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啊,不愧是我老朱家的種,就應該有這氣性!”
四子奪位朱元璋忍了,畢竟朱允炆這小子做得太過,皇叔還在呢,就想著奪權了?這輪到誰身上誰也忍不下去啊。
而且,四兒子也算是好皇帝,那什麽永樂盛世就是最好的證明。
“哈哈,英兒你說的對,等朕百年之後,就把不和親、不賠償、不割地、不納貢寫到祖訓中,哈哈!”
祖訓?我的親爺爺啊,你是不知道你的祖訓坑死了多少朱家子弟,因為祖訓中是這樣說的:
其中之一條是說大明政府要善待朱姓皇族,本意是好的,朱元璋辛辛苦苦地打下了江山,自然也就想著子孫後代可以跟著他一起享福。
所以,為了自己百年之後新上任的皇帝不虧待朱家人,朱元璋特意地寫下這麽一條祖訓。
而且還要求每一個朱姓子孫,都不能外出謀生,也不能自己外出謀生,必須要明政府養著。
於是,每年,戶部除了應付大筆的軍餉、朝臣俸祿以及災害賑災之外,還要每年給朱家子孫撥一大筆白銀白白養著他們。
隨著一代代帝王的更替,朱家子孫越來越多,一個個驚人的記錄就這樣誕生,特別是明弘治五年的山西慶成王朱鍾鎰一脈最為突出。
按著當時山西巡撫的奏章描述,朱鍾鎰共生育了94名,他的兒子們則是生育了163人;孫子們則生育數量達到510人。
按著這個比例,每一代,朱家子孫都會在前一代的數量基礎上增加百分之五十之多。
明朝兩百七十多年,朱元璋一人的子孫就已經繁衍接近一百多萬人,這數量簡直就是恐怖。
巨增的人數使得戶部的負擔越來越重,即使大明隨著時間的發展經濟越來越好,但一個朝廷也養不起這麽龐大的家族。
宦官、士大夫以及各代皇帝的驕奢淫逸,在種種的矛盾下,這條祖訓自然也就引起了不滿。
慢慢地,不僅是朝廷,就連同一血脈的皇帝也開始了敷衍。
既然白銀不足了,那就索性直接給畫個底線,每年就這麽多錢,咱輪著領錢。
要是還不行,那就給他們發大明寶鈔,反正大明寶鈔也是大明朝正規的貨幣,隻要按時給這些人發一定的數目也就算是遵守了祖訓。
至於大明寶鈔有沒有貶值,還能不能花出去,這就不是當政者該思考的了。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朱家旁係徹底地失去了生活的來源。
祖訓規定,不能種地,不能經商,不能科舉,又因為他們姓朱,後世的皇帝們也不讓他們從軍。
俸祿,俸祿沒有;出路,出路沒有;
這些人為了活下去那真的是使出了渾身解數,什麽隱姓瞞名,什麽墮入空門,甚至還有的故意犯罪,為的就是能被抓進大牢吃上一口飽飯。
更有的,因為後代人數太多,朱元璋規定的族譜早就用完,更多的宗室子弟,出生之後連一個正規的名字都沒有。
可悲可歎,這就是典型的了祖宗坑死了子孫事例。
“那個,爺爺,孫兒覺得,祖訓還是撤了比較好。”
猶豫間,朱雄英還是將心裏思考良久的話說了出來。
“嗯?!”
朱元璋還在高興自己祖訓又能加一條呢,孫兒竟然說祖訓這東西不應該存在?!
“爺爺,孫兒知道你的好心,但是很多東西都是隨著時間發展的,就比如說你規定的後代要靠朝廷供養,孫兒知道你是為了讓孫子們可以好好享福,不用為了生計擔憂。
但是爺爺,你有沒有想過,要是他們每天無事可做,久而久之會不會學壞?或者後代會不會越來越多?”
朱雄英這說的已經很委婉了,要是直接告訴他你的祖訓坑死了不少的後代子孫,朱元璋也不知道會不會直接來一個原地自閉。
“越來越多?這不好嗎?”
朱元璋很疑惑,現在人的思想還是多子多福,一點也沒有多子之後負擔越重的想法。
“爺爺,這個多也是要有一個限製的,要是我們朱家人數達到一百多萬人,你說大明還能能力供養嗎?”
“一百多萬?!這麽多?”
按著朱元璋現在祖訓中的規定,親王一萬石、群王二千石,依次遞減,就連最低級的宗室每年也有二百石的俸祿。
而朱元璋對官員俸祿的規定是這樣的,一個七品縣官每年俸祿是九十石。
大明一石等於一百八十斤,兩者相比,一個最低級的鄉君一年是三萬六千斤俸祿,一個七品官是一萬六千二百斤俸祿,足足一倍的差距,這就是朱元璋對自己後代的偏愛。
就是這偏愛慢慢成了溺愛,又慢慢地將這些人直接坑死。
“…”
朱元璋臉色不好看了,他清楚,一百多萬的朱家子孫那一年光俸祿朝堂就要發五六百萬石,這麽龐大的數量,一個朝廷已經承擔不起了。
“爺爺,難道你沒有發現孫兒這輩的人數已經很多了嗎?”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族譜上已經有二十一個兒子,而孫兒數量也已經來到了十四。
按著曆史記載,朱元璋一生有兒子二十六個,孫兒一百二十八個。
在位七十一年,他一共見過二十六個兒子,五十二個孫子,一個曾孫,這數量已經翻了兩番。
這就是一個預兆。
朱元璋也很聰明,很快就在腦子裏將大概的數量計算了出來。
兒子二十多個,按著一個兒子十多孫兒計算,那就是二百多人,以此計算,曾孫就是兩千。
朱元璋倒抽一口氣,這人數還真不是孫兒危言聳聽。
“那,那你覺得怎麽辦?”
朱元璋有些喪氣,明明自己是出於好意,但無奈好心辦壞事,竟然逼得子孫後代們走上了蹲大牢,吃牢飯的地步,這比起自己要飯都不如啊。
“爺爺,還是那句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一味地供養隻會讓他們喪失生存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他們各自擅長的地方,皇爺爺要是真想為後代子孫做點什麽的話,還不如直接教導他們掌握一門技術。
四子奪位朱元璋忍了,畢竟朱允炆這小子做得太過,皇叔還在呢,就想著奪權了?這輪到誰身上誰也忍不下去啊。
而且,四兒子也算是好皇帝,那什麽永樂盛世就是最好的證明。
“哈哈,英兒你說的對,等朕百年之後,就把不和親、不賠償、不割地、不納貢寫到祖訓中,哈哈!”
祖訓?我的親爺爺啊,你是不知道你的祖訓坑死了多少朱家子弟,因為祖訓中是這樣說的:
其中之一條是說大明政府要善待朱姓皇族,本意是好的,朱元璋辛辛苦苦地打下了江山,自然也就想著子孫後代可以跟著他一起享福。
所以,為了自己百年之後新上任的皇帝不虧待朱家人,朱元璋特意地寫下這麽一條祖訓。
而且還要求每一個朱姓子孫,都不能外出謀生,也不能自己外出謀生,必須要明政府養著。
於是,每年,戶部除了應付大筆的軍餉、朝臣俸祿以及災害賑災之外,還要每年給朱家子孫撥一大筆白銀白白養著他們。
隨著一代代帝王的更替,朱家子孫越來越多,一個個驚人的記錄就這樣誕生,特別是明弘治五年的山西慶成王朱鍾鎰一脈最為突出。
按著當時山西巡撫的奏章描述,朱鍾鎰共生育了94名,他的兒子們則是生育了163人;孫子們則生育數量達到510人。
按著這個比例,每一代,朱家子孫都會在前一代的數量基礎上增加百分之五十之多。
明朝兩百七十多年,朱元璋一人的子孫就已經繁衍接近一百多萬人,這數量簡直就是恐怖。
巨增的人數使得戶部的負擔越來越重,即使大明隨著時間的發展經濟越來越好,但一個朝廷也養不起這麽龐大的家族。
宦官、士大夫以及各代皇帝的驕奢淫逸,在種種的矛盾下,這條祖訓自然也就引起了不滿。
慢慢地,不僅是朝廷,就連同一血脈的皇帝也開始了敷衍。
既然白銀不足了,那就索性直接給畫個底線,每年就這麽多錢,咱輪著領錢。
要是還不行,那就給他們發大明寶鈔,反正大明寶鈔也是大明朝正規的貨幣,隻要按時給這些人發一定的數目也就算是遵守了祖訓。
至於大明寶鈔有沒有貶值,還能不能花出去,這就不是當政者該思考的了。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朱家旁係徹底地失去了生活的來源。
祖訓規定,不能種地,不能經商,不能科舉,又因為他們姓朱,後世的皇帝們也不讓他們從軍。
俸祿,俸祿沒有;出路,出路沒有;
這些人為了活下去那真的是使出了渾身解數,什麽隱姓瞞名,什麽墮入空門,甚至還有的故意犯罪,為的就是能被抓進大牢吃上一口飽飯。
更有的,因為後代人數太多,朱元璋規定的族譜早就用完,更多的宗室子弟,出生之後連一個正規的名字都沒有。
可悲可歎,這就是典型的了祖宗坑死了子孫事例。
“那個,爺爺,孫兒覺得,祖訓還是撤了比較好。”
猶豫間,朱雄英還是將心裏思考良久的話說了出來。
“嗯?!”
朱元璋還在高興自己祖訓又能加一條呢,孫兒竟然說祖訓這東西不應該存在?!
“爺爺,孫兒知道你的好心,但是很多東西都是隨著時間發展的,就比如說你規定的後代要靠朝廷供養,孫兒知道你是為了讓孫子們可以好好享福,不用為了生計擔憂。
但是爺爺,你有沒有想過,要是他們每天無事可做,久而久之會不會學壞?或者後代會不會越來越多?”
朱雄英這說的已經很委婉了,要是直接告訴他你的祖訓坑死了不少的後代子孫,朱元璋也不知道會不會直接來一個原地自閉。
“越來越多?這不好嗎?”
朱元璋很疑惑,現在人的思想還是多子多福,一點也沒有多子之後負擔越重的想法。
“爺爺,這個多也是要有一個限製的,要是我們朱家人數達到一百多萬人,你說大明還能能力供養嗎?”
“一百多萬?!這麽多?”
按著朱元璋現在祖訓中的規定,親王一萬石、群王二千石,依次遞減,就連最低級的宗室每年也有二百石的俸祿。
而朱元璋對官員俸祿的規定是這樣的,一個七品縣官每年俸祿是九十石。
大明一石等於一百八十斤,兩者相比,一個最低級的鄉君一年是三萬六千斤俸祿,一個七品官是一萬六千二百斤俸祿,足足一倍的差距,這就是朱元璋對自己後代的偏愛。
就是這偏愛慢慢成了溺愛,又慢慢地將這些人直接坑死。
“…”
朱元璋臉色不好看了,他清楚,一百多萬的朱家子孫那一年光俸祿朝堂就要發五六百萬石,這麽龐大的數量,一個朝廷已經承擔不起了。
“爺爺,難道你沒有發現孫兒這輩的人數已經很多了嗎?”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族譜上已經有二十一個兒子,而孫兒數量也已經來到了十四。
按著曆史記載,朱元璋一生有兒子二十六個,孫兒一百二十八個。
在位七十一年,他一共見過二十六個兒子,五十二個孫子,一個曾孫,這數量已經翻了兩番。
這就是一個預兆。
朱元璋也很聰明,很快就在腦子裏將大概的數量計算了出來。
兒子二十多個,按著一個兒子十多孫兒計算,那就是二百多人,以此計算,曾孫就是兩千。
朱元璋倒抽一口氣,這人數還真不是孫兒危言聳聽。
“那,那你覺得怎麽辦?”
朱元璋有些喪氣,明明自己是出於好意,但無奈好心辦壞事,竟然逼得子孫後代們走上了蹲大牢,吃牢飯的地步,這比起自己要飯都不如啊。
“爺爺,還是那句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一味地供養隻會讓他們喪失生存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他們各自擅長的地方,皇爺爺要是真想為後代子孫做點什麽的話,還不如直接教導他們掌握一門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