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圖紙交給了老劉頭,朱高煦也隨即放下了心。
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
軍器局這些頂尖匠人,得了鳥銃等火器圖紙後,將其成功地製造出來,並不是什麽難事。
當然,這個過程注定很漫長,畢竟這是劃時代的火器改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
正當朱高煦與薛祿吹牛打趣時,聖旨卻突兀抵達,命他二人前去參加禦前會議。
二人對視一眼,瞬間明白了這禦前會議的主題內容——北伐瓦剌!
如今已是十一月末,眼瞅著年關將至,距離北伐不足三月。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雖然朱棣尚在應天帝都,糧草輜重卻早已運輸到了北平大同等重鎮。
朱老四在這個時候召開禦前會議,傻子都知道是為了什麽。
不過朱高煦有些好奇,永樂帝五次北伐蒙元,被譽為“五出三犁”。
他這五次親征,都是對盤據在漠北的北元殘餘勢力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個部落的戰爭,致使蒙古殘餘勢力進一削弱,維護了大明邊境的安寧。
然而這朱老四每次禦駕親征,都是在開春時進行,與傳統出兵習慣根本不符。
要知道古人打仗,時間一般都在秋後。
因為曆代王朝都極其重視農桑,春天要春耕,打仗帶走了家裏的勞動力,自然就會耽誤了春耕,那麽一年的收成就大大減少,顯然不合算。
夏天因糧食未熟,這時候開戰大軍糧草不濟,所以也不會輕易開戰。
至於冬天則是因為天氣原因,天太冷不適宜行軍,行軍之後出一身臭汗,然後被寒風一吹極易受寒,古代傷寒可是不治之症,沒人敢冒這個風險。
所以古人打仗時一般都會選在秋收之後,那時候糧食入倉有了充足的糧草,而且秋高氣爽是最適宜行軍打仗的季節,所以但凡大戰都會選擇在秋收之後。
但是朱老四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五次禦駕親征中有四次都是開春二三月,僅有一次是在金秋八月。
懷著滿腹疑惑,朱高煦下意識地詢問了薛祿。
這位未來的陽武侯,有些詫異地看了他一眼。
不過薛祿想到漢王曾經受了重傷,也就沒多想,隨即解釋道:“王爺你忘了?我們是與蒙古韃子作戰,不是與中原軍隊作戰。”
“洪武年間,太祖皇帝為了消除北元殘餘勢力,曾組織八次大規模北征!”
“戰役斷斷續續持續二十多年,徹底將北元及其殘餘勢力打殘,曾經草原的霸主們,都被我大明王師打得聽到大明騎兵的馬蹄聲就落荒而逃!”
“北元也從前朝正統被削成了草台班子,再也對我大明的正統地位不構成威脅了。”
聽了這話,朱高煦隻是點了點頭,還是很納悶。
太祖朱元璋的光輝事跡,跟朱老四有什麽關係?
薛祿見他還不明白,索性挑明了道:“皇上北伐的目的,是讓草原上的韃靼、瓦剌兩部臣服於明朝,以達到一勞永逸的目的,永絕大明邊患,給後世子孫留下萬世太平。”
“但是對於我們中原人而言,漠北草原實在是太冷了,如果在冬季與蒙古軍隊交戰,注定是不得‘天時地利’的。”
“在蒙古人眼中,一直都有‘漢人乃是城居之人,不耐辛苦’這種說法,這辛苦說的就是中原人對於漠北草原的嚴寒之苦,根本沒辦法適應!”
“反觀蒙古韃子卻是截然不同,他們常年生活在漠北草原這些嚴寒之地,經由適應之後演進出諸多如皮草之類的防寒衣物等,且對於冬天作戰有著極其豐富的經驗……”
話到此處,朱高煦總算是明白了。
不是朱老四愚蠢,冒著耽誤春耕的風險,也要在開春揮師北伐,而是因為實在沒辦法。
如果秋天出征,行軍出塞後已經開始入冬,在這樣惡劣的環境氣候下,與蒙古韃子作戰,那不是純純找虐嗎?
不過想到這兒,朱高煦卻是突然眼睛一亮。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大明將士受不了那苦寒環境,別說作戰了,連活下去都困難。
既然如此,那如果讓將士們穿上羽絨服呢?
想著,他腦海裏已經冒出了一幅唯美的畫麵。
大明將士全都內穿大棉襖,外套鋼鐵戰甲,在冰天雪地裏嘎嘎生猛,殺得蒙古韃子丟盔棄甲,抱頭鼠竄……
羽絨服現在製作不出來,毛衣可是沒有什麽難度啊!
至於製作毛衣的原料,草原上那密密麻麻的牛羊,不是現成的嗎?
朱高煦越想越興奮,不知不覺間已經來到了暖閣外麵。
待他進去後,隻見暖閣裏麵已經坐滿了人,全都是赫赫有名的頂尖戰將!
成國公朱勇,安遠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寧陽侯陳懋,武安侯鄭亨,保定侯盂瑛,興安伯徐亨……
在座每一位,可都是追隨朱老四靖難打天下的功臣名將,隨便拎出來一個都能獨當一麵的那種。
當然,這裏麵同樣包括漢王朱高煦。
畢竟正常的朱高煦,可是以勇武善戰聞名天下。
“老二,來了?朕剛好有事要問你。”
朱棣有些疲憊地捏著眉心,倚靠在軟榻上麵。
朱勇識趣上前,貼心地解釋了一遍。
原來在朱高煦二人還未抵達之前,眾將就展開了激烈討論。
該如何尋找到瓦剌軍的主力?
這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遊牧民族超強的戰術機動性,讓他們在草原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巨大優勢!
中原大軍深入草原作戰,天時地利人和啥都沒有,根本就沒有獲勝的可能。
那些草原蠻子又不傻,得知大明王師大軍壓境,他們就算打不過,難道還不能跑嗎?
甭管你戰力多強,我就是不跟你決戰,在茫茫草原上跟你兜圈子玩兒。
隻要耗到大明王師的後勤補給跟不上了,草原鐵騎甚至還可以迴頭給你一刀!
遊牧民族逐草而居,隻要能夠放牧牛羊,就能長期與大明對耗下去。
但是,大明王師在草原上麵,可真的耗不起!
朱棣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上一次禦駕親征,如果不是錦衣衛情報工作十分出色,隻怕連阿魯台的影子都看不到,最終無功而返!
雖然上一次成功痛擊了韃靼部,令阿魯台俯首稱臣,但大明也為此白白耗費了無數錢糧輜重,大多都是浪費在了行軍途中。
這一次北伐瓦剌,將會麵臨同樣的問題。
可是,即便知道了,又能怎麽辦呢?
這是曆朝曆代中原反攻草原,都要麵臨的一個無解難題。
朱高煦摸著絡腮胡子,同樣陷入了沉思。
如何尋到瓦剌主力,這是難題所在。
不過他朱高煦好像還真記得,瓦剌得知明廷出兵後,將會逃往何處!
對不起,我是掛逼!
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
軍器局這些頂尖匠人,得了鳥銃等火器圖紙後,將其成功地製造出來,並不是什麽難事。
當然,這個過程注定很漫長,畢竟這是劃時代的火器改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
正當朱高煦與薛祿吹牛打趣時,聖旨卻突兀抵達,命他二人前去參加禦前會議。
二人對視一眼,瞬間明白了這禦前會議的主題內容——北伐瓦剌!
如今已是十一月末,眼瞅著年關將至,距離北伐不足三月。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雖然朱棣尚在應天帝都,糧草輜重卻早已運輸到了北平大同等重鎮。
朱老四在這個時候召開禦前會議,傻子都知道是為了什麽。
不過朱高煦有些好奇,永樂帝五次北伐蒙元,被譽為“五出三犁”。
他這五次親征,都是對盤據在漠北的北元殘餘勢力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個部落的戰爭,致使蒙古殘餘勢力進一削弱,維護了大明邊境的安寧。
然而這朱老四每次禦駕親征,都是在開春時進行,與傳統出兵習慣根本不符。
要知道古人打仗,時間一般都在秋後。
因為曆代王朝都極其重視農桑,春天要春耕,打仗帶走了家裏的勞動力,自然就會耽誤了春耕,那麽一年的收成就大大減少,顯然不合算。
夏天因糧食未熟,這時候開戰大軍糧草不濟,所以也不會輕易開戰。
至於冬天則是因為天氣原因,天太冷不適宜行軍,行軍之後出一身臭汗,然後被寒風一吹極易受寒,古代傷寒可是不治之症,沒人敢冒這個風險。
所以古人打仗時一般都會選在秋收之後,那時候糧食入倉有了充足的糧草,而且秋高氣爽是最適宜行軍打仗的季節,所以但凡大戰都會選擇在秋收之後。
但是朱老四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五次禦駕親征中有四次都是開春二三月,僅有一次是在金秋八月。
懷著滿腹疑惑,朱高煦下意識地詢問了薛祿。
這位未來的陽武侯,有些詫異地看了他一眼。
不過薛祿想到漢王曾經受了重傷,也就沒多想,隨即解釋道:“王爺你忘了?我們是與蒙古韃子作戰,不是與中原軍隊作戰。”
“洪武年間,太祖皇帝為了消除北元殘餘勢力,曾組織八次大規模北征!”
“戰役斷斷續續持續二十多年,徹底將北元及其殘餘勢力打殘,曾經草原的霸主們,都被我大明王師打得聽到大明騎兵的馬蹄聲就落荒而逃!”
“北元也從前朝正統被削成了草台班子,再也對我大明的正統地位不構成威脅了。”
聽了這話,朱高煦隻是點了點頭,還是很納悶。
太祖朱元璋的光輝事跡,跟朱老四有什麽關係?
薛祿見他還不明白,索性挑明了道:“皇上北伐的目的,是讓草原上的韃靼、瓦剌兩部臣服於明朝,以達到一勞永逸的目的,永絕大明邊患,給後世子孫留下萬世太平。”
“但是對於我們中原人而言,漠北草原實在是太冷了,如果在冬季與蒙古軍隊交戰,注定是不得‘天時地利’的。”
“在蒙古人眼中,一直都有‘漢人乃是城居之人,不耐辛苦’這種說法,這辛苦說的就是中原人對於漠北草原的嚴寒之苦,根本沒辦法適應!”
“反觀蒙古韃子卻是截然不同,他們常年生活在漠北草原這些嚴寒之地,經由適應之後演進出諸多如皮草之類的防寒衣物等,且對於冬天作戰有著極其豐富的經驗……”
話到此處,朱高煦總算是明白了。
不是朱老四愚蠢,冒著耽誤春耕的風險,也要在開春揮師北伐,而是因為實在沒辦法。
如果秋天出征,行軍出塞後已經開始入冬,在這樣惡劣的環境氣候下,與蒙古韃子作戰,那不是純純找虐嗎?
不過想到這兒,朱高煦卻是突然眼睛一亮。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大明將士受不了那苦寒環境,別說作戰了,連活下去都困難。
既然如此,那如果讓將士們穿上羽絨服呢?
想著,他腦海裏已經冒出了一幅唯美的畫麵。
大明將士全都內穿大棉襖,外套鋼鐵戰甲,在冰天雪地裏嘎嘎生猛,殺得蒙古韃子丟盔棄甲,抱頭鼠竄……
羽絨服現在製作不出來,毛衣可是沒有什麽難度啊!
至於製作毛衣的原料,草原上那密密麻麻的牛羊,不是現成的嗎?
朱高煦越想越興奮,不知不覺間已經來到了暖閣外麵。
待他進去後,隻見暖閣裏麵已經坐滿了人,全都是赫赫有名的頂尖戰將!
成國公朱勇,安遠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寧陽侯陳懋,武安侯鄭亨,保定侯盂瑛,興安伯徐亨……
在座每一位,可都是追隨朱老四靖難打天下的功臣名將,隨便拎出來一個都能獨當一麵的那種。
當然,這裏麵同樣包括漢王朱高煦。
畢竟正常的朱高煦,可是以勇武善戰聞名天下。
“老二,來了?朕剛好有事要問你。”
朱棣有些疲憊地捏著眉心,倚靠在軟榻上麵。
朱勇識趣上前,貼心地解釋了一遍。
原來在朱高煦二人還未抵達之前,眾將就展開了激烈討論。
該如何尋找到瓦剌軍的主力?
這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遊牧民族超強的戰術機動性,讓他們在草原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巨大優勢!
中原大軍深入草原作戰,天時地利人和啥都沒有,根本就沒有獲勝的可能。
那些草原蠻子又不傻,得知大明王師大軍壓境,他們就算打不過,難道還不能跑嗎?
甭管你戰力多強,我就是不跟你決戰,在茫茫草原上跟你兜圈子玩兒。
隻要耗到大明王師的後勤補給跟不上了,草原鐵騎甚至還可以迴頭給你一刀!
遊牧民族逐草而居,隻要能夠放牧牛羊,就能長期與大明對耗下去。
但是,大明王師在草原上麵,可真的耗不起!
朱棣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上一次禦駕親征,如果不是錦衣衛情報工作十分出色,隻怕連阿魯台的影子都看不到,最終無功而返!
雖然上一次成功痛擊了韃靼部,令阿魯台俯首稱臣,但大明也為此白白耗費了無數錢糧輜重,大多都是浪費在了行軍途中。
這一次北伐瓦剌,將會麵臨同樣的問題。
可是,即便知道了,又能怎麽辦呢?
這是曆朝曆代中原反攻草原,都要麵臨的一個無解難題。
朱高煦摸著絡腮胡子,同樣陷入了沉思。
如何尋到瓦剌主力,這是難題所在。
不過他朱高煦好像還真記得,瓦剌得知明廷出兵後,將會逃往何處!
對不起,我是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