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祁山,攻占隴右,完成斷隴,收複雍涼。”


    對於老劉的問題,劉禪立刻給出了答案。


    畢竟這一套他簡直太熟悉了,當年追劇的時候,這便一直是他心裏的痛點……


    當然,如今他經過十餘年的學習成長,此時仍然想要出兵雍涼,可不是想要彌補追劇時的遺憾那麽幼稚。


    劉禪的迴答雖然隻有四個短句,但是信息量頗大,眾人包括老劉在內一時都沒說話。


    智謀之臣在計算成本與可行性,武將們則在想著雍涼有什麽名將、地形如何。


    至於老劉……他在琢磨這麽幹的好處。


    吃力從來都不是問題,起兵至今,哪場戰鬥不吃力?


    但吃力還不討好就是問題了。


    “為何如此?”他想先聽聽劉禪的理由。


    “馬。”


    劉禪先給出了自己的第一個理由,這些事情他已在心中思考許久,此時老劉問起迴答的毫不遲疑。


    “首先便是馬。兩軍交戰,騎兵乃是重中之重,偏安守成尚需騎兵機動防守,何況北伐進取。”劉禪喚人將地圖掛起,站起身繼續道。


    “父皇一生南征北戰,於各地地形地貌較兒臣所知更甚。自荊州以北開始,中原之地便有大片平原,遍布青徐兗豫。


    “再往北,冀州、乃至幽並亦不乏如此地形。屆時敵軍大批騎兵在手,我等當如何應對?兒臣從未聽聞不靠騎兵而一統天下者。”


    自古北方統一南方常見,而以南統北則少有成功者,劉禪知道成功的,也就朱元璋一人而已。


    除去地理因素、早年北方農耕開發程度更高的經濟人口因素外,馬匹騎兵也是重要一環。


    即使唯一成功的朱元璋,據劉禪所知,他可並不缺乏精銳騎軍……


    劉備撚須沉吟道:“這……”


    他對騎兵的敬畏,自然比劉禪這個靈魂現代人更大。


    畢竟他自己當初就被虎豹騎攆過,甚至方今天下,步兵再如何開發出針對騎兵的戰術,也隻是盡量填補劣勢而已。


    他確實對劉禪的陌刀隊寄予厚望,可難道還能變他個幾萬陌刀兵出來不成?


    諸葛亮也在完善依靠戰陣、臨時防禦工事、勁弩,共同防禦騎兵衝擊的打法,但這需要部隊的膽識、配合、訓練,三者缺一不可。


    而且,同樣也隻是彌補差距而已。


    劉禪繼續道:“南中雖有滇馬,此馬山林作戰尚有長處,若比之曹魏好馬,所差遠矣……進兵中原之後,隻堪當挽馬之用。


    “曹魏好馬,大多取自幽並、涼州,幽並地處曹魏後方,我等無法可想,然涼州則不然!


    “兵出祁山,若可完成斷隴,則可切斷雍州西部、涼州與曹魏中原之地的聯係,取之易也。屆時涼州好馬可盡入父皇之手。”


    劉備聽著不時點頭,這確實算是一個相當大的好處。


    諸葛亮心中也覺得並非不可行,而且若當真完成斷隴,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待練出一支鐵騎後向中原進發,也確實有優勢。


    不過此時法正卻出言道:“太子,雍涼確實有馬匹之利。然而若得關中,卻可一舉成氣吞天下之勢也,不可不察啊。”


    長安以及關中地區,大族雲集,士人頗多,而且還是非同尋常的政治符號。


    如能拿下,屆時或許可以收攏不少人才,對曹魏的人心士氣也將會是巨大的打擊。


    法正繼續道:“天下有識之士若見王師已得關中,亦將群起響應,屆時曹魏內憂外患,何愁大事不成?與此人心向背相比,馬匹、地形當屬小利也。


    “且雍涼之地土地貧瘠、人口稀少,關中平原八百裏秦川,糧產甚巨。若為小利而二分漢中之兵,勢必導致進攻關中的兵力不足,臣以為不妥。”


    眾臣一聽也有道理啊,老劉也跟著點頭。


    要論好處的話,顯然還是攻占關中的好處更大。


    然而劉禪卻並不認同,這些日子他考慮這個問題甚久,關於雍涼、關中的物產人口等情況亦多有了解。


    法正說的並沒有錯,但隻有一個問題……


    “敢問法尚書,漢中之兵不分,便定可一戰而得關中否?”劉禪並不退讓的直視法正。


    “這……”


    說一個“可”字很簡單,但法正卻不能輕易說出口。


    他們是在為了國家利益作討論,既不是政敵辯論,也不是舌戰遊說。


    若是後者,法正可以給出不下十個理由,證明關中一定能打下來。


    但理智告訴他,沒有敵方內部響應的話,關中之地雄關堅城,曹魏支援又近,強攻必定損失慘重。


    他是大漢重臣,要為君主以及百姓負責。


    劉禪繼續道:“能拿到手的好處,才是好處。關中之地對曹魏的重要性,他們也很清楚。值此兵發東吳之際,豈會不嚴加防範?


    “雍涼之地則不然,曹丕重兵無暇西顧,唯陳倉張合等中央軍可救,若先以漢中佯攻牽製關中之敵,未必不能一戰而取雍涼。”


    劉禪頓了頓又笑道:“何況以曹魏一貫作風,即便在關中不敵,撤走之前恐怕也定要一把火燒了長安,遷走關中百姓。”


    群臣一聽太子說的也很有道理啊,老劉剛才幾乎已經要否定分兵了,此時又猶豫了起來。


    如張三爺一般的許多武將則已經放棄了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就等著結果,指哪打哪就完事了。


    張飛眉開眼笑的看著自己的女婿侃侃而談,大感欣慰,可惜此時尚未流行嗑瓜子,不然估計三爺已經就著茶水嗑上了……


    “隻是祁山道艱險難行,糧道漫長、補給艱難,若由此出兵所耗甚巨啊……”法正其實已經有些認可劉禪的想法了,隻是心中仍有顧慮。


    劉禪剛要開口,諸葛亮忽然說話了。


    “陛下,臣以為,太子所言有理。”隻見他表態之後轉向法正道,“孝直,西出祁山固然所耗糧草甚巨。然強攻關中,我益州健兒亦勢必死傷慘重。


    “如今陛下治下農桑技術提高,去年豐收所儲尚可支持所需,今年亦無甚大災,糧草消耗尚有法可補。人死,卻再難複生矣。”


    老劉眼前一亮,曾親口說出“夫舉大事必以人為本”的他,此時心中已有計較。


    法正沉吟片刻,亦拱手道:“孔明所言有理。陛下,臣亦以為太子之策更佳,關中還是佯攻為好。太子年紀雖少,眼光之長遠,卻是令臣佩服,此陛下之福也。”


    【法正好感度+5】(85)


    “哈哈哈,好!既如此,便兵分三路,北上伐曹!”老劉最終拍板,定下了三路北上的大方針。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從刷好感開始興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孫繞鳳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孫繞鳳池並收藏三國:從刷好感開始興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