們去工部瞧瞧這火器。”
蔣敏學見此情形,心中自然不悅。
畢竟這東西可是陛下點名讓自己送過去的,若被幾位國公看了,那還有自己麵聖的機會嗎?
隻可惜形勢比人強,自己百般不願,也唯有妥協。
吳國公幾人瞧見蔣敏學臉上那毫不掩飾的抵觸,他們幾人相視一笑,並未將蔣敏學的舉動放在心上。
畢竟他們此去工部是要現場試試這火器的威力。
代仁治皇帝看看它是不是真有蔣敏學說的這般威力。
因為這種殺傷性的武器,是不可以出現在仁治皇帝麵前的。
要不然到時候就是黃泥巴掉褲襠。
幾位國公一進入到工部衙門中,不等蔣敏學引路,他們便輕車熟路的來到蔣敏學的值房中。
剛一進入值房內,那把隨意擺放在桌案上,形製與大周所生產有所差異火器便出現在吳國公幾人眼前。
見到這把火器如此隨意的擺放在桌案上,吳國公的臉上閃過一絲心痛之色,口中忍不住的抱怨道。
“暴殄天物啊,這麽精致的火器,就這麽隨便的放著?”
“要是磕磕碰碰,等下擊發不了,那不就壞事了?”
吳國公此言一出,一個不同的聲音便在值房一角出現。
“國公言重了,此火器不怕磕碰,隻要遭受巨力撞擊,便無大礙。”
“但此火器存在開火時受雨、潮、風的影響,以及點燃其上火繩之時,我等需保全火種,不可任其熄滅。”
“還有便是這火繩燃燒時間不久,還需做進一步改良。”
此聲音一出,在場的所有人都將目光轉到趙士楨身上。
蔣敏學見此,略顯驚訝的開口道。
“趙主簿,你為何會在本官的值房中?”
趙士楨聞言,立即躬身道。
“陛下神武英氣,自會知曉此物之利,必會取之一閱,同時還有極大可能召見在下。”
“故在下今日一早便來此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