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乞活之種


    馬背上拚殺出來的石虎,當皇帝後自然不會放棄戰爭,他要通過戰爭來開疆擴土,實現其阿胡拉瑪茲達的火焰在中原大放光明繼而鳩占鵲巢的夢想。擴張戰線分為南北兩線。


    南線對手,自然是南方的東晉。


    北線的對手,則主要是鮮卑三部族---段式、慕容氏、宇文氏。


    同時,北方燕代之地還有內遷的丁零、烏桓、夫餘等各族各部,也是石虎征服的對象。


    在北線,石虎兵鋒直指遼西的鮮卑段遼部。段部鮮卑的遼西公國的根據地主要在令支,大致相當於今河北省遷安、遷西和灤縣北部地域。


    石虎海陸並進,段遼頃刻間丟了40餘城,母親妻子也被俘,隻能單騎逃走。石虎將段部鮮卑的三千萬戶遷到內地的雍、司、兗、豫四州,派李農持節監督遼西北平軍事,守衛羯趙的東北門戶。


    在南線,石虎派羯趙的另一開國大將夔安為征討大都督,領兵7萬進攻漢人東晉的門戶荊揚地區。夔安一度攻陷東晉的邾城(今湖北黃州),東晉大將黃衝、曆陽太守鄭進投降羯趙,夔安掠東晉民7萬餘戶而還。人口,就是生產力,掠奪了人口,相當於搶來了一台台活生生的機器,為帝國的穩固打螺絲的機器。


    經過南征北戰,石虎的勢力不斷加強,後趙國的疆域也不斷擴大,鼎盛時有“十州之地”。


    對石虎這種鳥人的開疆擴土,本來沒什麽興趣。之所以用些許筆墨描述一下,主要是為引出一個人,一個曆史不容忽視但又有些被忽視的人。


    在此次對東晉的作戰中,石虎軍中有一漢人少年將軍,勇悍絕倫,大敗晉軍。此少年將軍,後來深刻影響著北中國的曆史,並在漢民族曆史上書寫了濃重的一筆。


    石閔,石虎的養孫。


    前文已述,西晉末年,匈奴人、羯人起兵叛亂,大肆燒殺擄掠,並州飽受戰亂而造成了大饑荒,餓殍滿地。306年,並州刺史司馬騰,率領由西晉並州的官吏、士兵及農民等兩萬餘戶組成的難民團,到冀州(今山西南部、河北西南、河南東北、山東西部)逃難,求食謀生,號為“乞活軍”。


    “乞活軍”,顧名思義,就是在亂世中乞求活下去,其淒慘悲壯情形可見一斑。


    “乞活軍”的中多數人是漢族流亡的農民,還有一部分人此前的身份是原西晉並州的官員、士大夫和官兵。亂世之下,是沒有專門的組織部門去給他們查檔案、定身份的,當他們加入到流民的行列中後,也逐漸成為了流亡農民的一部分。


    亂世出流民,流民擾亂世。中國一半以上的王朝,毀於流民。


    秦滅六國,費勁的完成了大一統,而僅存二世,陳勝、吳廣即揭竿而起。星火燎原之下,六國貴族紛紛趁機複國,最終勝利果實被社會混子劉邦幸運摘得。


    東漢末年,“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張角、張寶、張梁兄弟們振臂一唿,數十萬流民席卷中原,漢室衰亡。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唐末,山東的一個私鹽販子黃巢,所率十幾萬流民如蝗蟲過境,席卷大江南北,將大唐帝國的根基啃噬的千瘡百孔。


    明末,連年天災,西北地區某政府招待所失業在編人員李自成,帶領一幫饑腸轆轆的流民四處流竄,政府越剿越壯大,滾雪球一樣滾到北京,逼的勵誌中興的崇禎皇帝壯誌未酬自掛歪脖樹。


    有恆產者有恆心,但凡有個小破房遮風避雨,有口稀飯熱湯的果腹,戀家的中國人誰願意去做離流氓不遠的盲流子?目前,我們的一係列政策,如,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以保農民有的吃,曆次改革宅基地交易限製均巋然不動以保農民有的住,全麵扶貧精準扶貧以保基本民生等,實乃高層高瞻遠矚之為。


    流民問題,也是西晉末年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西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此十分頭疼,也曾試圖解決。辦法無外乎有兩種:一是將流民遷迴原地,哪來的迴哪裏去;二是由流民所流動到之地的地方政府組織安置。


    馮小剛導演的電影《1942》中有這麽個場景:1942年抗日戰爭期間,河南囤積了大批難民,政府協調好專列,將難民往陝西分流。結果,沒過潼關就被陝西地方政府派軍隊給趕迴來了。亂世之下,中央的命令照樣不好使。因為,地方的老百姓也要吃飯活下去。


    戰亂期間,流民不是很多,而是巨多,遣送起來談何容易?而地方安置也基本行不通,戰亂紛爭,五胡湧入,西晉地方政權自己尚且不能自保,怎顧得上安置流民?


    就這樣,流民集團像滾雪球一樣不斷膨脹,達到了曠世空前的地步。


    戰亂之下,資源匱乏,地主家也沒餘糧,沒有哪個地方政權歡迎流民。所以,乞活軍所到之處,衝突不斷。


    西晉各處封疆大吏,如司馬越、苟晞、王浚等,不斷派軍驅趕流竄到自己地盤的流民集團。後來,見實在是不奏效,因為流民越來越多,如蝗蟲過境,如何驅趕?有的地方軍閥大腦溝迴稍多些,靈機一動,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既然趕不走,發給他們武器,幫自己打仗不香嗎?


    於是,乞活軍又卷入了軍閥混戰。


    五胡入侵,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後,乞活軍的主要活動也隨之自發的轉變為抗擊民族敵人--匈奴劉氏和羯胡石氏。


    311年,洛陽被匈奴劉氏攻陷後,大河以北的廣宗(今河北威縣東)和河南的陳留(今河南開封東),是乞活軍主要聚集的兩個中心區域。


    長期的戰鬥,使乞活軍總結出了亂世乞活的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集團的建設。


    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乞活軍也統一起來,組建了半軍半農的武裝組織。沒有財產、沒有住所,純粹的無產階級,隻為了吃口飯活命,這樣無後顧之憂的部隊,打起仗來是異常兇悍的。


    乞活軍在開戰之前,根本不考慮先拭目以待再抗議再遺憾再發最後通牒才打,而是二話不說擄袖子上去就群毆。在與胡人長期殘酷的鬥爭中,磨練出了極強的戰鬥力,以驍勇善戰、組織嚴密、韌勁足耐力強著稱,可稱為中國古代最兇猛、最強勁的特種部隊。


    乞活軍中有一個叫冉良的猛人,字弘武,滑州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自幼就舞槍弄棒的,11歲時就已能統率族人與胡人作戰,膂力過人,所向無前。


    冉良還頗具民族意識和愛國情節,其曾率族人從魏地(今河南)過江,投奔江南的東晉,要求晉室出兵,一同北伐。


    結果,偏安江南的東晉,卻根本沒看上這群破衣爛衫要飯的。冉良無奈之下,隻好北返。不過,這次南行也不是沒有收獲,東晉朝廷感念冉良的民族氣節,給了其相應的政治待遇,封其為晉“建節將軍”。


    當然,這個封號,如同蔣委員長封土匪,“中將遍地走”、“兩星臭大街”,屬空頭的委任狀,搞語言賄賂。


    310年,石勒攻打河內郡,兩軍廝殺時,石勒在陣前觀戰。隻見對方陣中一少年戰將,勇悍絕倫,麵對匈奴、羯胡的攻城大軍勇而無懼,箭射、槍挑殺死胡軍多人。


    石勒驚歎:猛人啊(此兒勇健可嘉)。


    此少年戰將就是冉良。


    冉良雖猛,但終因力量懸殊,被石勒俘虜。石勒惜其才,令石虎收其為養子,改姓名為石瞻,其所部漢族乞活軍也被石勒收降,調撥給石虎節製,駐紮在蘭陵郡(今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附近)。


    328年,前趙、後趙大戰時,冉良在和劉曜部隊交戰中戰死於新絳(山西省西南部)。冉良死後,留下年幼的兒子石閔,按輩分應是石虎的養孫。


    石閔除繼承了父親的勇猛外,還長於謀略。公元338年,年僅16歲的石閔,參加了自己軍旅生涯的首戰,史稱昌黎大戰。


    在這場大戰中,五胡十六國時期兩個天才少年將星第一次碰撞。這兩個天才少年,一個自然是石閔,另一個,就是號稱五胡十六國第一名將的慕容恪。


    前文已經有所介紹,石虎統治的後趙、南方的東晉,都是偏安,邊疆麵臨巨大的軍事威脅。威脅主要來自於北方的少數民族,如鮮卑、丁零、烏桓、夫餘等。


    其中,鮮卑族主要有三支:段部、慕容部和宇文部。對後趙來說,最大的威脅,即是337年由慕容部首領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國。


    鮮卑族,屬北方阿爾泰語係,興起於大興安嶺山脈,先世是商代東胡族的一支,秦漢時從大興安嶺一帶南遷至西刺木倫河流域。鮮卑曾歸附東漢帝國,匈奴西遷後,鮮卑族占有了匈奴的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萬戶也並入了鮮卑,其勢力逐漸強盛。


    魏晉之際,慕容鮮卑自遼西遷於遼東北,294年,慕容鮮卑部首領慕容廆率部移居至大棘城。


    大棘城,位於現在遼寧省錦州市義縣西北,朝陽市東部,曾為古帝顓頊之墟。


    在大棘城,慕容廆對本部鮮卑進行了改造,教部眾進行農業生產,並製定了維持生產生活秩序的法律製度(教以農桑,法製同於上國),開始了由遊牧生活到定居的農業生活的轉變。


    西晉滅亡後,慕容廆任用漢族士人為謀士,以大棘城為中心據有遼水流域,向東晉稱臣,受東晉官爵。


    337年,慕容廆子慕容皝繼立,於大棘城稱燕王,建燕國,史稱前燕。慕容皝繼續尊奉東晉為正統,並不斷開疆擴土。


    公元338年,後趙石虎曾與前燕慕容皝聯合進攻過段部鮮卑的段遼,並滅亡了段遼的遼西公國政權。


    聯合滅掉段遼後,石虎開始對前燕這位前盟友下手了。


    為師出有名,石虎找了個理由:我們約好一起攻擊段氏鮮卑,但最後你們違約,沒有與後趙會師就自己動手了。這還不算完,你們得勝後又劫掠而歸,太不夠意思了。


    理由合不合理?已經不重要了,像石虎這種五行缺德的人,打你之前還能給你說個理由,就算很給麵子了。


    石虎占據中原之地,是北中國最大的勢力,燕國軍民知道石虎要來進攻,甚為驚恐。前燕所屬36城先後叛燕投趙,後趙軍兵鋒直指棘城。


    慕容皝畏懼石虎軍勢,欲出逃,被部下勸止。部將劉佩,率數百名敢死隊騎兵偷襲趙營,小勝,鼓舞了燕軍士氣。慕容皝固守棘城,消耗趙軍。


    兩軍相持十多天,趙軍見短期內不能克棘城,遂後退,準備從長計議。此時,五胡十六國史上第一名將,慕容皝的第四個兒子,時年僅17歲的慕容恪出場了。


    慕容恪,趁後趙軍隊撤退,抓住有利戰機,果斷親率2000輕騎兵,於清晨從城中殺出。


    打仗,最怕被打個措手不及。後趙軍隊正在組織後撤,輜重、馬匹、人員,嘈雜成一團,突遭慕容恪輕騎襲擊,大驚之下來不及組織反擊,紛紛棄甲潰逃。慕容恪一路追擊砍殺,居然打出了一場斬首3萬餘級的大捷。


    因大棘城屬昌黎郡,故此戰史稱昌黎大戰。


    17歲的慕容恪,因昌黎大戰而威震北國,而此戰,對另一個天才少年也影響頗大。


    昌黎大戰,後趙諸軍盡潰,唯獨一支軍隊沒受多大損失,這就是遊擊將軍石閔率領的三千漢軍。麵對整體敗局,井然有序撤退保全部隊,同樣是壯舉,與當年蜀漢趙子龍在斜穀之戰中的表現無異。石閔因此被石虎提拔為北中郎將,參加了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事,並在戰鬥中屢立奇功。


    再說慕容恪。慕容恪,字玄恭,出生於昌黎棘城,慕容皝四子。


    慕容恪少年時代,即表現出了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幼而謹厚,沈深有大度),可父親慕容皝卻一直沒太注意慕容恪。原因?男人往往愛屋及烏,慕容恪的母親高氏,一直就不是慕容皝的菜。


    直到慕容恪15歲時,慕容皝才逐漸重視起這個老四來。是什麽讓男人的這副德性改變了?


    因為,慕容恪越來越帥。史載,15歲的慕容恪“身長八尺七寸,容貌魁傑、雄毅嚴重”。


    尺,是古今都有的度量單位,實際長度卻明顯不一樣。時至今日,北方的農村男子,在農業生產中還喜歡用拇指和中指展開,作為測量物件長度的標準。筆者小時候就經常見大人如此搞測量,山東方言稱為“紮”,“一紮”,就是成年男子拇指和中指伸展開的長度。而古代的尺,最初指的就是成年男子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厘米。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成年男子的手指也不斷變長,所以,周代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19.91厘米,而到戰國時,一尺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3厘米左右。當然,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厘米。


    到西晉時,一尺大約相當於現在的24厘米。據此推算,慕容恪身高接近2米,再加上頗具男子漢氣概(容貌魁傑、雄毅嚴重),活脫脫前燕擎天柱。


    更難能可貴的是,慕容恪還是個知識分子(每所言及,輒經綸世務)。慕容皝,這才覺得自家這個老四可能是個可造之材,逐漸放權讓其帶兵。


    昌黎大戰,慕容恪初戰告捷,以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年不及弱冠,即展現出了驚人的軍事才能。具體戰績:


    一.三藏口大破後趙。


    338年12月,即昌黎大戰後幾個月,被滅國的段氏鮮卑首領段遼,遣使上表向後趙石虎請降。


    剛上完表,段遼就後悔了。石虎這人的脾性,他是清楚的,投降過去之後是什麽後果,他不敢想象。


    再三權衡之下,段遼想投降前燕。前燕雖然是慕容部的政權,但畢竟大家都是鮮卑人,同根同種。


    段遼秘密派人到慕容皝處,又請降於前燕,並與前燕合謀設伏,欲消滅前來受降的趙軍。


    當時,後趙石虎已派征東將軍麻秋、司馬陽裕等率兵3萬前去受降段遼,慕容恪則帶精騎7000埋伏於密雲山中。


    麻秋、司馬陽裕的後趙受降大軍一到,慕容恪的伏兵頓時四起出擊。後趙軍猝不及防,大敗於三藏口(今河北承德市北高寺台附近),司馬陽裕被俘,麻秋僥幸步行著逃脫。


    說到這個麻秋,大家可能比較陌生。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肯定對小時候家裏過年時貼過的一張叫《麻姑獻壽》的年畫有印象。這個麻姑,就與麻秋有關,後敘。


    再說段遼。段遼投靠前燕後,被慕容皝待為上賓。但寄人籬下,豈能長久?在第二年,即339年,段遼就被砍了頭,人頭被送往後趙石虎處。


    慕容皝殺段遼的原因,史載是段遼意圖謀反。不管是不是謀反,曆史上國主投降,鮮有善終者,這也是當年魯肅在赤壁大戰前力勸孫權不能投降曹操的原因:我們投降還能當個小官(下曹從事),老大你投降,隻能是茅房點燈-找死(屎)。


    二.屢破高句麗。


    前燕的遼東是戰略要地,遼東最大的威脅是高句麗。前燕先後兩任遼東守將慕容翰、慕容仁,一個被高句麗打跑,一個被殺,後來,遼東竟然無人敢鎮守。


    硬骨頭,我來啃。341年10月,20歲的慕容恪被慕容皝任命為渡遼將軍,鎮守平郭。至平郭後,血氣方剛的慕容恪率軍主動進攻,屢破高句麗,直至把高句麗打怕,不敢再入前燕境界。


    345年10月,24歲的慕容恪又受命攻高句麗,輕鬆拿下高句麗的南蘇,大體位置在今遼寧撫順市東蘇子河與渾河合流處。


    三.敗亡鮮卑宇文氏。


    342年,前燕遷都到龍城,即現在的遼寧朝陽。當時,龍城西北即是宇文鮮卑部的都城紫蒙川,前燕遷都到此,慕容、宇文兩鮮卑的火拚,已是勢所難免。


    344年2月,慕容皝親自帶兵攻擊鮮卑宇文部的宇文逸豆歸。他以慕容翰為先鋒,以猛將劉佩為副將,命時年23歲的慕容恪、慕容軍、慕容霸(梟雄,後敘)及折衝將軍慕輿根等率軍分三路並進。


    前燕三路大軍勢不可擋,大破宇文部,攻克宇文氏都城紫蒙川。宇文逸豆歸敗逃,死於漠北。鮮卑宇文氏從此散亡。


    四.攻克扶餘國


    346年正月,慕容恪與慕容皝世子慕容俊,及慕容軍、慕輿根,率1萬7千名騎兵襲擊扶餘國(國王居住地大體在今遼寧鐵嶺昌圖縣)。慕容俊坐鎮中軍指揮,慕容恪為前鋒,統帥諸軍進擊,攻克扶餘,俘獲扶餘國王玄及部落5萬餘口返迴龍城。


    慕容皝並沒有為難被俘虜的扶餘玄,封其為鎮軍將軍,還把女兒許配給他為妻。從此,扶餘家族人員充斥前燕、後燕朝廷。


    不過,370年,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滅前燕時,正是扶餘玄的兒子扶餘蔚,率領500多人打開鄴城的城門,幫助前秦滅了前燕。這是後話。


    前燕滅掉段氏鮮卑、宇文鮮卑,擊敗高句麗、扶餘國後,已成為東北地區最強大的政權,慕容恪居功至偉,比後世林副統帥遼沈戰役的功績也不遑多讓。


    前燕當時所轄地區,大致包括今天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蘇、遼寧各地一部分,與後趙石虎並列成為北方的兩大霸主。


    相比之下,占據中原的石虎勢力稍占優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遺忘的角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丘山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丘山楷並收藏曆史遺忘的角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