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刷好感開始興漢力挽狂瀾第250章給大漢把把脈士家大族與皇族,並非完全的利益共同體。


    這一點來此沒多久,劉禪就充分認識到了。


    甚至很多時候,皇權都是站在世家大族對立麵的,因此劉禪總想著削弱世家大族的想法,在老劉看來是十分正常的,甚至是教導有方的體現。


    皇權與地方世家豪強的政治博弈、甚至軍事鬥爭,自高祖建立西漢以來便沒停過,東漢更是愈演愈烈。


    豪強世家無度的土地兼並,勢力擴大,始終是懸在皇權頭上的一把劍。


    對此劉禪心知肚明。


    “父王、諸葛叔,禪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趁著老劉高興,劉禪打算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對這兩個能夠絕對信任的決策者說出,先在三人內部討論。


    他們不像自己,並沒有穿越者的後世眼界見識。


    但也正因為此,更能精準判斷其他臣子以及豪強大族的反應,從而考慮出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方案,不至於引發軒然大波。


    老劉正在那品著方才兒子說的話,隻覺得越品越有味道。


    他是個在攜民渡江之時,便能說出“以人為本”的亂世奇人,隻是一直以來受時代與眼界的局限,總覺得不得其法,卻不知症結在哪。


    此時又從這些話裏麵,發散出了不少新的想法。


    老劉正擱那自己跟自己玩頭腦風暴,此時聞言喜道:“哦?還有想法?快講與為父聽聽?”


    諸葛亮也十分好奇,一路之上他與太子所進行的大多是關於武備升級、陣法改良,以及戰術思路方麵的討論。


    對於這些政務方麵的事情甚少涉及,此時聞言也是一副興致勃勃的樣子,雖奔波月餘仍精神奕奕,絲毫不覺疲憊。


    “大漢正統衰落,孩兒時常思考其原因,以求免於重蹈覆轍。”劉禪理了理思路說道,“今試言一二,僅供父王與諸葛叔參考……”


    “欸~此間沒有外人,我兒何必過謙,速速講來。”老劉一擺手道。


    “其一,便是方才說的地方豪強大搞土地兼並與巧取豪奪,致使黎民失地,淪為其附庸,反而更加壯大其勢力。”


    老劉與諸葛亮點點頭,這些他們自然知道,此前亦有應對。


    而劉禪在南中的“階梯稅收”製度,也可以觀看南中後效,考慮是否在其他地方推行。


    劉禪繼續道:“其二,朝廷的察舉選官製度,皆由地方郡守之類把持,高潔無私者多,還是懷有私心者眾?其選官多舉親屬、門客,家族日益壯大。


    “而被舉者除為朝廷盡忠外,尚需為舉者盡忠。各郡察舉人才多為地方大族私利考慮,枉顧國家人民大利,終致國家中央與地方對立、爭利。”


    這些說的就深一點了,老劉皺起了眉頭。


    現行的察舉製有此弊端,他亦知曉,然而各地最清楚哪裏有人才、誰有能力的,可不就是當地郡守以及大族大姓嗎?


    繞開他們,如何能辨別誰是賢才、誰是庸才?


    再說最有能力讀書求學之人,也就是這些大族子弟。


    這在老劉看來是無解的死結。


    諸葛亮卻若有所思,已經將這一點與劉禪說的第一點聯係在了一起,整個串了起來,多了不少思考。


    這些問題他都知道,然而曾經的諸葛亮也是大族的一員,盡管他家並不是什麽能翻雲覆雨的累世顯貴。


    局限於身份以及思維慣性形成的桎梏,以往他雖有所思,卻都淺嚐輒止。


    而眼下,隨著老劉勢力擴張,他已逐漸將自身的眼界提到了君王的輔助者,一國的治理者這個高度,不在局限一家一戶的興衰。


    再經劉禪一點,立刻便覺思維通達。


    【諸葛亮好感度+1】


    諸葛亮猛然起身,仿佛初遇知音。


    他盯著劉禪興奮道:“大族壟斷教育資源,再利用選官獲取政治勢力,利用勢力獲取財富,用財富兼並土地,以失地農戶獲得軍事實力……終致尾大不掉。


    “然而這些多占土地的豪強,利用其勢力抗稅避稅,為手下蔭戶躲避徭役兵役。地方豪強損公肥私,使國庫空虛,無力維持大軍,而豪強卻私兵日盛!”try{ggauto;} catch(ex){}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從刷好感開始興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孫繞鳳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孫繞鳳池並收藏三國:從刷好感開始興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