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三一早,崇禎便攜一眾文武百官出城,先後拜謁了孝陵和懿文太子陵,然後經朝陽門入東華門,再謁奉先殿。
走完這些程序,崇禎這才返迴武英殿,開始準備執政,算是正式定都南京了。
說巧不巧,正史中,弘光帝朱由崧也是在這一天行使權力的,不過他還有一個登基稱帝,定國號的過程,而崇禎就不需要了。
而且與崇禎不同的是,朱由崧是借四鎮總兵的實力上位的,軍事上被四鎮拿捏。
政事上,實權又落入馬士英、阮大铖等人手中,幾乎就是一個傀儡皇帝。
所以,他幹脆直接擺爛,沉湎酒色,醉生夢死,也絲毫不關心政事,過一天是一天。
可崇禎不一樣,在高升的幫助下,從山東帶來了楊禦蕃,然後用計除掉了劉澤清,收編其部。
再加上黃得功,得八萬兵,足以掌控南京的局勢,不需要看他人臉色行事。
不過,南京雖然也有一套除內閣之外的現成中央機構,但崇禎和高升都不滿意。
於是,在高升的幫助下,通過史料的甄別,崇禎立即進行了一些人事調動。
任李邦華為兵部尚書,兼總督京營戎政,負責京營大小事務及南京的防務。
而現兵部尚書史可法,則調任都禦史,而這也是李邦華在京師的職位,相當於他們兩人將位置換了一下,這自然是為了人盡其用。
因為通過史料的記載,史可法忠心歸忠心,但軍事能力真的很一般,兵部尚書實在不適合他。
反觀李邦華是通過能力證明了自己,暫時沒人比他更適合這個職位了。
考慮到剛到南京,崇禎暫時不想進行大規模的人事調動,以免弄得人心惶惶,不利於新都的安定。
所以,六部中,主要就動了一下兵部尚書的位置。
但是南京沒有內閣,需要重建,這裏就可以大作文章了。
而這次崇禎不會再像之前在京師那樣,甚至做出過用抓鬮的方式來確定內閣成員的荒唐之舉,變得謹慎了不少。
雖如此,但他也隻找了高升一人商量,覺得這樣已經足夠。
最終選出了四人入閣,分別是:蔣德璟、範景文、李邦華、史可法。
其中蔣德璟為內閣首輔,其他三人為輔臣。
其實蔣德璟在二月份的時候就接替陳演,成為了內閣首輔,雖然隻當了短短一個月時間,但不管是資曆還是能力,都足以勝任首輔之職。
範景文也是在今年二月入的閣,再讓他進入新建的內閣也無可厚非。
而李邦華的資曆和能力也不遑多讓,入閣隻是崇禎一句話的事,其他人也挑不出多大毛病。
至於能力相對平庸的史可法,之所以將他選進來,是考慮到他的清名,其在南京的威望較高,以便穩定人心。
不然的話,新組建的內閣全部都是從京師帶過來的人,必然會讓南京的文武百官心生不滿。
做完這些安排,隻剩下半壁江山的大明便可以正常運行了,但是高升和崇禎都知道,這還不夠。
因為時局不允許大明偏安一隅,如果不盡快的積蓄一些軍事上的實力,隻要北方的建虜和闖軍分出勝負,大明的危亡可能就在旦夕之間。
所以,崇禎又立即在軍事上做了一係列安排。
任命楊禦蕃為徐州總兵,統轄徐州及鳳陽府北麵防務。
任命一路從陝西南逃到山東的高傑為淮安總兵,統轄淮安府防務。
黃德功依然為廬州總兵,統轄廬州府、安慶府、和州、滁州,共兩府兩州的防務,力保南京西麵的安全。
任命水師總兵黃蜚為鎮江總兵,移鎮鎮江府,並統轄長江一線的水上防務。
任命劉良佐為壽州總兵,移駐鳳陽府壽州駐紮,統轄鳳陽府南麵防務。
這些任命都規規矩矩,很正常,大家都基本能接受。
但是,崇禎最後一個任命卻讓不少人差點驚掉下巴:任命高升為揚州總兵,封靖安伯,統轄揚州府防務。
雖然此時已經有些人知道了高升這個人,知道他在這次護送陛下南下時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但對高升依然沒有什麽深刻印象。
你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如此年輕,立下再大功勞,也不至於一下子升到總兵吧,甚至還封了爵位。
而且揚州府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論富庶在整個江南都是首一首二的,多少人想移鎮揚州啊。
你高升麾下有幾個人?竟然要占據這麽好的地方?
所以,這個任命一出,別說原南京的很多官員,就連高傑、劉良佐這幾個手握幾萬大軍的總兵也有些不滿。
隻有耿直的楊禦蕃覺得實至名歸,因為他是一路親眼見證高升創造了多少奇跡。
設下巧計,一舉全殲闖軍追兵。
又精心布局,親自深入虎穴,一舉擒下一眾叛將首腦。
如果沒有高升,自己這一行人恐怕根本無法抵達南京,陛下很可能都已經落入劉澤清那廝的手中了。
所以他覺得,對於高升的功勞和能力,怎麽冊封都不為過。
可這些冊封並不是高升主動向崇禎索要的,而是崇禎堅決要賞賜給高升的。
如果不是擔心引起更大的不滿,他都恨不得讓高升提督整個南直隸的防務,並冊封為侯。
因為他覺得,相比於其他手握重兵的總兵,真正能夠幫到他的,恐怕隻有高升一人。
所以,他力排眾議,親自複述高升一路上的幾次驚險救駕之功,直接將這個任命確定了下來,不滿也沒用。
可即便如此,高升和崇禎都知道這樣也遠遠不夠。
看似這些總兵手上的兵力,以及加上南京城原有的兵力,已經超過了二十萬,但依然無法彌補明軍與闖軍或建虜之間的實力差距,哪怕再加上陽奉陰違的左良玉部也不夠。
所以,要想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明軍的實力再上一個台階,必須得用非常之手段。
而這,就要依仗高升這個被其他人看不上的揚州總兵了。
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高升自己最大的依仗是因為他是未來人,可以迴到他生活的未來世界,利用兩個時代的科技落差,來彌補明軍實力的不足。
可如今,他人在南京,要想迴到現代社會,就必須得從上次來到大明的那個地方再迴去。
而那裏,卻在京師。
走完這些程序,崇禎這才返迴武英殿,開始準備執政,算是正式定都南京了。
說巧不巧,正史中,弘光帝朱由崧也是在這一天行使權力的,不過他還有一個登基稱帝,定國號的過程,而崇禎就不需要了。
而且與崇禎不同的是,朱由崧是借四鎮總兵的實力上位的,軍事上被四鎮拿捏。
政事上,實權又落入馬士英、阮大铖等人手中,幾乎就是一個傀儡皇帝。
所以,他幹脆直接擺爛,沉湎酒色,醉生夢死,也絲毫不關心政事,過一天是一天。
可崇禎不一樣,在高升的幫助下,從山東帶來了楊禦蕃,然後用計除掉了劉澤清,收編其部。
再加上黃得功,得八萬兵,足以掌控南京的局勢,不需要看他人臉色行事。
不過,南京雖然也有一套除內閣之外的現成中央機構,但崇禎和高升都不滿意。
於是,在高升的幫助下,通過史料的甄別,崇禎立即進行了一些人事調動。
任李邦華為兵部尚書,兼總督京營戎政,負責京營大小事務及南京的防務。
而現兵部尚書史可法,則調任都禦史,而這也是李邦華在京師的職位,相當於他們兩人將位置換了一下,這自然是為了人盡其用。
因為通過史料的記載,史可法忠心歸忠心,但軍事能力真的很一般,兵部尚書實在不適合他。
反觀李邦華是通過能力證明了自己,暫時沒人比他更適合這個職位了。
考慮到剛到南京,崇禎暫時不想進行大規模的人事調動,以免弄得人心惶惶,不利於新都的安定。
所以,六部中,主要就動了一下兵部尚書的位置。
但是南京沒有內閣,需要重建,這裏就可以大作文章了。
而這次崇禎不會再像之前在京師那樣,甚至做出過用抓鬮的方式來確定內閣成員的荒唐之舉,變得謹慎了不少。
雖如此,但他也隻找了高升一人商量,覺得這樣已經足夠。
最終選出了四人入閣,分別是:蔣德璟、範景文、李邦華、史可法。
其中蔣德璟為內閣首輔,其他三人為輔臣。
其實蔣德璟在二月份的時候就接替陳演,成為了內閣首輔,雖然隻當了短短一個月時間,但不管是資曆還是能力,都足以勝任首輔之職。
範景文也是在今年二月入的閣,再讓他進入新建的內閣也無可厚非。
而李邦華的資曆和能力也不遑多讓,入閣隻是崇禎一句話的事,其他人也挑不出多大毛病。
至於能力相對平庸的史可法,之所以將他選進來,是考慮到他的清名,其在南京的威望較高,以便穩定人心。
不然的話,新組建的內閣全部都是從京師帶過來的人,必然會讓南京的文武百官心生不滿。
做完這些安排,隻剩下半壁江山的大明便可以正常運行了,但是高升和崇禎都知道,這還不夠。
因為時局不允許大明偏安一隅,如果不盡快的積蓄一些軍事上的實力,隻要北方的建虜和闖軍分出勝負,大明的危亡可能就在旦夕之間。
所以,崇禎又立即在軍事上做了一係列安排。
任命楊禦蕃為徐州總兵,統轄徐州及鳳陽府北麵防務。
任命一路從陝西南逃到山東的高傑為淮安總兵,統轄淮安府防務。
黃德功依然為廬州總兵,統轄廬州府、安慶府、和州、滁州,共兩府兩州的防務,力保南京西麵的安全。
任命水師總兵黃蜚為鎮江總兵,移鎮鎮江府,並統轄長江一線的水上防務。
任命劉良佐為壽州總兵,移駐鳳陽府壽州駐紮,統轄鳳陽府南麵防務。
這些任命都規規矩矩,很正常,大家都基本能接受。
但是,崇禎最後一個任命卻讓不少人差點驚掉下巴:任命高升為揚州總兵,封靖安伯,統轄揚州府防務。
雖然此時已經有些人知道了高升這個人,知道他在這次護送陛下南下時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但對高升依然沒有什麽深刻印象。
你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如此年輕,立下再大功勞,也不至於一下子升到總兵吧,甚至還封了爵位。
而且揚州府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論富庶在整個江南都是首一首二的,多少人想移鎮揚州啊。
你高升麾下有幾個人?竟然要占據這麽好的地方?
所以,這個任命一出,別說原南京的很多官員,就連高傑、劉良佐這幾個手握幾萬大軍的總兵也有些不滿。
隻有耿直的楊禦蕃覺得實至名歸,因為他是一路親眼見證高升創造了多少奇跡。
設下巧計,一舉全殲闖軍追兵。
又精心布局,親自深入虎穴,一舉擒下一眾叛將首腦。
如果沒有高升,自己這一行人恐怕根本無法抵達南京,陛下很可能都已經落入劉澤清那廝的手中了。
所以他覺得,對於高升的功勞和能力,怎麽冊封都不為過。
可這些冊封並不是高升主動向崇禎索要的,而是崇禎堅決要賞賜給高升的。
如果不是擔心引起更大的不滿,他都恨不得讓高升提督整個南直隸的防務,並冊封為侯。
因為他覺得,相比於其他手握重兵的總兵,真正能夠幫到他的,恐怕隻有高升一人。
所以,他力排眾議,親自複述高升一路上的幾次驚險救駕之功,直接將這個任命確定了下來,不滿也沒用。
可即便如此,高升和崇禎都知道這樣也遠遠不夠。
看似這些總兵手上的兵力,以及加上南京城原有的兵力,已經超過了二十萬,但依然無法彌補明軍與闖軍或建虜之間的實力差距,哪怕再加上陽奉陰違的左良玉部也不夠。
所以,要想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明軍的實力再上一個台階,必須得用非常之手段。
而這,就要依仗高升這個被其他人看不上的揚州總兵了。
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高升自己最大的依仗是因為他是未來人,可以迴到他生活的未來世界,利用兩個時代的科技落差,來彌補明軍實力的不足。
可如今,他人在南京,要想迴到現代社會,就必須得從上次來到大明的那個地方再迴去。
而那裏,卻在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