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林宗風的再三保證,傅大人也勉強相信了這件事是朱元璋所為。


    可就是因為這是朱元璋這個天子的主意,傅大人覺得自己的仕途與名聲應該也算是到頭了。


    戶部,一國千萬萬民的錢袋子,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


    可就是這樣一個部門,竟然硬是逼的當今天子要向其他人借錢,這要是說出去,傅大人這個戶部一把手,以後還怎麽在後人麵前留清名呢?


    今天要是真的讓皇上將這件事給坐實了,那後世的那些史官們,還不得直接將這一筆賬全都記在他這個戶部一把手身上?


    “林大人,吧借條拿出來,交給老夫!”


    傅大人的目光中都要冒出火了,剛剛自己沒有來得及組織也就算了,今日一定不能讓林宗風將這個借條帶出他這個戶部。


    可林宗風怎麽可能願意,他廢了這麽大的功夫這才把借條給蓋上了戶部大印,現在要是教出來,那不是就瞎折騰了?就算是這位大人比自己的品級還要早那也不行。


    明白這點的林宗風連連搖頭,雙眼更是往衙門口不斷地瞟去,就想找機會直接跑出去。


    “你不給我是吧?那好,老夫今日要去麵聖,老夫就不信了,今日就算是撞死在深宮,老夫也一定要讓陛下收迴成命。”


    說完,傅大人立即就徑直朝著皇宮的方向跑去。


    皇宮


    此時的朱元璋好不容易有了錢財的進賬,內心的愁緒好不容易消散,這正在與孫兒悠哉悠哉地喝茶閑聊呢,可沒過多久,就聽到了小院的外麵就傳來了一陣嘈雜的聲音。


    聽到深宮大院竟然會有這樣的嘈雜,朱元璋的好心情也不由地受到了影響:


    “這外麵是什麽動靜?”


    “迴陛下,戶部傅大人在殿外想要見聖,林大人也在外待命,等待著陛下您接下來的吩咐。”


    “讓人都進來,咱可要聽一聽,這朝廷官員什麽時候這麽沒有規矩。”


    “是!”


    很快,兩位大人就來到了殿內,看著這兩個衣冠不整的官員,朱元璋這不悅的心情更加不好了,將茶盞一把放在桌子上,發生‘砰’的一聲巨響。


    殿下的兩人心中一凜,傅大人那哭嚎的聲音都小了不少,隻剩下了顫抖個不停的身子爬伏在地上。


    “陛下,臣,懇請陛下可以收迴成命!”


    “哼,你們戶部籌集不到這麽大筆銀子,難道還不允許咱想其他辦法了?”


    “陛下,臣不是這個意思,但這件事要是傳出去,實在是有損皇家顏麵。”


    “皇家顏麵難道還能比得上我大明安穩還要重要嗎?”


    “臣不敢!”


    “咱看你們敢的很,不管是修建南洋艦隊還是征伐周邊番邦,這都是為了我大明擴疆擴土,難道你是覺得那麽大的一筆銀子借迴來都是為了咱自己嗎?咱可是連內庫都給掏出去了,皇宮眼看這就要揭不開鍋了,可你們呢,一個個,不要覺得咱不知道,你們之中有些人啊,活的那是比我這個皇宮的生活還要肆意!”


    想到這裏,朱元璋內心那蠢蠢欲動的殺人之心就抑製不住。


    雖然在朱元璋的嚴厲打壓下,朝廷規定的俸祿剛好可以滿足官員們的日常生活,但研究明朝官員就知道,明代官員那是有熱官與冷官、富官與貧官、貪官與清官之別的。


    不一樣的官員,自然生活水平也是貧富不一。


    明代官員的收入構成,大致分為以下兩大類:一是正常收入,以俸給為主;二是額外收入,包括正常的額外收入,以及灰色收入、黑色收入。


    明代官員俸給,分為本色、折色兩種支取。


    本色支取的俸給,又可分為三種:一是“月米”,大致為每位官員每月支取1石。這是官員每月生活的基本保障。


    二是“折絹米”,即以絹折米,官員俸給每年有2個月支取的是折絹米,通常為絹1匹,折銀7錢。


    三是“折銀米”,即以銀折米,每年有10個月支取的是折銀米。


    明代官員祿米俸鈔之數,最初確定於洪武十三年(1380)。至洪武二十五年,又重新更定官祿,從正一品每年的俸給米1044石,一直到從九品每年的俸米60石,隨之成為一代定製。


    說一句大實話,明代官俸之薄,確實堪稱曆朝曆代之最。


    這樣低薄的官俸,難免導致這些下層官員出現“不足供饔飱”的生活窘況,於是,為了自己家人不知道與跟著自己餓肚子,這些官員自然要想別的辦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額外收入。


    明代官員的額外收入,分為正常的額外收入與非正常的額外收入兩類。


    以正常的額外收入而論,明代官員大致可以獲得如下數種收入:


    一是來自朝廷各種名色的賜賚,尤其是在朝的大臣,所得賞賚則相對更多。


    二是賜給官員“節錢”,屬於官員過節時的補助性收入。這種節錢,又稱“公宴錢”。


    三是地方官員可以支取“馬夫銀”,類似於交通津貼。


    四是官員出差的廩給,相當於官員的出差津貼。


    五是官員得第出仕,可以從朝廷那兒獲取正當的牌坊銀,並在他們的故鄉豎立牌坊。


    如唐順之在中進士後,曾按慣例從地方官府那兒獲取100兩銀子的牌坊銀。


    明代官員非正常的額外收入,大致有以下兩種:


    其一,合法的額外收入。明代官員合法性的額外收入,大多來自官場交際性的收禮,如各省進京入賀的官員,全省府、州、縣均需要贈送“贐儀及長夫”,其數有時多達“三五百金”,亦即300兩—500兩銀子。


    其二,違法的額外收入。明代官員違法的額外收入,顯然相當豐厚,大抵已經占了明代官員收入的大宗。


    此類額外收入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麵:一是通過貪賄而增加額外收入。


    按照明代的俗例,每當朝覲之年,地方知府、知縣以上官員,“必人輦一二千金入京,投送各衙門,及打點使費”。


    根據明末人陳子龍《安雅堂稿》卷十的估算,一個僅僅管轄百裏的知縣,從布衣身份,直至官拜禦史、給事中,所費最少大約也要數千兩銀子。


    這些無端的虧空,府、縣官員自然是不可能自掏荷包,最後的結果就是一級一級地通過納賄等方式加以補齊虧空。


    二是通過侵克而增加額外收入。以宜興縣為例,據唐順之的揭示,地方百姓為了供奉縣官的飲食起居,“歲為金者以百計”,即每年將達100兩銀子。


    三是通過勒索、科斂而增加額外收入:根據成化十五年(1479)明憲宗所下聖旨的揭示,當時管理京城九門和通州各處抽分廠的內外官員,大多不遵法度,將那些原本不該抽稅的柴米等項物品,“一概擅自抽分,或差人四散當攔,巧取財物”。


    要知道,到了明末時期,大明王朝傳到崇禎皇帝手上的時候,已經走過了260多個年頭,這時候的國家已經是千瘡百孔,各種內憂外患不絕,而崇禎帝在位一共17年,用盡一切辦法也沒有能夠挽迴。


    根據後世的分析,其實明朝最後滅亡的原因最主要是“窮”。


    由於窮所以沒有錢賑濟災民,所以最後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打到了北京;由於窮所以沒錢支撐軍隊打仗,最後給後金撿了漏子。


    可是,當時大明真的很窮嗎?不見得吧,洪武之治,仁宣之治,弘治中興三個盛世的積累下,大明的國力應該日益增強才對。


    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崇禎皇帝在朝廷會議的時候希望官員能捐錢給國家用來抵抗李自成,也沒有多少人願意拿出真金白銀,隻是捐個百八十兩白銀意思一下而已。


    可在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在這些官員家裏抄出的家產就高達上千萬兩白銀。


    這是為什麽呢?自然是因為他們對於自己的錢看得很重,對於朝廷看的則很輕,反正換個政權一樣繼續當官,所以明朝滅亡對於一部分官員來說沒有什麽特別的。


    在他們心裏,不管是明朝還是其他什麽朝代,不管是漢人當皇帝還是其他人當皇帝,對於他們這些官員來說並沒有什麽影響。


    畢竟不管是誰上位,朝廷萬事那都是需要士大夫集團去經營的,可以說,不管是誰上位,他們的利益並不會得到損失,所以,在保全自己利益的角度出發的話,他們並不會介意上位之人到底是誰,隻要能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行。


    這也是為什麽大明的那些官員們為什麽會選擇打開城門,選擇投降了。


    至於地方上的鄉紳那就是更一樣,對於他們來說隻要投降能夠保住家產,投降那個都一樣,滿清來了就投降滿清,很多人完全沒有所謂的家國觀念,所以指望他們捐錢給朝廷是絕對靠不住的。


    想想自己跟沈家說借錢五千萬兩之時沈家人的反應,朱元璋還有什麽不知道的。


    這五千萬兩銀子雖然也是一大筆銀子,但對於沈家這麽大的一個家族來說,那也是可以籌集到的。


    一個富商尚且如此,那那些延續了上千年的世家大族們呢?


    就算是朱元璋沒有在那些世家大族們安置自己的眼線,但隻要想想這些人能在各個朝代之中生存下來,那一代一代積攢下來的銀錢絕對不是一個小數字就能形容的。


    說到這裏,突然想要聯係一下萬曆時期因為缺錢而讓官方開始盜墓工作了。


    萬曆皇帝雖然近三十年不上朝,但對於聚斂揮霍卻從不懈怠,據史料記載,明神宗親政的第二年便前往天壽山祖陵,選擇吉壤計劃為自己建造陵墓。


    除此之外萬曆朝的諸王和公主們的婚嫁耗費也是十分驚人,明神宗為太子和諸兒舉行舉行婚冠禮用銀就達九百三十四萬兩,另加袍服費兩百七十萬兩,共超過一千萬兩的白銀。


    明神宗自己平時的揮霍更加驚人,萬曆中期他曾下令采辦珠寶,一次就用了兩千四百萬。皇帝如此揮霍後妃們也甘於落後,每年僅每年僅胭脂費就耗銀四十萬兩,袍服費也達十五萬匹。


    萬曆皇帝如此敗家,明朝原本就不充實的國庫日漸空虛;同時天災人禍更加速了國庫的損耗,萬曆三大征,所用軍費一千兩百萬,淮水泛濫湖廣、福建遇災、京師地震、乾清、坤寧兩宮失火以及皇極、中極、建極三殿又遭火災,天災人禍是相繼而來。


    這讓萬曆朝用於揮霍的金錢那是捉襟見肘,百姓的災要救,國家的仗要打,焚毀的宮殿要修,自己的墳頭也要建。


    萬曆皇帝麵臨了人生最大的難題,人活著錢沒了,節流是萬萬不可能的。


    缺錢的萬曆皇帝開始想辦法,身邊的一個得力幹將宦官陳奉就想到了一個能在短時間之內收斂大量銀錢的辦法,那就是收刮古墓中的財寶。


    陳奉產生盜墓念頭的源頭來於一起盜墓案,興國州人漆有光向官府告發徐鼎等人盜掘了唐朝宰相李林甫的妻子楊氏的墳墓獲得了近萬兩黃金。


    陳奉覺得此事非同小可,趕緊將案件的來龍去脈寫明上報給了萬曆皇帝,萬曆皇帝正在為國庫空虛各種缺錢而發愁,就馬上命令陳奉去徹底調查此事。


    在得到了最高統治者萬曆皇帝的旨意後,陳奉立馬就去查辦,結果一調查核實,並沒有那麽多金銀,但陳奉怎麽可能就這樣放過誣告之人,直接讓那些誣告之人將錢給補齊。


    在這件盜墓案中得到一大筆好處之後,陳奉借著審理徐鼎盜墓一案,順勢又打著開采金礦的幌子,將湖廣地區凡是能盜的墓都給挖開了。


    由此拉開了官方挖掘墳墓的序幕。就這樣,萬曆年間朝廷派出的稅監們通過猖狂盜墓,為皇帝瘋狂斂財,滿足了萬曆皇帝吃喝玩樂的願望,也算是應了那句‘前人埋葬,造福後人’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成了皇長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葉飄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葉飄飛並收藏大明:我成了皇長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