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民意民心
三國:從刷好感開始興漢 作者:龍孫繞鳳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國:從刷好感開始興漢力挽狂瀾第246章民意民心如今雍、霍二家被抄沒,各地空出來的大量官吏崗位都被分給了其他南中家族。
沒有了這兩家的南中,已經不存在體量大到能影響官府的家族了……除了爨家。
然而爨家的家主爨習,原本就是老劉的迷弟,如今又成了太子劉禪的忠實擁躉,爨家上行下效,全都是擁劉積極分子……
其他漢人家族又因雍闓的倒台而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雖然現在實行的“階梯式征稅”限製了他們這些家族的長遠壯大,但也比過去的日子好過多了。
重新劃分為六郡之後,對官吏的需求也增加了,南中漢人家族的政治地位普遍有所提高。
至此,隻有造反派受傷的世界完美達成。
“太子、軍師,咱們此去,需留多少兵馬在南中?”張翼問道。
劉禪與諸葛亮對視一眼,先後浮起笑意,都讀懂了對方的意思。
“不留兵。”劉禪淡定道。
“……啊?”張翼還以為自己聽錯了,“不、不留兵?!”
劉禪點點頭:“對,不留兵,一個不留,全都撤走。”
張翼有些不理解:“這……南中漢人暫且不提,夷人曆來反複無常,倘若我大軍一去,叛亂又起,如之奈何?”
曆史上諸葛丞相不在南中留兵,劉禪認為除了是一種智慧之外,更是出於無奈。
而且當時他還在盤算著北伐,不僅不能在南中留兵,還要將南中可戰之兵一起帶走,遷徙青羌萬戶入蜀,組建無當飛軍。
這樣南中無力大規模叛亂,北伐也有了更多的兵源。
隻是那樣的結果就是漢夷矛盾並沒有根本上解決,曆史上南中仍舊時有小股叛亂。
倘若給諸葛丞相一個底子更好的季漢,更加寬鬆的外部環境,他一定還能做得更好……就比如現在。
“嗬嗬,伯恭,依你之見,南中當留多少兵馬?”諸葛亮笑問道。
張翼思考一番道:“至少當留一萬人馬!”
諸葛亮也不反駁,輕搖羽扇再問道:“他們食用所需,是否要向南人索取?”
“這……運糧不易,自當就地取糧。”張翼這次有點心虛了。
“南人農桑畜牧方興,尚未見成效,如何供養一萬大軍?”諸葛亮麵露笑意。
“……或可命軍隊屯田?”
“南中何處可供萬人屯田?”
張翼:“……”
劉禪此時接過話茬,總結道:“汝留大軍防南人叛亂,大軍卻需南人供養,彼如何不反?一次鎮壓下去,下次是否需留更多?
“是故壓榨愈甚,叛亂愈頻,遺禍無窮。屆時我等前功盡棄,深陷泥沼,父王憑何北上中原?”
張翼冷汗都下來了,抱拳道:“太子與軍師所言極是。是末將考慮不周,自以為穩妥,此時方知乃是取禍之道。”
【張翼好感度+5】
【張翼好感度90,治軍天賦+8x2,計略天賦+8x2】
諸葛亮笑道:“今既與夷民咒盟,卻又留大軍在此,豈非自廢前功,反叫夷民生疑,倒不如坦蕩而去。
“李恢、呂凱等人本是南中之人,馬謖在牂牁聲望頗高,當無大礙。”
劉禪想起馬謖和關興當時流民般的樣子,也是忍俊不禁,扶貧把自己都扶成流民了,那聲望能不高嗎?
“各地效仿存駬‘弘義軍’,紛紛組織青壯自願聽官府調遣,幫助維護秩序。隻要我們確實是在保證南中人的利益,他們比誰都怕亂。”劉禪道。
張翼點頭:“翼受教了。”
至於那些頑固的死腦筋,仇漢急先鋒,那就沒辦法了,劉禪也隻好學學曹老板,當一把強拆辦主任。
說罷這件事,劉禪又拿起一件準備當作紀念的藤甲,頗為遺憾的對諸葛亮道:“隻是可惜了這藤甲,終究無法大規模裝備。”
他本以為藤甲是個物美價廉、生產便捷、適合短時間內大量裝備的甲,隻有特別怕火這一個缺點。
然而了解過後才發現錯得離譜,除了“物美”這一點之外,其他都和劉禪想的截然相反。
藤甲乃是選用南中本地林中合適的老藤,編製本身就很麻煩,還要經過水浸、暴曬、油浸、塗刷桐油等等一係列複雜的工序,曆時兩年方可製成。
縱然能改進工藝,但選材環節便已經限製了量產。
怕火雖然是怕火,但鐵甲由於其導熱速度也同樣怕火,遇見大火死的不一定就比藤甲兵慢。
“此物輕便省力,不怕水、不怕潮,如能大量裝備,我軍步卒防護與機動力定可再升一檔。”劉禪敲敲手中藤甲,不無遺憾道。
藤甲防護力在皮甲與玄鎧之間,而且很輕,綜合性能確實不錯。try{ggauto;} catch(ex){}
沒有了這兩家的南中,已經不存在體量大到能影響官府的家族了……除了爨家。
然而爨家的家主爨習,原本就是老劉的迷弟,如今又成了太子劉禪的忠實擁躉,爨家上行下效,全都是擁劉積極分子……
其他漢人家族又因雍闓的倒台而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雖然現在實行的“階梯式征稅”限製了他們這些家族的長遠壯大,但也比過去的日子好過多了。
重新劃分為六郡之後,對官吏的需求也增加了,南中漢人家族的政治地位普遍有所提高。
至此,隻有造反派受傷的世界完美達成。
“太子、軍師,咱們此去,需留多少兵馬在南中?”張翼問道。
劉禪與諸葛亮對視一眼,先後浮起笑意,都讀懂了對方的意思。
“不留兵。”劉禪淡定道。
“……啊?”張翼還以為自己聽錯了,“不、不留兵?!”
劉禪點點頭:“對,不留兵,一個不留,全都撤走。”
張翼有些不理解:“這……南中漢人暫且不提,夷人曆來反複無常,倘若我大軍一去,叛亂又起,如之奈何?”
曆史上諸葛丞相不在南中留兵,劉禪認為除了是一種智慧之外,更是出於無奈。
而且當時他還在盤算著北伐,不僅不能在南中留兵,還要將南中可戰之兵一起帶走,遷徙青羌萬戶入蜀,組建無當飛軍。
這樣南中無力大規模叛亂,北伐也有了更多的兵源。
隻是那樣的結果就是漢夷矛盾並沒有根本上解決,曆史上南中仍舊時有小股叛亂。
倘若給諸葛丞相一個底子更好的季漢,更加寬鬆的外部環境,他一定還能做得更好……就比如現在。
“嗬嗬,伯恭,依你之見,南中當留多少兵馬?”諸葛亮笑問道。
張翼思考一番道:“至少當留一萬人馬!”
諸葛亮也不反駁,輕搖羽扇再問道:“他們食用所需,是否要向南人索取?”
“這……運糧不易,自當就地取糧。”張翼這次有點心虛了。
“南人農桑畜牧方興,尚未見成效,如何供養一萬大軍?”諸葛亮麵露笑意。
“……或可命軍隊屯田?”
“南中何處可供萬人屯田?”
張翼:“……”
劉禪此時接過話茬,總結道:“汝留大軍防南人叛亂,大軍卻需南人供養,彼如何不反?一次鎮壓下去,下次是否需留更多?
“是故壓榨愈甚,叛亂愈頻,遺禍無窮。屆時我等前功盡棄,深陷泥沼,父王憑何北上中原?”
張翼冷汗都下來了,抱拳道:“太子與軍師所言極是。是末將考慮不周,自以為穩妥,此時方知乃是取禍之道。”
【張翼好感度+5】
【張翼好感度90,治軍天賦+8x2,計略天賦+8x2】
諸葛亮笑道:“今既與夷民咒盟,卻又留大軍在此,豈非自廢前功,反叫夷民生疑,倒不如坦蕩而去。
“李恢、呂凱等人本是南中之人,馬謖在牂牁聲望頗高,當無大礙。”
劉禪想起馬謖和關興當時流民般的樣子,也是忍俊不禁,扶貧把自己都扶成流民了,那聲望能不高嗎?
“各地效仿存駬‘弘義軍’,紛紛組織青壯自願聽官府調遣,幫助維護秩序。隻要我們確實是在保證南中人的利益,他們比誰都怕亂。”劉禪道。
張翼點頭:“翼受教了。”
至於那些頑固的死腦筋,仇漢急先鋒,那就沒辦法了,劉禪也隻好學學曹老板,當一把強拆辦主任。
說罷這件事,劉禪又拿起一件準備當作紀念的藤甲,頗為遺憾的對諸葛亮道:“隻是可惜了這藤甲,終究無法大規模裝備。”
他本以為藤甲是個物美價廉、生產便捷、適合短時間內大量裝備的甲,隻有特別怕火這一個缺點。
然而了解過後才發現錯得離譜,除了“物美”這一點之外,其他都和劉禪想的截然相反。
藤甲乃是選用南中本地林中合適的老藤,編製本身就很麻煩,還要經過水浸、暴曬、油浸、塗刷桐油等等一係列複雜的工序,曆時兩年方可製成。
縱然能改進工藝,但選材環節便已經限製了量產。
怕火雖然是怕火,但鐵甲由於其導熱速度也同樣怕火,遇見大火死的不一定就比藤甲兵慢。
“此物輕便省力,不怕水、不怕潮,如能大量裝備,我軍步卒防護與機動力定可再升一檔。”劉禪敲敲手中藤甲,不無遺憾道。
藤甲防護力在皮甲與玄鎧之間,而且很輕,綜合性能確實不錯。try{ggauto;} catch(ex){}